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名字起得真是别出心裁,“寒热并用药对串解”,光听着就觉得很有深度,让我好奇这究竟是怎样一种用药思路。我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平时对中医养生颇有研究,也接触过不少医书,很多书讲的都是经典的方剂,或者某个病症的治疗。这本书听名字,似乎是在探讨一种更灵活、更“活”的用药方法,不是简单的对号入座,而是强调药物之间的配合和相互作用,甚至可能是在理解病机的基础上,将寒热两方面的药物巧妙地结合起来,以达到更精准、更有效的治疗效果。我特别期待书中会不会举一些具体的病例,来展示这种“串解”的妙处,比如对于一些疑难杂症,或者看似矛盾的症状,是如何通过这种“寒热并用”的思路来化解的。而且,书名里还带“医论医话”,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还会有作者的个人感悟、临床经验的分享,甚至是一些有趣的医学故事,这样读起来会更有味道,也更容易理解那些深奥的医学道理。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中医用药视角,让我对“君臣佐使”的理解更上一层楼,也希望能从中学习到更多实用的经验,指导我更好地调养身体。
评分我一直认为,中医的精髓在于“道法自然”和“变化万千”。一个简单的方剂,背后蕴含的可能是无数的临床实践和深刻的理论思考。这本书的书名“寒热并用药对串解”,让我觉得它不是一本“照搬照抄”的教材,而是一本充满了智慧和探索精神的著作。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挑战一些传统的用药观念,比如,在治疗一个寒证时,可能并不排斥使用少量清热的药物,反之亦然,关键在于如何通过“串解”的方式,让这些药物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下,达到整体的治疗目标。我很好奇,书中会如何解释这种“寒热并用”背后的病理机制,是针对复杂的虚实寒热夹杂证,还是针对一些特殊的病症,比如“戴阳证”等。而且,“医论医话”的部分,我希望能读到作者对于中医治学之道、临床实践的感悟,甚至是他在面对疑难杂症时,那种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
评分我一直觉得,中医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博大精深和辩证统一。很多时候,我们遇到的疾病并不是单一的寒证或热证,而是寒热夹杂、虚实错杂,这时候就需要非常有经验的大夫来辨证施治。这本书的题目“寒热并用药对串解”,恰恰点出了这种复杂性,并且给出了一个解决思路——“并用”、“串解”。我猜想,这本书可能是在传统方剂的基础上,对药物的配伍进行了更深入的挖掘,特别是那些看似“相悖”的药物,如何通过巧妙的组合,发挥出协同增效的作用,或者说,在不同的病程阶段,如何灵活调整药物的寒热属性,以适应病机的发展。对于普通读者来说,理解“寒热并用”可能比较抽象,所以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有大量详实的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病案,详细阐述每一味药在方剂中的作用,以及它们是如何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这样才能真正地将理论落到实处。另外,“医论医话”的部分,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在医学哲学、疾病观上的独特见解,以及他在行医过程中的感悟和反思,这对于提升我们对中医整体观的认识非常有帮助。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让我眼前一亮,因为我一直对“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思路很感兴趣,而“寒热并用药对串解”似乎正是对这种复杂辨证思路的一种具体体现。很多时候,同样的症状,原因可能不同,需要用不同的药物;而不同的症状,根源可能相同,又可以使用相似的药物。书名中的“串解”二字,让我联想到的是一种“串联”和“解构”的过程,可能是在分析一个复杂病证时,将寒、热、虚、实等因素一一拆解,然后根据这些因素,将寒性的药物和热性的药物巧妙地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既能驱寒又能清热,或者说既能温阳又能滋阴的“药对”,进而构建成一个完整的治疗体系。我尤其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关于“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等药物配伍理论的深入探讨,以及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寒热并用”的实践中。如果书中还能分享一些作者在临床中遇到的、其他医书上少见的用药经验,那这本书的价值就更高了。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源于我对中医“辨证论治”理念的深刻认同,以及对“大道至简、大巧若拙”的追求。书名“寒热并用药对串解”本身就传递了一种“融会贯通”的智慧,它可能不是简单地将寒药和热药堆砌在一起,而是一种精妙的配伍,一种对病机深层理解后的药物组合。我猜想,书中可能涉及到一些“以寒引热”、“以热引寒”的用药技巧,或者说是在治疗一个主要病机时,巧妙地兼顾其兼夹的病理因素。非常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这些“药对”的组成原理、配伍依据,以及在不同证型中的灵活运用。特别期待“医论医话”部分,能读到作者对临床实践的深刻洞察,以及他在医道上的心得体会,这样的内容往往比单纯的理论知识更能启发人,更能触及中医的灵魂。
评分先买来,
评分积分可在京东兑换可购物的电子京券;即:进入“我的京东”,点击“我的积分”, 电子京券兑换比例为10:1,如:兑换面值10元的购物券需要100积分,依此类推; 也可进入积分兑换平台兑换其他商家提供的各种优惠券,进入积分兑换平台>>
评分朱老的书历来是临床不可多得专业书籍
评分在教学科研之余,他还从事中医临床工作,擅长诊治内科、妇科常见病、疑难病,不少医案已被收入《临证解惑》一书。
评分这书的排版很奇怪,字是扁平的,无语
评分我看了这本书籍很好,有不错的感想。认真学习了这本书,给我几个感受
评分题质疑、成果展示、心得交流、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疑难解析、观点验证、问题综述。
评分朱步先所著的《寒热并用药对串解(附医论医话)》计分“寒热并用药对串解”及“医论医话”两部分,是作者多年来学医心得及部分临证经验的总结。“串解”共列寒热并用药对52则,方剂230余首,涉及内、外、妇、儿诸科,选方上自汉、唐,下及明、清、近代,为确具临床价值,或可资借鉴、研究者。《寒热并用药对串解(附医论医话)》采用综合、比较、演绎的方法,阐明寒热并用药对的精义,并列举其适应证,进而通过历代名方,分析药对在不同方剂组合中的意义,指出其应用要点。“医论医话”收集作者从1979年迄今的33篇论文,体现作者从医至今的心路历程,其中部分内容曾在国内期刊公开发表,涉及对中医经典著作、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对张景岳、叶天士、黄坤载、蒋椿田、柳宝诒、章次公等名家经验的评述等。部分内容欣赏:中风今属脑血管意外,分出血性、缺血性两大类。病位在脑,但与内在脏腑息息相关。今人于脑出血急性期,症见面赤身热,牙关紧闭,痰涎上壅,神志昏迷,半身不遂,二便不通,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者,尝予通腑开闭,潜镇息风。大黄为当用之良药,盖以其不仅能通腑泄热,并有凉血止血之功。至于羌活,则望而却步,盖虑其温升,有助血液上溢之嫌。这涉及中风证治的历史沿革,这里暂不讨论。但是单用羌活,与羌活、大黄并用,其意绝不相同。从宣通壅滞,疏通经络着眼,羌、黄这一药对用于中风的治疗,仍留给我们很大的思考空间,可供进一步研索。便秘一症,历代经验效方中不乏运用羌、黄这一药对。如李东垣《兰室秘藏》“活血润燥丸”,药用当归、防风、羌活各15克,大黄30克,皂角仁45克,桃仁、麻仁各60克,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服9克,温开水送下,一日1~2次,治疗风秘、血秘。所谓风秘,按照《丹溪心法·燥结》之说法,乃因“肠胃受风,涸燥秘涩,此证乃风气蓄而得之”;亦有肠胃积热,风从内生而成秘结者。血秘多因血虚,肠道失养所致。东垣此方用羌、防疏风,大黄通腑,升降兼行,调畅气机;当归、桃仁养血活血润肠;皂角仁一味,能疏导气滞,并可润燥;诸药合用,共奏润肠通便之功。羌活祛风而性燥,用燥药治燥结,似乎不可思议,而“胃肠受风”一说,听来似觉很玄,然则此方确具疗效,则必有至理。大抵肠胀气、肠鸣,皆“风”之类也。羌活疏风而升清,即可促进胃肠之蠕动,增进津液之流通,余信其具“宽肠”之功。《证治准绳》“枳壳丸”治肠胃气壅风盛,大便秘实,即“风秘”之证,方由炒枳壳、炙皂角、大黄、羌活、木香、橘红、桑白皮、白芷组成。大抵风邪兼夹湿浊,阻遏胃肠,致使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因而大便秘结。故用药疏利三焦,宣气化浊。其见症较之“活血润燥丸”兼见血虚肠燥,有所不同。便秘而伴见绕脐腹痛,李东垣立一“润肠丸”,其方用桃仁、麻仁各30克,当归、煨大黄各20克,羌活10克,共研细末,炼蜜为丸,酌量用之。方中用羌活,取其兼有温经镇痛之功。或用其宽肠,或取其镇痛,羌活之用,可谓愈出愈奇。《沈氏尊生书》之“止痛丸”,殆得东垣之遗意,其治大便燥结,腹中疼痛,方用羌活30克,大黄24克,槟榔、木香、肉桂、川芎各15克,郁李仁45克,共研细末,炼蜜为丸,酌量用之。
评分C.使用积分兑换电子京券规则:10元京券需要铁牌以上会员级别兑换,20元京券需要银牌以上会员级别兑换,50元京券需要金牌以上会员级别兑换;100元京券需要钻石以上会员级别兑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