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一百年来,被誉为最高学府的北京大学与中国的教育文化事业始终紧密地连在一起。北大深厚的文化积淀、严谨的学术传统、宽松的治学环境、广泛的国际交往,造就了一代又一代蜚声中外的知名学者、教授。他们坚守学术文化阵地,在各自从事的领域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写下了一部又一部在中国学术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著作。
《北大名家名著文丛:秦汉史》精选北大知名学者撰写的人文社科类的学术著作,旨在反映北大几代学者的学术成就,展现他们的治学风范。
作者简介
翦伯赞(1898-1968),湖南桃源人,维吾尔族。1919年毕业于武昌商业专门学校,1924年到美国加州大学研究经济,1925年冬回国后一直从事文化工作。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系主任、副校长,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全国政协一届委员,全国人大一、二、三届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民族委员、民族历史研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史学会秘书长等职。主要著作有:《历史哲学教程》、《先秦史》、《秦汉史》、《中国史料学》、《中国史纲》、《中国史论集》(第一辑)、《中国史论集》(第二辑)、《历史问题论丛》、《翦伯赞历史论文选集》、《中国历史概要》(合著)等。
内页插图
目录
校定本序
序
第一编 中期封建社会的序幕
第一章 秦族的渊源、建国及其历史形势
第一节 秦族的渊源与秦代封建专制主义国家的创立
第二节 秦代中国境内各种族的活动
第三节 秦代的世界形势
第二章 秦代社会经济的构造及其转向
第一节 土地所有的关系之改变与农业
第二节 生产技术之综合与手工业
第三节 经济制度之划一与商业
第三章 秦朝政权的性质、组织、发展及其灭亡
第一节 秦朝政权的性质及其组织
第二节 秦代社会关系的变化
第三节 秦朝政权的发展
第四节 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暴动与秦朝的灭亡
第四章 秦代的意识形态及其变化
第一节 焚书坑儒与文化思想在血与火之前的大审判
第二节 文字的统一与艺术的大综合
第三节 神的世界之变动与宗教的新发展
第二编 中期封建社会的确立与展开
第五章 西汉王朝的建立及其历史形势
第一节 楚汉之争与西汉王朝的建立
第二节 汉族的形成与国内其他各种族的活动
第三节 西汉时期世界的新形势
第四节 西汉与中亚商路的开通
第六章 西汉的社会经济构造
第一节 西汉的农业
一、土地再分配、农民复员与农村秩序的恢复
二、技术提高与农业生产性的向上
三、土地兼并与农民离开土地的过程
四、赋税、徭役与农民的赤贫化
第二节 西汉的手工业
一、盐铁业国营及其发展
二、铸铜及其他金属工业
三、纺织及与之有关的服物工业
四、漆器、砖瓦、造船及其他手工业
第三节 西汉的商业都市与国际贸易
一、商业发展之一般的倾向
二、都市的分布、内容及其行政管理
三、大商人的出现及其活动
四、货币的铸造与种类
五、国际贸易的发展
第七章 西汉政权的性质、组织、发展及其崩溃
第一节 西汉政权的性质及其组织
一、西汉政权的性质与汉初的“贱商政策”
二、西汉的政治组织与诸侯王的封建
第十一章 两汉时代的意识诸形态
第一节 崇儒术黜百家与文化思想的再审判
第二节 儒家哲学的发展
一、经今古文派之争与儒家哲学之分派
二、谶纬的出现与儒家哲学的玄学化
三、王充著《论衡》与儒家哲学的被反击
第三节 两汉的科学——农艺、水利、天文、历算、医药、地理与历史学
第四节 两汉的文学——辞赋、歌谣、五言古诗与古乐府歌曲
第五节 两汉的艺术
一、从史籍中所见之汉代的绘画
二、从汉代石刻画像上所见之汉代的浮雕及其他雕刻
三、汉代的音乐和歌舞
第六节 两汉的宗教
一、多神教的发展
二、佛教的最初传入
三、道教的起源
插图目录
插图一 秦与六国形势图
插图二 秦朝疆域图
插图三 秦铜权
插图四 秦朝皇帝之玺
插图五 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
……
精彩书摘
一切与这种原理相冲突的古典的学说,即使比儒家学说含有更多的真理,也要从头到尾被摧毁。从这一时代起,孔子便从诸子百家之中超升出来,变成了东方世界之罗马教皇,而儒家哲学也就变成永恒不变的真理。谁要批判儒家哲学,谁就是名教的罪人,文化的叛逆。
西汉的政权和秦代的政权一样,同样是商人地主的政权。为什么同样的商人地主,在秦代那样仇视儒家哲学,至于火其书而坑其人;一到汉代,反而把儒家哲学捧成了自己的圣经呢?非常明白,这主要地是因为儒家哲学有着两面性,即特殊性与一般性。从其特殊性上看,它是哲学地辩护初期封建制之合理的存在;从其一般性上看,它又是贯通封建社会全时代而皆准的政治指导原理。即因儒家哲学有其特殊性,所以在秦代,当那些残余的旧贵族尚在企图利用它的特殊性以进行反动的复古主义时,商人地主便要打击它。即因儒家哲学有其一般性,所以到汉武帝时,当它的特殊性已经失掉了实践的基础时,商人地主便要利用它的一般性以为巩固封建等级制度的堤防。由此而知,商人地主在秦代打击儒家学说,到汉代又反过来拥护儒家哲学,并不矛盾;这正是商人地主的政权从创立到巩固之历史进程在文化思想运用上之反映。
同时,在人类史上,政治的独裁与文化思想的独裁,是血肉相连的。因为一个独裁的皇帝,他不仅要求统治臣民的肉体,也要求统治臣民的灵魂。所以只要独裁政治一旦出现,跟着文化思想也就被统治了。西汉至武帝时,中央集权的政治已经确立,征伐四夷的战争已经展开,当时的商人地主正需要一种“尊周室,攘夷狄”的“大一统”的理论,来辩护他们的政治方向和行动,而儒家哲学,恰恰适合于这种需要,所以它就在商人地主的身上借尸还魂了。
……
前言/序言
本书所论述的范围,是秦汉的历史。
秦汉的历史直至今日,我们还没有看到一部完整的科学的专著;有之,只是以一个章目列于诸家通史之中。
一般地说来,中国历史之科学研究,其自上而下者,大抵皆停止在殷周阶段;其由下而上者,则又皆停止于鸦片战争。自殷周而后,迄于鸦片战争,这两千余年的历史,虽已曾有若干学者尝作初步之科学的探讨,但历史的具体演进,则尚有待于详细的研究。因此,当我们的研究进到秦汉时代,就要走进中国历史学上的荒原了。
虽然,研究秦汉的历史已不似研究秦以前的古史,令人感到文献之不足,或竟无文献之可征。秦汉的历史,特别是两汉的历史,已经留下了不少有系统的记录。其中最有名的巨著,是天才的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其次,是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荀悦的《汉纪》。此外尚有清人姚之驷、汪文台等所辑谢承、薛莹、张瑶、华峤、谢沈、袁山松、司马彪及失名氏等所著诸家的《后汉书》。这些古典史籍和后来的辑逸,若把他们当作历史,虽班马亦不敢轻许;但当作史料,则上列诸书都是研究秦汉史的最好资料。
《史记》、《汉书》、《后汉书》,自唐以来,即列为正史。历来研究汉史的学者,都用这几部书作根据。迄于清代,对于这几部书之注释、疏证、探源、索隐、正义、考异、辩惑、志疑、纠缪、刊误之作,已汗牛充栋。我们不能说这一类后起的著作对于秦汉史的究明没有或多或少的贡献;至少对史料之订正,有其一面的劳绩。但是这样寻章摘句的研究,决不能使秦汉的历史显出光明;甚且因为这类著作之支离烦琐、陈说纷纭,反而淆混了原著中之秦汉史的本来面貌。
北大名家名著文丛:秦汉史 图书简介 本书是“北大名家名著文丛”中的一部重要著作,聚焦于中国历史上至关重要的秦汉时期。这部文集汇集了北京大学历史学界多位重量级学者在该领域几十年来的学术精粹与研究成果,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于洞察力的秦汉史研究图景。 秦汉时期,上承战国风云,下启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与巩固阶段,其制度创新、文化整合以及思想转型,对后世两千余年的中华文明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本书并非简单的史事罗列,而是通过对特定议题的深入剖析,展现了北大史学界在史料解读、理论构建和历史理解上的独特路径与深厚功力。 一、 制度建构与国家形态的演变 本书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对秦汉国家体制的精细考察。秦朝的“一法度量衡”、“郡县制”的创立,标志着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的诞生,这种体制如何超越了西周的封建模式,成为后世王朝的蓝本,是本书探讨的核心议题之一。 学者们通过对《史记》、《汉书》以及出土简牍文献的细致梳理,探讨了秦代法律体系的严苛性与普适性,分析了其在短期内完成国家整合的有效性。随后,重点转向汉代如何继承和修正秦制。汉初的“黄老之治”,实际上是对秦制“无为而治”的务实调整,体现了统治者对社会承载力的审慎考量。书中对汉武帝时期“推恩令”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儒家思想在国家政治结构中的渗透过程,以及中央权力对地方割据势力的逐步消融。 此外,对国家财政、赋税制度以及兵役徭役的考察,构建了秦汉国家机器的物质基础。尤其对盐铁官营政策的得失分析,不仅关乎经济史,更深刻反映了国家干预与市场活力的复杂张力。 二、 思想文化的熔铸与儒学的定鼎 秦汉是中华思想文化发生根本性转折的时期。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满了复杂的政治博弈与学理辩驳。 本书的几篇重磅文章,专门论述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如何被改造,并成功地将儒家伦理提升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基础。这不仅仅是学派的兴衰,更是权力合法性的构建。学者们批判性地考察了汉代谶纬之学的泛滥,指出这种迷信色彩在一定程度上是基层社会对中央权威解释的渴望与地方政治权力流动的反映。 同时,本书也关注了未被主流推崇的学说,如道家思想在养生、民间信仰中的持久生命力,以及墨家遗风在工匠技术和城市管理中的残留影响。通过这种多维度的考察,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多元思想在统一背景下如何逐步整合,最终形成以儒家为主干的文化结构。 三、 边疆经营与民族互动 秦汉时期,奠定了中国古代王朝处理“内”与“外”关系的基本格局。北方匈奴的威胁是贯穿整个两汉时期的重大主题。 本书细致地梳理了和亲政策与军事对抗的交替使用。对张骞“凿空”西域的意义的解读,超越了单纯的丝绸之路贸易路线的开辟,更在于文化信息的双向交流与政治格局的重塑。学者们运用地理学和民族学的方法,探讨了汉朝对五原、朔方等地“教化”的实施效果,分析了边郡的屯田制度在稳定边防和发展经济方面的双重作用。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对“华夷之辨”观念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批判性研究,指出这种区分在秦汉时期如何从地理上的差异,逐步演变为带有强烈文化优越感的政治话语,为后世的王朝更迭提供了理论基础。 四、 乡村社会与日常生活透视 历史研究不仅关乎帝王将相的决策,更在于广袤大地之上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本书通过对敦煌、里耶等地出土的简牍、木牍进行“微观”的史学研究,为我们还原了秦汉基层社会的面貌。 通过对户籍、赋税、诉讼文书的解读,读者可以看到乡村社会的矛盾焦点:土地兼并带来的贫富分化、小农经济对天灾的脆弱性,以及国家权力在乡村的渗透程度。书中对“里伍制度”、“保伍制度”的分析,揭示了国家如何通过严密的社会组织来监控和动员基层民众。 对物质文化的研究也穿插其中,例如对陶器、漆器、铜器形制的演变分析,反映了手工业技术的发展水平和审美趣味的变迁,为理解汉代“大一统”下物质生活的丰富性提供了佐证。 五、 史学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作为北大名家文丛的一部分,本书不仅是秦汉史研究的成果展示,也是对中国传统史学精神的继承与发展。文集中体现了20世纪以来中国史学界对社会经济史、文化史、制度史等多重维度的整合研究趋势,避免了单一线性叙事的局限。学者们强调“问题意识”,注重对历史细节的求真精神,并勇于运用新的史料来挑战传统的历史叙事框架。 本书的学术深度和广度,使其成为所有对秦汉历史有志于深入探究的读者、历史专业学生和研究人员的必备参考书。它不仅梳理了辉煌的王朝兴衰,更揭示了塑造现代中国的制度基因与文化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