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库·哲学社会科学类:清代学术概论

中国文库·哲学社会科学类:清代学术概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启超 著
图书标签:
  • 清代学术
  • 哲学史
  • 社会科学
  • 中国文库
  • 学术史
  • 思想史
  • 清史
  • 文化史
  • 中国哲学
  • 历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出版集团 ,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79197
版次:1
商品编码:11005531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1
字数:17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文库·哲学社会科学类:清代学术概论》是一部阐述清代学术思潮源头及其流变的经典著作,也是梁启超先生的代表性作品之一。作者将清代学术从时代思潮的角度划分为四个时期,并对每个时期作了简要而中肯的评介,精辟分析了各个时期及其代表人物的成就与不足。《中国文库·哲学社会科学类:清代学术概论》一经问世即受到读者欢迎,并成为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了解清代学术文化史的入门必读书。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子、哀时客、饮冰室主人、自由斋主人等。广东新会人。近代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教育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朱维铮(1936~),江苏无锡人。著名学者,现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室主任。

内页插图

目录

《清代学术概论》导读
节目提要
自序
第二自序
一 [论时代思潮]
二 [略论“清代思潮”]
三 [清学的出发点]
四 [顾炎武与清学的“黎明运动”]
五 [阎若璩和胡渭]
六 [黄宗羲和王夫之]
七 [颜元]
八 [梅文鼎、顾祖禹和刘献廷]
九 [由启蒙到全盛]
十 [考证学的“群众化”和惠栋学派]
十一 [戴震和他的科学精神]
十二 [戴门后学]
十三 [“朴学”]
十四 [经史考证]
十五 [水地与天算]
十六 [金石学、校勘学和辑佚学]
十七 [清代的“学者社会”]
十八 [清学全盛的时代环境]
十九 [桐城派与章学诚]
二十 [清学分裂的原因]
二十一 [清学分裂的导火线]
二十二 [清代今文学与龚魏]
二十三 [康有为是今文学运动的中心]
二十四 [《大同书》是康有为的创作]
二十五 [梁启超的今文学派宣传运动]
二十六 [梁启超与康有为的分歧]
二十七 [晚清思想界一彗星——谭嗣同]
二十八 [清学正统派的殿军——章炳麟]
二十九 [晚清西洋思想之运动]
三十 [晚清思想界一伏流——佛学]
三十一 [前清学风与欧洲文艺复兴的异点]
三十二 [清代自然科学为何不发达]
三十三 [结语]
附录一 《清代学术概论》序
附录二 《欧洲文艺复兴史》序
附录三 校注本再版跋

精彩书摘

有为最初所著书曰:《新学伪经考》。“伪经”者,谓《周礼》、《逸礼》、《左传》及《诗》之毛传,凡西汉末刘歆所力争立博士者。“新学”者,谓新莽之学。时清儒诵法许、郑者,自号日“汉学”。有为以为此新代之学,非汉代之学,故更其名焉。《新学伪经考》之要点:一、西汉经学,并无所谓古文者,凡古文皆刘歆伪作。二、秦焚书,并未厄及六经,汉十四博士所传,皆孔门足本,并无残缺。三、孔子时所用字,即秦汉间篆书,即以“文”论,亦绝无今古之目。四、刘歆欲弥缝其作伪之迹,故校中秘书时,于一切古书多所羼乱。五、刘歆所以作伪经之故,因欲佐莽篡汉,先谋湮乱孔子之微言大义。诸所主张,是否悉当,且勿论,要之此说一出,而所生影响有二:第一,清学正统派之立脚点,根本摇动;第二,一切古书,皆须从新检查估价。此实思想界之一大飓风也。
有为弟子有陈千秋、梁启超者,并夙治考证学,陈尤精洽;闻有为说,则尽弃其学而学焉。《伪经考》之著,二人者多所参与,亦时时病其师之武断,然卒莫能夺也。实则此书大体皆精当,其可议处乃在小节目。乃至谓《史记》、《楚辞》经刘歆羼入者数十条,出土之钟鼎彝器,皆刘歆私铸埋藏以欺后世。此实为事理之万不可通者,而有为必力持之。实则其主张之要点,并不必借重于此等枝词强辩而始成立,而有为以好博好异之故,往往不惜抹杀证据或曲解证据,以犯科学家之大忌,此其所短也。
……
中国文库·哲学社会科学类:清代学术概论 内容概要 《清代学术概论》是一部全面而深入地梳理和阐释清代学术发展脉络的著作。本书聚焦于清代(1644-1912)这一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转型时期,系统展现了自明末以来,经由清初的承续与整合,至清中叶的鼎盛与分流,直至清末的变革与出路,各个学派、主要人物、重要思想及其学术旨趣。本书不局限于单一的学术领域,而是将哲学、历史学、文学、语言文字学、考据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融为一体,力图呈现一个宏大而精细的清代学术全景图。 本书的撰写,旨在超越对清代学术的零散认知,构建起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学术史叙事。它不仅关注学术思想的演变,更深入探讨了清代学术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土壤、学术研究的方法论、学术流派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学术研究与政治、社会现实的深刻联系。通过对清代学术的梳理,本书也旨在揭示其对后世中国学术乃至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形成的深远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近现代学术的根源与走向。 第一部分:绪论与清初学术的奠基 本书的开篇,将首先界定“清代学术”的时间范畴与研究对象,并简要回顾明代学术的遗绪,特别是晚明思想解放的余波对清初学术的初步影响。清代学术的开端,并非是简单的断裂,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 接着,本书将重点阐述清初学术的基石——“汉学”或称“朴学”的兴起。这一时期,面对明代后期空疏的学风,一批学者开始将学术重心转向对经典的训诂、考订和辨析。他们主张“返本开新”,通过对汉代以下古注的梳理和批判,重建对儒家经典的正确理解。其中,顾炎武以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倡导“经世致用”的治学方法,反对空谈性理,强调对文献的实证研究,其《日知录》是这一治学精神的集中体现。黄宗羲则在政治思想和史学理论上多有建树,其对明代政治制度的批判和对史料的精审,为后来的史学研究奠定了基础。王夫之虽然早年受程朱理学影响,但其晚年学说,特别是其哲学思想,如“气”的本体论和“情”的认识论,具有独特的创造性,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清初对于宋明理学的态度。虽然汉学兴起,但理学作为主流思想体系,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刘宗羲等学者在理学领域仍有重要贡献,他们试图在新的学术语境下对理学进行调适和发展,但总体而言,清初学术的重心已开始向实证方向转移。 第二部分:清中期学术的鼎盛与分流 进入康乾盛世,清代学术迎来了其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汉学研究在考据、音韵、辨伪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同时,不同学派也开始出现分化与融合。 考据学的极致发展是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戴震是考据学大师,他不仅精通训诂,更深刻批判了宋明理学对人情、欲望的压抑,主张“情之无节,非情之性也”,其《孟子字义疏证》是这一思想的代表作。段玉裁在《说文解字》的研究上达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度,《说文解字注》至今仍是治文字学者的必读之作。王念孙的《广雅疏证》等著作,在词义的考释上精益求精。这一时期,学者们对古籍的整理、校勘、注释工作异常繁重,为后世学术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史学在这一时期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张学诚提出了“史德”和“六经皆史”的观点,强调史学不仅在于记事,更在于阐发义理,将史学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赵翼的《廿二史札记》则以其严谨的考证和深刻的辨析,纠正了许多史书中的错误,展现了史学研究的批判精神。 文学批评同样繁荣。《红楼梦》的出现,不仅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也引发了后世学者的文学批评热潮。王夫之的《姜斋诗话》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上都有深刻见解。 思想史方面,虽然考据学占据主导,但仍有学者在思想领域进行探索。李倓等人的著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传统思想的反思。 同时,本书也将分析汉学内部的进一步分流,例如对《周易》、诸子等不同经典的研究出现了各自的侧重。 第三部分:清末学术的变革与出路 进入晚清,内忧外患不断,西方思想文化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涌入中国,这对传统的清代学术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迫使其进行深刻的变革。 学术的危机与反思:面对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思想的挑战,传统的以经学为主的学术体系显得捉襟见肘。学者们开始反思传统学术的局限性,并寻求新的突破口。 “经世致用”思想的再强调与转型:在国家危亡之际,“经世致用”的思想再次被提倡,但其内涵发生了变化。学者们开始关注西方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并尝试将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魏源的《海国图志》是这一思想的代表,他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启了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先河。龚自珍的思想具有过渡性,他既对传统文化有深刻的认识,也预见到社会变革的必然性,其“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将史学研究与现实关怀紧密结合。 西学东渐与新学兴起:随着传教士的到来和留学生的出现,西方的科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开始系统地介绍到中国。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等西方经典,引进了进化论、自由主义等思想,极大地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在积极学习西方政治思想的同时,也试图对儒家经典进行新的解释,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新式教育体系的建立:传统的书院和私塾逐渐被新式学堂取代,学科设置也开始引入西方现代学科分类。这标志着中国学术研究的组织方式和传播方式的根本性变化。 语言文字学的现代转型:在西方语言学的影响下,中国传统的文字学、音韵学也开始走向现代化的研究路径。 第四部分:清代学术的流派、人物与方法论 除了按时间顺序梳理,本书还将对清代学术中的重要流派、代表人物及其学术方法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 主要流派: 汉学(朴学):如前所述,以考据、训诂为主要方法,强调回归经典原义。 宋学(理学):虽然受到冲击,但在某些领域仍有继承者,如戴震对理学的批判,本身也是在理学的基础上进行的。 词章之学:主要指文学创作和诗文评论,如桐城派在散文上的成就。 金石学:对青铜器、碑刻等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天文、历法、数学:虽然不如汉学显赫,但也有学者在这些领域有所贡献,如梅文鼎。 代表人物:将对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戴震、段玉裁、王念孙、张学诚、赵翼、李倓、魏源、龚自珍、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代表人物的学术思想、贡献和局限性进行深入剖析。 方法论: 实证研究:对文献的反复校勘、辨析,强调证据。 训诂考据:对字词进行精确解释,恢复古义。 史料批判:对史料的真伪、价值进行辨别。 经世致用:将学术研究与解决现实问题相结合。 融汇中西:在清末,学者们开始尝试将中西方的学术方法和思想进行结合。 第五部分:清代学术的影响与评价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对清代学术进行总结性评价,并探讨其深远影响。 对中国近现代学术的影响:清代学术,尤其是汉学研究的实证精神和严谨方法,为中国近代学术的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考据学的方法论,在一定程度上为近代历史学、文学史、语言学等学科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清代学术中蕴含的对民本思想、经世致用精神的强调,以及清末对西方思想文化的吸纳,都对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社会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 清代学术的局限性:本书也将客观分析清代学术在某些方面的局限性,例如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原创性突破方面相对不足,以及在面对西方冲击时的被动性。 结论:本书将重申清代学术在中国学术史上的独特地位,它既是中华传统学术的集大成者,也是孕育中国近现代学术变革的重要土壤。通过对清代学术的全面梳理,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中国学术史演进的清晰脉络,以及认识中国思想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视角。 本书力求以流畅的笔触,严谨的论证,将清代学术的博大精深展现给读者,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学术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历史厚重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对于我这样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语言感兴趣的人来说,简直是一份宝藏。我一直觉得,要深入理解中国文学的演变,必然绕不开当时的思想文化背景。而这本书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绝佳的视角。它详细介绍了清代学术中对于音韵、训诂、辨伪等方面的研究,这些内容虽然听起来有点“技术性”,但却是理解古代文献和文学作品的关键。作者用非常清晰易懂的方式,将这些复杂的学术概念解释清楚,并且能够联系到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实际。比如,当我读到关于词学研究的章节时,我才了解到,原来那些看似简单的词句背后,蕴含着如此精密的学术考量。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它对文学、历史、语言等多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学术研究,是能够融会贯通,互相促进的。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对清代学术的印象就是一片沉寂,感觉与宋明理学相比,少了很多思想的锐气和创造力。然而,读了这本书之后,我的看法彻底改变了。它让我看到了清代学术的另一番景象,一种更加内敛、更加务实、却也同样充满智慧的光辉。特别是关于乾嘉时期学人对古籍的精细考订,那种严谨到令人发指的精神,让我对“学问”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在介绍这些考据学成就时,并没有陷入琐碎的细节,而是清晰地阐述了考据学的方法论,以及它如何为后来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它还提到了对少数民族地区学术的研究,以及一些边缘学科的发展,这让我意识到清代学术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我之前的想象。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客观,但字里行间又透露出对这些学术成就的尊重和赞赏,让人读起来既增长了知识,又受到了启发。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介绍中国思想史的读物,尤其对清代这一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充满了好奇。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并且超出了我的期待。它所展现的清代学术图景,是如此丰富多彩,以至于我才意识到,我之前对这个时代的认知是多么片面。从汉学与宋学的论战,到晚清西学东渐的初步影响,这本书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不同学派观点时,所持有的批判性和客观性,既肯定了前人的成就,也指出了其局限性。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相当不错,流畅而准确,没有过多的学术术语堆砌,让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它就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我穿梭于清代学术的各个重要节点,让我对中国思想文化的演进有了更加清晰、深刻的认识。

评分

我最近在翻阅一本关于清代思想史的书,里面提到了不少与政治、经济紧密相关的学术思潮,让我觉得特别有意思。虽然我本身不是专门研究历史的,但当了解到当时的一些学者是如何通过学术来探讨国家治理、民生疾苦时,真的让人肃然起敬。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不仅仅是停留在对纯粹学术理论的介绍,而是将学术研究置于当时的社会政治语境中进行考察。比如,它详细地介绍了明末清初一批思想家是如何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天下为主,君为客”的理念,以及他们在土地制度、盐政等方面的深刻见解。这些内容不仅让我了解了清代学术的深度,更让我看到了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担当。它让我明白,学术从来不是脱离现实的存在,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和影响社会变革。我特别喜欢它在分析这些思想时,能够结合当时的具体历史事件,使得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鲜活,也更容易让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理解和接受。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清代学界大门的一把钥匙!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哲学和社会思想的发展脉络很感兴趣,但总觉得有些概念和流派之间的联系不够清晰。拿到这本《清代学术概论》之后,我发现它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枯燥乏味,而是以一种相当流畅和引人入胜的方式,为我梳理了清代学术的多元面貌。从考据学之盛,到乾嘉学派的严谨细致,再到明清之际的思想变革,这本书都给出了详尽的阐释。作者并没有仅仅罗列学者和著作,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学派的思想渊源、核心观点以及它们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所扮演的角色。读的过程中,我仿佛能看到那个时代学人们激烈的思想碰撞,感受到他们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传统的反思。特别是关于性理学的演变和黄宗羲、顾炎武等人的政治思想,更是让我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是那种简单堆砌史实的教科书,而是充满了智慧的火花,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探索。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不同学派时,能够清晰地指出它们之间的异同,以及它们如何相互影响,这种分析角度让我对整个清代学术体系有了更宏观、更深入的理解。

评分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毛泽东

评分

包子有肉,不在皮上;人有学问,不挂嘴上。

评分

学术经典文本。。。。。。。。。。

评分

成就是谦虚者前进的阶梯,也是骄傲者后退的滑梯。

评分

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指南。

评分

学问之根苦,学问之果甜。学问勤中得,富裕俭中来。

评分

书籍备而不读如废纸。(英国谚语)

评分

世界上三种东西最宝贵——知识、粮食和友谊。(缅甸谚语)

评分

学问之根苦,学问之果甜。学问勤中得,富裕俭中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