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于一个习惯了现代快节奏、碎片化信息输入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但也是一种享受。它要求你慢下来,去品味那些被时光打磨得温润的词句。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近乎“犬儒”的超脱感,他似乎总能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审视世间的喧嚣与沉浮。比如在谈论某个社会现象时,他从不直接抨击,而是用一些看似不相干的典故或民间故事来旁敲侧击,这种“言外之意”的表达技巧,真是高妙。我花了很长时间去理解其中一些关于“中庸之道”的论述,初读时觉得有些圆滑甚至世故,但多读几遍后,才明白那其实是一种在乱世中寻求个体存续的智慧——不是妥协,而是最大限度地保持自我精神的完整性。这本书里没有激昂的口号,没有热血的沸腾,只有沉静的思考和对人性幽微之处的洞察,这对于当下这个急躁的社会来说,提供了一种难得的心灵庇护所。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像一坛陈年的老酒,初闻不觉惊艳,但细品之下,醇厚的回甘便在唇齿间弥漫开来。它使用的词汇,有些现在看来已是生僻,但作者的遣词造句却又是那样自然贴切,不显矫揉造作。我尤其留意了他在描述自然景象时的笔法,那份细腻程度,简直可以与古代的山水游记媲美,但他又融入了一种近代的审视视角,使得景物描写不再是单纯的抒情,而带上了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感伤。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时地需要查阅一些背景资料,来理解他所引用的典故,这反而成了一种有趣的“学习过程”。这表明,作者并非在故作高深,而是他所处的时代文化底蕴太过丰厚,自然而然地流淌在了文字之中。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思想的深度,更在于其语言艺术的典范性,它提醒着我们,汉语的美感和表现力,可以达到何种高度。
评分坦白讲,我对周作人的了解一直很肤浅,大多停留在教科书上那几个被简化了的标签上。然而,这本“自编集”的装帧和选篇,明显经过了编者的精心考量,它试图展现一个更立体、更具生活气息的周作人。里面的散文,尤其是那些记录日常生活点滴的文字,充满了浓郁的“京味儿”和浓厚的“人情味”。比如描述他如何为了一碟小菜而辗转寻觅,或是记录某个冬日午后,阳光如何斜斜地洒在书桌上,以及他与友人之间那种不着痕迹的寒暄往来。这些细节的描摹,让我感到非常亲切,仿佛隔着厚厚的历史尘埃,依然能感受到那种温润如玉的文人气象。比起那些高高在上的理论文章,这些“烟火气”十足的文字反而更能打动人心,让人认识到,即便是伟大的思想家,也同样要面对柴米油盐和人际的微妙,这种真实感,是这本书最大的魅力所在。
评分这是一部需要“沉下心去读”的作品,绝不适合用来消磨时间,而更适合用来“充实时间”。如果期待在其中找到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或者振聋发聩的论断,恐怕会失望。它更像是一次与一位睿智长者的深夜长谈,话题从一朵花开到一片雪落,从邻里的琐事谈到历史的兴亡,看似散漫,实则条理清晰,暗合着作者内心构建的某种秩序。我最欣赏的是他处理“矛盾”的方式——他并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将矛盾双方并置,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张力。这种留白的处理,既是对读者智识的尊重,也是一种高明的写作策略。读完全书,我没有感到兴奋,反而有一种出奇的平静,仿佛洗涤了心灵上的浮躁。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这个时代所缺失的从容与节制,非常值得一读再读。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封面设计得很有年代感,那种淡淡的墨香,让人瞬间仿佛穿越回了上世纪的某个文人书房。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读物,毕竟是周作人先生的“自编集”,但翻开后才发现,里面的文字风格真是独树一帜。他那种看似平淡如水,实则暗藏机锋的叙事方式,让人不得不停下来细细咀嚼每一个字背后的深意。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篇关于“闲适”的篇章,他没有高谈阔论什么人生哲学,只是娓娓道来自己如何在一间小小的书斋里,伴着猫儿和旧书度过一个下午。那种对日常细节的捕捉和对生活诗意的营造,简直是神来之笔。读着读着,我常常会不自觉地联想到鲁迅先生笔下那些疾呼呐喊的形象,再看周先生这边的从容不迫,便更觉出两位大家在精神气质上的巨大分野,而这种分野,恰恰构成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像的丰富性。这本书,与其说是文字的堆砌,不如说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复杂而真实的旧日文人内心世界的一隅。
评分他以学“造房子”(土木工程)的名目出国,抵日后先读法政大学预科,后入东京立教大学修希腊文,研读《远征记》(苏格拉底的学生色诺芬的著作)等文学经典,课后也到神学院学福音书的希腊原文,
评分周作人在这里说到了人类的一种彻底的“人生的孤寂感”: “为什么这样的要结缘的呢?我想,这或者由于不安于孤寂的缘故吧。富贵子嗣是大众的愿望,不过这都有地方可以去求,如财神送子娘娘等处,然而此外还有一种苦痛却无法解除,即是上文所说的人生的孤寂。孔子曾说过,乌鲁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而谁与。人是喜群的,但他往往在人群中感到不可堪的寂寞,有如在庙会时挤在潮水般的人丛里,特别像是一片树叶,与一切绝缘而孤立着。念佛号的老公公老婆婆也不会不感到,或者比平常人还要深切吧,想用什么仪式来施行拔除,列位莫笑他们这几颗豆或小烧饼,有点近似小孩们的“办人家”,实在却是圣餐的面包蒲陶酒似的一种象征,很寄存着深重的情意呢。”尤其是那句“人是喜群的,但他往往在人群中感到不可堪的寂寞,有如在庙会时挤在潮水般的人丛里,特别像是一片树叶,与一切绝缘而孤立着。”当我第一次读到这句时,有一种心有戚戚然的感觉,人的本质是孤独的,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你,你的一生最终还得你自己走完。因为孤寂,所以喜群,所以不甘寂寞,苦苦寻找知音,但是“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千古同调。沈从文的墓,没有墓碑,只有一块不事雕琢的五色天然巨石,正面刻着他生前的题词:照我思索,能理解人;照我思索,可认识人。但谁又能真正理解他呢,连和他生活了近半个世纪的张兆和,在最后编他的文集时,都说自己并未真正读懂他,所以越是伟大的人,内心就越是孤寂。周作人说他写文章、读书,都是“不甘寂寞”,在“想象的友人”(包括古人)的“文字缘”中,找到自己与人世间的“微末情分”,其实文学作品就是他的“结缘豆”。因为人生本来就是不圆满的,有缺陷的,不如意的,甚至充满苦难、痛苦,但人毕竟还得活下去,所以文学对他来说是“在不完全的生活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哪怕是微末的、短暂的,这些略带苦涩的文字,的确给人一种清凉、温暖的感觉。此外,本文还有两处我也极喜欢,比如,文章开头引用的一段文字:“结缘,各寺庙佛生日散钱与丐,送饼与人,名此。”还有那段“我很喜欢佛教里的两个字,曰业曰缘,觉得颇能说明人世间的许多事情,仿佛与遗传及环境相似,却更带一点儿诗意。日本无名氏诗句云: “虫呵虫呵,难道你叫着,业便会尽了么?”这业的观念太是冷而且沉重,我平常笑禅宗和尚那么超脱,却还挂念腊月二十八,觉得生死事大也不必那么操心,可是听见知了在树上喳喳地叫,不禁心里发沉,真感得这件事恐怕非是涅磐是没有救的了。缘的意思便比较的温和得多,虽不是三笑那么圆满也总是有人情的”,从中也可看出作者的儒者情怀:仁爱、悲悯和温情。
评分他清新淡雅,如话家常的白话文,洋溢着深厚的中国、东洋、西洋古典与近现代文化素养,轰动一时,新文化运动中更发表影响深远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等启蒙主义理论文章。
评分有时候好东西买来不急着看,是为了囤积
评分很喜欢周作人的文章,高中时买过三本,现在要收集齐全
评分糯米饭,小时候走到临街的地方就有卖的。小贩坐在小凳上,前面一张小桌子,放着油条、白糖、腌豇(读如刚)豆之类,糯米饭则放在一个带盖的竹桶里。有人来买的时候,才会揭开盖,用覆在上面的麻布抓起一把热气腾腾的糯米饭放到桌上,擀平,随着个人的意愿加糖、油条等,再顺着麻布一卷,拧紧,装到袋子里,就可以了。拧糯米饭颇费力气,劲儿小了,吃不到嘴就散开了。此外还有一种糍粑,用糯米粉团成饼状去炸,外面金黄,蘸着白糖吃。
评分《文海披沙》八卷,明谢在杭撰,有《申报》光绪丁丑活字本,今尚易得。《申报馆续书目》,《文海披沙》项下云,惟闻先生脱稿后并未问世,继乃流入东瀛,得寿梨枣,近始重返中华。案活字本有万历辛亥焦竑序,宝历己卯幡文华及宽延庚午鱼目道人二序,焦序中有诸子取《文海披沙》刻之南中之语,故并未问世,殊非事实,唯中土传本罕见,申报馆乃据日本刻本而重印之耳。寒斋所有日本刻本无幡文华序,而别多万历己酉陈五昌序文一篇,卷末墨笔书曰,天明丙午岁八月二十八日,则是购藏者题记也。计宽延庚午为清乾隆十五年,宝历己卯是二十四年,天明丙午则五十一年矣。鱼目道人不知为谁,序中有云,校先师遗书,载宁馨儿,引《文海》说。查伊藤东涯著《秉烛谈》卷三,宁馨条下引有《文海披沙》语。然则当是东涯之弟子也。序文又云,&"余喜在杭者,盖喜其气象耳。夫训诂文辞可以工致,微言妙语可以深造自得,唯是气象自然佳处难以力致耳。&"此语甚有理解,在杭见识思想并不一定高超,《诗话》之谈文学,《麈余》之记因果,尤多陋见,唯《五杂组》《文海披沙》故自可读,正因其气象可喜,明末有些文人多是如此,鱼目道人之言可谓读书得间,殊有启发的价值也。
评分附逆时的集子,看看。不过周行文非常隐晦。
评分书中所“抄”所谈之书都是中国古籍,其中又以笔记为多。作者自称这些文章意不在针砭,只是“摊数种草药于案上”,“摆列点药”,但行文处处透着“疾虚妄”“爱真实”的精神。以《女人三护》为例,文章从《茶香室三钞》中女人三护一条,谈及佛家三护与儒家三从之不同,进而深及到对佛道儒的讨论,可谓对中国思想文化的点评式梳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