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周易尚氏学》是对《周易》包括《易纪》全文的注释。作者继承象数学的传统,认为《易》辞皆观象而累,故重在以象释《易》。除了依据《易傅》所取象外,又从《左传》、《国语》、《逸周书》特别是《易林》研究中许多人们久已不谈的佚象,并提出覆象、半象等说话,用以解释《周易》。对郑玄的爻辰说和虞翻的爻变法,则不予采取。又认为与《易经》,表示赞同。
二千年来解释《周易》的书,可以说汗牛充株,各成一家。《周易尚氏学》作者在旧《易》学的轨道上继续研究,在旧《易》学范围内也称得上“卓然成一家之言”。《周易尚氏学》是其主要著作之一,我们在文化大革命前已排版付型。学术界有些同志对它评价很高,但大多数人没有读过,甚至不知道其人其书,现特印出,供研究者参考。作者和于省吾先生有过交往,我们曾请于先生为《周易尚氏学》作序,序中对《周易尚氏学》作了评价,现按原刊出。为了帮助读者了解作者生平和著述,又将作者自传加印在书后。付印前还发现断句有个别不妥处,因书已成型,未予更动。
内页插图
目录
千序
自序
说例
总论
第一论周易二字本诂
第二论周易大义之认识
第三论古易之类别
第四论周易谁作
第五论重卦
第六论十翼谁作
第七论十翼篇名
第八论彖象连轻始于何人
第九论傅易之人
第十论消息卦之古
第十一论先后天之方位
第十二论易理易象失傅后之易派
上经
卷一 乾
卷二 坤
屯
蒙
需
讼
卷三 师
比
小畜
履
卷四 泰
否
卷五 同人
大有
谦
豫
卷六 随
蛊
临
观
噬嗑
贲
卷七 剥
复
无妄
大畜
卷八 颐
大过
坎
离
下经
卷九 咸
恒
卷十 逊
大壮
晋
明夷
卷十一 家人
卷十二 损
卷十三 夬
卷十四 革
卷十五 渐
卷十六 异
卷十七 中孚
卷十八 繋辞上传
卷十九 繋辞下传
卷二十 说卦
附录
精彩书摘
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元成。而代有终也。阳革於午。阴代阳用事,以讫於亥。故曰代有终。凡终皆谓亥。彖傅曰。乃终有庆。说卦曰万物之所成终。终皆谓亥。内经典庄子。所谓天门者此也。自复子至乾巳昔成事。阳主之。故地道无成。自垢午至坤亥昔终事。阴主之,故日代有终。言代阳终事也。终字从答。言1年之事。至亥答而终也享印阳复故艮居亥而艮郎为终。成者法也式也。周礼天官太宰。五曰官成以经邦治。涟官成亲官府子即事品式。又秋官士师掌士之八成。注。八成犹八法。然则成者法也。地道无成者。谓坤柔不敢先创为法式。只能代阳终事也。成与终虚实先後。绝对不同。漠宋衷以成名为说。清惠栋谓成与终同义。夫成与终义诚可通。但此日无成。日有终。则判然二事。不得混同也。
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易日。括囊元咎元誉。盖言谨也。阴洧至四八月观。由元亨而入利贞。天地之气。将变易矣。观下坤为茅茹为草。巽为木。坤闭艮止。故日草木蕃。蕃与藩通。诗大雅四国子蕃是也。又周礼地官大司徒。九日蕃乐。注。杖子春读蕃乐为藩乐。谓闭藏乐器而不作。贾疏。藩谓藩闭。然则草木蕃者。雷草木至八月而生气藩闭也。自汉以来。
……
前言/序言
一九六二年九月,我去济南参加孔子讨论会,得识尚先生高足卢松安同志,谈及先生遗着《周易向氏学》一书,卢同志打算由私人集资,先印行若干部,以免失传。当时我建议,最好由中华书局出版,卢同志也同意这样作。孔子讨论会结束後,我到北京,向中华书局负责同志推荐此书,嗣後由卢松安同志将原稿送去,经过审核,认为可以出版。今年三月,中华书局以《周易尚氏学》稿本见寄,要求我作一篇序言。回憾二十年前,与筒先生过从时,得闻易象绪论。拙着《易经新证》先生会为之序,奖勉有加,今先生墓已宿草,反而序先生之书,追怀昔游,不禁涕零。兹不揣冒昧,对先生之书妄评得失,仅供读者作为参考而巳。
易卦起源於原始宗教中巫术占验方法之一的八索之占。古也称绳为索,八索郎八条绳子。金川彝族所保持的原始式八索之占,系用牛毛绳八条,掷诸地上以占吉凶。《易·系辞》称庖牺氏(郎伏羲氏)始作八卦,乃指八索之占言之。八索这一名称,最早见於《左傅》、《圃语》。八索之占是八卦的前身,八卦是八索之占的继续和发展。近年来的学者们,都说八卦与伏羲氏完全无涉,道就未免「数典忘砠」,截断了易卦的来源。(详拙着《伏羲氏与八卦的关系》)
《周易尚氏学》是一部以《周易》为核心,融合了深厚的哲学思想、精妙的象数理论和独特的解经方法,旨在探究宇宙人生根本规律的学术著作。本书并非仅仅是对《周易》的简单注释或解读,而是力图在传统易学的基础上,进行一次系统而深入的梳理与升华,展现一种全新的易学视角与研究范式。 一、 核心思想与理论架构 《周易尚氏学》的核心在于其“尚氏学”这一独特的研究方法论。“尚氏学”强调对《周易》原文的体认与实践,主张通过深入的象数推演,结合历史、文化、人伦等多元维度,去体悟“道”的生成演变及其在万事万物中的体现。本书的理论架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关键层面: 1. 象数之道的回归与重塑:《周易》的象数之学,是其理解世界、推演事物的根本。然而,历代易学在象数的研究上,或侧重于数字的演算,或侧重于卦象的直观,有时难免失之于偏颇。《周易尚氏学》则力图打破这种壁垒,将象与数视为一体,视为“道”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并通过精密的推演,揭示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和统一性。本书深入剖析八卦、六十四卦的生成之理,以及乾坤、阴阳、刚柔等基本概念在象数中的具体体现。例如,书中会详细阐述“乾”卦作为宇宙之始,其数、其象如何对应着元亨利贞四德,以及其如何通过九、六等数字的变化,展现出宇宙生生不息的动力。同样,对于“坤”卦,书中也会细致分析其包容、承载的德性,以及其数、象与母性、大地的关联。通过对这些基本卦象的深入拆解,读者可以领悟到“尚氏学”如何从最基本的单位,层层递进,构建起整个宇宙运行的图景。 2. “道”的动态生成与演变观:《周易》的核心是“道”,而“道”并非静止不变,而是一个动态的生成与演变的过程。《周易尚氏学》对此有深刻的洞察。本书将《周易》的六十四卦,视为“道”在不同时空、不同情境下的具体显现。它不局限于对某个卦象的静态解读,而是着力于揭示卦与卦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如何构成一个不断变化、相互转化的动态系统。例如,书中可能会通过“乾”到“坤”,再到“临”、“泰”等卦的顺序,来阐释宇宙从混沌到有序,再到繁荣发展的演变过程。同时,也会关注“否”、“观”等卦,揭示事物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转折与危机,以及这些危机背后蕴含的“道”的另一面。这种动态的视角,使得《周易尚氏学》能够超越简单的预测功能,而上升到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3. 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周易》所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易尚氏学》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将其作为理解宇宙人生,以及指导个人修身养性的根本原则。本书认为,人作为宇宙的一部分,其命运与宇宙的运行规律息息相关。通过对《周易》卦象、爻辞的解读,可以洞察天道的运行,从而反观自身,调整自己的行为,以达到与天道相契合的境界。例如,书中在讲解“颐”卦时,会联系到个人在饮食、养生方面的审慎,而讲解“讼”卦时,则会强调在冲突中如何体察“道”的公正与平衡,从而避免陷入无谓的纷争。这种将抽象的宇宙规律与具体的个人生活相结合的分析,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4. “尚氏学”的独特解经方法:本书最大的贡献之一,在于其独创的“尚氏学”解经方法。这种方法并非凭空捏造,而是建立在对《周易》原文细致入微的考证和对传统易学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它包含以下几个关键特点: 回归原文,体悟本义:注重对《周易》古本的研读,力图剥离后世的层层注释,回归《周易》诞生之初的原始语境与思想。 象数结合,以理明象:在象数的研究上, not only describes the abstract meanings of the symbols and numbers, but also explains how these abstract concepts are derived from the natural phenomena and human affairs. 情境化解读,活泼不泥:在解读卦象、爻辞时,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模式,而是充分考虑其所处的具体情境,以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不同侧面。 多维视角,融会贯通:将《周易》的研究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融合历史学、哲学、文学、伦理学等多学科的视角,进行融会贯通的分析。 二、 主要内容与篇章结构 《周易尚氏学》的篇章结构,力图按照逻辑的递进和思想的深化来组织内容。全书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总论与方法论:本书开篇会详细阐述“尚氏学”的哲学基础、研究方法论以及其相对于传统易学的创新之处。这部分内容将为读者建立起理解全书的框架。 2. 《易传》精义:《周易》的“易传”,即《彀》、《彀》、《彀》、《彀》、《彀》、《彀》、《彀》、《彀》,是理解《周易》思想的关键。《周易尚氏学》会逐一解读《易传》中的核心概念,例如“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哲学思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道德修养,“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等等,并将其与象数之学相结合。 3. 八卦与六十四卦的生成与演变:这是本书的核心篇章。作者将从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生成过程入手,详细阐述八卦的象、数、义。在此基础上,再深入解析六十四卦的组合生成原理,以及每一卦所代表的宇宙运行的不同阶段、不同情境。例如,在讲解“乾”卦时,会分析其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各爻的含义,以及它们如何体现了事物由萌生到成熟再到衰落的整个过程。对于“坤”卦,也会进行类似的细致分析。 4. 象数推演与实践应用:本书并非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强调象数推演的实践意义。作者会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示如何运用“尚氏学”的象数推演方法,去理解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指导个人的决策与行为。这可能包括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对社会现象的分析,以及对个人修身养性的建议。 5. “尚氏学”的哲学贡献与未来展望:在结尾部分,作者会总结“尚氏学”在当代易学研究中的意义,以及其对哲学、文化乃至社会发展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这部分内容将是对全书思想的升华与拓展。 三、 创新之处与学术价值 《周易尚氏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在于其多方面的创新与突出的学术价值: 1. 理论上的系统性与原创性:“尚氏学”的提出,并非简单的学术整合,而是在对《周易》核心思想的深刻体悟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具有原创性的研究范式。其对象数理论的重新梳理与阐释,以及其动态的“道”观,都具有重要的理论突破。 2. 方法上的独特性与实用性:不同于一些偏重义理或象数的传统易学流派,“尚氏学”强调象数与义理的有机结合,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印证。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深化对《周易》的理解,更能够为读者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智慧工具,以应对复杂多变的人生。 3. 思想上的深刻性与启发性:本书所探讨的宇宙人生根本规律,触及到人类最深层、最普遍的关切。通过对《周易》的深入解读,它能够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宇宙秩序、个人价值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具有极强的启发性。 4. 历史传承与时代精神的结合:在继承《周易》千年智慧遗产的基础上,《周易尚氏学》又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它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守望,也是对现代社会挑战的回应。 四、 读者对象 《周易尚氏学》适宜以下读者群体: 易学研究者与爱好者:本书为易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对于深入探究《周易》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哲学与国学爱好者:对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周易》思想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从中获得深刻的哲学启迪。 关注人生智慧与修身养性者:希望通过经典智慧来理解人生、指导行为,提升个人品格与境界的读者,本书将提供有益的指导。 历史与文化研究者:从更广阔的文化视野理解中国古代思想体系的读者。 总而言之,《周易尚氏学》是一部集理论深度、方法创新、思想深刻于一体的学术力作,它将带领读者走进一个更加宏大、更加精妙的《周易》世界,去体悟宇宙人生的根本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