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666-2012代替DL/T666-1999)·风力发电场运行规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666-2012代替DL/T666-1999)·风力发电场运行规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能源局 编
图书标签:
  • 风力发电
  • 电力行业标准
  • 运行规程
  • DL/T666
  • 新能源
  • 电力系统
  • 风电场
  • 技术规范
  • 标准
  • 规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123.1206
版次:1
商品编码:11198933
包装:平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13-03-01
页数:1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666-2012代替DL/T666-1999)·风力发电场运行规程》规定了风电场运行的基本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并网型陆上风力发电场。
  风电场运行应坚持“安全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检测设备的运行,及时发现和消除设备缺陷,预防运行过程中不安全现象和设备故障的发生,杜绝人身、电网和设备事故。

前言/序言


中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666-2012)《风力发电场运行规程》:内容概述与实践指导 前言 本标准是中国电力行业关于风力发电场运行管理的重要规范,旨在规范风力发电场的安全、经济、高效运行,保障电力系统稳定。DL/T 666-2012版本替代了早期的DL/T 666-1999版本,吸收了近年来风电技术的发展和运行经验的积累,对风电场的运行维护、事故处理、安全生产等方面提出了更为详尽和严格的要求。 第一部分:总则与范围 本规程明确了风力发电场运行管理的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它适用于我国境内所有投入商业运行的风力发电场,包括其内部的升压站、集电线路、监控系统以及与电网的连接点。 核心内容聚焦: 1. 运行目标: 强调安全第一、稳定可靠、经济运行。所有运行活动必须以保障人员和设备安全为前提,同时最大化电能输出,并确保所发电能质量满足国家电网接入标准。 2. 术语与定义: 对风电场运行中涉及的关键术语进行标准化界定,如:切出风速、切入风速、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有功功率控制、无功功率调节、并网点、故障穿越能力等,确保行业内部沟通的一致性。 3. 人员要求与职责划分: 详细规定了运行值班人员、检修维护人员的资质要求、培训内容和应急响应能力。明确了值班负责人、主值班员、副值班员等岗位的具体职责范围,强调交接班制度的严肃性。 第二部分:运行准备与启动 本部分是风电场投入运行前的关键步骤,确保所有设备处于健康状态并具备并网运行条件。 运行准备的细则: 1. 设备检查: 涵盖风力发电机组(GW)、变电站设备、继电保护装置、测控系统及通信设施的全面性检查。特别强调了叶片、齿轮箱、发电机等核心部件的静止检查。 2. 试验与调试: 规定了机组并网前必须完成的各项电气试验、保护定值校验和自动控制逻辑测试。这包括但不限于:空载试验、带载试验、孤岛试验(如适用)、以及与调度自动化系统的通信测试。 3. 运行方式确定: 根据电网要求和环境条件,确定机组的运行模式(如:恒定桨距角运行、变桨调速运行、有功功率限制、无功功率补偿模式等)。 4. 并网申请与许可: 明确了机组启动前需向电网调度机构提交的运行申请流程和必须满足的电网接入技术条件。 第三部分:正常运行管理 这是风电场日常运行的核心部分,涉及运行参数的监控、调整与记录。 运行参数控制与优化: 1. 风速与功率控制: 详细描述了如何根据实时风速调整变桨系统以实现最大效率输出,并在高风速下执行切出保护。同时,规定了在电网要求下,如何精确控制有功功率的输出,实现削峰填谷功能。 2. 无功功率与电压控制: 风电场作为新能源接入点,其无功补偿能力至关重要。本规程指导运行人员如何通过变桨系统、静止无功发生器(SVG)或逆变器实现电能质量的维持,确保并网点的电压稳定,并满足电网规定的功率因数要求。 3. 运行记录与报告: 强调运行日志、重要事件记录、设备运行参数的实时采集与历史数据存档的重要性,为后续的设备健康评估和故障分析提供依据。 4. 设备巡检制度: 规定了不同运行状态下(如正常运行、停机备用、检修中)的巡视周期、内容和发现异常的处理流程。 第四部分:异常运行、事故处理与停机 本部分是规程中保障安全和快速恢复生产的关键。 事故预案与响应: 1. 故障分类与判断: 根据故障性质(如电气故障、机械故障、控制系统故障),指导运行人员快速识别故障类型和严重程度。 2. 紧急停机程序: 规定了在发生严重危及人身或设备安全的紧急情况下的快速、有序停机步骤,确保操作的标准化和一致性。 3. 跳闸与恢复: 详细阐述了机组跳闸后的分析流程。在确认无危险隐患后,规定了机组的并网操作步骤,包括冲击电流控制、合闸顺序及同期检查要求。特别强调了在电网发生大扰动(如电压骤降)后的自恢复能力和人工干预流程。 4. 事故报告与调查: 明确了事故发生后,现场人员应立即采取的措施、向上级和电网调度的报告时限,以及后续事故调查组的配合要求。 第五部分:维护、试验与检修 本部分侧重于预防性维护和设备健康管理。 维护与保障: 1. 预防性维护计划(PM): 规定了不同级别(日检、月检、年检)的预防性维护大纲,重点关注润滑、紧固、紧固件的检查以及关键部件的磨损监测。 2. 大修与状态检修: 指导运行与维护部门如何根据机组的运行小时数、启动次数以及状态监测结果,制定合理的停机大修计划,以延长设备寿命。 3. 继电保护与自动装置的定期试验: 强调了保护装置作为安全屏障的极端重要性,规定了所有保护功能(如过流、低电压、接地、失磁、孤岛保护等)的校验周期和试验标准,确保其在故障时能正确动作。 第六部分:安全工作与环境保护 本部分涵盖了运行人员的行为规范和环境责任。 安全生产规范: 1. 安全操作票与工作票制度: 严格执行“两票三制”,详细规定了试验、检修、进入受限空间等高风险作业的审批、执行和监护要求。 2. 电气安全操作规程: 涵盖了高压设备的操作安全距离、验电、挂接地线等关键步骤,杜绝盲目操作。 3. 消防与应急物资: 规定了风电场内各类消防器材的配置、检查和维护标准,以及应急物资(如急救箱、应急电源)的完备性。 4. 环境保护要求: 涉及对风电场运行中可能产生的噪声、电磁辐射以及废油、废液的处理规范,要求运行管理符合国家环保法规。 结论 《风力发电场运行规程》(DL/T 666-2012)是风电场安全、可靠运行的基石。它不仅是现场操作人员的行动指南,也是管理者进行风险评估和流程优化的重要依据。遵循本规程,将有效提升风电资产的运行可靠性和经济性,是确保风电产业健康发展的必要保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朴实,那种传统的电力行业标准风格,黑白灰的配色,给人一种庄重、严谨的感觉。我翻开目录时,首先注意到的是它明确指出了这是替代旧版的标准,这在行业内通常意味着技术进步和更严格的要求。虽然我还没有深入研读具体的技术条款,但仅从“风力发电场运行规程”这个标题来看,就能感受到它肩负的责任——确保我们国家日益增长的风电资产能够安全、高效地运转。我个人非常关注风电场的日常维护和故障处理流程,希望这本规程能在紧急情况下,提供清晰、可操作的指南,而不是晦涩难懂的理论堆砌。我期望书中对不同类型风电机组的并网要求、远程监控系统的操作规范,以及极端天气下的应急预案有详尽的阐述。毕竟,风电场动辄数亿元的投资,其运行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电网的安全和投资回报,所以,一本优秀的运行规程应该是现场工程师手中的“圣经”。这本手册的厚度看起来适中,希望内容既涵盖了广度,又不失深度,能真正成为指导一线操作的实用工具书。

评分

我个人对电力行业标准的偏爱,很大程度上源于它们背后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这本书作为国家级的电力行业标准(DL/T),它代表了国家对风电场运行管理的最高要求。我希望它在结构上能够体现出层级分明的逻辑关系,比如,总则规定了基本原则,后面细化到电气、机械、通信等专业部分的具体要求,最后可能是附录中的表格和示例。这种结构能帮助读者快速定位到自己需要的特定章节。此外,标准的前言部分(如果有的话)对修订背景和主要变化点的总结,对我理解其“升级”的意义至关重要——它告诉我,哪些旧的风险点被重点加强了,哪些新的技术挑战被纳入了监管视野。这不仅仅是一本操作手册,更是一份反映国家对风电产业安全发展意图的官方文件,其深度和广度,决定了它在未来几年内对风电运维领域的指导力有多强。

评分

作为一名关注可再生能源发展方向的观察者,我最关心的部分在于它如何体现近十年风电技术迭代带来的新要求。DL/T666-1999那个版本我接触过,当时的并网技术和设备状态与现在相比已有了天壤之别。特别是智能电网的建设和高比例风电接入的挑战,对运行规程的实时数据分析、故障自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希望新版标准在“运行”这一环节,不仅仅是强调停机检修的步骤,更要深入到如何通过预测性维护(PdM)来延长设备寿命,降低非计划停运时间。比如,对于叶片结冰、齿轮箱润滑油状态监测等前沿技术指标,规程中是否融入了最新的行业最佳实践?如果它只是简单地将旧规程修修补补,那意义就不大了。我更期待看到对数字化运维平台集成、网络安全防护等“新基建”相关的运行要求,毕竟,风电场的运行越来越依赖信息技术,规程必须与时俱进,才能真正保障未来风电场的可靠性。

评分

从一个长期合作风电开发商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往往体现在“可量化”和“可审计”的层面。在与电网公司进行结算、参与容量考核或者应对安全生产检查时,每一个操作步骤都必须有明确的标准作为依据。我希望看到对运行人员的资质要求、操作票的编制规范,以及事件报告流程有极其严谨的规定。规范的缺失或者模糊,在发生重大事故时,极易导致责任认定困难,影响整个项目的合规性。因此,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必须是精准、不容误解的法律文书式表达,而非学术论文。我尤其关注它对于“异常情况”的处理优先级划分,什么需要立即上报,什么可以延后处理,这种决策树的逻辑必须清晰可见。只有当规程的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最严格的外部审查,它才能成为我们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管之间的坚实桥梁。

评分

我对标准化的理解是,它应该有助于降低新人上岗的学习曲线,并确保不同电场之间操作口径的一致性。当一个技术团队从一个项目调动到另一个项目时,他们对“标准操作”的理解应该是一致的。这本书如果做得好,就应该像一本详尽的“施工图”一样,把风电场从晨检、日巡到月度大保养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一一拆解说明。想象一下,一个刚毕业的工程师,拿着这本规程,就能逐步摸索出如何正确操作SCADA系统、如何安全地进行高压设备隔离,而不需要完全依赖资深师傅的口头传授。这种系统化的知识传递能力,是衡量一个运行规程是否成功的关键指标。如果这本书能有效地“固化”行业的最佳操作经验,那么它对提升整体行业人员素质的贡献将是巨大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