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藏书既夥,负债亦多,最后只好拿藏书给身为债主的族侄抵债,眼睁睁看一家几代的心血“倾囊倒箧,捆载以去”。日本史学大师内藤湖南在《中国史学史》中论及清代校勘,对“校勘学的全盛时期”深致敬意,却对以张氏为典型的“校勘学的牺牲者”深表惋惜:当时甚至一些具有相当资产的人,为从事校勘与出版而倾家荡产。收集古书进行校勘的人,有的在自己一代破产,有的至子女一代破产。……这些藏书家中最晦气的是张金吾。据说他收集了八万卷的书籍,且著有《爱日精庐藏书志》,该书成于道光年间,这时他的藏书已经为了偿还借款让人拿走,为他的学问而骄傲的妻子也死去了,他自己也在一年后结束了仅四十三岁的一生。像张金吾实在可以说是校勘学的牺牲者。尽管结局如此倒霉,而常熟的爱日精庐也在前些年被夷为平地,但他的著作终于传下来了。他的名著《爱日精庐藏书志》近年被收入《书目题跋丛书》,由中华书局出版了校点本
评分中国清代张金吾的藏书室设在张金吾家乡昭文(今江苏常熟市)。张金吾字慎旃,别字月霄。少孤,依其叔父张海鹏(清嘉庆时江南著名的藏书家与刻书家),继承叔父家学,20 岁即有志收藏图书。嘉庆十三年(1808)中秀才。乡试不中,无意科名,笃志贮书。十余年中,合旧藏新获,得图书8 万余卷。贮藏于爱日精庐。嘉庆二十五年(1820)初编成藏书志4卷,以木活字印行。六、七年后,藏书续有增加,在旧编藏书志的基础上,重加编次,附入原书序跋,编成《爱日精庐藏书志》36卷,《续志》4卷,于道光七年(1827)刻印问世,今通行有道光七年张金吾家刻本光绪十三年(1887)吴县(今苏州市)徐氏灵芬阁木活字合刊本。
评分是最新出的一种,喜欢的不妨一读
评分评分
爱日精庐藏书志潜心目录之学。叔父张海鹏、张静谷皆好收书,他于金、元两代遗集倍收于前,合旧藏达8万余卷。原有藏书楼“诒经堂”,后来取《大戴礼记》“君子爱日以学,及时以行”之句,名其藏书楼为“爱日精庐”。另有“青蔾仙馆”、“史诗阁”、“求旧书庄”、“墨香小艇”、“世德斋”、“积书庐”等诸处,皆藏古今书卷。常与当时藏书家陈揆、李兆洛相访。嘉庆二十五年(1820)选择其中宋元旧刻及抄本,编为《爱日精庐藏书志》36卷,续4卷。每著录一书,先列版本,其次辑录各家文集中有关序跋及识语,再就原书加以考证,然后汇辑所得,各为解题。依《四库全书总目》体例,对四库未收之书也按类增入。所增注的时代及撰者,以阴文加以区别。此目体例,为后来诸藏书志所仿效。又以列朝文苑散佚之书,搜集12年,编成《金文最》120卷。又采宋、元经说80余种,成《诒经堂续经解》1 436卷,以补《通志堂经解》之缺。刊行《续资治通鉴长编》等数百卷。延请学者黄廷鉴为他抄书、校书。所刻图书长版心均刻有“爱日精庐汇抄秘册”字样,或在栏外刻“昭文张金吾藏书”等。刻书数量多,达70余种,都是唐、宋、元各朝名家之作和流传极少之本。晚年,由于负债累累,其藏书被其家族晚辈张承焕相继购去,余则流散于各藏家。藏书印有“秘册”、“张印月霄”、“爱日精庐藏书”、“曾在张月霄处”等。著《释冕》、《释龟》、《广释名》、《两汉五经博士考》、《十七史引经考》、《白虎通注》等。
评分此书一直没有标点出版过,以前都是影印的,所以很难看到,其实此书体例精善,录材料甚多,是书目题跋中比较有用的一种。
评分旧大朝会庆贺及春秋谢赐衣,请上听政之类,宰相率百官奉表,皆礼部郎官之职,唐谓之南宫舍人。柳河东宗元在仪曹,表文多出其手。《贺册尊号》有云:“潢污比陋河清,幸越州山阴县移风乡产嘉瓜,二实同蒂,观察使贾全进图,宣示百寮,河东表贺曰:“质欢同蒂,见车书之永均;地则移风,知化育之方始。虽七月而食,豳土歌王业之难;五色称珍,东陵咏佳宾之会,未闻感通若兹昭著者也。”
评分这是一本好书,正所谓开卷有益,看看人家是怎么做学问的。德宗朝,制诰阙人,时有与韩翃同姓名者,中书具二人同进,御批曰:“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青烟散入五侯家。”与此韩翃。”盖翃在幕府久,诸藩笺表多拥之笔,帝素知其名也。尝为田神功作《谢茶表》云:“荣分紫笋,宠降朱宫。味足蠲邪,助其正直,香堪愈病,沃以勤劳。饮德相欢,抚心是荷。”高仲武谓:“翃一篇一咏,朝野珍之,为多士之选”云。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