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儒家,不能错过《孟子》。
代表孔子思想的是《论语》,但是《论语》像是格言录,言简意赅,文句缺乏前后脉络,让人不易明白孔子思想的全貌以及背后的理论依据。如果念《论语》时只参考朱熹的注解,情况就更复杂了,因为你很可能只学到朱子的观点。
孟子上距孔子一百多年,他不仅“温故而知新”,并且发挥创见,“深造之以道”,领悟得既正确又深刻,还能接着表达孔子思想在各方面的应用,使儒家形成完备的哲学体系。
孟子的最大贡献在于说明人性的真相。他使用生动的比喻,如“火之始然(燃)”,“泉之始达”,“兽之走圹”
傅佩荣,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学术专长:儒家、道家、易经、宗教哲学,学贯古今中西,站在中西文化至高点上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比利时鲁汶大学、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师从哲学大师方东美先生;
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孟子的智慧》,凤凰卫视主讲《国学天空》,东方卫视世界文明讲坛主讲《老庄的智慧》,上海卫视文化中国主讲《人生困惑问庄子》,山东卫视新杏坛《孔子九讲、孔门弟子、易经与人生、孟子的智慧、论语300集》
自序
绪论
卷一 《梁惠王篇》上
卷二 《梁惠壬篇》下
卷三 《公孙丑篇》上
卷四 《公孙丑篇>下
卷五 《滕文公篇>上
卷六 《滕文公篇>下
卷七 《离娄篇>上
卷八 《离娄篇>下
卷九 《万章篇》上
卷十 《万章篇》下
卷十一 《告子篇》上
卷十二 《告子篇>下
卷十三 《尽心篇》上
卷十四 《尽心篇》下
孟子见梁惠王,这里的“见”,我译成“谒见”,代表礼貌。有人翻译成“孟子去见梁惠王”,好大的口气!哪有读书人去“见”国君的?即使在春秋战国时代,也是要讲究礼仪的,尤其是孟子。所以不译成“去见”或“拜见”,而译成比较合乎礼仪的“谒见”。
春秋战国时代本来只有周天子可以称“王”,其他诸侯是不能称“王”的。但是在南方的楚国,天高皇帝远,率先大胆地自称为王,还让楚国官员比周朝各国官员都高了一阶。在战国七雄——韩、赵、魏、燕、齐、楚、秦的争霸过程中,紧接着称王的是魏国国君,是为魏惠王,后来迁都大梁(今日的开封),又称梁惠王。之后其他各国势力逐渐扩张,也相继称王。
“叟”是古代对年纪比较老的人的尊称,并没有轻视之意,更何况梁惠王怎么敢轻视孟子?当时的君主都以“卑礼厚币”邀请学者,希望能帮他富国强兵,而学者也渴望“得君行道”——觅得好国君,去实现自身的理想和抱负。所以梁惠王一见到孟子,还是尊敬地称呼他为“老先生”,其实,梁惠王的年纪比孟子大多了。“不远千里”,其实是一种比喻,因为各国间有很多阻隔,并不是真的有千里之远。
孟子喜欢演讲,别人问一句,他会回十几句,甚至把整套道理都说出来。这里要注意的是,“孟子对日”的“对”字,指下级回答上级问题。孟子在回答别人的问题时,都用“孟子日”,直接说了;只有对国君或地位比较高的人,会用“对日”,表示礼貌。原则唯有“仁义”二字
孟子接下来说的大道理,重点即在强调“仁义”二字。
“仁义”是孟子的原则,无论做人处事还是治国平天下,都以此为准则。而且孟子特别强调“仁义”源于人性,人的一生不行仁义,那要走什么路?不仁不义吗?这显然走不通,所以人生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我特别将“仁义”译成仁德与义行。“仁”可以用仁政、仁者、仁民爱物等很多方式解释,之所以译为“仁德”,是因为在《孟子》里,仁和内在的“德”有关,亦即仁要靠自觉之德由内而发。
“义”当然也是由内而发,不过它指的是正义的行为。告子与孟子最大的差别,在于告子认为“仁内义外”,而孟子则认为“义”也是由内而发,因为任何道德行为都不可能离开主体。如果不是“我”这个主体愿意做某件事,而是受到别人的胁迫,那么我的行为就不能说是有价值的。譬如,有人拿枪逼着我到孤儿院捐钱,我迫于情势只能认捐,这并不是我在行善。
此外,“义”字原来就有“宜”之意,是指一个人根据情况不同,说话、做事,都要随时调整到适宜的程度,因此“义”包含了对行动的判断与实践,亦即牵涉到行动,没有行动就不能称作“义”了。
提出仁义之后,孟子接着探讨当时国家处境的问题。
古代以兵车来衡量国家的大小,战国七雄皆为万乘之国,代表有一万辆兵车,是有武装力量的大国。另外还有五个千乘之家:宋、魏、中山、东周、西周,都是小国。“千乘之家”的“家”是指卿大夫的封邑,又称采邑,他们也拥有一定数目的兵车。
如果忽视义行而重视利益,那么大夫不把国君的产业夺去,是不会满足的,因为大夫“后义而先利”,后和先,一个代表忽视,一个代表重视。“不夺不餍”,因为讲利益,当然希望取而代之。
利益就是资源,而且是有限的,如果在上位者得到好处,底下的人就被剥削了;同理,底下的人得到好处,在上位者就没有什么可以拿取了。所以如果从上到下的各阶层“交征利”,整个国家就会乱成一团。
所以孟子针对当时的政治环境,举了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他说:“在拥有万(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能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百)辆兵车的大夫。”因为当这些卿大夫联合其他大夫,有机会胜过君王一人的力量时,就有可能造反成功。
那么,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治国之道究竟是什么?
……
学习儒家,不能错过《孟子》。代表孔子思想的是《论语》,但是《论语》像是格言录,言简意赅,文句缺乏前后脉络,让人不易明白孔子思想的全貌以及背后的理论依据。如果念《论语》时只参考朱熹的注解,情况就更复杂了,因为你很可能只学到朱子的观点。
孟子上距孔子一百多年,他不仅“温故而知新”,并且发挥创见,“深造之以道”,领悟得既正确又深刻,还能接着表达孔子思想在各方面的应用,使儒家形成完备的哲学体系。
孟子的最大贡献在于说明人性的真相。他使用生动的比喻,如“火之始然(燃)”,“泉之始达”,“兽之走圹”,带着我们领悟人性的动态力量,而这种动力的前提是真诚。不诚则只能计较利害,真诚则实践仁义的力量由内而发。人由此走向君子之道,并且常在喜悦之中,所谓“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人需要受教育,更需要认真修养,否则人性未能伸展,向善之力也无法成就伟业。孟子用心分辨了“人与禽兽”,“义与利”,“王与霸”之间的差别。他也详述了人生六层境界,最高的是“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这是人类的最高尊严与价值。由此可知,《孟子》一书是不容错过及误读的。
不得不说,这次的阅读体验是非常独特而深刻的。《人性向善:傅佩蓉谈孟子》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了“善”这个概念。傅老师的讲解,一点也不显得说教,反而充满了智慧和启发性。他并没有简单地重复孟子的原话,而是用现代人的语言和思维方式,去解读那些古老的哲学思想,使得它们不再是书斋里的概念,而是能够与我们当下的生活产生共鸣。书中对于“诚”的阐释,让我看到了真诚对于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保持一颗真诚的心,去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傅老师的文字流畅而富有感染力,读起来让人觉得亲切,仿佛在与一位长者促膝长谈,听他娓娓道来人生哲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哲学读物,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做一个有深度、有温度的人的指南。
评分不得不说,读完《人性向善:傅佩蓉谈孟子》,我的世界观有了些许微妙的调整。在此之前,我对人性的看法,总觉得掺杂着不少的怀疑和保留,总觉得“好人”只是少数,更多的是在利益面前会摇摆不定的人。但傅老师通过对孟子“性善论”的深入阐释,彻底颠覆了我的一些固有认知。他不是那种一味鼓吹乐观的“心灵鸡汤”,而是从非常理性、富有逻辑的层面,解释了为什么孟子会提出“性善论”,以及在什么样的社会条件下,这种善性更容易被压抑和扭曲。书中对“心之官则思”的解读,让我看到了人类理性思维的强大力量,以及如何通过“扩充”这种善性,最终实现“仁”的境界。傅老师在讲解过程中,还巧妙地将孟子的思想与现代心理学、社会学的一些理论相呼应,让古老的智慧焕发出现代的光彩,读起来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乏时代的鲜活气息。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际交往,更愿意去相信和发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它不仅仅是关于孟子思想的解读,更是对人性深刻的探究。傅老师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他能够将复杂的哲学概念,用一种极其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这个哲学门外汉也能理解得津津有味。书中的例子非常贴切,常常能引起我的共鸣,让我意识到,原来我生活中经历的许多事情,都与孟子所说的“性善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傅老师在讲解“仁”的时候,让我看到了它不仅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行动,一种对他人负责任的态度。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人性的理解更加深刻了,也更加愿意去相信,人性本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断地去发掘和培养自己内心的善意,让它在生活中绽放出美丽的光彩。
评分这几天沉浸在《人性向善:傅佩蓉谈孟子》这本书中,感觉像是与一位智者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傅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有传统学术论著的枯燥,反而充满了智慧的火花和引人入胜的洞见。他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孟子的观点,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性善论”的核心,从仁、义、礼、智这四端出发,层层剥茧,揭示了人性中天然存在的善良种子。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某些不易察觉的善念被唤醒,被肯定。傅老师用了很多生动的生活实例和历史典故来佐证孟子的思想,让那些原本有些抽象的哲学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比如“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在书中被描绘得如此真实,让人不禁回想起自己曾经在某些时刻不假思索伸出援手时的那种纯粹的感动。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孟子思想的解读,更是对我们每个人内心世界的审视和探索。它提醒我们,即使在充满挑战和诱惑的现代社会,也应相信并守护住那份与生俱来的善意。
评分《人性向善:傅佩蓉谈孟子》这本书,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内心深处曾经模糊不清的区域。傅老师的解读,丝丝入扣,逻辑严谨,但又充满人情味。他不仅仅是在讲授孟子的哲学,更是在引导我们如何去“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书中关于“四端”的论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他没有将仁义礼智视为遥不可及的道德标准,而是将其还原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触及和培养的内在品质。比如,他谈到“羞恶之心”时,让我联想到自己在面对不公之事时,内心的那种不忍和愤怒,那不正是一种天然的道德反应吗?傅老师巧妙地将这些日常的感受与孟子的哲学体系连接起来,让我豁然开朗。读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人性向善并非是一种空洞的理想,而是根植于我们内心深处的潜能,需要被唤醒,被浇灌,才能茁壮成长。它给了我一种强大的信心,相信即使在复杂的世界里,我们依然可以凭借内心的善意,去做出正确的选择。
评分不错
评分我看了这本书籍很好,有不错的感想。认真学习了这本书,给我几个感受
评分④关系和谐,才能有轻松愉快;关系融洽,才能够民主平等。生生和谐、师生和谐、环境和谐、氛围和谐,都需要教师的大度、风度与气度。与同行斤斤计较,对学生寸步不让,艰难有和谐的课堂。和谐的关键在
评分。。。。。。。。。。。。。。
评分不错
评分孟子的最大贡献在于说明人性的真相。他使用生动的比喻,如“火之始然(燃)”,“泉之始达”,“兽之走圹”
评分京东打折买的,还算实惠,不错。
评分纸质印刷装帧字体排版都很好,就是弄得脏兮兮的,不知道珍惜,书不完全是消费品吧,怎么这么对待它!
评分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