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失传1200年的珍贵古籍
增补原阙三卷,五十卷完整版本
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精华读本
中国古圣先王治国的智慧、方法、效果及经验
修齐治平的理论大纲;治国安邦的经验汇编
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
《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五九九年——六四九年)于贞观初年下令编辑。太宗十八岁随父从军,起义平定动乱的社会,戎马倥偬十余年。二十八岁即帝位后,偃武修文,特别留心于治平之道,休生养民。根据《新唐书》记载如下:太宗欲知前世得失,诏魏征、虞世南、褚亮及德言裒次经史百氏帝王所以兴衰者上之,帝爱其书博而要,曰:“使我稽古临事不惑者,公等力也!”赉赐尤渥。《群书治要》一书,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经、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上始五帝,下迄晋代,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博采典籍六十五种,共五十余万言。书成,如魏征于序文中所说,实为一部“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的治世宝典。本书根据《群书治要》元和二年本、《群书治要》天明本校勘整理而成,并将原阙的三卷重新从原书中节录,以补原阙之憾,更便于当前人们学习和汲取该书的智慧。
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唐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河北巨鹿人。贞观元年(627年),升任尚书左丞。贞观二年(628年),魏征被授秘书监,并参掌朝政,在此期间,受命编撰《群书治要》,于贞观五年(631年)编辑成书。贞观七年(633年),魏征代王珪为侍中。贞观十年(636年),魏征奉命主持编写《隋书》、《周书》、《梁书》、《陕书》、《齐书》(时称五代史)等,历时七年。贞观十二年(638年),魏征看到唐太宗逐渐怠惰,懒于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著名的《十渐不克终疏》,列举了唐太宗执政初到当前为政态度的十个变化。贞观十六年(643年),魏征病逝家中。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褚亮,字希明,(560-647)唐大臣,杭州钱塘人。善诗文,博览图史,陈、隋时即以诗才显名。曾仕陈、隋及薛举。入唐,太宗授为秦王府文学。设文学馆,与杜如晦等并为学士,命阎立本画像,他为之作赞文,号十八学士。常侍从太宗征战,多有进谏。官至通直散骑常侍。卒陪葬昭陵。
虞世南(558年-638年)字伯施,余姚人,唐初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
萧德言,(?558年-?654年)隋唐学者。字文行,南兰陵(今常州)人,南陈时以国子生为岳阳王陈叔慎宾客。南陈亡,徙关中,后至京师。隋文帝仁寿间授校书郎。唐太宗贞观年间官著作郎、弘文馆学士。为晋王李治(唐高宗)讲授经书。封武阳县侯。高宗立,拜银青光禄大夫。博涉经史,精《春秋左氏传》,晚年尤笃志于学,卒赠太常卿,谥“博”。
买了史记,资治通鉴,这次再买这套群书治要,好书就要多读,反复读,此套书有译注,有译文,蛮好的!
评分是繁体字,看不懂啊。纸薄。耐性子看吧。京东很快。应该是正品
评分关注了好久,活动价,满320减220,非常不错。不过这次京东的物流让人失望了,下单两整天才到
评分实在是很好的一部书,强烈建议朋友们速买。
评分呵呵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哈哈哈哈
评分《群书治要考译》这本书看起来还不错哦!
评分全新无破损,非常喜欢的书,方便学习
评分还不错,物流很快,第二天就到了,快递员服务也挺好的。
评分抛开内容不谈,《群书治要》的身世本身就拥有莫大的吸引力,为何?乾隆编纂《四库全书》,销毁的书籍“将近三千余种,六、七万卷以上,种数几与四库现收书相埒”(章太炎),顾关元先生据海宁陈乃乾的记载,认为所销毁的书籍是《四库全书》总数的十倍。正如吴晗先生所言:“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回顾血泪史,元朝和清朝的建立对于华夏古老文化而言,无疑是两次“大清洗”。中国文化的魅力始终在于“统一下的多元性”,而“多元性”的破坏无疑是深重的文化灾难。那些消逝的多元文化点,我们只能以扼腕叹息来表达了。而《群书治要》,从宋初失传至民国回归,流离失所,却因祸得福,巧妙地避开了两次“蛮族入侵”的“洗礼”,使得这部古卷的沧桑背后,依旧是盛唐时代的浓重气息,令我们感觉到“古圣先贤”的记载依旧那么可靠与近在咫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