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配套資源,比如光盤或者在綫學習平颱的鏈接,我本來是抱有很大期待的,希望能有一些可以下載的Excel模闆或者計價案例文件來輔助學習。很遺憾,這本書的輔助材料部分非常簡單,主要就是一些基礎的公式羅列,沒有提供可供直接套用的電子錶格模闆。在如今高度依賴信息化的工程領域,一本關於計價的書籍,如果不能提供一些數字化、可編輯的工具支持,總覺得缺少瞭一環。對於我們日常工作來說,光靠理解規範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如何將規範高效地轉化為工程量清單和結算數據。如果作者能夠提供一些基於該規範編寫的,可供讀者修改和導入的計價軟件基礎數據包或者Excel模闆,哪怕是收費的增值服務也好,我相信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和市場認可度會大幅提升。現在的狀態更像是“紙上談兵”,理論很足,但轉化工具略顯不足。
評分說實話,我買這本書的初衷是想弄清楚2013年發布後,在新舊計量規則銜接過程中,具體有哪些“坑”需要避開。結果這本書大部分篇幅都聚焦於如何“正確地”執行新規,對於“新舊對比”的梳理,我感覺處理得不夠深入。它給瞭很多明確的執行步驟,但如果能專門開闢一章,用錶格的形式清晰地列齣“原規範A條款”與“現行規範B條款”在計算基礎、取費標準上的量化差異,那將大大提高我復習和培訓團隊的效率。現在的排版方式是,每講到一個知識點,就穿插一句“請注意,根據2013年版本,此處有變動”,這種分散式的提醒,不如集中式的對比來得震撼和有效。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是知道“是什麼”,而是要明白“和以前不一樣在哪裏”,這本書在這方麵的係統性梳理上,略顯保守和分散瞭。
評分從內容體係的完整性來看,這本書的深度絕對是夠的,它幾乎覆蓋瞭從土建到裝飾裝修的各個專業計價要素,可以說是“麵麵俱到”。但正因為“麵麵俱到”,在一些專業性極強的細分領域,比如超高層建築的垂直運輸二次倒運費用,或者復雜的鋼結構節點預製計價,它的論述深度就顯得有些薄弱瞭。這些通常是決定項目利潤的關鍵點,需要結閤具體的地域氣候和施工工藝進行深度分析。這本書對這些復雜環節的處理,基本上還是停留在套用定額子目和通用取費標準的層麵,缺乏對特定工藝的成本邏輯推演。如果能增加一些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工程實例進行深度剖析,比如一個華南地區的超高層與一個北方地區的超高層在措施費上的差異化處理思路,這本書的價值會立刻提升一個檔次,成為真正的實戰寶典,而不是停留在標準釋義的層麵。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倒是挺實在,拿在手裏沉甸甸的,感覺內容量很紮實。我本來是想找一本能快速梳理2013年計價計量最新變動的工具書,結果翻開目錄纔發現,它更像是一本厚重的教材。前幾章對於廣聯達軟件操作流程的描述,簡直細緻到瞭截圖級彆的,恨不得手把手教你每一步鼠標點擊的位置。對於我這種已經有幾年經驗的造價員來說,這部分內容顯得有些冗餘,雖然知道基礎紮實是好事,但占用篇幅過多,讓人急切想看到那些核心的規範條文解析時,需要費力地往後翻。而且,書中對於一些施工現場實際遇到的復雜情況,比如臨時用電用水的計算,或者措施項目如何根據不同專業進行調整,提供的案例分析略顯刻闆,缺乏那種“過來人”的經驗分享,總感覺像是把規範條文生硬地套進瞭公式裏,缺少瞭點靈活性和現場的煙火氣。當然,對於剛入行的朋友,這或許是最好的“保姆式”指導,但對於追求效率的老手,可能需要適應這種略顯囉嗦的敘事方式。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怎麼說呢,讀起來就像是在啃一本官方的政策解讀文件,非常嚴謹,但缺乏一點點引導的趣味性。它幾乎是逐字逐句地對照著原規範在進行闡釋,這一點的好處是查找起來很方便,你知道你看到的解釋絕對是貼閤原意的。可壞處就是,在解釋一些容易産生歧義的條款時,作者的語氣過於中立,很少有那種一錘定音的傾嚮性判斷。例如,關於腳手架搭設的垂直度允許偏差,規範本身就有多個理解維度,我期待這本書能結閤近幾年的仲裁案例,給齣一些更具實操價值的傾嚮性解讀,但它更多的是把所有可能性都列瞭齣來,留給讀者自己去權衡。這對於需要快速做齣決策的現場工程師來說,反而增加瞭心裏的不確定性。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作者基於多年實踐經驗,對那些灰色地帶給齣一個“我們通常這樣做”的建議,而不是僅僅復述規範的文字。
評分受拉鋼筋的錨固長度應按下列公式計算:
評分正品,非常好,速度快
評分普通鋼筋
評分;
評分到貨速度挺快,賣傢態度也好
評分便宜一點會死啊?發貨速度快一點會死啊?
評分不應小於受力鋼筋直徑,
評分鋼筋彎鈎長度、
評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