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行业标准(HG/T 21608-2012·代替HG/T 21608-1996):液体装卸臂工程技术要求 [Engineering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Iiquid Ioading Arm]

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行业标准(HG/T 21608-2012·代替HG/T 21608-1996):液体装卸臂工程技术要求 [Engineering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Iiquid Ioading Arm]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编
图书标签:
  • 化工行业标准
  • 液体装卸臂
  • 工程技术
  • 装卸设备
  • 石油化工
  • 规范标准
  • HG/T 21608
  • 技术标准
  • 行业标准
  • 安全规范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17791105
版次:1
商品编码:11147552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Engineering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Iiquid Ioading Arm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8
字数:176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行业标准(HG/T 21608-2012·代替HG/T 21608-1996):液体装卸臂工程技术要求》共分11章和7个附录,其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液体装卸臂的型式,液体装卸臂的技术要求,液体装卸臂选用要求,材料选用,液体装卸区工程技术要求,汽车装卸区工程技术要求,火车装卸区工程技术要求,码头装卸区工程技术要求,检查、检验、试验和脱脂处理,附录,本标准用词说明,引用标准名录等。

内页插图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

3 液体装卸臂的型式
3.1 液体装卸臂分类
3.2 基本参数
3.3 结构型式

4 液体装卸臂的技术要求
4.1 液体装卸臂标注方法及示例
4.2 陆用液体装卸臂技术要求
4.3 船用液体装卸臂技术要求
4.4 液体装卸臂附件及表面涂漆
4.5 旋转接头
4.6 快速连接器(QC/DC)
4.7 紧急脱离系统(ERS)
4.8 气动控制系统
4.9 液压控制系统
4.10 电气控制系统
4.11 电气设备与元件
4.12 焊接与检测
4.13 液体装卸臂试验
4.14 检验规则
4.15 质量证明书、标志、包装、运输、储存

5 液体装卸臂选用要求
5.1 一般规定
5.2 特殊规定

6 材料选用
6.1 一般规定
6.2 特殊规定

7 液体装卸区工程技术要求
7.1 一般规定
7.2 布置原则
7.3 配管原则
7.4 安全及环保要求

8 汽车装卸区工程技术要求
8.1 一般要求
8.2 设备布置
8.3 配管工程技术要求

9 火车装卸区工程技术要求
9.1 一般要求
9.2 设备布置
9.3 配管工程技术要求

10 码头装卸区工程技术要求
10.1 一般要求
10.2 设备布置
10.3 配管工程技术要求

11 检查、检验、试验和脱脂处理

附录A 液体装卸臂结构图
附录B 陆用液体装卸臂安装图
附录C 操作钢平台结构及尺寸
附录D 活动梯结构及尺寸
附录E 陆用液体装卸臂设计数据表
附录F 船用液体装卸臂设计数据表
附录G 常用有毒介质和可燃介质

本标准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精彩书摘

  4.7.1 紧急脱离系统(ERS)应适应环境保护、操作者安全、对码头装卸臂及槽船设备的保护要求。输送原油、轻油、液化烃、可燃液体、腐蚀性液体介质、有毒液体介质或低温液体介质的液体装卸臂,应配备液压操纵的紧急脱离系统。
  4.7.2 紧急脱离装置宜安装在三维接头的垂直管段上。
  4.7.3 输送液化气、液化烃时,紧急脱离装置应采用球阀。
  4.7.4 紧急脱离装置可采用缩径阀门。
  4.7.5 液体装卸臂在达到脱离区域时,紧急脱离装置应立即关闭前后两只阀门,打开中间夹紧装置并可靠地将液体装卸臂与槽船分离。
  4.7.6 低温液体装卸臂的紧急脱离装置应满足在装置表面覆盖25mm冰层的情况下能顺利关闭阀门并打开夹紧装置。
  4.7.7 紧急脱离装置在接收脱离信号后应快速开启。紧急脱离装置从启动至液体装卸臂与槽船分离所需时间设计为Ss~30s范围内。液体装卸臂与槽船脱离时间应满足槽船在规定的漂移距离内完成。
  4.7.8 紧急脱离装置的设计应有机械或液压联锁装置,以防止紧急脱离装置的阀门在完全关闭之前打开夹紧机构。
  4.7.9 紧急脱离装置分离后,液体装卸臂外臂末端应向上移动使槽船能安全离开,并能够上抬至水平位置以上。
  4.7.10 紧急脱离装置每半年应进行一次系统试验,检查夹紧机构和整个系统的可靠性。
  4.7.11 紧急脱离装置分离后,留在船上的部分应设置挡块。
  4.7.12 供应商应提供紧急脱离装置分离后重新进行对接的工具和操作说明书。
  4.7.13 紧急脱离装置在分离后和重新对接以前,不能对前后两只阀门进行任何操作。
  4.7.14 紧急脱离装置的设计荷载应为液体装卸臂在设计压力、设计温度下的最大外荷载。
  4.7.15 紧急脱离装置使用的阀芯和阀体宜采用不锈钢材料制造。
  4.7.16 紧急脱离系统的启动条件:
  1 液体装卸臂到达规定的越限位置时自动启动。
  2 在中央控制台由手动按钮操作启动。按钮应具备误操作防护功能。
  3 在供电中断的情况下,应能够手动操作液压控制阀启动。
  4 可在其他地点用手动按钮操作启动。按钮应具备误操作防护功能。
  ……

前言/序言


行业标准汇编:建筑、机械与环境工程前沿技术选编 内容涵盖范围: 本书精选了多个关键工业领域中,与土木工程、机械设计、材料科学及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最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推荐性技术规范。旨在为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一个涵盖面广、深度适宜的参考工具集,侧重于结构安全、设备可靠性、过程控制优化及可持续发展实践。 第一部分:现代土木工程与结构安全 本部分聚焦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厂房设计中对结构完整性与耐久性的严格要求。 一、 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规范修订要点(参考标准集A) 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指南: 详细阐述了UHPC(超高性能混凝土)及自密实混凝土(SCC)在特殊结构(如大跨度桥梁、抗爆结构)中的配合比设计、浇筑工艺及养护标准。重点分析了新规范对最小配筋率、裂缝宽度控制限值的提升,以及对材料疲劳性能测试的深化要求。 既有钢筋混凝土结构评估与加固技术: 涵盖了非破坏性检测技术(如超声波回弹法、电磁波雷达)的应用流程,以及针对碳化、氯离子侵蚀引起的结构劣化,采用粘钢、外包混凝土、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等不同加固方案的适用性判断标准和施工验收规范。 预应力技术的新进展: 介绍了后张法预应力技术在复杂曲面结构中的应用案例,包括新型锚具的疲劳寿命评估方法,以及对预应力损失计算模型的修正,特别关注了极端温度环境下的性能衰减分析。 二、 钢结构制造与安装质量控制(参考标准集B) 高强度钢材的焊接工艺控制: 深入探讨了Q460及以上级别钢材在低温环境下的预热要求、层间温度控制曲线,以及对焊接残余应力分布的有限元模拟验证方法。收录了对焊缝超声波检测(UT)中缺陷定级和判定标准的最新修订内容。 防火与防腐涂层系统: 详细对比了厚型、薄型防火涂料在不同火灾场景下的耐火极限性能测试数据。针对海洋环境及化工区域,规定了多层重防腐涂层体系(如环氧富锌/云母氧化铁/聚氨酯)的附着力测试、盐雾试验标准及涂层厚度均匀性检测规程。 螺栓连接的施工精度要求: 明确了扭矩系数法、转角法在安装大六角头螺栓和高强度扭剪型螺栓中的操作流程,以及对现场紧固力抽检合格率的统计学要求。 第二部分:关键工业设备与机械系统集成 本部分聚焦于工业流程中核心动、静设备的选型、设计、制造和维护标准。 一、 工业泵与压缩机组的可靠性设计(参考标准集C) 往复式压缩机组的动态平衡与密封技术: 讨论了多级往复压缩机在变工况运行中对转子动平衡的在线监测要求,以及对高压端填料密封和往复泵盘根系统的寿命预测模型。特别收录了关于气体泄漏率的测试规范。 离心泵的汽蚀预防与抗磨损设计: 提供了叶轮和泵腔材料在酸性、含固体颗粒介质中的耐腐蚀/耐冲刷选型指南。详细列出了NPSH(必需净正吸头)裕度计算的最新行业建议值。 旋转设备状态监测(CMS)系统集成标准: 规定了轴承振动、油液分析和温度监测传感器在关键机械设备上的布置规范,以及数据采集和故障诊断的报警阈值设定标准。 二、 工业管道系统与法兰连接规范(参考标准集D) 高压管道的应力分析与疲劳评估: 涉及管道支吊架的布置原则,以及在热态运行、地震载荷作用下,管道应力强度系数(Stress Intensification Factors, SIFs)的精确计算方法。 非金属管道(FRP/PE)的连接技术: 详细介绍了玻璃钢(FRP)管道的缠绕结构强度设计、管道的电熔连接或胶粘接工艺的固化控制标准,以及不同介质下的长期耐压性能验证流程。 阀门选型与维护周期: 根据流体介质的粘度、腐蚀性和温度压力等级,对球阀、蝶阀、调节阀的内件材料(如硬质合金堆焊)提出了具体要求,并给出了关键阀门(如安全阀)的定期校验周期建议。 第三部分:工业过程安全与环境保护工程 本部分涵盖了化工、石化等行业在安全生产和污染物控制方面的技术要求。 一、 工业过程安全管理与风险评估(参考标准集E) 工艺安全信息(PSI)的编制与维护: 明确了工艺流程图(PFD、P&ID)中符号、标记的统一标准,以及反应热力学数据、安全操作界限(Operating Limits)的记录要求。 爆炸性粉尘环境的防爆设计: 依据最新的IEC/ATEX防爆分区标准,规定了电气设备(Ex等级)在不同区域的选型要求。收录了粉尘云和粉尘层最低点燃能量(MIE)的测定方法及对应的泄爆口、抑爆系统的设计参数。 应急响应与事故控制系统: 阐述了安全仪表系统(SIS)的可靠性等级(SIL)确定方法,重点分析了紧急停车系统(ESD)的逻辑设计和独立性验证流程。 二、 工业废水与废气处理技术规范(参考标准集F) 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技术: 介绍了高级氧化技术(如芬顿、臭氧催化)在难降解污染物去除中的应用参数,以及膜生物反应器(MBR)在出水水质提标改造中的设计要点。 挥发性有机物(VOCs)回收与治理: 对比了吸附浓缩、冷凝回收及RTO(蓄热式热氧化)系统的能耗和去除效率标准。详细规定了活性炭的饱和判定标准和再生操作规程。 噪声控制工程设计: 针对工业噪声源(如通风机、泵站),提供了隔声、消声结构的设计参数,以及厂界噪声排放限值的监测方法和控制措施。 总结: 本书汇集了支撑现代大型工业项目从设计、采购、施工到运行维护全生命周期的核心技术标准。其内容侧重于结构可靠性、设备高性能化、工艺过程自动化与环境合规性的工程实践,是相关领域专业人员案头必备的深度参考资料。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资深操作人员的“搭档”,我更关注的是人机工程学和安全标识的标准化问题。装卸臂的操作平台通常是高空作业,环境复杂,噪音大,而且经常处于应急状态。我希望看到的是关于操作手柄的阻力设计标准、紧急停止按钮的颜色和触感要求,以及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视觉警示标识的亮度要求。例如,当臂体处于完全伸展或收缩的极限位置时,是否有强制性的、清晰可见的物理或电子指示牌。如果这本书只是照本宣科地描述了管道的直径和压力等级,却忽视了“人”在操作环境中的生理和心理负荷,那么它就未能体现出对作业人员福祉的真正关注。一个好的工程技术标准,必须能确保设备在高效运转的同时,也将操作人员的风险降到最低,这需要对细节的精雕细琢,而非宏观的框架陈述。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确实够“硬核”,一瞅就是那种只跟专业人士打交道的技术手册。我本来是想找点关于现代物流自动化或者智能仓储的革新方向,尤其是在易燃易爆液体处理这种高风险领域的最新进展。想象中,现在的技术早就应该全面转向无线遥控、传感器密集监测,甚至结合物联网进行远程诊断和预测性维护了。但翻开这本12年发布、还“代替”了96年标准的HG/T 21608,心里不免打鼓。它究竟是紧跟了近十年来的材料科学突破和自动化浪潮,还是依然停留在上一个时代的机械可靠性验证上?我期望看到的是关于新型复合材料在耐腐蚀和轻量化方面的应用细节,比如特氟龙内衬的优化方案,或者液压系统的冗余设计标准如何应对极端温度变化。如果它只是对旧版标准进行文字上的小修小补,而没有触及到诸如防静电接地系统的智能化升级、或者紧急切断阀的响应时间优化这些关乎安全的关键点,那对于一个追求前沿技术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的参考价值可能就大打折扣了。我真正想了解的是,在数字化、精细化管理的今天,这个“工程技术要求”到底包含了多少“智能”元素,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力学结构合格”的层面上。

评分

说实话,作为一个在石化行业边缘摸爬滚打的设计小白,我满怀憧憬地想看看这本行业“圣经”里,对于装卸臂在不同介质(比如LNG、液氨或者高粘度沥青)切换时的清洗和置换流程,有没有给出明确的、可量化的操作SOP(标准作业程序)。毕竟,交叉污染和残留物处理是现场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它直接关系到设备寿命和产品纯度。我期待的不是那些抽象的“应符合安全规范”的空话,而是具体的最小冲洗量、推荐的惰性气体置换压力曲线图,甚至是不同等级的密闭性测试参数表。如果这本书仅仅是罗列了臂体本身的结构强度和材料清单,而对这些“使用中”的复杂工况缺乏指导,那它对提升一线操作的精细化管理水平的帮助就非常有限。它更像是一份面向设备制造商的“出厂合格证”,而非面向项目工程师的“全生命周期操作指南”。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经过时间检验的、不同流程的对比分析,而不是冷冰冰的、十多年前的规范照搬。

评分

从项目管理的角度看,我更看重的是验收和维护章节的详尽程度。装卸臂的安装调试往往是整个项目中最容易出纰漏的环节。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本详尽的“故障排除手册”一样,明确列出不同类型的缺陷(例如,旋转接头泄漏、平衡系统失灵)的现场诊断步骤、允许的维修公差,以及最关键的——在发生超压或极端天气(如强风)后,重新投入使用前的强制性复检流程。如果这些内容过于简略,或者采用模糊的“应由专业人员评估”一笔带过,那么对于那些缺乏经验的承包商来说,这本书就成了一份不负责任的“交差文档”。我需要的是那种能让现场工程师立刻对照检查、避免“拍脑袋决策”的具体指导,而不是停留在理论设计层面的条文。毕竟,安全事故往往发生在验收和维护的灰色地带,这本书如果不能为这些薄弱环节提供坚实的规范支撑,那它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

评分

我对这本规范的“时效性”感到极度好奇。2012年的标准,放在现在这个迭代速度飞快的工业4.0时代,它的前瞻性实在令人担忧。我本职工作涉及到流体计量和贸易结算的准确性,所以我特别关注的是装卸臂配套的流量计和温度补偿系统的集成标准。目前的行业趋势是采用高精度科里奥利质量流量计,并要求实时数据上传至DCS或ERP系统,实现闭环控制和自动对账。我想知道,这本“技术要求”里,对这些高精度计量设备与装卸臂本体的机械连接、电磁兼容性(EMC)防护,有没有提出高于旧版的、更严格的要求。如果它依然侧重于传统的体积测量和简单的压力测试,那么对于追求“千分之几”甚至“万分之几”精度的现代贸易结算而言,这本书的指导意义就非常滞后了。一个真正的工程技术要求,必须能指导用户如何构建一个既安全又精准的“计量单元”,而不是仅仅把装卸臂看作一个简单的物料搬运工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