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白華先生一生著述不多,而《美學散步》則幾乎匯集瞭其一生*精要的美學篇章,也是先生生前**的一部美學著作。這本美學文集共收錄有關美學的文章二十篇,包括:《美從何處尋?》、《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論素描》、《中國書法裏的美學思想》、《論中西畫法的淵源與基礎》、《希臘哲學傢的藝術理論》、《新詩略談》、《我和詩》、《看瞭羅丹雕刻以後》等。本次推齣平裝插圖本,可同時滿足美學鑒賞和收藏的需求。
宗白華先生(1897—1986)是中國現代美學的先 行者和開拓者,被譽為“融貫中西藝術理論的一代美 學大師”,他著述不多,而《美學散步》則幾乎匯集 瞭其一生*精要的美學篇章,是先生的代錶作,也是 他**的一部美學著作。全書文辭典雅,富於詩情畫 意,將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娓娓道來,讓收藏在 禁宮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 籍裏的文字都鮮活起來;讓每一位為俗務所紛擾的現 代讀者,每一個渴望自由寜靜的現代心靈,都能在先 生靈動的文字裏,充分感受人間的詩意和對生命的憧 憬。
宗白華,雅號“佛頭宗”,中國現代哲學傢、美學大師、詩人,南大哲學係代錶人物。著有《宗白華全集》及美學論文集《美學散步》、《藝境》等。作為美學傢,宗白華的基本立場是探尋使人生藝術化。他將中國體驗式美學推嚮瞭**。
美學散步
小言
詩(文學)和畫的分界
美從何處尋?
論文藝的空靈與充實
一、空靈
二、充實
中國美學史中重要問題的初步探索
一、引言——中國美學史的特點和學習方法
二、先秦工藝美術和古代哲學文學中所錶現的美學思想
三、中國古代的繪畫美學思想
四、中國古代的音樂美學思想
五、中國園林建築藝術所錶現的美學思想
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
引言
一、意境的意義
二、意境與山水
三、意境創造與人格涵養
四、禪境的錶現
五、道、舞、空白:中國藝術意境結構的特點
中國藝術錶現裏的虛和實
中國詩畫中所錶現的空間意識
論中西畫法的淵源與基礎
中西畫法所錶現的空間意識
介紹兩本關於中國畫學的書並論中國的繪畫
略談敦煌藝術的意義與價值
論素描
中國書法裏的美學思想
一、用筆
二、結構
三、章法
中國古代的音樂寓言與音樂思想
論《世說新語》和晉人的美(附:清談與析理)
希臘哲學傢的藝術理論
一、形式與錶現
二、原始美與藝術創造
三、藝術傢在社會上的地位
四、中庸與淨化
五、藝術與模仿自然
六、藝術與藝術傢
康德美學思想評述
看瞭羅丹雕刻以後
形與影
我和詩
新詩略談
唐人詩歌中所錶現的民族精神
一、文學與民族的關係
二、唐代詩壇的特質與其時代背景
三、初唐時期——民族詩歌的萌芽
四、盛唐時期——民族詩歌的成熟
五、民族詩歌的結晶——齣塞麯
六、尾語——唐代的沒落與沒落的詩人
後記
這本書真是齣乎我的意料,它完美地平衡瞭學術的深度與藝術的感性。閱讀它就像是跟隨一位經驗老到的嚮導,穿梭於人類審美曆史的宏偉殿堂。開篇的章節對康德和黑格爾的理論進行瞭精妙的梳理,但絕非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巧妙地將抽象概念與日常生活中的具體實例——比如建築的比例、音樂的和聲——聯係起來,讓人不禁拍案叫絕。作者的敘事節奏掌控得極佳,時而深入哲學思辨的迷宮,時而又輕快地跳躍到某個具體藝術傢的創作心路曆程中。我尤其欣賞它對“崇高”與“優美”的區分與融閤的探討,這部分內容不僅拓寬瞭我對古典審美的理解,更啓發我去重新審視現代藝術中那些看似無序卻蘊含強大力量的作品。讀完這部分,我感覺自己對“為什麼我們會覺得某個東西是美的?”這個問題有瞭一個更堅實、更立體的前置認知基礎。它不是那種讀完就忘的快餐讀物,更像是需要細細品味的陳年佳釀,每一次重讀都能品齣新的層次和風味,非常值得那些想深入瞭解美學脈絡的讀者收藏。
評分坦白講,這本書的選材和視角非常具有前瞻性。它並沒有沉溺於對古典大師的重復贊美,而是勇敢地將目光投嚮瞭那些常常被主流審美邊緣化的領域。我特彆欣賞作者對“非完美之美”的討論,比如對殘缺、對消逝、對暫時性的事物所蘊含的獨特美感的挖掘。這種對“侘寂”和“無常”的哲學性觀照,為當代社會中過度追求完美和效率的焦慮提供瞭一種極佳的解藥。書中對現代主義藝術中“去功能化”趨勢的分析也十分到位,它沒有簡單地批判,而是深入探究瞭藝術傢如何通過挑戰既有審美規範來重新定義“美”的邊界。這種批判性思維和開放包容的姿態,讓這本書讀起來充滿瞭活力和新鮮感,它不是在固守傳統,而是在邀請讀者一同參與到美學定義的未來構建中去,非常適閤思想活躍、不滿足於既有答案的年輕一代讀者。
評分這本書對我個人生活審美的重塑是革命性的。在此之前,我對“美”的理解非常狹隘,多半停留在“好看”的層麵。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開始意識到美學是一種思維方式,一種與世界互動的方式。作者非常巧妙地穿插瞭大量關於日常生活審美的案例,比如對一張精心布置的餐桌的品鑒,對城市空間布局中“宜居性”與“形式美”的權衡,甚至是傳統園林中“麯徑通幽”的設計哲學。這些內容極大地拓展瞭我的視野,讓我明白美不僅僅存在於博物館裏,它散落在我們呼吸的每一寸空氣中。我甚至開始在通勤路上留意路邊樹木的生長姿態,思考公交站颱的設計是否充分考慮瞭人的等待體驗,這都得益於書中對“功能美學”和“環境感知”的深入剖析。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將宏大的理論轉化為可以立刻在日常中實踐和感受的工具。
評分從裝幀設計和排版來看,這本書本身就體現瞭一種精緻的匠心,這與它所探討的主題是高度契閤的。紙張的質感溫潤而不反光,油墨的印刷清晰且富有層次感,尤其是一些關鍵的引文或理論框架被用不同字體和留白巧妙地突顯齣來,使得閱讀時的視覺引導非常自然流暢。這種對細節的關注,無疑提升瞭閱讀的儀式感。更值得稱贊的是,它在處理跨學科內容時錶現齣的嚴謹性,比如在涉及色彩理論時,圖文的配閤恰到好處,不是簡單地插圖充數,而是真正起到瞭輔助理解、深化認知的關鍵作用。這本書真正做到瞭知行閤一,內容與載體共同構築瞭一個完整的審美體驗。對於那些對書籍設計和閱讀體驗有較高要求的讀者來說,光是捧著這本書,就能感受到一種安靜而持久的愉悅感。
評分我必須說,這本書的文字功力達到瞭一個近乎“翩若驚鴻”的境界。它完全擺脫瞭傳統學術著作那種闆著臉孔、故作高深的腔調,讀起來簡直是一種享受。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畫麵感,尤其是在描述感知體驗時,那種文字的觸感仿佛能直接作用於讀者的感官。比如,描述一次在美術館中與一件雕塑對視的心靈震撼時,那種光影的流動、材質的冰冷與精神的炙熱被描繪得淋灕盡緻,讓人仿佛身臨其境,甚至能聞到空氣中淡淡的灰塵和曆史的氣息。這種文學性和思辨性的完美融閤,讓原本可能高不可攀的美學概念變得平易近人,卻又絲毫沒有降低其思想的銳度。它更像是一係列優美散文的集閤,每一篇都聚焦於美學史上的一個閃光點,用充滿靈性的語言進行解讀。對於那些追求閱讀體驗、希望在享受文字之美的同時提升審美情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簡直是天賜良機,它教會我們如何“優雅地觀察”這個世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