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

GB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岩土工程
  • 地基基础
  • 勘察规范
  • GB50021
  • 工程地质
  • 土木工程
  • 规范标准
  • 建筑工程
  • 岩土工程勘察
  • 地质勘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艺建联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257958
版次:1
商品编码:1117755232

具体描述

图书书名:《GB 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 》
书籍定价:48.00 元 
书籍作者: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
出 版 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号码:1511217711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1日 第2版
书本页数:316页
书本开数:32开
尺寸重量:379



内容简介

    
《GB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基本上保持了1994年发布的《规范》的适用范围、总体框架和主要内容,作了局部调整。现分为14章: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勘察分级和岩土分类;4.各类工程的勘察基本要求;5.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6.特殊性岩土;7.地下水;8.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9.勘探和取样;10.原位测试;11.室内试验;12.水和土腐蚀性的评价;13.现场检验和监测;14.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和成果报告。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1.适用范围增加了“核电厂”的勘察;2.增加了“术语和符号”章;3.增加了岩石坚硬程度分类、完整程度分类和岩体基本质量分级;4.修订了“房屋建筑和构筑物”以及“桩基础”勘察的要求;5.修订了“地下洞室”、“岸边工程”、“基坑工程”和“地基处理”勘察的规定;6.将“尾矿坝和贮灰坝”节改为“废弃物处理工程”的勘察;7.将“场地稳定性”章名改为“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8.将“强震区的场地和地基”、“地震液化”合为一节,取名“场地与地基的地震效应”;9.对特殊性土中的“湿陷性土”和“红黏土”作了修订;10.加强了对“地下水”勘察的要求;11.增加了“深层载荷试验”和“扁铲侧胀试验”等。同时压缩了篇幅,突出勘察工作必须遵守的技术规则,以利作为工程质量检查的执法依据。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勘察分级和岩土分类
3.1 岩土工程勘察分级
3.2 岩石的分类和鉴定
3.3 土的分类和鉴定
4 各类工程的勘察基本要求
4.1 房屋建筑和构筑物
4.2 地下洞室
4.3 岸边工程
4.4 管道和架空线路工程
4.5 废弃物处理工程
4.6 核电厂
4.7 边坡工程
4.8 基坑工程
4.9 桩基础
4.10 地基处理
4.11 既有建筑物的增载和保护
5 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
5.1 岩溶
5.2 滑坡
5.3 危岩和崩塌
5.4 泥石流
5.5 采空区
5.6 地面沉降
5.7 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
5.8 活动断裂
6 特殊性岩土
6.1 湿陷性土
6.2 红黏土
6.3 软土
6.4 混合土
6.5 填土
6.6 多年冻土
6.7 膨胀岩土
6.8 盐渍岩土
6.9 风化岩和残积土
6.10 污染土
7 地下水
7.1 地下水的勘察要求
7.2 水文地质参数的测定
7.3 地下水作用的评价
8 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
9 勘探和取样
9.1 一般规定
9.2 钻探
9.3 井探、槽探和洞探
9.4 岩土试样的采取
9.5 地球物理勘探
10 原位测试
10.1 一般规定
10.2 载荷试验
10.3 静力触探试验
10.4 圆锥动力触探试验
10.5 标准贯人试验
10.6 十字板剪切试验
10.7 旁压试验
10.8 扁铲侧胀试验
10.9 现场直接剪切试验
10.10 波速测试
10.11 岩体原位应力测试
10.12 激振法测试
11 室内试验
11.1 一般规定
11.2 土的物理性质试验
11.3 土的压缩一固结试验
11.4 土的抗剪强度试验
11.5 土的动力性质试验
11.6 岩石试验
12 水和土腐蚀性的评价
12.1 取样和测试
12.2 腐蚀性评价
13 现场检验和监测
13.1 一般规定
13.2 地基基础的检验和监测
13.3 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的监测
13.4 地下水的监测
14 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和成果报告
14.1 一般规定
14.2 岩土参数的分析和选定
14.3 成果报告的基本要求
附录A 岩土分类和鉴定
附录B 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修正
附录C 泥石流的工程分类
附录D 膨胀土初判方法
附录E 水文地质参数测定方法
附录F 取土器技术标准
附录G 场地环境类型
附录H 规范用词说明
条文说明


文摘

    
13 现场检验和监测
13.1 一般规定
13.1.1 所谓有特殊要求的工程,是指有特殊意义的,一旦损坏将造成生命财产重大损失,或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工程;对变形有严格限制的工程;采用新的设计施工方法,而又缺乏经验的工程。
13.1.3 监测工作对保证工程安全有重要作用。例如:建筑物变形监测,基坑工程的监测,边坡和洞室稳定的监测,滑坡监测,崩塌监测等。当监测数据接近安全临界值时,必须加密监测,并迅速向有关方面报告,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保证工程和人身安全。
13.2 地基基础的检验和监测
13.2.1 天然地基的基坑(基槽)检验,是必须做的常规工作,通常由勘察人员会同建设、设计、施工、监理以及质量监督部门共同进行。下列情况应着重检验:
1 天然地基持力层的岩性、厚度变化较大时;桩基持力层顶面标高起伏较大时;
2 基础平面范围内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地层时;
3 基础平面范围内存在异常土质,或有坑穴、古墓、古遗址、古井、旧基础时;
4 场地存在破碎带、岩脉以及湮废河、湖、沟、浜时;
5 在雨期、冬期等不良气候条件下施工,土质可能受到影响时。
检验时,一般首先核对基础或基槽的位置、平面尺寸和坑底标高,是否与图纸相符。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通用规范》(GB 50021-2001)内容概要(2009年修订版) 引言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通用规范》(GB 50021-2001),经过2009年的修订,已成为指导我国建筑地基基础工程勘察设计工作的核心技术标准。本规范系统地规定了各类民用建筑、工业建筑以及其他构筑物地基基础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和验收等环节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技术要求和方法。其核心目标在于确保地基基础的安全、可靠、适用和经济,为建设工程的长期稳定运行提供坚实保障。本概要将重点阐述规范的核心内容,旨在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清晰的指引,便于理解和应用。 第一章 总则 本章确立了规范的适用范围、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 适用范围: 规范适用于各类新建、扩建、改建工程的地基基础设计。 基本原则: 强调了“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设计方针。要求设计应基于充分的地质勘察,全面分析影响地基基础的各种因素,包括荷载特性、地基土性质、地下水条件、环境因素等。 总体要求: 明确了地基基础设计应满足的功能要求,包括承载能力、变形控制、抗震设防、抗冲刷、抗冻胀等。同时,提出了经济性和施工可行性作为重要的设计考量。 第二章 地基基础工程勘察 勘察是地基基础设计的前提,本章详细规定了勘察的任务、方法和内容。 勘察任务: 明确了地质勘察的首要任务是查明工程场地的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环境地质条件,为地基基础设计提供必要的地质参数和依据。 勘察方法: 规定了多种勘察手段,包括工程地质测绘、钻孔、触探、静力触探、动力触探、原位测试(如十字板剪切试验、旁压试验、剪切波速测试等)、室内土工试验、地下水观测等。规范根据工程类型、场地复杂程度和设计要求,指导勘察人员选择合适的勘察方法和布点方案。 勘察内容: 地层分布与岩土性质: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soil and rock strata, including their lithology, thickness, distribution, and stratification. Emphasis is placed on characterizing the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each soil and rock layer, such as unit weight, water content, void ratio, plasticity, shear strength (cohesion and friction angle), compressibility, permeability, and bearing capacity. 地下水条件: Identification of groundwater levels, flow direction, and potential variations. Assessment of groundwater quality, potential for aggressive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impact on foundation materials. Investigation of artesian pressure conditions where applicable. 不良地质作用: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potential geological hazards such as landslides, collapsible soils, expansive soils, liquefaction potential, karstic dissolution, shallow bedrock, and shallow groundwater. Assessment of their potential impact on the foundation. 场地的工程地质评价: Synthesis of all collected data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engineering geological assessment of the site. This includes identifying suitable foundation types, determining allowable bearing pressures, estimating settle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evaluating seismic response. 地基承载力与变形分析: Based on the soil properties and loading conditions, the characteristic values of bearing capacity and deformation parameters are determined. This forms the basis for subsequent foundation design. 第三章 地基基础设计总论 本章概述了地基基础设计的总体原则和基本要求。 设计依据: 明确设计应基于可靠的地质勘察报告、荷载规范、抗震规范以及相关的设计标准。 设计原则: 重申了安全、适用、经济的原则,并强调了与上部结构的协调性。 地基基础类型选择: 提供了各类地基基础类型(浅基础、深基础、复合地基等)的选择依据,并考虑了场地的地质条件、荷载大小、变形要求以及施工条件。 设计参数取值: 规定了地基承载力、变形模量、抗剪强度参数等设计参数的取值方法,强调了荷载分项系数和材料分项系数的采用。 变形控制: 详细阐述了地基允许变形量的确定原则,并提出了控制基础沉降和差异沉降的措施。 第四章 浅基础设计 本章详细规定了各类浅基础的设计要求。 条形基础、独立基础、联合基础、筏板基础: 针对不同类型的浅基础,分别规定了其构造要求、受力分析方法、承载力计算、变形计算和抗倾覆、抗滑稳定性验算。 承载力计算: 规定了基于总应力分析和有效应力分析的承载力计算方法,考虑了土的剪切强度和地基的变形特性。 沉降计算: 介绍了多种沉降计算方法,包括基于弹性理论的沉降计算,并详细规定了总沉降和差异沉降的限值。 抗震设计: 阐述了浅基础在不同抗震设防烈度下的设计要求,包括基础底面埋深、配筋构造等。 特殊情况处理: 针对冻胀、膨胀土、液化土等特殊地基条件下的浅基础设计,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 第五章 深基础设计 本章针对桩基础、地下连续墙等深基础形式,规定了设计要求。 桩基础: 桩的类型与适用性: 详细介绍了各类桩(摩擦桩、端承桩、复合桩、锚杆桩等)的特点、适用条件和选型原则。 桩的承载力计算: 规定了单桩竖向承载力、水平承载力、负摩阻力等计算方法,以及群桩的承载力及桩间相互影响的分析。 桩的变形计算: 阐述了桩基的沉降计算方法,包括单桩沉降和群桩沉降。 桩的抗震设计: 规定了桩在地震作用下的设计要求,包括桩身配筋、桩顶位移控制等。 桩的施工与检验: 强调了桩基施工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并规定了桩的检验方法。 地下连续墙: 规定了地下连续墙作为挡土结构和防水帷幕的设计原则、受力分析和构造要求。 其他深基础: 简要介绍了沉井、箱型基础等其他深基础的设计原则。 第六章 地基处理 本章提供了针对不同地基不良条件的地基处理方法。 处理原则: 明确了地基处理的目的是提高地基承载力、降低沉降、排除或减弱不良地质作用。 处理方法: 详细介绍了各种常见地基处理技术,包括: 换填夯实: 适用于处理一般性软弱土层。 挤密(包括振冲、强夯): 适用于处理松散砂土、粉土等。 排水固结(包括真空预压): 适用于处理饱和软粘土。 改良(包括注浆、化学加固): 适用于提高土的强度和稳定性。 复合地基(包括桩-垫复合地基、排水固结-垫层复合地基): 结合不同处理方法的优势,提高整体地基性能。 其他: 如冻土处理、膨胀土处理、液化土处理等。 处理效果的评价: 规定了地基处理后效果的检测和评价方法。 第七章 基础抗震设计 本章专辟一章,详细阐述了地基基础在地震作用下的设计要求。 抗震设防烈度与地震影响系数: 规定了根据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确定的抗震设防烈度,以及相应的地震影响系数。 地基土的抗震性能: 考虑了地基土的液化、沉降、滑移等地震动力反应。 基础抗震构造措施: 规定了基础的埋深、整体性、配筋、连接等方面的抗震构造要求,以抵抗地震力,减小地震破坏。 液化地基的处理: 提供了针对液化地基的抗震处理措施。 第八章 冻胀地基设计 本章针对寒冷地区的冻胀地基,提出了专门的设计规定。 冻胀土的特性: 阐述了冻胀土的形成机制、冻胀力的大小及其影响因素。 冻胀地基的设计原则: 规定了在冻胀地基上进行设计应采取的对策,如提高基础埋深、采取保温隔热措施、选择抗冻胀性好的材料等。 冻胀力计算与验算: 规定了冻胀力的计算方法,以及基础和上部结构的抗冻胀验算要求。 第九章 施工和验收 本章对地基基础工程的施工和验收进行了规定。 施工技术要求: 强调了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包括材料检验、施工放样、分层夯实、混凝土浇筑、桩基施工等。 施工监测: 规定了对地基沉降、水平位移、内力等重要参数的监测要求。 验收标准: 明确了地基基础工程的验收依据、程序和标准,以确保工程质量达到设计要求。 结论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通用规范》(GB 50021-2001)2009年版,通过系统、全面的技术规定,为我国地基基础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和验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指导。该规范的成功实施,对于提高建筑工程的整体安全性和可靠性,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概要仅为对规范核心内容的简要介绍,具体应用中,务必参照规范原文,结合工程实际情况进行详细设计。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第一次翻开这本书,就被它扑面而来的专业气息所震撼。它不仅仅是一本规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岩土工程师,将他多年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系统地整理后呈现在你面前。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各类勘察技术时,那种循序渐进、条理清晰的逻辑。它会先告诉你这项技术的背景和目的,然后详细介绍其操作步骤、仪器设备,最后再讲解如何解读试验结果以及在不同工程中的应用。这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讲解方式,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很快地掌握其中的精髓。而且,它在很多地方都强调了“为什么”——为什么需要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不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这种对原理的深入剖析,让我不再是机械地记忆条文,而是真正理解了规范的意义。这本书就像一个宝库,里面藏着无数岩土工程勘察的“秘密”,等待我去发掘。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坐在你身边,耐心地手把手教你如何做一项复杂的工作。它不像有些技术书籍那样,上来就给你一堆公式和术语,而是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层层递进。一开始,它会带你回顾岩土工程勘察的基本目的和重要性,让你明白为什么这项工作如此关键,为什么不能马虎。然后,它会详细介绍勘察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如何进行前期资料收集、如何制定勘察方案等等,这些看似简单,但却直接关系到整个勘察的成败。我尤其欣赏它在讲解现场勘察方法时的细致入微。无论是钻探技术、静力触探、圆锥动力触探,还是旁压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等等,它都对操作规程、试验目的、结果判读做了详尽的说明。而且,它还很注重告诉你,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应该选择哪种勘察方法更合适,以及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是什么。这一点对于初学者来说至关重要,可以避免走弯路。另外,它在数据处理和报告编写方面也给了很多指导,如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如何撰写一份清晰、准确、完整的勘察报告,都给出了清晰的框架和建议。

评分

当我拿到这本《GB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的时候,我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工具书。但翻开之后,我才发现,它其实是一本充满智慧的宝藏。它以一种非常系统和严谨的方式,向我展示了岩土工程勘察的方方面面。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各种勘察方法时,那种深入骨髓的细致。它不仅仅告诉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和“怎么做”。例如,在介绍某种钻探技术时,它会从钻机的选择,到钻头的类型,再到钻进的工艺,以及孔内记录的要求,都一一列举,并且还会告诉你,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应该如何调整这些参数,以达到最佳的勘察效果。这种“手把手”的指导,让我觉得非常有价值。而且,它还穿插了许多工程实践中的经验,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接地气。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一开始拿到手的时候,我以为就是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毕竟“岩土工程勘察规范”这名字听起来就够硬核的了。但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它严谨又不失条理的结构吸引了。它不仅仅是罗列条条框框,而是有逻辑地引导读者理解勘察的每一个环节。从前期的准备工作,到现场的各种测试和钻探,再到后期的数据整理和报告编写,每一个步骤都描述得非常详细,并且强调了背后的原理和目的。我特别喜欢它在解释某些规范条文时,会穿插一些实际工程中的案例,虽然不是书本里的具体内容,但通过这些“类比”性的描述,我能更好地理解为何要如此规定,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以及不这样做可能带来的风险。比如,它在讲到土样采集方法的时候,不仅仅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还顺带分析了不同采集方法对土样扰动程度的影响,以及这种扰动如何会影响后续的室内试验结果。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讲解方式,对于我这样想要深入理解岩土工程勘察精髓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它在细节的处理上也非常到位,比如对于不同土质、不同工程类别,对勘察深度、钻孔密度、测试项目都有明确的指导,这让我在面对实际项目时,心里更有底。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梭在复杂的岩土工程勘察世界里。它不仅仅提供了“地图”——那些规范条文,更重要的是,它还告诉了我“如何看地图”,以及“在路上要注意什么”。我特别欣赏它在描述各种勘察方法时的详尽程度。例如,在介绍某种钻探技术时,它会从钻机的选择、钻头的类型,到钻进的工艺、取心的方法,再到孔内记录的要求,都一一列举,并且还会告诉你,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应该如何调整这些参数,以达到最佳的勘察效果。这种“手把手”的指导,让我觉得非常有价值。而且,它在讲解过程中,还常常会提及一些实际工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应对这些问题。这些“经验之谈”,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接地气,也让我能够更好地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评分

拿到这本《GB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这本书就像一个宝藏,里面包含了岩土工程勘察的方方面面,从最基础的地质勘察概念,到最前沿的勘察技术,几乎无所不包。它不仅仅是一本规范,更像是一本教科书,一本字典,一本工具书。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各种试验方法时,会详细列出试验的目的、适用范围、仪器设备、操作步骤、数据记录以及结果的分析和解释。这让我能够非常清晰地理解每一种试验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它还强调了在实际勘察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细节问题,比如如何避免采样过程中的扰动,如何保证试验数据的准确性等等。这些细节对于保证勘察质量至关重要。此外,这本书在讲解过程中,还穿插了一些对于勘察报告编写的要求和规范,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如何将勘察结果有效地呈现给项目决策者。它不仅仅告诉你“是什么”,更告诉你“为什么”和“怎么做”,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我在学习过程中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位严谨的老师,一丝不苟地指导着我前进的每一步。它不会给你空泛的理论,而是用非常具体、可操作的指导来帮助你理解。我尤其喜欢它在阐述勘察方法时,那种深入骨髓的详细程度。例如,在讲到某种取样工具的使用时,它不仅告诉你长什么样,怎么用,还会告诉你为什么需要这么设计,使用时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以及不同情况下的替代方案。这种“细节控”的风格,让我觉得特别靠谱。而且,它在讲解过程中,还常常会引用一些实际工程中的经验,虽然不是具体的案例内容,但通过一些“比如在软土地区,我们通常会更注重XX试验”这样的提示,我能感受到规范背后的人文关怀和实践经验的沉淀。这使得原本枯燥的技术条文,变得生动起来,也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我常常会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翻阅这本书,然后发现,它总能给我一个清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第一感觉就是它的“重量”。这种重量不仅仅是纸张的厚度,更是其中蕴含的专业知识和严谨态度的分量。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技术手册,更像是一本岩土工程勘察的“圣经”。我尤其喜欢它在讲解勘察方法时,那种严丝合缝的逻辑性。它不会让你感到茫然,而是会一步一步地引导你,从勘察的目的,到勘察的准备,再到现场的实施,最后到报告的编写,每一个环节都交代得清清楚楚。我常常会在思考一个勘察问题时,翻阅这本书,然后发现,它总能给我一个清晰的思路和明确的方向。而且,它在阐述某些规范条文时,还会给出一些“为什么”的解释,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条文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工程实践经验。这种“刨根问底”的精神,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价值。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实用性”。它不仅仅是罗列一堆条条框框,而是真正地在告诉你“如何去做”。我特别欣赏它在讲解各种勘察技术时的详细程度。例如,在介绍某种土工试验时,它不仅会告诉你试验的目的和步骤,还会告诉你需要准备哪些仪器,试验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细节,以及如何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判读。这些“干货”对我来说非常有帮助。而且,它还常常会提及一些实际工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应对这些问题。这种“经验之谈”,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贴近实际工程,也让我能够更好地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我常常会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翻阅这本书,然后发现,它总能给我一个清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的“权威性”和“全面性”。它就像一本岩土工程勘察领域的百科全书,里面包含了所有你需要了解的基础知识和技术细节。我特别欣赏它在讲解各种勘察方法时,那种循序渐进、条理清晰的逻辑。它会先告诉你这项技术的背景和目的,然后详细介绍其操作步骤、仪器设备,最后再讲解如何解读试验结果以及在不同工程中的应用。这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讲解方式,让我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而且,它还非常注重解释“为什么”,让我不仅仅是死记硬背条文,而是真正理解了规范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工程实践经验。我常常会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翻阅这本书,然后发现,它总能给我一个清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