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长期在工业现场与变频器和伺服驱动器打交道的工程师而言,我更关注的是鲁棒性和实时性的权衡。这本书在这方面着墨不多,略显遗憾。它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解释理想状态下的控制策略,例如如何完美地实现无差拍电流控制,或者如何计算出最优的电压矢量。然而,在实际应用中,采样延迟、ADC精度波动、PWM死区时间补偿,这些都会极大地影响实际控制效果。书中对这些非理想因素的讨论几乎是点到为止,没有深入展开。例如,当电机参数发生显著变化(如温度漂移导致电阻变化)时,如何通过在线辨识或自适应控制来维持性能,这部分内容如果能结合实际的MCU资源限制来讨论,将会非常有价值。我感觉这本书更偏向于学术研究或毕业设计阶段的理论证明,而对于工厂调试人员来说,它提供的实操指导性不够强,缺少那种“当你看不到转速反馈时,你应该首先检查哪几个寄存器”的经验总结。
评分我必须承认,初次翻阅这本书时,我对其中对经典电机理论的回归感到非常惊喜。在当前很多强调模型预测控制或人工智能算法的新书中,这本书却耐心地回顾了伏安特性曲线、标幺制转换这些看似基础却至关重要的概念。这种对基础的坚守,使得我对交流电机运行的物理本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而不是仅仅把电机看作一个需要复杂算法去拟合的“黑箱”。尤其是在对定子和转子坐标系变换的几何意义解释上,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图示和类比,这对于我这种对数学直觉要求较高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如沐春风。我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教学功底,他似乎非常明白初学者在哪些概念上会“卡壳”。虽然书中的一些章节在介绍现代控制方法时略显保守,但正是这种稳健的打底工作,让我有信心去理解那些更先进的算法背后的物理意义,而不是盲目地套用公式。对我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根基感”是其他任何快速入门书籍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表质量简直是一场灾难,这极大地影响了我的阅读体验,甚至几次我差点就要把它扔到一边。许多关键的波形图和电路原理图都模糊不清,线条交叠在一起,让人根本无法分辨出哪个是电流,哪个是电压,更别提去辨认那些微小的参数标注了。更不用提公式的排版了,有些复杂的矩阵运算挤在一起,符号的上下标都没有区分开,看得我眼花缭乱,不得不频繁地去翻阅附录或对照其他资料来核对这些核心公式的正确形式。如果说内容是骨架,那么排版就是皮肉,这本书的皮肉明显是长期缺乏打磨和更新的。对于一本涉及精确计算和精确物理现象描述的技术书籍而言,这种低劣的视觉传达效率无疑是一种严重的缺陷。我希望未来的版本能投入更多资源进行校对和制图升级,否则再好的理论知识,也会因为阅读障碍而被埋没。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受挫的是其语言的专业壁垒感,仿佛作者默认读者已经具备了扎实的电机学和自动控制理论基础。它在引入新概念时,常常省略了中间的逻辑跳跃,直接抛出结论性的数学模型。例如,在介绍空间矢量调制(SVM)时,它直接给出了扇区划分和电压矢量合成的公式,但对于为什么选择这些特定的电压合成点来实现对参考电压的逼近,其物理推导过程一带而过。这使得我不得不停下来,去查阅更基础的教科书来填补这些“知识断层”。这本《交流电机数字控制系统(第2版)》与其说是一本自学教材,不如说是一本高级参考手册。对于那些希望通过它来入门数字控制领域的读者来说,这种“高冷”的叙事方式无疑增加了学习曲线的陡峭程度。如果作者能增加一些更具启发性的引言,或者在关键转折点提供更直观的类比,相信它的普及度会大大提高。
评分这本书的篇幅实在是太过庞杂了,我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勉强读完一遍,但即便是这样,很多深层次的原理和复杂的数学推导仍然像雾里看花,让我感到力不从心。作者在试图涵盖所有交流电机控制领域知识的广度上做得非常努力,这一点毋庸置疑,从基础的磁场理论到最新的磁场定向控制(FOC)和直接转矩控制(DTC),几乎都有所涉及。然而,这种“大而全”的策略,在我看来,反而稀释了重点。比如,在讲解如何搭建一个实际的数字控制平台时,书中提供的代码示例和硬件接口描述显得有些脱节,更像是理论模型的复述,而非工程实践的指南。对于我这样一个主要目标是快速上手应用和调试的人来说,这样的内容深度让我感到有些沮丧。我更期待的是能够有更多的“陷阱排除指南”或者“常见问题解决方案”,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应该怎么做”的层面,希望能有更多关于“为什么会出问题”的深入剖析和案例研究。总而言之,这本书更像是一本详尽的百科全书,适合作为参考资料库查阅,但要说是一本能带你快速成长的实战手册,恐怕还有距离。
评分系统设计阶段的任务是靠系统设计员来完成的,由于系统设计主要考虑的是在计算机上实现应用信息系统的各项功能,因此系统设计员必须具有丰富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软件开发经验,同时他们还要经过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的培训。系统分析培训的目的主要使得系统设计员能够正确理解系统分析的各项逻辑功能要求,以免造成系统设计上的偏差,同时也可以使得设计组内的所有设计人员都采用相同而有效的方法来从事系统设计工作,并在同一的文档规范的要求下形成系统设计文档。系统分析员尽管在系统设计中不承担主要的任务,但是他要负责对设计成果进行评审,必要时可能还需要对系统分析资料做进一步的修正。
评分书内容丰富,挺实用的!
评分系统分析阶段是系统详细开发的关键性阶段,是确保每个子系统在服从全局的前提下,实习具体功能的重要基础,关键在于“理解”和“表达”。“理解”是开发人员对系统需求的理解,这些需求既包括用户能够明确表达出来的需求,也包括用户没有明确表达出来的需求,因此要求系统分析员要能够善于挖掘出用户没有明确表达出来的需求,也要善于通过系统分析修正用户提出的要求。“表达”的目的是把系统分析员对系统的理解通过逻辑模型表达出来,让用户检查,确定系统分析员“理解”的是否正确,同时这个逻辑模型又是下一个阶段的工作基础,因此“表达”的关键是用什么养的工具描述对系统的理解,一方面使得用户能够看懂,能够与系统分析员共同讨论和修改,另一方面又要使得系统设计员和程序员能够正确理解,保证开发出的系统最终能够符合用户的需求。
评分系统分析是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对某一个或若干个子系统进行深入仔细的调查研究,确定新系统逻辑功能的程序。从工作进程来看,系统分析是总体规划工作的继续;从工作范围来看,系统分析是局部的、详细的工作,而总体规划是面向全局的;从工作深度来看,系统分析师更具体、更细致的工作,而总体规划是战略的、宏观的考虑。
评分不错,看着还可以,书页还行
评分系统的开发包括了以下10个阶段:可行性分析阶段、系统规划阶段、系统分析阶段、系统设计阶段、系统开发实施阶段、系统测试阶段、系统安装调试阶段、系统试运行阶段、系统运行维护阶段、系统更新阶段。
评分该领域较为经典的书。
评分内容详实,不是乱抄的
评分有塑封包装,书的内容安排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