编辑推荐
《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效应》特点:1. 该书为《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姊妹篇;
2. 作者将耐人寻味的心理效应和班主任工作结合起来,使全书的可读性较为突出;
3. 书中紧密结合班主任工作实际,分析了大量的真实案例,对读者有很好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内容简介
《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效应》是《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姊妹篇,重点探讨对班主任工作非常有用的48个心理效应。
作者在写作时力求做到“顶天立地”:所谓“顶天”,说的是每个心理效应都取自心理学的实验和理论,上连科学的殿堂;所谓“立地”,说的是对这些心理效应的应用来自真实的班主任成功经验,下接实践的地气。
书中每一节都以真实的问题情境或经典的心理学实验引出心理效应,然后结合实验、故事和案例阐述班主任在工作中怎样有效运用这一心理效应。《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效应》读来引人入胜,且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性,是班主任必备的工作指导书。
作者简介
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探索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策略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承担多项国家级、教育部和北京市科研项目。出版有《当代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探究学习与课堂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教学软件的选用与评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和《学习的智慧丛书》等书籍。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 面向全班学生
亲近全班
1.老师,您是我们自己人—自己人效应
2.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相似性原则
3.白璧微瑕,十全九美—仰八脚效应
4.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合法化效应
巧施影响
5.巧借名气,名至实归—名人效应
6.换种说法会更好—框架效应
7.看不见的影响力—态度的隐性转变
8.请您千万不要先看这一篇—????
9.一天太久,只争朝夕—最后通牒效应
10.有钱未必能使鬼推磨—德西效应
建班立规
11.班集体,一股强大的教育力量—班级凝聚力
12.收放有度,宽严相济—班主任管理风格
13.让我期望,就别让我失望—预期效应
14.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模仿学习
15.小问题,大管理—蝴蝶效应
16.小题大做,防微杜渐—破窗效应
注入生活
17.月亮走,我也走—群体规范
18.集体在做我也做—群体去个性化现象
19.我们的班级我们做主—控制感
20.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异性效应
21.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鲶鱼效应
第二部分 面向个体学生
积极关爱
22.关注的力量—霍桑效应
23.老师,请不要无视我的存在—赫洛克效应
24.老师想着我行,我就真的行—皮格马利翁效应
25.给我一个好角儿,我会做好人—角色效应
26.绝望的心态不是一天养成的—习得性无助
真心相知
27.天使头上有光环—光环效应
28.请摘下你的有色眼镜—刻板印象
29.贴什么,就是什么—标签效应
有效沟通
30.听你的,说“我”的—静心倾听与“我”向表达
31.吃力不讨好,好心办坏事—飞镖效应
32.先得寸,才能进尺—登门槛效应
33.适可而止,过犹不及—超限效应
34.棍棒底下出“逆子”—逆反心理
多方激励
35.老师,请给我一个微笑—微笑原则
36.老师,请给我一个拥抱—触摸效应
37.响鼓不用重锤敲—无声效应
38.老师,请告诉我做得怎么样—反馈原则
39.先做你不愿做的,才能做你想做的—普雷马克原理
40.老师,喜欢您说我们越来越好—阿伦森效应
第三部分 面向家长、同事和自我
亲师沟通
41.一回生,二回熟,三回是朋友—单纯曝光效应
42.抛金引玉,我心换你心—表露互惠原则
43.我好,你也好—沟通分析理论
自我调适
44.你的工作思路被定格了吗?—心理定式
45.境由心造 —情绪的ABC理论
46.做个好老师,更要做个好家长
—教师—家长角色转换
47.想到桃李满天下,班主任就会洋溢着幸福
—教师的职业倦怠
48.施者比受者更有福—班主任的职场幸福感
精彩书摘
5.巧借名气,名至实归——名人效应
一位出版商有一批滞销书难于出手,他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主意。他送给总统一本书,三番五次去征求意见。总统忙于政务哪有时间和他纠缠,随口说了一句:“这本书不错。”出版商借此大做广告:“现有总统喜欢的书出售。”于是这些滞销书很快就销售一空。
不久,这位出版商又有卖不出去的书,他重施故技送了一本给总统。鉴于上次的教训,总统不想让他如愿,奚落道:“这本书糟糕透了。”出版商听到后,灵机一动,打出广告:“现有一本总统讨厌的书出售。”又有很多人出于好奇争相购买,书又被销售一空。
这位出版商第三次寄给总统一本书。总统不知又要上什么当,将书弃置一旁,不做任何评价。出版商却大做广告:“现有一本总统难以评定好还是不好的书,欲购从速。”这批书居然又被抢购一空。
“名师”出高徒
这位书商巧妙地利用了名人效应。所谓名人效应,是指名人的出现可以起到引人注意、增强印象、导致模仿与扩大影响的作用。随着大众传媒的普及,名人对大众具有的影响力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名人广告和代言已经成了商家促销的常用手段。名人一般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或者还有相当的美誉度以及特定的人格魅力等,他们参与广告活动特别是直接代言产品,与其他广告形式相比,可能更具有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和可信度,有助于引发观众的注意、兴趣和购买欲。有报道称,全国目前80%的品牌都采用了名人广告作为争夺市场的工具。1992年,广告中巩俐以一句“美的生活,美的享受”,让美的空调名声大噪。广告播出后,美的空调提前进入销售旺季,销售额突破了亿元大关,以至于15年后美的再次与巩俐合作,并一举签下美的冰箱、洗衣机以及小家电系列的全部代言。有一项研究分析了5000个电视广告片的效果,发现名人在推荐产品、表达产品特性时其说服力有所增强。另有一项研究比较了几百条名人和无名代言人的电视广告,发现名人广告比非名人广告更能持续吸引观众注意力并改变观众的态度。另外,名人出席慈善活动能够带动社会关怀弱者。前一段时间,全国许多地方争夺历史名人的现象也被炒得沸沸扬扬。
名人之所以具有影响力,是因为名人具有暗示作用。
……
前言/序言
《点亮心灯:教育者的心理智慧与实践》 这本书并非一本直接探讨“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效应”的书,但它以一种更为广阔的视角,深入剖析了教育者个体在面对教学、管理、育人过程中的复杂心理状态,以及这些心理状态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育的质效。它更像是一本为所有渴望成为更具智慧、更富同情心、更能激发学生潜能的教育者量身打造的“心灵地图”,旨在帮助他们理解并驾驭自身的心灵力量,从而在教育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更幸福。 在教育的宏伟画卷中,我们常常聚焦于课程的改革、教学方法的创新、学生能力的培养,却往往忽略了隐藏在这一切背后的关键驱动力——教育者自身的心灵世界。本书正是从这个“未被充分关注的角落”切入,力图揭示那些影响教育者决策、行为、情绪乃至最终教育成效的深层心理机制。它不是一本理论堆砌的学术著作,也不是一本简单罗列技巧的操作手册,而是一本充满人文关怀、贴近教育实践的“心灵对话录”。 第一部分:教育者的“我”——认识内在的风景 本书的开篇,将引导读者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探索。我们首先会深入探究教育者自身的心理动力学,理解我们为何选择教育这一职业,是什么驱动着我们在面对挑战时坚持不懈,又是什么在无形中塑造了我们的教育理念和风格。我们会探讨“职业倦怠”的根源,它不仅仅是工作量的堆积,更是个体内心需求与现实工作环境之间长期失衡的信号。书中将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心理学原理,帮助读者识别并理解可能存在的职业压力、焦虑、挫败感等负面情绪,并提供一套系统性的心理调适策略,包括正念练习、情绪疏导技巧、自我关怀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构建健康的职业边界,从而在繁重的工作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力量。 此外,我们还会审视教育者自身的“成长型思维”与“固定型思维”,这两种思维模式在教育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一个拥有成长型思维的教育者,会将困难视为学习的机会,相信自身和学生的潜力都是可以通过努力和学习来提升的,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应对挑战,并感染学生形成同样的学习态度。本书将提供具体的练习方法,帮助读者培养和强化成长型思维,从而在教学和管理中更具弹性与创造力。 第二部分:师生互动的“心”——解读无声的语言 教育的本质是人与人的连接,而心灵的连接则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本书将花费大量篇幅,深入解析师生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心灵互动。我们会探讨“期望效应”(如皮格马利翁效应和戈莱姆效应)是如何在不经意间影响师生关系的,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积极的期望和反馈,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而非无意识地限制他们的发展。 书中会详细阐述“同理心”在教育中的关键作用。同理心并非简单的“感同身受”,而是能够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和视角,并将其转化为积极互动和支持性行为的能力。本书将提供一系列培养同理心的训练方法,例如积极倾听的技巧、非暴力沟通的原则、以及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展现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和理解。 我们还会深入研究“依恋理论”在师生关系中的体现。稳定的、安全的依恋关系能够为学生提供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更自信地探索学习和社交。本书将探讨教育者如何通过建立信任、提供情感支持和保持一致性的行为,成为学生可以信赖的“安全基地”,从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时,书中不会回避师生关系中的潜在冲突和挑战。我们将分析冲突产生的心理根源,例如沟通障碍、误解、以及学生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叛逆和对抗行为。本书将提供一套科学有效的冲突管理方法,强调以理解和解决问题为导向,而非一味地压制或惩罚,从而化解师生间的紧张关系,重建和谐的教育环境。 第三部分:班级管理的“术”——心智引领下的智慧 对于班级管理者而言,理解并善用心理学原理,能够让管理工作事半功倍。本书将从心理学的角度,重新审视班级管理中的诸多环节。我们会探讨“群体动力学”在班级中的运作规律,例如如何建立积极的班级文化、如何促进班级成员之间的合作与支持、以及如何有效应对班级中的“小团体”和“孤立现象”。 书中将深入剖析“动机理论”,帮助教育者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动机来源,并运用多元化的激励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驱动力。这包括对成就动机、归属动机、认知动机等的细致分析,并提供具体的实践案例,说明如何在课程设计、课堂活动和课后辅导中巧妙地融入这些激励元素。 我们还会探讨“认知偏差”在班级管理中的影响,例如“晕轮效应”、“刻板印象”等,这些偏差可能导致教育者对学生做出不公平的评价。本书将引导读者识别并克服这些认知偏差,确保对每一位学生都能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发展机会。 此外,书中还将涉及“领导力”在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学维度。一个优秀的班级管理者,不仅是规则的制定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引领者。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树立榜样、给予学生参与决策的机会、以及构建清晰而富有吸引力的班级愿景,来增强学生的集体认同感和责任感,从而共同建设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班集体。 第四部分:教育的“远方”——心智的持续成长 本书的结尾,将目光投向教育的长远发展,以及教育者自身的心智成长。我们相信,教育是一场永无止境的修行。书中将强调“终身学习”和“反思实践”的重要性。教育者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技术,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定期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不断调整和优化自己的教育策略。 我们将探讨“教育者的幸福感”这一重要议题。一个内心充满幸福感的教育者,更能将积极的情绪传递给学生,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热情。本书将提供关于如何在工作中实现个人价值、获得成就感、以及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建议,帮助教育者在奉献的同时,也能充实和滋养自己的心灵。 最后,本书将鼓励读者将心理学智慧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其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教育姿态。它不是要读者成为心理学专家,而是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成为更具洞察力、更具同情心、更懂得学生心灵需求的教育者,用自己内心的光芒,点亮学生前行的道路,共同书写教育的美好篇章。 《点亮心灯:教育者的心理智慧与实践》是一本献给所有心怀教育理想的同行者的礼物。它邀请您一起踏上探索心灵的旅程,在理解自身、理解学生、理解教育的过程中,发现无限的可能性,收获教育的真谛与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