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靡韩国的治愈系文学随笔,久居畅销书榜首。
朴实的散文式语言搭配清新插图,解读少年和成年人在成长中面临的烦恼,以交心的话语道出成长的真谛。
唤起读者成为“彼得·潘”的憧憬,它不只写给被生活所累的成年人,成长中的少年们也能从中受到启发。
所谓成长,就是这本书能带你领悟到的。
Kang Sehyung,电台栏目编剧。担任节目:金东律的音乐岛,Tei的音乐岛,李笛的Ten Ten俱乐部,Sweet Sorrow的Ten Ten俱乐部。
作者自述——《这是我的故事,又不是我的故事》
我喜欢观察,喜欢聆听。
书籍、电影、名画、电视剧、漫画、音乐……所有的这些,
都能让我身处美好的时光。
世界上有太多美好的事物,因此我知道,即便是穷尽自己的一生,
也无法将这些美好一一收入囊中。
虽然这种想法有时会让我感到不安和沮丧,
但我依然会尽可能地多观察、多聆听。
无奈生活需要金钱,所以我找了一份工作,当起了广播电台的编剧。
在这之前,我从未想过这份工作会持续如此之久,
也从未想过会被别人称为“作家”。
哪怕是现在,每当有人喊我“作家”时,我还是会觉得有些不自在。
即使这样,我还能在这份工作上坚持这么长时间,
就是因为这份工作,给我带来了“某种”快乐。
我觉得广播剧本像是介于小说和散文之间的文章。
文章虽然是我写的,但我本人却总是安静地在幕后聆听。
每当主持人对着麦克风,用充满磁性的声音播送文章时,
他所讲述的,仿佛就像是他自己的故事一般。
我喜欢这种感觉,“虽然故事中是我,但它又不是我的故事”。
而听众们的反应也非常有趣。
他们会敏锐地发现故事中的伏笔,
甚至连我自己都没注意到的细节也会被他们挖掘出来。
也正因为如此,我的灵感才源源不断。
写剧本时,我假装着一切与我无关,而其实这就是我的故事。
其实,把广播剧本写成书,对我来说有不小的压力。
但是,我心中的某个角落却又非常期待。
我很好奇,当大家看到“这是我的故事,又不是我的故事”这种形式时,
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写这本书前,我把曾经写给“Tei的音乐岛”、“李笛的天天俱乐部”、
“Sweet Sorrow的天天俱乐部”的稿件搜集起来看了一下。
整理后发现,稿件中标题和叙事内容关联不大的文章也颇多。
本书中《在青春的路上》、《某一天》、《记忆,回味》等章节,
就是来源于当时的稿件。
在某个凌晨时分,从睡梦中睁开双眼的某位大叔暗自想着:
“看来,我的青春要结束了。”
今天是他的第四十九个生日。
以上是某部电视剧里的情节。
当我上高中时,
当我大学毕业和谈了好几年的恋人分手时,
当我从二十九岁过渡到三十岁时,
甚至是现在,
我的脑海里一直都有诸如“看来,我的青春要结束了”等各种想法。
所以,这位大叔的台词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或许,其实我们依旧还在青春的路上也不一定。
无论是十九、二十九、三十九,还是四十九,
或许,只要心中有“看来,我的青春要结束了”之类的想法,
那就是对青春的一种浪费吧。
所以,我梦想着在有生之年,可以不断地写下去,
写出可以“永葆青春的文章”,
虽然,我也不知道自己能够坚持多久,
不知道自己能够写到什么时候。
可能,怀揣着这种幼稚梦想的我,也还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吧。
妈妈,
还有对充满幼稚想法的我,像妈妈一样在我耳边唠叨的朋友们,
我的家人,
还有和我的家人一般,与我同甘共苦的同事和主持人们,
谢谢你们。
★不安、怀疑自己、受到挫折、但决不放弃的少年。
虽然失望之极,但心中还是保留一丝希望的少女。
磕磕绊绊的青春之路,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笛(歌手、《指纹猎人》的作者)
★之前,和我观点不同的作者写的作品才能引起我的兴趣。可是,本书中的故事仿佛让我回到了从前,让我想起了许多已经淡忘的过去。有些故事则是让我进行了自我检讨。本书讲述的绝对不是她自己的故事,而是替懒惰的我们写的“日记”。
——金东律
★下班后的凌晨,
我期待着姜女士的文章。
“原来,有过这种经历的人还挺多的”,我期待着的,是这种共鸣,
“明白了,看来要重新振作了”,我期待着的,是这种开始。
她的文章给了我很多激励,
所以我一直期待着。
——Tei
★她,
绝对不是一个亲切或者充满热情的人。
和她一起工作时我发现,她常说的就是,
“不要”、“不行”、“别做”、“一般”、“快点儿”、“回家”等。
她写的文章,
“长”得很想她自己。
不会让人觉得“腻”,
也没有“亲密”的感觉,
而像是“自言自语”。
可奇怪的是,
她的几句自言自语,
会影响我对青春的看法。
是啊,
我也有过青春。
哎呀,
本来想写个感言,没想到又被影响了。
——Sweet Sorrow 宋雨真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相当老练,它不是那种一气呵成的线性故事,更像是一系列散落的、带有强烈个人印记的日记片段和信件的集合。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页会带你进入哪个时间点,或许是小学运动会上的汗水和呐喊,或许是青春期里第一次因为某句话而感到被误解的委屈。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静默”的描绘。很多关于成长的书都会着重描写冲突、叛逆或者顿悟,但这本书却擅长捕捉那些“无声的时刻”:一个人在房间里对着镜子练习微笑的样子,在冬日里手捧一杯热可可,看着雪花慢慢融化的情景。这些安静的场景里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张力。它让你意识到,成长往往不是一声惊雷,而是无数次细微的、自我调整的过程。我甚至能想象出作者写作时的状态,他可能就坐在一个老旧的书桌前,笔尖在纸上划过,带着一种近乎忏悔的诚实。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打开一个尘封的盒子,里面装的不是金银珠宝,而是那些早已被日常生活的喧嚣所掩盖的、真正属于“我”的珍贵记忆碎片。读到后半段,我开始思考,也许“不想长大”的内核,并非是逃避责任,而是想尽可能地延长那种“一切皆有可能”的开放性状态。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对童年的留恋和对成长的抗拒,像是一个在金色阳光下追逐蝴蝶的孩子,突然被告知必须长大。我拿起它的时候,心里就揣着一种说不出的酸楚和好奇。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那种带着微微泛黄的纸张的气息,封面上也许画着一棵孤独的树,或者是一张旧旧的火车票。读起来,我仿佛一下子回到了那个对世界充满无限想象力的年纪,那时候的烦恼不过是弄丢了一颗弹珠,最大的梦想是能偷偷爬上那棵最高的槐树。这本书巧妙地避开了那些宏大叙事,专注于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只有在特定年龄才能体会到的微小瞬间。比如,放学路上和小伙伴们一起分享一根冰棍的甜蜜,又或者是在夏夜里,听着蝉鸣声在凉席上辗转反侧,思考着一些其实并不复杂,却在那时显得无比深奥的问题。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它不是在说教我们“成长是必须的”,而是在温柔地提醒我们,“看,你曾经那样鲜活地存在过。”读完第一部分,我竟然破天荒地没有去想工作邮件或者房贷,只是静静地看着窗外,感觉心底某个柔软的地方被轻轻触碰了一下,那是一种久违的、纯粹的怀旧感,像老电影的色彩,虽然有些褪色,但依然温暖人心。
评分这本书的哲学意味是深沉而内敛的,它没有直接抛出关于“时间流逝的残酷性”这类大命题,而是通过无数个微小的、看似无关紧要的瞬间来阐述它。比如,书中有一段描写主人公如何试图去复刻一道多年前吃过的街边小吃的味道,但无论如何努力,最终都只是一种近似的、但永远无法完全重现的仿制品。这个小小的挫败感,其实精准地映射了我们对“回到过去”的全部努力——我们能收集到当时的物件、重访同一地点,但最核心的“心境”和“时间环境”已经永远消失了。这种对“不可逆性”的深刻理解,让这本书从单纯的怀旧,升华到了对生命本质的探讨。它没有提供逃避的出口,而是提供了一种面对现实的温柔姿态:承认失去是成长的必然代价,但同时也珍视那些流逝过程中留下的精神财富。读完整本书,我没有感到被安慰,反而感到了一种清醒的、带着敬畏的平静,仿佛站在时间的河流边,目送着一切远去,但内心却因为看清了河流的底色而更加稳固。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混合了一种古典文学的精炼和当代口语的率真,读起来既有诗意,又接地气,像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在面对内心最原始的冲动时,不加修饰的自我剖析。书中对一些日常物品的描写尤其到位,比如一把生锈的自行车锁、一本被翻烂的漫画书的油墨味,甚至是一块被咬了一半的橡皮擦,这些细节都被赋予了超越其物质本身的意义。它们不再是简单的道具,而是成为了承载情感重量的“容器”。这种细节的堆砌,非但没有让故事变得拖沓,反而如同精密的钟表齿轮,让整个情感结构运转得异常流畅。我发现,每当我读到一个描绘童年气味的段落时,我的感官都会被瞬间激活——我能“闻到”泥土被雨水打湿的味道,能“尝到”夏天午后自来水管里流出的水的微涩。这种强烈的感官代入感,是很多现代小说难以企及的。它不贩卖廉价的煽情,而是通过对“真实体验”的精确还原,迫使读者自己去填补情感的空白,从而形成一种更深层次的共鸣,让人不得不承认,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童年体验,才是构建我们成人世界的基石。
评分从结构上看,这本书似乎故意在挑战传统的时间逻辑。它在不同章节间频繁地进行跳跃,有时候是从某一个感官刺激(比如一阵特定的音乐)出发,瞬间穿越到十年前的某个场景,然后又在不经意间回到当下,反思当时的决定。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手法,非常贴合人类记忆的运作方式,因为我们的回忆很少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它们往往是突发性的、片段式的、并且被强烈的情感色彩所标注。这种处理方式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读者需要像考古学家一样,去拼凑出“我”这个人物的完整心路历程。而且,作者在处理那些“未竟之事”时,表现出极大的克制和智慧。他没有试图去“修正”过去的错误,也没有给出任何戏剧性的和解。相反,那些遗憾和未完成的对话,都被安静地留在了那里,如同雕塑一般,成为成年人心中永恒的背景音。这让我感到非常安慰,因为生活本身就是充满未完成的,这本书坦诚地接受了这种不完美,并从中提炼出一种成熟的美感。它不是一本教人如何“解决问题”的书,而是一本教人如何“与问题共存”的书。
评分我呆呆地站在了自动贩售机前,
评分我现在啊,只能看到十n七岁的天空
评分还是把饼干的碎末,或者饮料洒在被w子上,
评分也确实有不少这样的人:他们整整活了一辈子,却没有读过一本书,因为他们不认识字,不会读,或者没有接触书的机会,无论如何这样的人生是令人遗憾的,苍白的。书是前人文化的结晶,其中蕴含着无限的经验、知识与哲理,是人类的宝贵遗产。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品味高尚的人谈话,从中能领略到他的风采,感受到他的魅力,能使顿觉清爽,豁然开朗。读一本好书,能改变你的一生,引导你走向成功,但读书要讲究方法
评分古人说“天地君亲师”,特别突出了“师” 的地位和作用。自古教师与“天”“地”“君”“亲”是同一地位的,可享受任何特权的。对学生,教师可以有等同于父母的权利。而如今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出台后,结果怎样呢?学生是越来越自由了,对教师也越来越不尊敬了!以前,我们在老师面前唯恐做错事的心态,恐怕现在的学生心中再也没有了。有时候连我们自己都瞧不起自己了,老师,还算什么“灵魂的工程师”?自己都不爱自己的职业了,还能用心教学吗?不用心教学,这不是教师本质的腐败吗?
评分宋雨真
评分所以……我还不想长大,我还是个孩子呢!
评分纸张挺好的,输的快递有点慢,但态度不错
评分②民主平等是指在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在知识面前人人平等。不因家庭背景、地区差异而歧视,不因成绩落后、学习困难遭冷落。民主的核心是遵照大多数人的意志而行事,教学民主的核心就是发展、提高多数人。可是总有人把眼睛盯在几个尖子学生身上,有意无意地忽视多数学生的存在。“抓两头带中间”就是典型的做法。但结果往往是抓“两头”变成抓“一头”,“带中间”变成“丢中间”。教学民主最好的体现是以能者为师,教学相长。信息时代的特征,能者未必一定是教师,未必一定是“好”学生。在特定领域,特定环节上,有兴趣占有知识高地的学生可以为同学“师”,甚至为教师“师”。在教学中发现不足,补充知识、改善教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