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文库:瓦尔登湖(插图全译本)

世界文学文库:瓦尔登湖(插图全译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俊罗 著,王义国 译
图书标签:
  • 梭罗
  • 瓦尔登湖
  • 美国文学
  • 自然哲学
  • 散文
  • 经典
  • 生活
  • 环保
  • 田园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ISBN:9787540225230
版次:1
商品编码:1116856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世界文学文库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世界文学文库015:瓦尔登湖(插图全译本)》与《圣经》诸书一同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塑造读者的二十五本书”
  在当代美国,它是读者最多的散文经典。
  这是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
  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
  它会让你感到心灵的纯净,精神的升华。
  这是一本超凡入圣的好书,亲近自然的思想让世界所有的的为之怀念。

内容简介

  《世界文学文库015:瓦尔登湖(插图全译本)》是一本字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其分析生活,批判习俗处,语语惊人,字字闪光,见解独特,耐人寻味。其中许多篇页是形象描绘,优美细致,像湖水的纯洁透明,像山林的茂密翠绿;也有一些篇页说理透彻,十分精辟,给人启迪。
  《世界文学文库015:瓦尔登湖(插图全译本)》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对于春天,对于黎明,都有及其动人的描写。这里有大自然给人的澄净的空气,而无工业社会带来的环境污染。读着它,读者会自然感觉到心灵的纯净,精神的升华。

作者简介

  梭罗,美国著名作家,1817年7月12日出生于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家乡以教书为业。1841年起他不再教书而转为写作。在著名作家爱默生的支持下,梭罗开始了超验主义实践,撰写了大量随笑。1845年7月4日,28岁的梭罗独自一人来到距离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木屋住了下来。此后他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整理并发表了两本著作《康科德和梅里马克河上的一周》和《瓦尔登湖》。1847年,梭罗结束了离群索居的生活,回到原来的村落,仍然保持着自己简朴的生活风格,并将主要精力投入写作、讲课和观察当地的植物、动物。
  1862年5月6日,梭罗因病去世,年仅45岁。梭罗才华横溢,勤奋著书,一生共创作了二十多部一流的散文集。他被称为自然随笔的创始者,其文简练有力,朴实自然,富有思想性,在美国19世纪散文中独树一帜。

精彩书评

  梭罗是一位天才人物,他更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写出了本国最好的书。
  ——爱默生
  
  《瓦尔登湖》是一本超凡入圣的好书,严重的污染使人们丧失了田园的宁静,所以梭罗的著作便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了。
  ——乔治·艾略特
  
  《瓦尔登湖》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肺,动我衷肠。到了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此书毫不晦涩,清澄见底,吟诵之下,不禁为神往了。
  ——徐迟
  
  梭罗这人有脑子/像鱼有水、鸟有翅/云彩有天空/梭罗这人就是/我的云彩,四方邻国/的云彩,安静/在豆田之西/我的草帽上。
  ——海子

目录

第一章 节俭
第二章 我的栖身之处与我的生活目的
第三章 阅读
第四章 声音
第五章 孤独
第六章 来客
第七章 豆田
第八章 村子
第九章 池塘
第十章 贝克农场
第十一章 更高的法则
第十二章 野兽邻居
第十三章 乔迁之喜
第十四章 原居民和冬天的来客
第十五章 冬天的动物
第十六章 冬天的池塘
第十七章 春天
结束语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节俭
  当我写作本书的时候,或者更确切地说当我写出本书的主要部分的时候,我是独自居住在树林里的,那是在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的瓦尔登湖的湖畔,方圆一英里之内没有邻居。我住在自己建造的一个房子里,仅仅靠着双手的劳动生活。我在那里住了两年又两个月的时间。如今我又再次成了文明生活中的一位寄居者。
  要不是镇上的人们对我的生活方式百般探究,我是不会强加于人,让读者注意到我的私事的。有些人会认为这些探究不相干,不过在我看来却一点也不是不相干,而是鉴于种种情况,是非常自然而又相干的。有些人问,我不得不吃些什么,我是否感到孤单,我是否害怕,诸如此类。还有的人感到好奇,想知道我的收入有多少被捐献出来用于慈善,而有的人,他们是多口之家,于是想知道我抚养了多少个穷孩子。因而在本书中,如果我着手回答这其中的一些问题的话,也就要请那些对我并没有特殊兴趣的读者见谅。在大多数书籍中,“我”,或者说第一人称,是被省略的,在这本书中,则被保留,本书的主要特点就是言必称“我”。我们通常并不记得,毕竟,总是在讲话的恰恰就是第一人称。倘若另有他人,我对他同样了解,那么我就不会这样大谈自己了。不幸的是,我由于经历狭窄,也就限于这个主题了。除此之外,站在我自己的立场上,我也要求每一个作家,迟早都应该简单而又真诚地描述出他自己的生活,而不仅仅是描述出听来的别人的生活;应该写出就像从一个遥远的国度寄给他的亲属的信那样的描述;因为我觉得,一个人如果活得真诚,就一定是生活在一个遥远的国度。也许本书更是为穷学生而写的。至于我的其他读者,他们将接受能够应用在他们身上的那些部分。我相信,没有一个人会在穿衣服的时候把缝口撑开,因为衣服合身穿起来才舒服。
  我乐意说的事情,与其说是与中国人和桑威奇群岛岛民有关,毋宁说是与本书的读者有关,也就是与你们这些据说是居住在新英格兰的人有关;说的是你们的状况,尤其是你们在这个世界里、在这个城镇里的外部状况或者情况,那究竟是一种什么状况,状况事实上如此之差是否必要,是否它就无法得到改善。我在康科德作了大量旅行:而在每一个地方,不论是在商店里,在办公室里,还是在田野里,在我看来,居民们都是在以一千种引人注目的方式进行苦修。我听说,婆罗门坐在四面火的当中,直视太阳,或者在火焰上方,头朝下身体倒悬,或者扭头仰望天空,“直到他们不可能恢复他们的自然的姿势,而由于脖子扭曲,只有液体才能流进胃里”;或者终生用锁链锁住,居住在树的脚下;或者就像毛虫一般,用他们的身体来丈量庞大帝国的疆域;或者用一条腿站在木桩的顶上——但甚至这些有意识的苦修的形式,也并不比我每天目睹的那些场景更令人难以置信和吃惊。与我的邻居们所从事的事情相比,赫丘利的十二件苦差也微不足道,因为他所做的苦差只有十二件,是有尽头的,但我却永远也不会看到我的邻居们杀死或者捕获任何一个妖怪,或者完成任何一件苦差。他们没有赫丘利的朋友伊奥拉斯帮忙,伊奥拉斯是用烧红的烙铁,烙多头蛇的头的根部,而我的邻居们则是刚把多头蛇的一颗头砍掉,又有两颗头冒了出来。
  我看到,年轻人,镇子里的人,他们的不幸恰恰在于继承了农场、房屋、谷仓、牛,以及农具,因为这些东西获得比丢掉容易。要是他们是诞生在野外的牧场里,由狼来为他们哺乳的话那就好了,因为那样他们就可能用更明亮的眼睛看到,要求他们在其中劳作的是什么田地。是谁使得他们成为土地的农奴?当人注定要只吃一配克泥土的时候,为什么他们却应该吃他们的六十英亩的土地?为什么他们一出生,就居然开始挖掘他们的坟墓?他们得过人的生活,把所有这些事情都推到他们的面前,尽可能地对付下去。我遇见多少可怜的不朽灵魂啊,他们在生活的重压之下几乎被压扁,窒息,在生活的道路上爬行着,在面前推着一个七十五英尺长、四十英尺宽的谷仓,他们的奥吉亚斯的牛舍从来也没有清扫干净,还有一百英亩的土地、耕作、割草、牧场,以及林地!而无遗产继承份额的人,他们虽然没有这种毫无必要的继承下来的累赘须与之斗争,却也发现征服并培育几立方英尺的血肉之躯,已是足够辛劳的了。
  但人们是在出了错的情况之下而辛劳的。人的精华部分很快就被犁在土地的里面,成为堆肥了。通过一个似乎是的命运,通常称之为必然,他们被雇佣了,正如一本古书所说,他们把财宝积攒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贼挖窟窿来偷。那是一个傻瓜的生活,当他们走到生命的尽头,如果说不是在走到生命的尽头之前的时候,他们就会发现这一点。
  ……

前言/序言

  怎样读这本书
  梭罗的《瓦尔登湖》自半个世纪以前由著名诗人、翻译家徐迟先生翻译引介以来,一直为学术界所推重。近几年来,又有多种译本问世,《瓦尔登湖》热持续升温,广大读者对它表现出了不衰的热情,而且可以认为,这种热情还将持续下去。为什么?因为书好。我手头有三种译本,兹从其中一本的介绍中摘取一段,就可看出本书的分量:
  “《瓦尔登湖》与《圣经》诸书一同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塑造读者的二十五本书’,在当代美国,它是读者最多的散文经典。哈丁(Walter Harding)曾说,《瓦尔登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它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是一部圣书。正因如此,它也影响了托尔斯泰、圣雄甘地等人,从而改写了一些民族和国家的命运。”出自《瓦尔登湖之致读者》,戴欢译,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这样的一本书,说它是一生必读,并不过分。
  在这种持续升温的《瓦尔登湖》热中,我也拟向读者朋友奉献出一种译本。书翻译出来,就是要让人家读的,因而在写译者序的时候,我便想到“怎样读这本书”这个题目。
  而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难读。梭罗本人在《结束语》中也意识到,这本书不乏晦涩之处。英国作家阿道斯·赫胥黎阿道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1894—1963),即大名鼎鼎的《进化论与论理学》的作者托马斯·亨利·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1825—1895)的孙子。说:“每一个知道怎样读书的人,也就拥有了能够放大自己,大大增加他的生存的方式,并使得他的生活充实、有意义、有趣味的力量。”就这本书而言,要想获得这种力量,首要的就是要读懂。
  《瓦尔登湖》,我三十年前就接触过,原文本和徐迟先生的中译本都读过,但老实说,并没有读懂,或者说并没有读下去。倘若不是今天翻译这本书,我还是读不懂,是翻译逼得我不能不懂——当然我也不敢自诩已百分之百读懂了。我只是比读者先行了一步,我愿意与读者朋友交换读书体会。
  要读懂这本书,首先就要了解作者的定位,作者的定位本身就为理解作品提供了线索。本书作者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传统辞书介绍大多是美国作家和哲学家,今天的评论界又给他加上了博物学家的头衔,这既全面,又有必要,因为他的哲学思想和文学创作,都与他对大自然的观察紧密相连。“他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认为人要回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生活的意义。……他的著作都是根据他自己在自然界广阔田地中的亲身体验写出来的。”出自《美国文学简史》,董衡巽、朱虹、施咸荣、郑土生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上册第72、73页。
  了解作品的中心思想或者“主题”,也会有助于读懂作品。当然最好是由读者自己来提炼主题,不过就这本书而言,老实说我是提炼不出来的。“梭罗的伟大在于他的主要思想具有强大的威力。这些思想是:人必须不顾一切地听凭良知来行动;生命十分宝贵,不应为了谋生而无意义地浪费掉;树林和溪流的世界是好的,而熙熙攘攘、街道纵横的城市世界则是坏的。”出自《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7卷第562页。“梭罗逝世以后,他的大量日记、遗稿陆续被整理成书,到二十世纪初,已出版的梭罗全集就有二十卷之多”,出自《美国文学简史》上册,第76页。但最有影响的,还是本书《瓦尔登湖》和《论公民的不服从》(Civil Disobedience,an Essay)。《瓦尔登湖》是他的代表作,他的这些思想在书中自然是得到了最全面的体现。
  《瓦尔登湖》英文原名是Walden or Life in the Woods,译成中文是《瓦尔登湖或林中生活》,也可译成《瓦尔登湖,又名林中生活》。用“或”或者“又名”,是英国古典作品的一个传统。如十八世纪小说家约翰斯顿(Charles Johnston,1719?—1800)的《克利斯尔,又名一个畿尼的奇遇》(Chrysal,or the Adventures of a Guinea),再如贝奇(Robert Bage,1720—1801)的《赫姆斯普朗,又名非本色的人》(Hermsprong, or Man as He is Not),就是如此。
  《瓦尔登湖》是作者在一八四五年到一八四七年间在湖畔度过的二十六个月的生活记录。作者在湖畔生活期间即写出了本书的初稿,但结束湖畔生活后又继续写了几年,才最终完成。读这本书,你不能不由衷赞叹,梭罗作为博物学家,当之无愧。博物学家(naturalist),尤其指在野外研究动植物的人,而不是纸上谈兵。梭罗在瓦尔登湖待了两年多,那是真正仔细研究了动植物,堪称植物学家和动物学家,他是真正实践了孔老夫子的教诲“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出自《论语·阳货篇第十七》。就动物学家而论,他又是真正有造诣的鸟类学家和昆虫学家,他对动植物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不厌其烦的精心描绘,不能不令人感叹,那一代人的治学是那么的有耐性,功力又是那么的厚实。
  当然,梭罗从根本上讲是作家,主要是写散文,也写诗。他对英语语言的驾驭,就像他对动植物的观察一样细致、精确。说到细致精确,他可以一个句子套一个句子,一个修饰语套一个修饰语,不厌其烦地描述下去,真有点“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思,所以在本书中,一个句子长达数行的例子,并不罕见,而且句式灵活,多姿多彩。这就形成了他既细致精确又雍容华贵的散文风格。读他的文字,你不能不慨叹,一个作家写作的时候,居然能这样从容不迫——少了一分功利心,也就多了一分从容不迫。
  梭罗上的是最好的中学和最好的大学——康科德中学和哈佛大学,二十岁就大学毕业。在中学时,他就对希腊罗马的古典作品产生了兴趣,此后的一生都对此进行研究。所以在本书中,他多次引用罗马的古典作品,对希腊罗马神话更是信手拈来,将其融入作品的叙述和描写之中,那是真正的“活学活用”,生动无比,寓意深邃,读了之后让你无法忘怀。基督教《圣经》被他使用起来,亦见从容裕如,往往不起眼的一句话,可能就含有《圣经》典故。如果不知道这是用典,你往往就会感到莫名其妙,或者说你会以为我译得莫名其妙,甚至如坠五里雾中,不知所云,而知道了其中的典故,便甚感意味隽永,韵味无穷,读起来也就愈加趣味盎然。我在本译本中,加了大量的注释,我诚恳地认为,如果没有这些注,读者是很难读下去的,是很难从头读到尾的。我相信,凡是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承认,我这绝不是诳语。
  梭罗还是哲学家。梭罗是美国超验主义作家,这超验主义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发展到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所产生出来一种相应的理论,是对十八世纪的理性主义、洛克洛克(John Locke,1632—1704),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的怀疑哲学,以及新英格兰的加尔文教义的束缚人的宗教正统观念的反驳。美国超验主义运动的兴盛时期大致是在一八三六年至一八六年之间,它既是一种文学运动,又是一种哲学运动。“美国十九世纪超验主义文学运动产生了两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作家,就是爱默生和梭罗。”出自《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7卷第562页。爱默生是超验主义运动的始创者,是梭罗的朋友,本书中有所涉及。本书还涉及到超验主义运动的其他几个成员,这使我们得以对这个运动有更多的感性了解。而超验主义思想在文学上的最重要的表现,就是本书《瓦尔登湖》和爱默生的《论自然》(Nature)。《瓦尔登湖》的超验主义思想的一个典型表现是“浪漫主义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唾弃。跟爱默生一样,他也认为沉湎于物质享乐只会使人失去生活的真正意义,因而他号召人们生活要‘简朴、简朴、简朴’,把超过维持起码生活所必要的一切都叫作‘非生活的东西’加以‘排除’,要人们仅仅去‘吸收生活的精髓’”出自《美国文学简史》上册,第74页。这些思想,今天对我们仍不乏启迪。由于思想深邃,加之又是语言大师,所以本书中警句般的句子比比皆是,令人目不暇接,津津乐道。
  梭罗除了对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情有独钟之外,还对东方文化怀有浓厚的兴趣,甚至可以说是有精深的研究,尤其是印度的古典哲学和中国的儒学。他是真正知识渊博的大学问家。读到书中所引用的印度经典,印度文学的魅力让我惊叹,我甚至想,梭罗的优美文笔,该不是师从了印度的古典文学吧。书中多次引用孔孟之道,以佐证他的思想。老实讲,经他一引用,我才发现儒学竟是这样深刻,深感自己对《四书》的理解不过皮毛,真是惭愧之至。
  为什么读书?从根本上讲就是为了增长知识。读这本《瓦尔登湖》,就可接触到大量的动植物学知识和广博的人文、地理、历史知识,欣赏到在优美的散文中阐发出来的人生哲理,体会到作者在行文之中水到渠成地提炼出来的振聋发聩的思想,这样也就在不同程度上向身为作家、哲学家和博物学家的梭罗看齐了。读懂这本书,就可以如赫胥黎所说,我们的生活也就更充实、更有意义、更有趣味。
  我手头有三种译本,除了前面提到的戴欢先生的译本外,还有张知遥先生的译本(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和林志豪先生的译本(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7年版)。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我参考了这三种译本,获益匪浅,特在此表示诚挚谢意。除了各种常备的词典、工具书之外,我尤其要感谢互联网,没有网上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以及具体到本书的翔实注释,这本书我是翻译不出来的。
  王义国
  二七年岁末于浙江台州
《瓦尔登湖:生活之书,精神之源》 在喧嚣浮躁的现代社会,我们是否常常感到迷失?在追逐物质的洪流中,我们是否遗忘了内心的宁静与生命的真谛?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的传世之作《瓦尔登湖》,正是一部唤醒我们回归自然、探寻自我、重拾生活本源的伟大著作。它并非一本简单的旅行日记,也非一本空泛的哲学说教,而是一场深入生命内在的哲学远足,一次对社会普遍价值的深刻反思,一曲献给宁静、简朴与自足的生活赞歌。 回归自然,重拾生命的纯粹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记录了他在1845年至1847年间,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康科德城附近的瓦尔登湖畔,独自生活了两年零两个月的故事。他选择离开繁华的城镇,远离人群,在湖畔建造了一间简陋的小木屋,亲手耕种,自给自足。这种看似“回归原始”的生活方式,实则是一种对现代文明的反叛,一种对过度物质化、机械化生活的深刻批判。 梭罗并非要我们彻底抛弃文明,而是要我们审视自身的生活方式。他以近乎虔诚的姿态,描绘了瓦尔登湖畔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致:春天嫩芽初绽的生机,夏天绿意盎然的繁茂,秋天层林尽染的绚烂,冬天白雪皑皑的静谧。他细致入微地观察着湖水、天空、森林、鸟兽、昆虫,将它们融入自己的生活,与自然融为一体。他感悟到,自然并非仅仅是供人观赏的风景,更是生命循环的伟大场所,是连接我们与宇宙本源的桥梁。 梭罗的生活哲学,便是从自然中汲取力量,从简朴中发现幸福。他认为,我们之所以感到痛苦和迷茫,往往是因为我们过度追求不必要的物质享受,被各种社会习俗和期望所束缚。他鼓励我们“削减生活”,摆脱“生存的累赘”,去发现那些真正滋养心灵的“必需品”。在瓦尔登湖畔,他剥离了社会赋予的种种角色和标签,赤裸裸地面对着自己,面对着生活本身。这种回归本真的过程,既是对个人意志的锻炼,也是对社会价值观的挑战。 深刻的社会反思,对“进步”的拷问 《瓦尔登湖》并非仅仅是一部关于田园牧歌式的隐居生活。梭罗在与自然的对话中,不断审视着他所处的社会,对当时的“进步”观念发出了深刻的质疑。他认为,人类社会往往以追求经济增长和科技发展为名,却牺牲了人的精神自由和生命质量。他观察到,人们忙于建造更快的火车,却忽略了抵达目的地本身的意义;人们忙于积累财富,却失去了享受当下幸福的能力。 梭罗对“忙碌”的生活模式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认为,大多数人并非真正地“生活”,而仅仅是在“生存”。他们被工作、账单、社会地位等外部压力所驱使,失去了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的能力。他用“如虫般蠕动”来形容那些沉溺于物质追求而忽视内心需求的人们。他的文字充满了警示意味,提醒我们警惕被盲目“进步”所裹挟,迷失了真正的方向。 他倡导的“简化生活”,是一种有意识的选择,而非被迫的贫穷。他认为,真正的富有不在于拥有多少财富,而在于精神的丰盈和内心的自由。通过削减物质欲望,我们可以释放出更多的精力去追求知识、艺术、思考,去体验生命更深层次的乐趣。这种生活方式,并非逃避社会,而是一种更积极、更有意识地参与生活的方式,它鼓励我们以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判断,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生活意义。 “我的生活就是我的哲学”——个体精神的独立与解放 《瓦尔登湖》最动人的地方,在于梭罗将自己的生活本身,转化为了一部充满哲思的著作。他并没有高高在上地布道,而是用极其真诚、坦率的笔触,记录下他每一个细微的感悟和每一次深刻的思考。他的文字朴实而有力,充满了诗意和智慧,能够直击人心,引发共鸣。 梭罗坚信,个体的精神独立是至关重要的。他鼓励人们勇于质疑权威,挑战陈规,去发掘自己内心的声音。他认为,我们不应该盲目地追随他人的脚步,而应该勇敢地走出自己的道路,去体验属于自己的独特性。他对于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从众心理”和“随波逐流”现象,给予了毫不留情的批判。 “我的生活就是我的哲学”,这句简洁而有力的话,正是梭罗精神的集中体现。他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他的理念。他在瓦尔登湖畔的两年多时间,是他生命中最具创造力和洞察力的时期。他在这片宁静的土地上,与自然对话,与自我对话,最终找到了生命的平衡与和谐。 《瓦尔登湖》不仅是梭罗的个人经历,更是对每一个渴望摆脱束缚、寻找内心自由的灵魂的召唤。它告诉我们,生活的意义不在于外界的评价,而在于内心的充实;幸福的源泉不在于物质的丰裕,而在于精神的富足。 超越时代的意义,对当下社会的启示 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当今时代,《瓦尔登湖》的意义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不被外界的声音所干扰,不被物质的欲望所吞噬。 梭罗提倡的“简化生活”,并非鼓励贫困,而是鼓励我们审视自己的需求,区分“必需品”与“非必需品”。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这种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引导我们反思过度消费带来的环境压力和个人负担,鼓励我们选择更可持续、更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梭罗对“忙碌”的批判,也与现代人普遍存在的“过劳”现象形成鲜明对照。他鼓励我们放慢脚步,去感受生命中的美好,去陪伴亲人,去追求内心的热爱。他认为,真正的“富有”是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体验生活,去创造价值。 《瓦尔登湖》更是一部关于“自我发现”的指南。它鼓励我们勇敢地走进内心的丛林,去探索未知的自己,去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去接纳真实的自我。通过与自然的亲密接触,通过对生活细节的细致观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路径。 《瓦尔登湖》的插图全译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完整和生动的阅读体验。精美的插图不仅展现了瓦尔登湖畔的自然风光,更将梭罗笔下的文字意境具象化,让我们更能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情感与思考。全译本则确保了作品的完整性,让我们能够领略到梭罗原汁原味的语言魅力与思想深度。 阅读《瓦尔登湖》,就像进行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思考生命的价值,找回内心的宁静与力量。它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是一盏指引我们走向更自由、更充实人生的明灯。在这本书中,你将听到来自内心深处的声音,找到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开启一段更加真实、更加有意义的人生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它更像是一场需要耐心的跋涉。初读时,我曾因为其散文式的结构和看似松散的叙事而感到有些困惑,期待着传统小说的情节推进,但很快我意识到,这完全是另一种阅读范式。它没有明确的主角冲突或戏剧性的高潮,其核心在于一种内在的、精神层面的探索。它更像是一系列关于自给自足、极简生活和精神自由的札记与沉思录。对于习惯了快餐式阅读的现代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个挑战,它要求我们放慢速度,去品味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叙述。然而,一旦你适应了这种节奏,那种与自我独处的宁静感便会油然而生,你会发现,正是这种“慢”才孕育出了最深刻的洞察力。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时而如哲人般深邃,时而如诗人般浪漫,时而又像一个老友在跟你娓娓道来他的生活感悟。有些段落的句式结构复杂,需要我反复咀嚼才能领会其深层含义,但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它要求读者投入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我发现,作者在探讨哲学命题时,总是巧妙地将它们融入到具体的自然观察和生活实践中,使得那些宏大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不再是高不可攀的理论。这种将思辨与实践相结合的写作手法,让我受益匪浅。它教会我如何将抽象的思考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如何在日常琐事中发现生命的意义。读罢全书,我感觉自己的思维边界被拓宽了许多,对世界的看法也多了一层更加包容和理解的滤镜。

评分

读完这本厚厚的精装书,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它不像我之前读过的那些流行小说那样跌宕起伏,情节紧凑,而是像一首悠长而深沉的田园牧歌,缓缓地在你耳边吟唱。作者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生活场景,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我尤其欣赏他对日常细节的捕捉能力,无论是清晨第一缕阳光穿过树林的景象,还是夜晚湖面上波光粼粼的微光,都被他描绘得栩栩如生。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灵上的洗涤。它让我开始反思现代社会中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忙碌和焦虑,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真正的联系应该是什么样的。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这本书像一个温柔的提醒,告诉我慢下来,去感受真实的存在。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合上书本,闭上眼睛,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片宁静的湖光山色之中,感受着那份久违的宁静与平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都透露着一种古典而雅致的气息。插图的运用恰到好处,它们不是简单地对文字内容的复述,而是以一种更具象征意义的方式,深化了文本的意境。我特别喜欢其中几幅水彩画,色彩柔和,线条流畅,完美地捕捉了那种超然物外的意境。阅读体验极佳,纸张的质感温润,油墨散发着淡淡的墨香,让人在翻阅时有一种沉浸式的享受。这种对书籍实体的重视,在当今这个数字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让我意识到,好的内容配上精美的载体,能够极大地提升阅读的深度和愉悦感。可以说,这本书在制作工艺上所下的功夫,完全配得上它所承载的思想深度,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触动,在于它对“独立思考”和“个体价值”的强调。作者通过记录自己与自然相处的点滴,构建了一个独立于主流社会价值体系的内心王国。他毫不避讳地批判了社会对物质的盲目崇拜,以及人们在群体压力下失去自我判断力的现象。这种毫不妥协的批判精神,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观点泛滥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像一剂清醒剂,促使我审视自己的生活目标和价值观:我所追求的,究竟是社会强加给我的“成功”,还是真正能滋养我灵魂的宁静与真实?这种对内在秩序的重建,远比任何外部成就来得更加坚实和持久。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次深度的自我对话,对未来人生的航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东西不错,价格合理,服务良好,值得购买。

评分

我看了这本书籍很好,有不错的感想。认真学习了这本书,给我几个感受

评分

(一)走上古驿道

评分

多年之后,我把这句话送给了我的妹妹,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无数次选择,而这种选择凑在一起,会改变我们的命运。曾经有本书专门写这件事,总结的时候说在人生的大多数时刻,选择大于努力。

评分

质量很好质量很好质量很好

评分

书质量不错,有空慢慢看

评分

好书,值得一看

评分

今天收到书,在这里也发点自己的感慨和牢骚,社会发展到今天,对国民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在升学、就业、务工、竞选、任职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对知识和素质要求的门槛越来越高。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节奏加快,本领恐慌处处显现。据统计,从改革开放以来,新增加的词汇近万个。很显然,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现代化的新世纪新阶段,一个人如果不学新知识就跟不上新形势,思想就要落后蜕化,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为数不少的科盲、法盲、电脑盲、外语盲“四盲”之人就是最好的例证。同时,还要认识到不学新知识、不探索,精神就要窒息。在我们前进的征途上,还存在许多的未知领域。未知,是一种诱惑,一种智慧的挑战、人格的挑战。只有学习新知,探索未知,才能提高人的现代化素质和能力,成为与时俱进的现代化人。专家指出,作为社会中的一个成员,要自立于这个社会之上,就必须建立属于自己的、必要的和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使整个知识体系呈“T”字型展开,其中横向表示要有一定的宽广度,包容多方面、多学科的知识,以满足工作、生活、交往等方面的需要;纵向表示要具备相当的精深度,在专业上深刻透彻,以满足更深层次的需要。换句话说,就是要做本行业、本部门的通才,做某些方面的专才,具有专与博的兼容性。著名作家王蒙对学习有过精妙独到的论述,他说:一个人的实力绝大部分来自学习。本领需要学习,机智与灵活反应也需要学习。健康的身心同样也是学会了健康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健康的心理活动模式的结果。人生有许多困惑、许多悖论、许多选择,当你面临选择的痛苦的时候,你可以去学习,用学习和思想抚慰你的焦虑,缓解你的痛苦,启迪你的智慧,寻找你的答案。学习归根结底是通向真理、通向知识、通向光明的抉择。通过学习,你将避免冲动,避免极端,避免刚愎自用,避免出尔反尔,避免无所事事,避免精神空虚,避免消极悲观,更避免暴跳如雷和怨天尤人。在你一时受到误解,受到打击,受到歪曲,受到封杀而你一时又没什么办法可想,也无法改变你的处境的时候,安心学习吧,补课吧,学习你在顺利情况下欲学而没有时间学的那些表面的冷门吧,这是天赐的强化学习月或强化学习年的开始,你理应得到更多的学分,达到更高的学位。学习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和追求。学无涯,思无涯,其乐亦无涯。从理论的论证里可以找出自己的经历与见闻的脉络,可以拨开思想认识上的迷雾;从一道数学公式里可以设想到先行智者们严密的思维逻辑和追根溯源、反复验证、达到颠扑不破的境地的过程与乐趣。学习是一种发现,学习是一种探秘,学习就如破案,自然界与人生的秘密隐藏得扑朔迷离,不容易一时侦破。而当我们从自然、历史、社会、人生中发现了它们隐蔽的真情,从前人成果中了解了这种真情,将会像破了一个大案一样地充满欣喜而欲罢不能。学习是一种按部就班的建设,从挖地基做起,直到矗立起一幢幢的高楼大厦,成就了一片又一片风景。学习是一种精神的漫游,它扩大着我们精神的空间与容积。学习还是一种对于有限生命的挑战,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宇宙和时间。学习是一种坚持、一种固守、一种节操、一种免疫功能。学习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和追求,岂能不学? 子不学非所谊,幼不学老何为?多读读书吧!哎!~

评分

(三)古驿道上相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