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分
很好
評分有些天然鐵礦石在采齣時就呈現永磁性,其中主要成分為一種氧化鐵(Fe3O4,稱磁鐵礦)的礦石磁性最強,中國古人稱它為“慈石”,意為慈愛的石頭,隱含瞭它能吸鐵的特性。這名詞逐漸轉為“磁石”,又轉為通俗名稱“吸鐵石”。古籍中開始齣現磁石和磁石吸鐵的記述,應該是在對它們已有瞭較普及的認識之後。在中國的<管子>一書中就有磁石和磁石引鐵的記載。管仲約死在公元前 645年。因管子書中雜有他死後年代的事,它常被認為後人假托的書。但即使這樣,當也不會晚於戰國後期,即公元前4至前3世紀。漢初劉安(公元前179~前122)的《淮南子·覽冥篇》中有“若以慈石之能連鐵也,而取其引瓦,則難矣……”的記載。東漢王充(公元27~約97)的《論衡·亂龍篇》中有“頓牟掇芥,慈石引針。……”(頓牟即琥珀;芥指芥菜子,統喻乾草、紙等的微小屑末)的記述。歐美的有關科技文獻常把磁石吸鐵的記載遠溯到古希臘的泰勒斯時期,但這是根據亞裏士多德的轉述;柏拉圖的早期對話集中引瞭蘇格拉底的話“……(這石塊)不但吸鐵環,而且傳給它們同樣的吸引彆的環的本領,而有時你可看見若乾鐵塊和環接二連三地懸成一條頗長的鏈”。根據這些記述可以認為,西方關於磁的最早記述始於公元前500年左右。公元1044年,北宋曾公亮、丁度等修撰的<武經總要》中有應用磁石的水浮型指南針製法的敘述;瀋括的<夢溪筆談>也記述瞭用絲懸起的或硬滑支點(如碗的邊緣)平衡著的鐵針做的實驗,並說明鐵針所指不是正南而微偏東;略晚於瀋括的硃或所著的《萍洲可談》(約於公元1119年問世)則已提到廣州海船在陰晦天氣用指南針航海。
評分挺好的
評分丹麥物理學傢奧斯特在1820年發現,一條通過電流的導綫會使其近處靜懸著的磁針偏轉,顯示齣電流在其周圍的空間産生瞭磁場,這是證明電和磁現象密切結閤的第一個實驗結果。緊接著,法國物理學傢安培等的實驗和理論分析,闡明瞭載著電流的綫圈所産生的磁場,以及電流綫圈間相互作用著的磁力。
評分 評分挺好的,還沒讀,書書很喜歡
評分書籍不錯,推薦購買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