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对历史地图的理解一直停留在教科书那种大而化之的层面,这次拿到这本“史稿地图集”,希望能真正看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我比较关注的是它在宏观叙事和微观考证之间的平衡。比如,在展现秦汉大一统格局的时候,它会不会仅仅满足于勾勒出大致轮廓,还是会在郡县设置、交通干线上有所着墨?更进一步说,对于那些考古新发现或历史地理学界有争议的地点,地图的绘制者是如何取舍和标注的?是倾向于主流观点,还是会辅以不同的符号进行说明?这一点非常考验编者的功力。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种“可对话”的地图,不是冷冰冰的地理信息,而是能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为什么在这个特定的地理环境下,某种政治形态会诞生或消亡。如果它能在每个单元的开头或结尾,附带一些关键地图的“解读提示”,帮助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快速抓住核心信息,那就更完美了。这种深度与广度的兼顾,才是衡量一本优秀历史地图集价值的关键所在。
评分我对这本图集的另一个关注点在于其对“文化地理”要素的融入程度。历史的演变不仅仅是政权更迭和疆域变动,它还包括了民族的迁徙、宗教的传播、农耕与游牧的交错地带。我希望地图不仅仅是描绘政治实体,更能隐晦地表达这些文化要素的流动轨迹。例如,佛教传入和石窟的开凿地,它们在地图上的分布与当时的交通要道和军事要塞之间是否存在有趣的重合或偏离?再比如,不同时期的人口密度分布(尽管这很难用地图精确表达,但可以通过一些辅助图形来暗示),或者重要文化遗址的分布图,如果能巧妙地穿插在主要的政治疆域图之间,会让读者对“中国历史”的理解从单一的政治史观中跳脱出来,看到一个更加多元和立体的历史空间。这种对文化因子空间化的努力,往往是区分普通地图集与优秀历史地理著作的分水岭,我非常期待这本“史稿”能在这一点上有所建树。
评分这本《中国史稿地图集(上册)》的命名方式也很有趣,“史稿”二字暗示了一种未完成性,或者说是对现有研究成果的一种阶段性总结。我个人比较好奇的是,它在处理早期文明阶段的地理边界问题时,采取了何种审慎的态度。上古时期的地图绘制,往往充满了推测和多重解释的可能,比如黄河的改道、早期部族的活动范围等。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套基于现有可靠考古证据和文献考证的“最可能”图景,而不是简单地用一条模糊的线来敷衍了事。如果能在一张大的概念图旁边,辅以小图说明特定时段内不同学者的主要观点差异,那将是极大的加分项。因为历史的魅力恰恰在于其复杂性和争议性,一味追求单一的“标准答案”反而会削弱地图的学术价值。我期待它在这些“灰色地带”的处理上,能体现出高度的学术自觉和严谨性,让我看到不同历史阶段的地理认知是如何一步步清晰起来的。
评分看到这本新出的历史地图集,心里涌起一种莫名的期待,毕竟“中国史稿”这四个字就带着厚重的分量。我刚翻开第一部分,虽然还没有深入研究每一个细节,但光是排版和装帧就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很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不像有些地图集印刷得轻飘飘的,总觉得少了些历史的厚度。而且,图例和说明文字的字体选择也很有考究,既清晰易读,又透着一股典雅的历史气息。我尤其欣赏它在整体设计上的克制感,没有过多的花哨装饰,一切都服务于内容的呈现,这对于一本严肃的历史工具书来说至关重要。我期待接下来的内容能够延续这种高水准的制作工艺,希望它在细节处理上能带来更多的惊喜,比如对一些关键历史事件发生地的精细标注,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疆域变迁如何通过色彩和图层巧妙地叠加展现出来。从目前的初步印象来看,这套地图集在视觉体验上是完全达到了我的期望值的,这无疑为接下来的阅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让人愿意花时间去细细品味其中的每一条山川河流和每一处古老城池的变迁轨迹。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的历史爱好者,我总是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空间感”感到捉襟见肘。比如,读到某次重大的战役,我总是需要在脑海中努力拼凑出山川河流的地形地貌,来理解战略部署的合理性。这本地图集如果能在这方面做得出色,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参考书,更是一部具象化的历史场景再现。我特别留意了目录中关于交通网络的设置,古代的漕运、驿道、驰道,它们构成了帝国运转的血脉。我很希望看到地图能清晰地展示这些交通网络在不同朝代间的继承与发展,比如从大运河的开凿到后世的疏浚,这些变化如何深刻地影响了区域间的资源调配和文化交流。如果地图能用不同的颜色或线条粗细来区分不同类型的道路,并且标明其大致的里程和主要节点城市,那我在阅读相关史料时,就能立刻在大脑中建立起一个立体的空间坐标系,极大地提升阅读的沉浸感和理解的深度。
评分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这本中国历史地图集足够用了。
评分“吴晗想起清末民初的杨守敬编绘过《历代舆地图》,内容相当详细,凡见于正史《地理志》的州县一般全部上图,正*所提出的配合读史的需要……*赞成吴晗的建议……会后,吴晗找范文澜、尹达等商议后,就请复旦大学谭其骧来京主持编绘工作……到1966年5月底为止,图集的绝大部分图幅的初稿已经编出或备齐了资料。因“文革”,工作停顿……《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清时期)的8开本在年底(1974)印出,实际发行已在第二年下半年……但到1976年9*逝世,图集还没有出全,所*实没能看到这套他自己要求编绘的历史地图集。”(《禹贡传人——谭其骧传》葛剑雄)
评分2009年的书展,第一次去上海展览中心。正没头没脑地瞎晃悠,不经意地一瞥,正看到这本《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顿时激动万分,手忙脚乱地买下。一阵兴奋过后平静下来,想起当时得知全套地图集八册将近五百元,而我囊中羞涩只得放弃购买的失落之情。如今初见,却有如重逢。
评分《中国现代史地图集》(精装)是海内外首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采用地图、文字、图表和照片等多样形式,研究中国现代史开创性著作,它填补了中国现代史有文无图的空白。图集分六个部分,由地图200余幅,部队序列表、统计表50余个,照片140余帧、图说及大事记25万字组成,反映了1 9 1 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方面面。图集史料翔实丰富,文字简明扼要,图面清晰易读。许多内容第一次以地图的形式表示,使其成为中国通史的一部分。
评分收到书了,运输过程没有损坏。印刷的还可以,很清晰。质量可以。谭其骧先生主持编的,没钱买全套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只能买简明的。比较便宜,帮助学习。
评分绝对的好书,不过纸张略薄,这是经典的地图集,推荐
评分好书,好评,值得购买,必须推荐,点赞
评分物流很快,书的质量很好。下次就在这里买书了。
评分本想着既然便宜,即使中缝看不见也可忍受,到手以后发现完全不存在网上说的中缝的问题,所有地图都可以完全摊开,纸张和印刷都很好,真的是给惊喜到了。书也应该是最近几年才印刷的,如果是二十几年的书闻着的味道肯定不同,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印刷时间都是96年没修改过来。图是借用的网上的,8本全是这种线装,我的是这样,我也看到晚上有其他人买到的个别册子是胶装的,也许是印刷厂改进了装订方式,说这么多,也是供以后买的朋友参考一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