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刑法论

国际刑法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呈元 著
图书标签:
  • 国际法
  • 刑法
  • 国际刑事法院
  • 战争罪
  • 种族灭绝
  • 危害人类罪
  • 侵略罪
  • 犯罪
  • 法律
  • 学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031345
版次:1
商品编码:11134234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1-01
页数:527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国际刑法论》是关于介绍“国际刑法论”的研究专著,书中具体包括了:国际刑法的基本理论、国际刑法不是国内刑法的组成部分、国际刑法是国际法的一个分支、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保护作为国际刑法的理论基础、危害国际和平与安全的罪行等方面的内容。

作者简介

  马呈元,山西孝义人。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文学学士,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专业研究生,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1993年至1994年在美国华盛顿乔治城大学法律中心学习,2000年在英国诺丁汉大学法学院学习。长期从事国际法相关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具有良好的英语水平和研究能力,并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先后担任《普通法的历史基础》(外国法律文库)、《国际法》(韩国柳炳华著,上、下册)和《国际人权法教程》(中欧合作项目)的翻译、译审和总译审,并进行过其他英文法学著作的翻译工作。专著《国际犯罪与责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002年获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

目录

第一篇 国际刑法的基本理论
第一章 导论
一、有没有国际刑法
二、什么是国际刑法
三、国际刑法的历史发展
四、国际刑法的渊源
五、国际刑法的编纂
第二章 国际刑法的性质
一、国际刑法不是国内刑法的组成部分
二、国际刑法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体系
三、国际刑法是国际法的一个分支
第三章 国际刑法的理论基础
一、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保护作为国际刑法的理论基础
二、《联合国宪章》作为国际刑法的理论基础
三、国际人权法作为国际刑法的理论基础
四、国际人道主义法作为国际刑法的理论基础
五、国际强行法作为国际刑法的理论基础
六、对国际社会所负的义务作为国际刑法的理论基础
第二篇 国际刑法的实施
第四章 国际刑法的直接实施(一)
一、概述
二、欧洲国际军事法庭
三、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四、前南斯拉夫国际刑事法庭
五、卢旺达国际刑事法庭
第五章 国际刑法的直接实施(二)
一、国际刑事法院的建立及其意义
二、国际刑事法院的组成和管辖权
三、国际刑事法院管辖权的启动机制和案件的可受理性
四、对国际刑事法院的反对立场
五、《国际刑事法院规约》统一缔约国法律的作用
第六章 国际刑法的间接实施
一、国家刑事管辖权概述
二、属地原则
三、属人原则
四、被动属人原则
五、保护原则
六、普遍原则
七、国家域外管辖权的行使
第三篇 国际犯罪
第七章 国际犯罪概述
一、有没有国际犯罪
二、什么是国际犯罪
三、国际犯罪的构成
四、国际犯罪与跨国犯罪
五、国际犯罪的种类
第八章 危害国际和平与安全的罪行
一、侵略罪
二、战争罪
三、危害人类罪
四、灭绝种族罪
第九章 危害基本人权和自由的罪行
一、种族隔离罪
二、奴役罪
三、酷刑罪
四、劫持人质罪
五、侵害应受国际保护人员罪
六、侵害联合国人员和有关人员罪
第十章 危害国际社会公共秩序与公众利益的罪行
一、海盗罪
二、危害海上航行安全罪
三、危害国际民用航空安全罪
四、毒品犯罪
五、恐怖主义爆炸罪
六、资助恐怖主义罪
七、腐败犯罪
第四篇 国际犯罪责任
第十一章 个人的国际犯罪与责任
一、个人国际犯罪主体地位的确立
二、个人国际犯罪的刑事责任
三、个人国际犯罪与刑事责任的原则
四、国际犯罪的刑事责任与个人的豁免权
五、个人国际犯罪刑事责任的排除
第十二章 国家的国际犯罪与责任(一)
一、国家责任制度慨述
二、国际法委员会对国家的国际犯罪与责任的编纂
三、关于国家的国际犯罪与责任的意见分歧
第十三章 国家的国际犯罪与责任(二)
一、国家作为一个实体是否可能犯罪
二、为什么要在国际法上确立国家的国际犯罪与责任制度
三、现阶段能否建立追究国家国际犯罪责任的制度
四、国家应对国际犯罪承担什么责任
附录一 中国参加的国际刑法条约
附录二 中国签订的双边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条约和双边引渡条约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刑法总论: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作者:[此处填写作者姓名,例如:张文远] 出版社:[此处填写出版社名称,例如:人民法院出版社] ISBN:[此处填写ISBN,例如:978-7-5196-4582-3] --- 内容提要 《刑法总论: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一书,旨在系统、全面地阐述现代刑法学的基本原理、核心概念及其在当代法律体系中的具体应用。本书超越了单纯的法条罗列,深入剖析了刑法谦抑原则、罪责刑法的基本构造、犯罪构成要件的精细化分析,以及刑罚目的的哲学基础与制度演进。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通过对大量经典案例和最新司法解释的深度解读,力求构建一个既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又紧密贴合司法实践需求的刑法总论知识体系。 本书特别关注了当前刑法学界面临的重大理论挑战,例如,如何在新技术背景下界定“行为”的边界,如何平衡刑法保障人权与社会安全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构建更具实质正义的量刑体系。我们相信,一个成熟的刑法体系,必须建立在对人类自由、责任以及国家惩罚权限的深刻反思之上。 --- 详细目录与章节介绍 本书共分为十六章,涵盖了刑法总论的核心议题,从基础理论溯源至具体制度的构建。 第一部分:刑法基础与体系构造 (Foundations and System) 第一章 刑法的概念、功能与价值 本章探讨刑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独特地位及其社会控制功能。重点分析刑法的谦抑性、补充性原则的内涵与限度,以及刑法所承载的维护法治秩序、保障公民自由的二元价值目标。对刑法史上的主要学说(如自然法、社会功利主义)进行了梳理,确立本书分析的理论基石。 第二章 刑法渊源、效力范围与基本原则 详细解析刑法的成文法渊源,包括刑法典的结构安排。重点阐述刑法的时间效力(溯及力问题)和空间效力(属地、属人、保护管辖原则),并结合最新的国际司法实践探讨域外效力的适用难题。对刑法基本原则——罪刑法定、罪责刑法一致、刑法面前人人平等——进行深入解读,强调这些原则对限制公权力滥用的决定性作用。 第三章 犯罪的形态学考察:犯罪论体系的构建 本章是全书的理论核心之一。系统介绍刑法学中三大主流犯罪论体系(三阶层、四要件、五要件)的理论逻辑与实践差异。重点论述理论选择对具体案件认定产生的实质影响,并着重分析我国现行司法实践中倾向采用的理论进路及其内在张力。 第二部分:行为与构成要件的分析 (Act and Elements of Offense) 第四章 刑法上的“行为”理论 深入探讨刑法行为的界定标准,区分有意义的社会行为、不作为与纯粹的生理反应。详尽分析违法阻却事由中,关于“期待可能性”的引入与争议,以及在特定情境下(如胁迫、精神障碍初期)行为人对行为的控制能力问题。 第五章 犯罪的构成要件:客观方面 全面分析犯罪客观要件的要素,包括行为、结果、因果关系与客观归责。对刑法因果关系的判断标准(条件说、等价因果说、实质危险说)进行对比分析,并重点阐述“归责理论”在现代复杂危险犯罪(如环境污染、网络犯罪)认定中的适用。 第六章 犯罪的构成要件:主观方面 详尽考察故意与过失的理论形态。对故意的不同层次(直接故意、间接故意)的内在心理结构进行精细剖析。着重探讨过失的类型(疏忽过失、自信过失)及其在刑法中的评价功能,以及犯罪目的、动机在主观评价中的地位。 第七章 未遂犯与中止犯 系统阐述犯罪未遂的成立要件,区分“不能未遂”与“着手行为”的界限。对中止犯的处罚规则进行详细分析,探讨“自动中止”的判断标准,及其与刑法激励无害化行为的价值目标之间的关联。 第三部分:违法性与责任的评价 (Unlawfulness and Culpability) 第八章 违法性阻却事由:正当防卫 系统梳理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尤其关注“不法侵害”的界定、防卫意图的要求以及防卫限度的把握。对“防卫过当”的认定标准和司法处理进行深入剖析,强调对防卫人合法权益的保障。 第九章 违法性阻却事由:紧急避险 阐述紧急避险的客观要件与主观要件,区分避险与“为法益而牺牲法益”的界限。重点讨论在比较法益价值时,如何处理“小法益牺牲大、同等法益的冲突”等疑难问题。 第十章 责任能力与责任要件 论述刑法责任的哲学基础,分析责任能力与刑事责任的关系。详细研究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主客观标准(精神障碍、间歇性精神病),并结合司法精神病学鉴定报告,分析实践中对责任能力的认定难点。 第十一章 责任阻却事由 详细分析刑法责任阻却事由,包括不可抗力与行为错误(对象错误、情节错误、禁止错误)。特别关注“对法规范的错误认知”在责任判断中的地位,以及在复杂法律环境下,如何准确区分“禁止错误”与“事实错误”。 第四部分:特殊犯罪形态与刑罚制度 (Special Forms and Penalties) 第十二章 共同犯罪理论 构建共同犯罪的体系化框架,区分实行犯、共犯与教唆犯。重点探讨“犯罪共同故意”的形态(概括的故意、片面的故意),以及在共同犯罪中,主犯、从犯、胁从犯的认定标准与责任分配原则。 第十三章 刑罚的目的与种类 探讨刑罚的理论基础,包括报应说、特殊预防说、一般预防说的演进与融合。系统介绍我国现行刑法规定的各类刑罚(主刑、附加刑、特别刑),并对死刑的存废争议及其适用限制进行审慎分析。 第十四章 量刑制度的科学化 深入研究量刑的法定情节与酌定情节。重点解析“情节显著轻微”、“犯罪情节严重”等模糊概念的司法解释性标准。探讨量刑裁量权的界限,以及量刑建议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十五章 刑罚的执行与刑罚目的的实现 讨论刑罚的执行阶段,包括减刑、假释的制度设计与实体要求。分析刑罚执行过程中,如何通过教育、感化、矫正,实现对特定罪犯的特殊预防目标。 第十六章 累犯、自首与立功 详细解析累犯的构成要件及其制度目的,区分普通累犯与特别累犯的适用差异。系统阐述自首和立功在减轻或免除处罚中的法律效果,强调鼓励罪犯悔罪、揭发犯罪的导向性价值。 --- 本书特色 1. 理论的本土化与精炼化:本书在吸收德日刑法学精髓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实际需求,对西方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本土化阐释和批判性吸收。 2. 实务导向的深度分析:每一章节均紧密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最新司法解释和具有指导意义的判例,确保读者能够将抽象的法理知识转化为解决具体案件的能力。 3. 跨学科视野的融入:在涉及责任能力、刑罚执行等方面,适度引入了心理学、社会学和犯罪学的相关知识,使读者对犯罪现象的认知更为立体和全面。 4. 体系的严谨性:全书严格遵循犯罪论、刑罚论的逻辑顺序,确保了知识传授的层次性和递进性,适合作为高校刑法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教材,以及司法、检察、律师人员的专业参考用书。 --- 目标读者群:法学专业学生、司法考试(法考)备考者、法律研究人员、检察官、人民法院法官、律师及法律实务工作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法律教材,但事实证明我的想法太片面了。这本书虽然内容扎实,理论性强,但作者的写作风格却十分生动,能够将复杂的国际刑法概念讲得深入浅出。例如,在讨论“国际犯罪”的构成要件时,作者并没有枯燥地罗列条文,而是通过引入一些著名的国际审判案例,比如对某些独裁者或战争罪犯的审判,来阐释这些构成要件的实际意义。这种“故事化”的叙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国际刑法在现实世界中的作用。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犯罪的国际化”这一章节,它详细阐述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犯罪行为是如何超越国界的,以及国际社会又是如何通过建立和完善国际刑法来应对这些挑战的。这本书不仅让我学到了知识,更让我感受到了法律的力量,以及它在维护人类尊严和构建和平世界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觉得“硬核”但又非常引人入胜的书。它的理论深度毋庸置疑,作者对每一个概念的解析都力求精准,无论是“灭绝种族罪”、“战争罪”还是“危害人类罪”,书中都进行了细致的界定和区分,并且会追溯其立法演变过程和国际社会共识的形成。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共犯”理论在国际刑法中的适用,这涉及到不同国家法律体系的差异,以及如何在大规模犯罪中确定个体责任。作者通过对具体案件的剖析,生动地展示了理论是如何应用于实践的,那些曾经只存在于历史教科书中的罪行,通过法律的视角呈现出来,显得更加触目惊心,也更能激发读者对正义的渴望。虽然有些篇章读起来需要花费一些精力去理解,但我认为这种“啃硬骨头”式的阅读体验,恰恰是学习复杂学科的魅力所在。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国际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那些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人权而奋斗的法律工作者充满了敬意。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书名“国际刑法论”几个字庄重地印在中央,一看就给人一种严谨、学术的感觉。我最初是被这个书名吸引的,我对国际法领域一直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关乎全球正义和人权的问题。虽然我对国际刑法本身了解不多,但这本书的标题给我一种深入探索未知领域的召唤感。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书页的纸质不错,印刷清晰,装订也很牢固,这是作为一名读者非常看重的一个方面。我随机翻阅了几页,看到一些案例分析和理论阐述,虽然还未深入阅读,但文字的密度和专业性已经显露无疑,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期待,也隐隐感到挑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国际刑法的基本原则、主要罪名以及各国在这一领域的实践,甚至能够触及一些前沿的研究课题。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知识上的启发,也希望它能帮助我构建一个更完整的国际法知识体系。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甚至常常在睡前也要翻几页的书。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法律的书,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文明与野蛮斗争的史诗。作者以极其宏大的视角,将国际刑法置于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进行审视,从古老的成文法到近现代的国际公约,勾勒出了国际刑法发展的脉络。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普遍管辖权”的讨论所吸引,这是一种超越国界、超越时空的法律原则,它意味着某些极端严重的罪行,无论发生在何处,无论犯罪者是什么身份,都可能受到国际社会的追究。这种对正义的绝对追求,让我感到一种震撼。同时,书中对不同国家在国际刑法领域所采取的不同立场和实践的比较分析,也为我打开了新的视角,让我看到在追求共同的国际正义过程中,不同文化和政治体制所带来的复杂性和挑战。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了一个更高的维度,俯瞰着人类社会在法律与秩序之间不断探索和前行的艰难旅程。

评分

读完这本《国际刑法论》,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极大地拓展了我对犯罪和司法的全球视野。在阅读之前,我对“国际刑法”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一些零散的媒体报道中,比如海牙国际刑事法院的审判,但这本书将这一切系统化了。它不仅仅是罗列法律条文,而是深入剖析了国际刑法的历史渊源、基本理念,以及它如何在不同的政治和文化背景下演变。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管辖权和适用性的讨论印象深刻,这涉及到国家主权与国际责任的微妙平衡,以及如何追究跨国犯罪和战争罪行的复杂性。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引用了大量的判例和学者的观点,使得论证逻辑严谨,说服力很强。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那些触目惊心的罪行,在国际法的框架下是如何被界定、调查和审判的,这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挑战令人深思。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维护全球和平与正义,需要一个强大而有效的国际司法体系,而《国际刑法论》正是这座体系的一块重要基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