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三生影像(增订本)》以作者在国内求学,台湾写作并遭政治迫害,最后在美主持作家工作坊的经历,讲述了自己丰富传奇的人生经历和思路历程;尤其是在爱荷华作家工作坊期间,对一大批重要作家思想和交流的记录,生动深刻、富有情趣。对七八十年代台湾作家的境遇更有着一种宏观的了解。这些人、这些事,都是为广大文学青年和文学爱好者们所关心的。
作者简介
聂华苓,1925年生于湖北。1949年去台湾,开始发表作品。1964年赴美定居,后与著名诗人保罗,安格尔共同创办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让中国人永远记住了爱荷华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在这里海峡两岸的作家实现了首次面对面交流思想,世界各地的许多作家也都在此度过了他们永生难忘的愉快时光。
已出版几种文字共二十三本书,包括短篇小说集《翡翠猫》、《一朵小白花》、《台湾轶事》,长篇小说《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长流》,散文集《鹿园情事》,《三生三世》等。《桑青与桃红》以多种翻译文字出版,并获“美国书卷奖”。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第一部 故园(1925-1949)
(一)大江东流去
再生缘
母亲的自白
坐马车,去看戏
爷爷的鸦片烟
真君
我的戏园子
乾三连,坤六断
魂兮归来
一对红帽子
离别家园
[外一章]
四十年后——姐弟还乡
(二)流浪,逃亡
松花江上
也是微云
在太行山上
嘉陵江上
黄河之恋
长城谣
玉门出塞
围城
走向真空地带
[外一章]
五十年后话当年——寻找谈凤英
第二部 绿岛小夜曲(1949-1964)
雷青天
1960年9月4日
雷震与胡适
母与子
爱情,鲜花,梦想的庄园——殷海光
谁骗了我的母亲?
[外二章]
再见雷震,1974
旧时路,别样心情,1988
第三部 红楼情事(1964-1991)
跋
附录
精彩书摘
那木屐声带我回到儿时的汉口日租界。
1929年,控制武汉的桂系被中央瓦解。父亲带着一家老小逃亡到汉口日租界。父亲有时突然不见了,又突然回家了,好像捉迷藏,躲得不耐烦了,自己就躜出来了。一天晚上,我一觉醒来,只见浑黄的小灯,黑洞洞的窗子。我大叫姆妈。她踮着脚跑进房来,一面摇手,指指屋顶,弯身在我耳边小声说:有人。我点点头,没有作声,只知道那楼顶上的人不是好人。母亲又低声说:我出去找你爹。我又点点头,破天荒的乖巧,让母亲出去了。我躺在床上,吓得一动也不敢动,只是想着屋顶上的人挂着刺到,提着盒子炮,两眼四边扫射,眼光在黑暗中格外凶狠锐利。爹回不来了,妈也回不来了。原来那晚父亲躲在一个日本护士家阁楼里。我初尝恐惧滋味。
但是,战乱流浪岁月已经过去了。台风已经过去了。
这绿岛像一只船在月夜里摇呀摇。
我正在找工作养家,听说有个什么《自由中国》杂志要出版了,胡适是发行人。我在中学、大学就喜欢写文章,在南京用笔名发表过几篇文章。编辑李中直是南京时代的朋友,知道我和文字的这点儿缘分,仿佛灵机一动,告诉我《自由中国》主持人雷震正在找个管文稿的人。
他带我去见雷震。他在书房写稿。我初出茅庐,怯生生走进他书房。他抬头看了我一眼,啊了一声,点点头说:好吧,你明天来吧。
我就那样子参加了《自由中国》。
《自由中国》开始的头两年在台北金山街,也就是雷家。进了大门,在玄关脱了鞋,右边一间小房,就是《自由中国》办公室。一个编辑,一个经理,一个会计,我们一共四个人,挤在一间六个榻榻米的小房间里。雷先生在他书房工作,偶尔来我们办公室,魁梧的个头在那矮小的榻榻米房间里显得特别高大。他很少和我说话。我工作不久,李中直告诉我,雷先生要为我介绍一个男朋友,对他说:那个女孩子还不错。我大笑说:你告诉雷先生,那个女孩子马上要做妈妈了。半个世纪过去了,至今我也不知道当年雷先生要为我介绍的男朋友是谁。我参加《自由中国》不久,就开始用本名写散文和短篇小说。一天,雷先生一进屋就说:我看到你文章了,你做我们文艺编辑吧。又过了一阵子,他说:你写得不错,参加我们编辑委员会吧。
那时台湾文坛几乎是清一色的反共八股,很难读到反共框框以外的纯文学作品。有些以反共作品出名的人把持台湾文坛。《自由中国》决不要反共八股。例如郭衣洞的第一篇讽刺小说《幸运的石头》,就是在《自由中国》登出来的,他以柏杨火辣辣的杂文出名是多年以后的事。有心人评50年代的台湾为文化沙漠,写作的人一下子和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学传统切断了,新的一代还在摸索。有时收到清新可喜的作品,我和作者一再通信讨论,一同将稿子修改润饰登出。后来几位台湾出名的作家就是那样子当初在《自由中国》发表作品。当年有名的作家,如梁实秋的《雅合小品》所有的文章,吴鲁芹的《鸡尾酒会》所有的文章,朱西宁的《铁浆》,陈之藩的《旅美小简》,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等等,都是在《自由中国》发表的。《自由中国》文艺版自成一格。我在台湾文坛上是很孤立的。
……
前言/序言
三生影像(增订本) 内容简介 《三生影像(增订本)》并非一本简单的图像集,而是一次深邃的精神之旅,一场穿越时空的光影叙事。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精妙的编排,将一系列意蕴深远的影像作品汇聚一堂,旨在探索人类情感、记忆、身份认同以及个体与宏大叙事之间的微妙联系。本书并非以线性的故事结构展开,而是通过影像之间的对话、碰撞与呼应,构建出一种流动而富于想象力的阅读体验。 核心主题与艺术追求: 本书的核心主题围绕着“三生”这一概念展开,但这并非指传统意义上的轮回转世,而是对生命在不同维度、不同状态下的多重显现的探讨。它关乎个体在时间长河中的流变,在记忆深处的沉积,以及在现实与想象交织中所塑造的自我。作者/编者(此处应为撰写此简介的人)试图通过精心挑选的图像,触及以下几个关键层面: 个体生命的光影轨迹: 每一幅图像都承载着一个瞬间,一个情绪,一段经历。本书将这些瞬间串联起来,描绘出个体生命不同阶段的缩影,从童年的纯真、青春的迷惘、壮年的担当,到晚年的沉思,展现生命的起伏与变迁。这些影像可能是肖像,可能是场景,也可能是抽象的意象,但都指向个体内心世界的微妙波动。 记忆的断层与重塑: 记忆并非总是清晰而连贯的,它常常是碎片化的,被情感、经验所过滤和重塑。《三生影像(增订本)》试图捕捉这种记忆的特质,通过图像的并置和对比,引发读者对于自身记忆的回溯与反思。某些影像可能唤醒被遗忘的角落,某些则可能挑战我们对过往的既定认知。 身份的流变与探索: 在不同的社会角色、人际关系以及自我认知之间,个体的身份是动态变化的。《三生影像(增订本)》通过一系列多元化的影像,展现了身份的多重面向,例如在家庭、职场、社会环境中所呈现的不同侧影。它引导读者审视“我是谁”这一永恒命题,以及身份是如何在经历和选择中被不断构建和解构的。 情感的无声诉说: 图像具有直观而强大的情感传达能力。本书中的作品,无论是以明亮的色调还是深沉的阴影,都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张力,如喜悦、悲伤、孤独、希望、失落等。读者在观看这些影像时,会被引导进入一种情感的共鸣,体验到人类共通的喜怒哀乐。 宏大叙事与个体微观的交织: 除了对个体经验的关注,《三生影像(增订本)》也尝试将个体命运置于更广阔的历史、文化或社会背景下进行审视。某些影像可能暗示着时代洪流对个体的影响,或是将个体经验上升到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象征。这种宏大与微观的交织,使得本书的内涵更为丰富和深刻。 “增订本”的意义: “增订本”的推出,意味着本书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重要的补充与完善。这可能体现在: 新增的影像作品: 更多具有代表性、能够深化主题或拓展视野的影像被纳入。这些新增的作品并非随意添加,而是经过精心筛选,以确保与原有内容形成更佳的互动和补充。 更丰富的解读与思考: 增订本可能包含了作者/编者对原有作品的更深入的阐释,或者引入了新的理论视角和评论文章,以期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理解和更丰富的思考维度。 全新的编排与设计: 为了更好地呈现新增内容并优化整体阅读体验,本书在版式设计、图像排布等方面可能进行了更新,以期达到更佳的视觉效果和信息传达效率。 拓展的边界: 增订本或许将探讨的主题边界进行了拓展,触及了更多与“三生”概念相关的、但可能在初版中未能充分涵盖的议题。 阅读体验与价值: 《三生影像(增订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它鼓励读者: 主动的参与与联想: 本书并非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抛出问题,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读者需要带着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去解读每一幅图像,并在图像之间的连接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理解。 视觉化的哲学思考: 图像的直观性与艺术的象征性,使得本书成为一种视觉化的哲学文本。它以一种非说教的方式,引导读者进行关于生命、记忆、存在等深刻问题的思考。 跨越语言的沟通: 图像的力量在于其普适性,它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触及人类共通的情感和经验。《三生影像(增订本)》的读者将有机会与来自不同背景的创作者通过图像进行一次无声的对话。 一次自我发现的旅程: 在观看和解读这些影像的过程中,读者很可能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的共鸣。本书因此也成为了一次发现自我、认识自我的契机。 本书面向的读者: 本书适合所有对艺术、摄影、哲学、心理学以及人类情感与生命议题感兴趣的读者。无论是专业的艺术评论家、摄影爱好者,还是对生活有着细腻体察的普通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启发和触动。尤其对于那些渴望通过视觉艺术来探索内心世界、反思人生意义的读者,本书将是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 《三生影像(增订本)》是一部充满诗意和哲思的视觉作品集,它以不落俗套的视角,邀请读者一同踏上一段关于生命、记忆与身份的深度探索之旅。通过对光影的巧妙运用和对影像内涵的深刻挖掘,本书旨在引发读者更广泛的共鸣,并在静谧的观照中,开启一场关于“三生”的深刻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