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产品分类 牌号 技术条件 包装 尺寸及允许偏差标准汇编(第5版)

钢铁产品分类 牌号 技术条件 包装 尺寸及允许偏差标准汇编(第5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冶金标准化研究所,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钢铁
  • 产品
  • 分类
  • 牌号
  • 技术条件
  • 包装
  • 尺寸
  • 偏差
  • 标准
  • 汇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68149
版次:5
商品编码:1110051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7-01
页数:954
字数:1812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钢铁产品分类牌号技术条件包装尺寸及允许偏差标准汇编(第5版)》共收入2012年6月底以前由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主管部门批准发布的国家标准61项,行业标准l项,内容有钢铁产品分类、化学成分及代号、钢铁产品牌号表示方法、产品技术条件、产品的取样、包装和产品尺寸及允许偏差等。收录有GB/T 221--2008《钢铁产品牌号表示方法》、GB/T l5575--2008《{钢产品标记代号》、GB/T 702—2008《热轧钢棒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GB/T 706—2008《热轧型钢》、GB/T l591--2008《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 28300--2012《热轧棒材和盘条表面质量等级交货技术条件》等新出版的重点标准。
本汇编可供钢铁、机械、建筑、船舶、工程建设、交通等行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质量检测人员使用,购销人员也可参照使用。

目录

一、牌号、化学成分和分类
GB/T 221—2008钢铁产品牌号表示方法
GB/T 222—2006钢的成品化学成分允许偏差
GB/T 13304.1—2008钢分类第1部分按化学成分分类
68/T 13304.2—2008 钢分类 第2部分:按主要质量等级和主要性能或使用特性的分类
GB/T 15574—1995钢产品分类
GB/T 15575—2008钢产品标记代号
68/T 17616—1998钢铁及合金牌号统一数字代号体系
GB/T 20566—2006 钢及合金术语一
GB/T 20878—2007不锈钢和耐热钢牌号及化学成分

二、尺寸、重量及允许偏差
GB/T 342—1997 冷拉圆钢丝、方钢丝、六角钢丝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
GB/T 702—2008热轧钢棒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
GB/T 706 2008热轧型钢
GB/T 708—2006冷轧钢板和钢带的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
GB/T 709—2006热轧钢板和钢带的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
GB/T 905—1994冷拉圆钢、方钢、六角钢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
GB/T 908—2008锻制钢棒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
GB/T 6723—2008通用冷弯开口型钢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
GB/T 6726—2008 汽车用冷弯型钢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
GB/T 6728—2002结构用冷弯空心型钢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
GB/T 14981—2009热轧圆盘条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
GB/T 15391—2010宽度小于600 mm冷轧钢带的尺寸、外形及允许偏差
GB/T 17395—2008无缝钢管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
GB/T 21835—2008焊接钢管尺寸及单位长度重量
GB/T 25052—2010 连续热浸镀层钢板和钢带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

三、技术条件
GB/T 699—1999优质碳素结构钢
GB/T 700—2006碳素结构钢
GB 712—2011 船舶及海洋工程用结构钢
GB/T 714—2008桥梁用结构钢
68/T 1220—2007不锈钢棒
GB/T 1221—2007耐热钢棒
GB/T 1222—2007弹簧钢
……

前言/序言


精工铸就:现代机械制造中的关键环节——材料选择与规范解析 本书并非聚焦于钢铁产品的具体分类、牌号标准、技术要求、包装规范或尺寸公差的汇编,而是深入探讨了在当代机械制造、工程建设以及高端材料科学领域中,如何进行科学、系统化的材料选择、性能评估与应用规范的构建。我们相信,理解材料背后的设计哲学、失效机制以及标准制定的宏观逻辑,远比单纯的查阅手册更为关键。 第一章:材料科学的基石——从原子结构到宏观性能的桥梁 本章从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出发,构建起理解所有工程材料行为的理论框架。我们首先回顾晶体结构、晶格缺陷(点缺陷、线缺陷、面缺陷)如何直接影响金属的力学性能,如屈服强度、韧性与脆性转变温度。在此基础上,我们详细阐述了热力学在材料相变过程中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平衡相图的解读,以及非平衡冷却速率对微观组织形成的影响。 重点内容包括: 位错理论与塑性变形: 深入剖析位错的运动机制(滑移与攀移),以及加工硬化、蠕变和应力松弛现象的微观机理。 扩散与固态反应动力学: 讨论扩散在合金化、热处理和表面改性中的核心地位,运用菲克定律和阿伦尼乌斯关系解释反应速率。 电子结构与电磁性能: 分析金属的能带结构如何决定其导电性、电阻率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并涉及磁性材料(铁磁性、抗磁性)的基本判据。 本章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分析和预测新材料性能的工具箱,而非仅仅是已定型材料的参数列表。 第二章:失效分析与可靠性工程——预防性维护与设计优化 失效是工程的终极课题。本章聚焦于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失效模式,并探讨如何通过设计和选材来避免灾难性后果。我们强调的是失效分析的系统化方法论,而非简单列举材料的断裂强度。 详细论述了以下失效类型: 疲劳与断裂力学: 区别分析高周疲劳(HCF)、低周疲劳(LCF)和超高周疲劳(UHCF)。引入帕里斯-厄门(Paris-Erdogan)定律来描述裂纹扩展速率,并讨论断裂韧性($K_{IC}$)在安全评估中的应用。着重分析应力集中对疲劳寿命的放大效应。 腐蚀的电化学基础与控制: 深入讲解电化学腐蚀的基本原理,包括原电池和浓差电池的形成。重点剖析点蚀、缝隙腐蚀、应力腐蚀开裂(SCC)和氢脆现象,并介绍钝化膜的形成与破坏机制。 蠕变与高温应用: 讨论在高温、高应力环境下材料的长期行为,分析Nabarro-Herring蠕变和扩散蠕变机理,并探讨如何通过合金化(如引入镍基高温合金中的$gamma'$相)来抑制蠕变。 本章的核心在于建立“性能-环境-寿命”之间的量化关系模型。 第三章:先进制造技术对材料性能的重塑——增材制造与表面工程 传统材料的性能往往受制于其制造工艺。本章将视野拓展到现代尖端制造技术如何突破传统材料性能的限制,实现功能集成与性能定制。 重点探讨两个前沿领域: 增材制造(3D打印)中的材料挑战: 讨论激光选区熔化(SLM)和电子束熔化(EBM)过程中出现的快速凝固、液态金属流动和随后的快速冷却速率对最终微观结构和残余应力的影响。分析增材制造特有的孔隙率控制和各向异性问题。 功能性表面工程: 强调表面处理层对于整体部件性能的决定性作用。详细阐述热喷涂技术(HVOF, APS)在提高耐磨损和抗氧化性方面的应用,以及离子注入和PVD/CVD薄膜技术在功能涂层(如硬质涂层、自润滑涂层)构建中的原理与优化参数。 本章内容旨在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利用工艺参数去主动“设计”材料的性能,而非被动地接受现有材料的固有属性。 第四章:工程规范的哲学与国际标准体系的演进 本章跳脱出具体的材料参数,探讨标准和规范在工程实践中的角色、制定逻辑及其国际间的兼容性问题。我们分析标准体系如何平衡技术进步与安全冗余之间的关系。 核心讨论点包括: 标准的演变逻辑: 探讨从经验驱动到基于物理模型驱动的标准制定过程的转变。分析规范中安全系数(Factor of Safety)的确定依据,以及如何在新材料出现时对现有标准进行迭代升级。 材料规范的互操作性: 比较不同国际标准组织(如ISO, ASTM, DIN/EN等)在定义关键性能指标时的哲学差异和术语对等性。理解为何同一种材料在不同标准下的命名和性能要求可能存在细微差别,以及如何在跨国项目中进行规范的有效衔接。 可持续性与材料选择: 讨论生命周期评估(LCA)在材料选择中的作用,以及循环经济理念如何影响未来工程材料的规范制定,例如对可回收性和材料毒性的考量。 本书的价值在于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帮助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超越单一产品标准的限制,理解材料科学、失效机制和工程规范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做出更具前瞻性和可靠性的材料工程决策。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光看名字就让人感到一股浓浓的技术气息扑面而来,我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工具书,没想到,捧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翻开扉页,里面的内容简直就是一部钢铁行业的“百科全书”。我最近刚好在为我们公司新上马的一个项目寻找特定牌号的钢材,市面上那些零散的资料简直让人头疼,东找西找,标准五花八门,完全没有一个系统性的框架。这本书简直就是及时雨,它把钢铁产品的分类梳理得井井有条,从碳素结构钢到合金结构钢,再到工具钢,每一种的特性、应用场景都讲得明明白白。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对牌号的细致划分简直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你知道吗,有些细微的成分差别,在实际应用中可是天壤之别,这本书里对此都有详细的标注和对比。我特别欣赏它在技术条件部分的处理方式,不仅仅是简单罗列数据,而是结合了最新的国际标准和国内行业标准,让我在进行技术对标和合同评审时,心里有底气多了。那种查找特定牌号,然后直接定位到其性能指标、热处理要求乃至表面质量要求的体验,简直是效率提升的巨大飞跃。这绝不是那种只提供目录和摘要的参考资料能比拟的,它真正深入到了实操层面,是工程师案头必备的利器,让你在面对复杂的材料选型时,能够迅速做出最优化、最合规的决策。

评分

如果说我们工厂里有什么东西是“万能钥匙”,那绝对就是这本《钢铁产品分类 牌号 技术条件 包装 尺寸及允许偏差标准汇编》。我个人主要负责设备维护和改造,经常需要根据现有设备的情况来定制或采购非标件。在过去,寻找能同时满足耐磨性、特定强度和可焊性的钢材牌号,常常需要耗费大量时间进行文献查阅和专家咨询。这本书的技术条件部分,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它不仅仅是列出了常规的拉伸强度和屈服点,更深入到了材料的冲击韧性(尤其是在低温环境下)、疲劳极限以及特定工艺(如焊接、热处理)后的性能变化规律。它用大量表格和图示,清晰展示了不同热处理曲线对同一批次钢材性能的影响。这对我进行设备升级改造时,选择合适的替代材料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我甚至发现,一些我们过去认为无法替代的进口材料,通过这本书提供的精确数据比对,我们找到了性能完全匹配的国产替代品,这不仅降低了采购成本,还缩短了供货周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标准化的思维框架,让你能够用最严谨的行业语言去定义需求和验收结果。

评分

从图书馆管理员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资料组织结构也值得称赞。尽管内容极其庞杂,涵盖了从初级板材到复杂型材的几乎所有常见钢铁产品,但编撰者显然花费了巨大的精力来保证其可检索性和易读性。它采用了多层级的目录体系,主目录清晰地划分了产品大类,而内部又辅以详细的索引和交叉引用。比如,当你查阅某一特定等级的合金结构钢时,你可以立刻通过页码跳转到该钢种对应的冲击试验要求标准,以及推荐的焊接工艺说明部分。这种设计极大地优化了查找效率,避免了在厚厚的书中迷失方向。而且,我注意到书中对于允许偏差的标注,非常注重不同“厚度/直径范围”下的分级标准,而不是一概而论,这体现了编撰者对工程实际中精度差异的深刻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放在货架上的书,它更像是一个活的、可被随时引用的、高度结构化的知识库。对于任何需要与钢铁供应商进行技术交流、起草技术规格书或进行材料验收的人来说,拥有这样一本全面、严谨、组织得当的汇编,能够极大地提升工作质量和专业度,是知识投资回报率极高的一项选择。

评分

我是一位刚入行不久的材料采购经理,面对五花八门的钢铁名词和复杂的执行标准,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生怕一不小心就采购到不符合项目要求的材料,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这本书,简直是我的“救星”。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只写理论的学术著作,而是充满了烟火气和实战经验。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包装和运输的详细描述。你可能觉得包装不重要,但对于长距离运输、容易受潮或磕碰的高精度钢材来说,包装标准就是质量的第一道防线。这本书对不同钢材(比如重型钢板、精密线材)的捆扎方式、防锈处理、装箱要求都有明确的指导,甚至提到了不同季节、不同运输方式下的特殊要求。这让我对供应商提出的包装方案有了清晰的评估依据,不再是盲目相信他们的一面之词。此外,它对牌号的溯源性做得非常好,当你查到一个特定的国际牌号时,它会迅速帮你链接到国内对应的国标牌号,并清晰标明两者在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上的等效或差异,这种一站式的查询体验,是任何在线数据库都难以比拟的,因为它给出了标准背后的逻辑和关联性,而不是孤立的数据点。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种汇编类的书籍一直抱有一种审慎的态度,很多时候,它们只是把不同来源的资料简单堆砌在一起,缺乏深度和逻辑性。然而,这本《钢铁产品分类 牌号 技术条件 包装 尺寸及允许偏差标准汇编(第5版)》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最大的价值在于其标准的权威性和时效性。要知道,钢铁行业标准是经常更新迭代的,尤其是在环保和节能要求日益严格的今天。这本书既然是“第5版”,就意味着它必然融入了最新的修订内容,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需要严格遵循最新规范进行生产和验收的企业来说至关重要。我特别关注了它对尺寸及允许偏差的阐述,这部分内容在实际加工环节中,直接决定了制品的合格率和后续的装配精度。书里用清晰的图表和对比表格,把不同公差等级的要求展现得淋漓尽致,即便是像冷轧薄板这种对精度要求极高的产品,它的偏差范围描述也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而且还贴心地注明了适用哪种标准的测量方法。这哪里是简单的汇编,这分明是一部标准解读与实操指南的结合体,对于质量控制部门的同事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他们现在开会讨论质量异议时,不再需要翻阅堆积如山的单页标准文件,一本书就能搞定所有关键参数的追溯,这极大地简化了我们的内部流程和沟通成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