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云:“天下的太平安危看女人,家庭的盛衰看母亲。”
古德云:“闺闯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
以世少贤人,由于世少贤女。有贤女,则有贤妻、贤母矣。有贤妻贤母,则其夫、其子女之不贤者,盖亦鲜矣。
《女诫》是一本只有1800多字的小册子,它是东汉时期女史学家班昭专门针对女子所创作的一部道德教育书,是我国比较早的女德教育教材。
女德就是女子的道德教育。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中,祖先给了我们淳淳良善的女德教育,这就是女子如何能够获得生活幸福的源泉。
“王化出自闺门”,即一个国家的教化出自于闺门,闺门是女子出入的门户。“家利始于女贞”,家里要是有利,始于女子的贞,德。所以自古以来,有贤才,得先有贤子,有贤予呢?得先有贤母,有贤母,得先有贤女。
古人云:“闺闱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又云:“治天下,首正人伦;正人伦,首正夫妇;正夫妇,首重女德。”由此可见,~个民族的兴衰,一个社会的和谐,女德至关重要。
《女诫》一书,为东汉班昭所著,原本是用来教导班家女儿的私家教科书,不料京城世家却争相传抄,不久之后便风行全国各地,在此后的两千多年中,-直是历代女子德行教育的良箴,后被列入“女四书”之首。
班昭是一位博学多才、品德俱优的贤淑女性,其父班彪、兄长班固都是大史学家。班昭继承父兄之志,续写并完成了《汉书》这一比肩《史记》的史书。班昭本人常被召人皇宫,教授皇后及诸贵人诵读经史,宫中尊之为师。她十四岁嫁给同郡曹世叔为妻,所以人们又把、班昭叫做“曹大家”。
《中华文化大讲堂书系·齐家治国·女德为要:学习心得》是陈静瑜老师对《女诫》的学习心得。陈静瑜老师,开风气之先,在中华大地上,把从古至今代代相传的女德教育,切实落实在生活上,以自身的言传身教,宣演东汉班昭的《女诫》,使女德教育蔚然成风,影响至为深远。其敬慎卑,弱、温婉贤淑的风范与行持,诚为广大女子学习效法之典范。于此世衰道微的当今之世,此乃扶挽狂澜的至善之举。女德教育,在中国历史的漫漫岁月里影响深远,其不仅关系着个人的幸福、子孙的贤良,也影响着国运的昌隆与社会的和平。深愿此书的出版能唤醒人们对女德教育的认知,从而得以昌明世道,共创太平。
陈静瑜老师,1972年出生于四川,199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获得经济学学位。2000年毕业于大连海事大学法律学院,获得法学硕士学位。此后还获得国家注册律师、汪券分析师、高级黄金分析师资格。陈静瑜老师早年从事金融行业,2006年自创公司并担任总经理一职。
陈静瑜老师现任大连鸿祥金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以及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经济贸易发展工作委员会培训师。
陈静瑜老师自2008年接触传统文化,得益于经教的熏习,她立志弘扬传统文化,希望更多的个人和家庭获益。陈静瑜老师曾于2009年8月在大连举办了首届“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和谐身心”大型传统文化公益论坛,随后应石家庄、新郑、无锡、河南周口等各地政府精神文明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邀请,在各地论坛上汇报学习的心得体会。并在2010年香港首届“亚洲精神启迪企业家论坛”上,作了女德汇报。2010年末至今,陈静瑜老师仍在各地论坛进行女德和教子的学习心得汇报。
关雎是“关关雎鸠”的简称,关关是鸟叫的声音,雎鸠就是一种鸟,这种鸟长的比较像水鹰,它习惯于住在江河里面的水洲上,就是河里面突出出来的陆地,这种鸟为什么被放到《诗经》里如此的赞叹呢?因为这种鸟有两个特性,第一个是关雎鸟雄鸟和雌鸟一辈子只选择一个伴侣,它选择好了,结合了,就再不找第二个伴侣,其中的一方如果死掉,另外一方就会独守到终。第二个特性是这种鸟在亲热交配的时候都是背着人,背着其他的鸟躲到水草丛后面,有这种礼节和羞耻感。从这两点我们能看出“关雎之义”所在。也就是前面这个礼做的怎么样,最终要落在能不能体现“关雎之义”,如果没有的话也就是失去真正的礼了。换句话说即使对先生做的再好,把家务事做的再好,也显得很卑弱很勤快,结果背后你跟别的男人干出一些不好的事情,没有贞操,夫妇间也绝不可能白头到老。所以作为女子首先要守住贞操,心要专、要定,在后面《专心篇》里专门就讲怎样有一心。女子的一心会成就女性最大的德行,是什么德行呢?成就她全部的厚德。我们看这个“贞”字,“贞”有四层含义:
“贞”的第一层含义是指贞洁,尤其指女性注重自身的操守,女人善待自己从守贞开始;“贞”的第二层含义是指正,正就专,专就不对立,同一切人事物没有对立,没有对立就能放下自我,放下自我就能扩大心量成就别人,女人心大量大福报就大;“贞”的第三层含义是指诚,真诚的诚,真诚心内没有杂念,没有二念,待人真诚是最难得的品行;“贞”的第四层含义是指定,定就是做任何事情心不动,心不会被外面的境界所动摇,外面一有风吹草动,就心弛神摇这怎么得了。比如要有人给你打个电话,说你先生在外面如何如何,你就立刻觉得天塌地陷了,回家大呼小叫不得安宁,其实可能什么事也没有。类似这样的事情很多,无论是在事业上受到挫折,还是在家庭中出现矛盾,女人都得能守住“定”、守住“正”不乱。心如如不动,就把心定在家里这个道上,外面一切事情,都让他自然而然去化解掉。
……
阅读体验的流畅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本书的生命力。我非常看重作者在叙事结构上的安排,尤其是在处理这种涉及多层次、跨时代思想体系的文本时。好的结构,就像一张清晰的地图,能引导读者穿梭于复杂的概念和典故之间,不至于迷失方向。如果这本书在内容组织上能够做到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比如能够将理论阐述与实际案例(如果涉及的话)巧妙穿插,那就太棒了。我希望它能像一位耐心的向导,先带你看到整体的风景,然后再逐一讲解每一个亭台楼阁的来历和精妙之处。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能大大降低理解门槛,让那些原本觉得高深莫测的古代智慧,变得可以触摸、可以理解,甚至可以代入到现代生活的场景中去进行一番对照和反思,从而产生真正的共鸣。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质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拿到手的时候,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和内页的细腻触感,就已经预示了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作品。封面设计得简洁而富有古典韵味,没有过于花哨的装饰,反而更能凸显出内容本身的厚重感。我尤其欣赏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体大小适中,行距疏朗有致,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一本需要静下心来研读的“大部头”来说,简直是太重要了。我总觉得,一本好书,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应该提供给读者一种仪式感,而这本的制作水准,完全达到了我的期待,让人忍不住想立刻找个安静的角落,沉浸其中。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敬畏。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对内部的内容也充满了更高的期望,毕竟,一个好的“外壳”往往包裹着更精美的“内核”。
评分我非常注重一本书的“可读性”与“学术严谨性”之间的平衡,这两者看似矛盾,实则是一本优秀普及读物的精髓所在。如果这本书能够做到语言平实,没有过多晦涩难懂的“术语堆砌”,但同时又严格遵循了对原始文本的尊重和引用的准确性,那么它就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我个人对那些将艰深理论用生活化的语言进行转译的努力非常赞赏。这需要作者具备深厚的学识功底,同时还要有极强的同理心,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一个初学者的角度去构思如何表达。如果这本书能让我感觉,我仿佛正在与一位学识渊博、谈吐风趣的老师进行一次亲切的、不受拘束的私塾对话,而不是面对一本冰冷的典籍,那么,它的阅读体验无疑是极其愉悦和高效的。
评分我对这类探讨传统伦理思想的书籍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坦白说,许多现代的解读版本往往用力过猛,要么过度美化,要么批判得过于激进,总觉得少了那么一份历史的温度和人性的复杂性。而这本书(如果我读过的话)在我看来,最吸引人的地方也许在于它能提供一种超越时代的视角。我总在想,古代的女性,在她们的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下,是如何理解和实践“德行”的?这种探寻不是为了复古,而是为了理解历史的脉络,理解我们文化基因中那些深植于骨髓的东西是如何形成的。一本好的解读作品,应该能搭建起古今对话的桥梁,不回避矛盾,也不盲目崇拜,而是冷静地呈现出那个时代知识体系的全貌,让读者自己去思辨,去取舍。这种温和而坚定的引导方式,远比直接灌输结论来得有力量,它鼓励你成为一个主动的思考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评分评价一本学术性或文化普及性的书籍,不能只看它说了什么,更要看它“没说什么”——也就是它留给读者的思考空间有多大。我期待的并非一本面面俱到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读者进入一个深度思考的场域。如果这本书能够提出一些引发争议或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而不是把所有答案都打包好递给你,那它才算真正成功。比如,它在阐述某个传统观点时,是否会适当地引入一些反思性的声音,或者至少是留出空白,让读者去思考这个观点在当下语境下的适用边界。这种开放性的结局,远比封闭式的总结更能激发读者的求知欲,让这本书的价值延伸到合上封面的那一刻之后,继续在读者的脑海中发酵、碰撞。
评分(100%好评)
评分999999999999999999999
评分a妇篇
评分《女诫》一书,为东汉班昭所著,原本是用来教导班家女儿的私家教科书,不料京城世家却争相传抄,不久之后便风行全国各地,在此后的两千多年中,-直是历代女子德行教育的良箴,后被列入“女四书”之首。
评分(96%好评)
评分远看,山绿油油地一片,山上的小草饱吸着地球母亲带给它们的雨露,它们不停地喝着,把小脸都涨得绿得发光。森林里的树妈妈、树爸爸、树爷爷、树奶奶、树娃娃,都欢快地跳起舞来,小鸟当它们的乐队为它们伴奏。整个世界都因这些小精灵的欢乐,而变得热闹不已。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但是书只放在书橱上是一种形式,藏在内心里,藏在脑海中,然后运用于工作、生活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藏书。说白了藏书其实就是在储备知识与快乐,书应该是越读越薄的,把从书中得来的越来越多知识合理的释放出来,才是我们买书、读书、藏书的真实目的。
评分在整个荒凉而贫瘠的黄土高原,一个县的县立高中,就算是本县的最高学府吧,也无论如何不可能给学生们盖一座餐厅。天好天坏,大家都是露天就餐。好在这些青年都来自山乡圪,谁没在野山野地里吃过饭呢?因此大家也并不在乎这种事。通常天气好的时候,大家都各自和要好的同学蹲成一圈,说着笑着就把饭吃完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