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史料笔记丛刊·清代史料笔记:苦榴花馆杂记(繁体竖排版)

历代史料笔记丛刊·清代史料笔记:苦榴花馆杂记(繁体竖排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恸尘 著,赵灿鹏,刘佳 注
图书标签:
  • 清史
  • 史料笔记
  • 苦榴花馆杂记
  • 清代
  • 历史
  • 文献
  • 丛刊
  • 繁体
  • 竖排版
  • 地方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88465
版次:1
商品编码:11214213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清代史料笔记叢刊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0
字数:2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历代史料笔记丛刊·清代史料笔记:苦榴花馆杂记(繁体竖排版)》作者汪同尘(一八九一——一九四一),原名家材,又名恸尘,江苏东台人。清末南京南洋水师学堂毕业。中国同盟会成员。辛亥革命爆发,在北京参与海军革新派活动。一九二八——一九一七年问任北京民苏报主笔。后任南京国立暨南学校、河海工程学校、南京第一中学等校园文、英文教员。一九一九年赴南洋,任爪哇泗水中华学校校长。一九二一年回南京,创办正谊中学。一九二四年在南京主筹两江民立中学。一九二八年任大学院华侨教育委员会委员。一九二九年任监察院长蔡元培之首席秘书。一九三八年赴四川重庆,任教育部编辑委员会特约编辑,兼任复旦大学古文字学教授。一九四一年五月三日,于日机轰炸重庆时遇难。

作者简介

汪恸尘,江苏东台人。民国时期教育家、文字学家。曾任华侨教育委员会委员、任监察院长蔡元培首席秘书、教育部编辑委员会特约编辑,兼任复旦大学古文字学教授,着有《甲骨文字正解》。本书是他在早年(1916-1917)在京主持《民苏报》笔政时所作。全书不分卷,以明清以来(有少量明清以前的)直至清末民初的历史地理、诗文典故、名人轶事为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内页插图

目录

整理说明
苦榴花馆杂记序
序一
序二
序三
题辞
李详
吉城
王蕴登
周葆贻
林传甲
罗愁
汪家干
苦榴花馆杂记
一 康山徐
二 诗谶
三 海市
四 盈盈
五 断肠吟自序
六 柳敬亭
七 二十四桥
八 高丽女杰
九 武人诗
一〇 崔素娥
一一 狄青
二一 蛊毒
一三 武则天墓
一四 二百七十年前之孙文
一五 墨屎 褦袜
二八 荐福碑
一七 香冢
一八 薄命曲
一九 刘老大
二〇 忆京都诃
二一 捕海参
二二 补势
三二 集句联句
二四 郑成功之诗
二五 僵尸
二六 铁沙手
二七 待诏
二八 毗陵竹枝词
二九 满江红
三〇 媚叟
三一 志狐(二则)
三二 北方火坑之弊
三三 吉林女浴所
三四 年羹尧
三五 刘笃厂诗
三六 君称之不同
三七 知遇
三八 安童
三九 羊羔美酒
……
自跋
恸尘启事
附录一 苦榴花馆杂记辑补条目
附录二 苦榴花馆杂记主题分类索引
附录三 民苏报载苦榴花馆杂记目录

前言/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同学推荐我买的这个果然不错,花了2个通宵通读了一遍!同学推荐我买的这个果然不错! 真心给力的一本书,喜欢这个作者!书质量很好,纸张不错!而且是活动买的,便宜啊。。。京那个东出品。正版。。。收藏用。物流挺好,派送迅速。快递态度ok。送货上门,服务好 速度很快,包装精美,每一本都有塑封,书很新 今天我在网上买的几本书送到了。取书的时候,忽然想起一家小书店,就在我们大院对面的街上,以前我常去,书店的名字毫无记忆,但店里的女老板我很熟,每次需要什么书都先给她打电话说好,晚上散步再去取。我们像朋友一样聊天。 坦白说这是我近几年来花最多时间去读的一本书,两天两夜不吃不睡,50个小时时间一气呵成看完--回肠荡气、满腹沉重、欲罢不能。知道自己才疏学浅,为这样的书写评价不免有些班门弄斧的嫌疑,但是不写实在是对不住我两个个晚通宵读了这样一本好书,好在笔记只是自己的笔记而已。喜欢这本书的,看过了就过了,没有读过且不敢兴趣的,暂且就此止步就是。 我对所有事情都有兴趣,所以我经常上当,在一个冷漠的社会里,你的热情在他们眼睛里就是不成熟。他们为面子活,你为兴趣活,你觉得你这样很开心,他们觉得你很无聊;你觉得你很真诚,他们觉得你在标榜自己。所以,我现在即使有兴趣也会装做“平常心”的样子,只是为了满足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觉得我这个人比较可靠。激情永远不能放在口头上,放在口头上就是闷骚——马上就给你扣帽子。你必须一个巴掌上去,给人看到五根手指头,他们才觉得你和他们一样。一样了,接下去才可以交流。不一样就要培养,培养不出,就是你领不清——人生除了物欲和强迫之外,几乎一无所有。即便如此,还要相互误读、有时夹带了各种自嘲与挖苦。难怪当我读过这本书之后,竟会流泪。我的生命接下去的一切似乎只剩下白描了。我不会缝殓衣,也不会做小金鱼,更不会升天。杀掉三千多人对我来说也只是一个数字而已,我是多么渴望生活呀,但生活却连看也不看我一眼,我被禁锢在羊皮纸里,因为我很孤独;因为我很孤独,所以我只能去那个地方…… 天马流星拳、庐山升龙霸、钻石星尘拳,一个个熟悉的名称,让人联想起那个上课在桌下偷偷看漫画,体育课在操场操练的动作,好书,值得推荐!小时候爱看,但没钱,也就一直没能买齐。长大后赚钱了,所以就买了。不是当年小时候看的版本,不过有机会买到一整套回味一下还是不错的。 所感所悟一一精彩呈现,得此鸳鸯谱,闪着智慧幽默的光。鸳鸯谱,靠谱。非常赞!正品!物流超快!好评!

评分

近年常读海内重印或新出的清代笔记野史,除因校点伪劣(包括剽袭我早年校本却新增校排错误)而有误食苍蝇的感觉,还常因点校者牛头不对驴唇的“政治表态”而失笑。但有一点小小发现,即谢国桢、张舜徽诸贤均未勘破的,在晚清笔记中体现的满汉矛盾。 晚清的笔记名篇,论者必推法式善的《清秘述闻》、《陶庐杂录》,昭槤的《啸亭杂录》,福格的《听雨丛谈》等书。他们都是旗人,法式善籍隶内务府蒙古正黄旗,昭槤是满洲宗室并曾袭封礼亲王,福格则是内务府汉军镶黄旗人。三人恰好表征组成满洲八旗的三大族群,不必说三人的笔记内含同一满洲特权群体内部的不同族类取向。三人中福格最无名,直到一九五九年十二月北京中华书局根据傅增湘藏稿刊布《听雨丛谈》,近代史家才知清咸丰、同治间有这么一位汉军旗人,他是乾隆晚年以大学士署直隶总督英亷的曾孙,他做为没落贵族后代只能作幕为生,做过讨捻时期僧格林沁的山东行营总管,在僧王死后曾知莒州。 犹忆一九六0年初见《听雨丛谈》,对其中述满洲八旗原起颇感兴趣,但随阅《八旗通志》及清前期实录,便感福格述史肤浅。不想时过四十年,为备课重读此书,却发现福格对于满清的官方修史体制,有这样的批评: 今之撰大臣列传者,俱系翰林。翰林中又多江浙人,往往秉笔多存党异。大率重汉人轻满人,重文臣轻武臣,重翰林轻他途,重近省轻边省也。 当年我初见福格此说,未免诧异,以为他存内满外汉偏见而颠倒历史。及至沉沦为“牛”,百无聊赖,重读清代经史诸著,检出福格此说,考以所知清代史学史,始恍然,以为柳诒徵所谓“史权”说,并非谬论。即如在满清的征服与被征服的族群复杂关系中间,体制内屈从满洲而文化上垄断经史的汉官(清代汉人涵盖被征服的胜朝各省居民),他们在传统的势力范围如翰林院、詹事府乃至科道衙门,必定通过三十六计乃至更多的权术,捍卫本族本地利益,甚至仅仅为了替当权者内部政争表态。再经多年反复阅读满清正野史料,令我以为福格的说法,属于非权威的洞见。前引文紧接着有如下说法: 积习相沿,虽贤者不免。同一满人,则分文武。同一汉人,则分边内。 同一边省,则分出身。同一江浙,则分中外。甚至饰终之典,撰拟纶音者,亦存轩轾:满人边人武人不过四五行,翰林台阁必历叙官价,详其恩遇,连篇累牍,洋洋千言。撰叙列传,于爱之者,则删其谴责,著其褒嘉;恶之者,则略其褒嘉,详其谴责。凡略褒词者,不敍全文,而曰“褒之”;略其贬词者,亦不叙全文,仅曰“责之”或“切责之”而已。 当代已无翰林院或国史馆,但达官贵人的“饰终之典”,尤其是讣告悼词的“评价”,字句必争,以至尸体累年不得火化。这常令人怀疑生错了时代,不知自己是否仍属十八世纪清帝的臣民?挣脱这样的奴隶心态,在五十六个民族组合的中华民族,那奋斗过程已逾百年。但我们的民族,有没有超出百年前清代翰林院述史阳奉阴违的尺度?看来仍属历史遗留问题。

评分

序三

评分

茶考 陈师

评分

   他真的想离开这个城市,他真的好难过。他在深夜坐在电话亭的暖气旁发抖,哭得脖子一抽一抽的。于是你知道,这个时候,他不再像看上去的那么讨厌,他只是一个想找人说话的17岁的孩子。当没有人在身边的时候,他和我们一样寂寞。

评分

这本算在史料笔记里有点儿不符,主要是八卦内容,看着倒是挺有趣的。

评分

2代表作品

评分

王蕴登

评分

榆巢雜識 [清]趙慎畛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