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新编高等教育知识产权法学系列教材:专利法教程(第3版)》是我国《专利法》第三次修改后系统解读新专利法的新力作,由我国著名专利法专家、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原副司长(正司级)、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文希凯教授担任主编,作者均为在知识产权局或人民法院长期从事专利法律法规制定和修改、专利审查、专利审判以及专利法律研究的第一线资深专家。
教材依据我国第三次修改颁布的《专利法》、《专利法实施细则》、《专利审查指南》以及有关司法解释和TRIPs等国际条约,结合我国实施专利制度近30年来的实践经验,从理论和实务层面系统讲解了专利申请、专利审批、专利权维持和专利权保护的全过程,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专利法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对有关重点、难点、疑点,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修改后的《专利法》进行了详实分析和探讨。
《新编高等教育知识产权法学系列教材:专利法教程(第3版)》可作为高等院校教学用书,国家知识产权行政系统和科技行政系统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专利代理人进行新专利法培训的用书,亦可供有关法律工作者和研究人员阅读使用。
为方便读者学习使用,书后附有此次修改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
作者简介
文希凯,女,1945年生,现任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教授。毕业于南京大学外文系英文专业,1978年进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获理学硕士学位。1981年进人中国专利局法律部丁作,长期从事中国专利法,外国专利法和国际条约比较研究,多次参与中美知识产权谈判及其他有关国际条约谈判。曾任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副司长(正司级),并兼任中国专利局专利法研究所所长。2005-2007年间任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制定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兼秘书长。有专著《专利法》一本,合著若干,曾主编《中国专利法教程——专利法释义》等,另有各种论文、译文等几十篇。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专利权
第二节 专利制度
第三节 专利制度与鼓励发明创造
第二章 专利保护的客体
第一节 专利保护的客体
第二节 违反国家法律、社会公德的发明创造
第三节 不授予专利权的技术领域
第四节 违反《专利法》第25条规定的外观设计
第三章 专利权的主体
第一节 职务发明和非职务发明
第二节 发明人(自然人)申请和取得专利的权利
第三节 申请和取得专利的权利属于单位(法人)
第四节 用合同约定专利权的主体
第五节 专利权共有
第六节 委托完成的发明创造
第七节 外国人(法人、自然人)
第八节 专利代理
第四章 专利申请文件、申请日和优先权日
第一节 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文件
第二节 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文件
第三节 专利审批制度
第四节 申请日和优先权
第五章 对发明创造的专利性要求
第一节 授予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权的实质条件
第二节 外观设计的专利性条件
第六章 发明专利申请的审查和批准
第一节 发明专利申请的受理和初步审查
第二节 实质审查概述
第三节 发明专利申请的实质审查
第四节 对发明专利申请的检索
第五节 发明专利申请的单一性和分案申请
第六节 申请文件的修改
第七节 涉及计算机程序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审查
第八节 涉及生物技术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审查
第七章 实用新型专利申请的审查和批准
第一节 实用新型审查制度的演变
第二节 实用新型初步审查的原则
第三节 实用新型初步审查的范围
第四节 实用新型初步审查的主要程序
第五节 实用新型申请文件的审查
第六节 实用新型保护客体的范围
第七节 根据《专利法》及《专利法实施细则》有关条款规定的审查
第八章 外观设计专利申请的审查和批准
第一节 申请文件的一般要求与修改
第二节 外观设计的单一性
第三节 外观设计专利的审批流程
第九章 专利申请的复审
第一节 复审的性质和作用
第二节 复审的受案范围
第三节 复审机构
第四节 复审的审查原则
第五节 复审请求的受理和审查
第六节 复审和专利权无效宣告程序中的口头审理
第七节 复议程序
第十章 专利权的无效宣告
第一节 无效宣告的性质、作用和审查机构
第二节 专利权无效宣告的受案范围
第三节 无效宣告请求的形式审查
第四节 无效宣告请求的审查
第五节 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
第六节 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被法院生效判决撤销后的程序
第七节 宣告专利权无效的法律效力
第十一章 专利权人的权利
第一节 专利权的期限、终止和无效
第二节 专利权人的独占实施权
第三节 对专利权人权利的限制
第四节 专利权人的义务
第五节 强制许可与专利权人的实施义务
第十二章 专利权的保护
第一节 侵犯专利权
第二节 专利侵权的判定
第三节 假冒专利
第四节 侵犯专利权的法律责任
第十三章 专利诉讼中的几个问题
第一节 专利纠纷案件的种类及诉讼管辖
第二节 关于专利权评价报告
第三节 反诉专利权无效与中止诉讼
第四节 专利侵权的举证责任
第五节 专利侵权诉讼中的临时措施
第六节 侵犯专利权的诉讼时效
第七节 专利管理机关与专利纠纷处理
附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
精彩书摘
(1)保护产品的形状、图案和色彩三要素,其他国家大都保护产品的形状、图案,对色彩没有考虑;
(2)条例中规定采用审查制,大多数国家当时不是审查制;
(3)采用先申请制。
3.后来的修正
(1) 1899年制定了外观设计法(1899年3月2日公布,1899年7月1日实施)。在该法中开始采用类似外观设计的登记制度。
(2) 1909年4月5日再次颁布外观设计法,1 1月1日实施。该法成为近代外观设计法的基础,开始采用秘密外观设计登记制度。
(3) 1921年4月30日颁布新的外观设计法,1922年1月1 1日开始实施,这是为了适应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济跃进的形势而修改的新法,外观设计公报开始发行。
(4) 1959年4月13日再次修订,颁布新法,于1960年4月1日实施。这是为适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发展及社会大变革而修改的新法,也就是施行40年的外观设计法。
(5)1998年进行修改,1999年1月1日实施的新法,新法的宗旨在于更好地保护更高水平的工业设计并符合国际协调的大趋势,在简化程序、扩大保护范围等方面作出了新规定。
4.现行法修改要点
(1)对注册外观设计的创造性要求提高;
(2)取消了类似外观设计登记制度;
(3)增设相关外观设计保护制度;
(4)增设部分外观设计保护制度;
(5)放宽了成套外观设计的条件;
(6)放宽了外观设计的绘图要求。
(六)韩国的外观设计保护制度
韩国的外观设计专利保护制度虽然起步较晚,但健全而完善。韩国有一部独立的外观设计法,采用审查制、无审查制并存的审查制度,其中无审查登记的数量约占20%左右。对无审查登记的申请允许同一大类的20件设计作为一个申请提出,相应的费用有所增加。近年来紧随国际协调的大趋势,对部分外观设计的保护已于1998年3月1日开始实施,对成套外观设计的条件要求开始松动,2000年外观设计申请量为35 678件,仅次于中国和日本。
……
前言/序言
知识产权法学前沿探索:聚焦著作权与商标法新动态 本卷力求在知识产权法的宏大体系中,将焦点聚焦于著作权法与商标法领域近年来最为活跃、最具争议的议题与发展趋势。它并非旨在对专利法的具体技术性规定进行深入剖析,而是致力于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深入的知识产权多维度理解框架,特别是在数字时代和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应对新兴挑战与机遇。 本书的叙事逻辑遵循从基础理论到前沿实务的递进路径,旨在为法学专业学生、知识产权从业者以及关注创新保护的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份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价值的参考。 第一部分:著作权法:数字时代的边界重塑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浪潮冲击下,著作权法核心原则所面临的结构性挑战与演进方向。 一、 著作权客体的扩张与限制:信息网络传播的复杂性 我们首先审视了传统“作品”概念在数字化环境中的延伸与挣扎。随着算法生成内容(AIGC)的崛起,关于“独创性”的判断标准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考验。本书详细分析了各国司法实践中对“机器生成”作品的归属权认定思路,并探讨了我国《著作权法》修改背景下,如何平衡技术发展与权利人利益保护的复杂关系。 重点章节剖析了“合理使用”制度在网络环境中的具体适用困境,尤其关注搜索引擎缓存、数据抓取(Web Scraping)以及深度学习模型训练等场景下的信息使用边界。我们引入了美国“转化性使用”(Transformative Use)理论的最新发展,并结合欧盟《单一数字市场版权指令》中对信息行为中介责任的界定,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全球视野下的比较分析。 二、 权利行使与集体管理的新范式 在数字音乐、流媒体和在线教育等领域,著作权许可和集体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书着重分析了在线表演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新型权利的实现路径。针对权利分散化和许可碎片化的难题,我们详细考察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版权存证与自动许可机制的试验,以及集体管理组织(CMOs)在数字化转型中如何优化其收益分配效率与透明度。对于“避风港原则”和“红旗通知”机制的实际运行效果,本书也进行了细致的案例剖析,揭示了平台在内容监管中的角色演变。 三、 邻接权保护的深化与跨境治理 本部分延伸讨论了对表演者、录音制作者等相关权利人的保护力度。特别是针对“盗链”行为、二次利用的许可模式,以及在国际条约框架下,如何有效保护我国文化产品在海外数字平台的权益,是本部分关注的重点。 第二部分:商标法:品牌价值的保护与竞争秩序的维护 本部分聚焦于商标注册、使用和侵权认定中,超越传统商品分类的最新发展,尤其关注新兴商业模式对商标法的挑战。 一、 商标显著性与非传统商标的接纳 本书认为,商标的未来在于其符号意义的延伸。因此,我们投入大量篇幅探讨了非传统商标的司法审查标准,包括气味商标、动态商标、三维标志等。通过对一系列标志性判例的梳理,本书阐明了何种程度的感知度、如何确立显著性和可注册性。 此外,对于“第二使用领域”的商标保护,即商标在非传统商品或服务上的延伸使用,本书探讨了如何界定“关联性”与“淡化风险”。 二、 互联网环境下的商标侵权与治理 互联网为商标侵权提供了新的温床,本书着重分析了新型侵权形态: 1. 关键词竞价排名与反不正当竞争:如何区分合法的商业引证(Nominative Fair Use)与恶意搭便车行为,对搜索引擎广告中的商标使用进行精准规制。 2. 社交媒体与影响者营销(KOLs):探讨了未经授权使用他人商标进行商业推广的行为的法律定性,以及平台作为责任主体的界限。 3. 电子商务平台上的假冒伪劣:侧重于平台方(如电商平台)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注意义务范围和“通知-删除”机制的有效性评估。 三、 商标的地域性与国际趋同 在全球贸易背景下,原产地标识(地理标志)的保护力度空前加强。本书分析了地理标志与普通商标在法律属性上的区别,以及我国在国际上对重要地理标志(如葡萄酒、茶叶产地名称)的国际保护实践。同时,对商标的“驰名商标”认定标准进行了跨国比较研究,尤其关注了在不同法域内,如何确立和保护商标的声誉价值。 总结与展望 本书的独特价值在于,它避免了对单一技术领域(如专利)的孤立分析,而是将著作权和商标法置于一个统一的、快速变化的商业与技术环境中进行考察。读者将获得对数字内容生产与品牌价值维护这两大知识产权核心支柱的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为应对未来知识产权法律环境的复杂化做好准备。全书旨在激发读者对知识产权法学前沿理论的批判性思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法条的机械适用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