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弄清楚2013年发布后,在新旧计量规则衔接过程中,具体有哪些“坑”需要避开。结果这本书大部分篇幅都聚焦于如何“正确地”执行新规,对于“新旧对比”的梳理,我感觉处理得不够深入。它给了很多明确的执行步骤,但如果能专门开辟一章,用表格的形式清晰地列出“原规范A条款”与“现行规范B条款”在计算基础、取费标准上的量化差异,那将大大提高我复习和培训团队的效率。现在的排版方式是,每讲到一个知识点,就穿插一句“请注意,根据2013年版本,此处有变动”,这种分散式的提醒,不如集中式的对比来得震撼和有效。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知道“是什么”,而是要明白“和以前不一样在哪里”,这本书在这方面的系统性梳理上,略显保守和分散了。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怎么说呢,读起来就像是在啃一本官方的政策解读文件,非常严谨,但缺乏一点点引导的趣味性。它几乎是逐字逐句地对照着原规范在进行阐释,这一点的好处是查找起来很方便,你知道你看到的解释绝对是贴合原意的。可坏处就是,在解释一些容易产生歧义的条款时,作者的语气过于中立,很少有那种一锤定音的倾向性判断。例如,关于脚手架搭设的垂直度允许偏差,规范本身就有多个理解维度,我期待这本书能结合近几年的仲裁案例,给出一些更具实操价值的倾向性解读,但它更多的是把所有可能性都列了出来,留给读者自己去权衡。这对于需要快速做出决策的现场工程师来说,反而增加了心里的不确定性。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作者基于多年实践经验,对那些灰色地带给出一个“我们通常这样做”的建议,而不是仅仅复述规范的文字。
评分从内容体系的完整性来看,这本书的深度绝对是够的,它几乎覆盖了从土建到装饰装修的各个专业计价要素,可以说是“面面俱到”。但正因为“面面俱到”,在一些专业性极强的细分领域,比如超高层建筑的垂直运输二次倒运费用,或者复杂的钢结构节点预制计价,它的论述深度就显得有些薄弱了。这些通常是决定项目利润的关键点,需要结合具体的地域气候和施工工艺进行深度分析。这本书对这些复杂环节的处理,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套用定额子目和通用取费标准的层面,缺乏对特定工艺的成本逻辑推演。如果能增加一些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工程实例进行深度剖析,比如一个华南地区的超高层与一个北方地区的超高层在措施费上的差异化处理思路,这本书的价值会立刻提升一个档次,成为真正的实战宝典,而不是停留在标准释义的层面。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实在,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内容量很扎实。我本来是想找一本能快速梳理2013年计价计量最新变动的工具书,结果翻开目录才发现,它更像是一本厚重的教材。前几章对于广联达软件操作流程的描述,简直细致到了截图级别的,恨不得手把手教你每一步鼠标点击的位置。对于我这种已经有几年经验的造价员来说,这部分内容显得有些冗余,虽然知道基础扎实是好事,但占用篇幅过多,让人急切想看到那些核心的规范条文解析时,需要费力地往后翻。而且,书中对于一些施工现场实际遇到的复杂情况,比如临时用电用水的计算,或者措施项目如何根据不同专业进行调整,提供的案例分析略显刻板,缺乏那种“过来人”的经验分享,总感觉像是把规范条文生硬地套进了公式里,缺少了点灵活性和现场的烟火气。当然,对于刚入行的朋友,这或许是最好的“保姆式”指导,但对于追求效率的老手,可能需要适应这种略显啰嗦的叙事方式。
评分这本书的配套资源,比如光盘或者在线学习平台的链接,我本来是抱有很大期待的,希望能有一些可以下载的Excel模板或者计价案例文件来辅助学习。很遗憾,这本书的辅助材料部分非常简单,主要就是一些基础的公式罗列,没有提供可供直接套用的电子表格模板。在如今高度依赖信息化的工程领域,一本关于计价的书籍,如果不能提供一些数字化、可编辑的工具支持,总觉得缺少了一环。对于我们日常工作来说,光靠理解规范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规范高效地转化为工程量清单和结算数据。如果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基于该规范编写的,可供读者修改和导入的计价软件基础数据包或者Excel模板,哪怕是收费的增值服务也好,我相信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和市场认可度会大幅提升。现在的状态更像是“纸上谈兵”,理论很足,但转化工具略显不足。
评分弯钩形式应符合设计要求。
评分规范啊 还有啥可说?
评分不错!!!!!!!!!!!!!!!!!!!!!!!!!!!!11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箍筋的长度
评分1.1
评分公司用书,很满意,就是送货速度有点慢,等了好久,书很好,是正版。
评分、钢筋的砼保护层厚度
评分公司采购,速度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