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瞭點積分,湊湊字數,曬曬成果:現今基本湊齊瞭中華書局的《新編諸子集成》40種缺1、《新編諸子集成續編》12種、《十三經清人注疏》16種、《理學叢書》24種、《道教典籍選刊》17種、《易學典籍選刊》11種、《中國思想史資料叢刊》16種、《學術筆記叢刊》29種、《中國曆史文集叢刊》11種缺1、《中國史學基本典籍叢刊》18種缺1、《學案》、《元明史料筆記叢刊》24種、《清代史料筆記叢刊》46種,《唐宋史料筆記叢刊》48種還差3冊、《古體小說叢刊》11種缺1冊!上海古籍的《十三經漢唐注疏》6種、《中華要籍集釋叢書》13種、《清代學術名著叢刊》10種缺1,《清代學者文集叢刊》4種缺1,及2個齣版社的一些名著譯注、小說類的等,中華書局的26史也年輕時早就在書店買齊瞭,部頭大點的還有【通誌二十略】【通典】【文獻通考】【經義考新校】【繹史】【國榷】【兩漢紀】【明通鑒】【南明史】【資治通鑒】【續資治通鑒】【十七史詳節】【清史列傳】【漢書補注】【後漢書集解】【晉書斠注】【世本八種】【綱鑒易知錄】【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清稗類鈔】【太平廣記】【廿二史劄記校證】【文史通義校注】【十七史商榷】【讀史方輿紀要】等,很辛苦、很費錢的。希望再多有活動!
評分網絡購書是從2007年開始的,算起來7年瞭,在京東是去年7月開始的,(以前是在當當、卓越,現在閤適的話也偶爾網購一下),1年多瞭,分4個賬戶花瞭15000多囤瞭1000多冊加上以往的也近3000冊瞭,挺心疼的,好在是分次買的,不感覺有壓力,書櫃一麵牆定做的,七層高四米長前後兩排放也隻能放的下2000多冊瞭!摺扣平均4點4摺上下,還是很滿意的。
評分書得讀完纔能評價。。。。。
評分中國史學有一個優良傳統,就是講求“通”。記載與評論客觀曆史進程的著作,如《史記》、《通典》、《資治通鑒》、《通誌》、《通鑒記事本末》、《文獻通考》等,是通史性質的書。論說與評價史學本身演變的著作,如《史通》、《史略》、《史學要義》、《文史通義》等,是通論性質的書。通敘曆史的書有不同的體裁,如紀傳體、典製體、編年體、紀事本末體等。通論史學的書有不同的重點,如有以論史法為主,有以論史意為主。章學誠曾以劉如畿與其相比較曰:“劉言史法,吾言史意”,“截然兩途,不相入也”(《文史通義·傢書三》,中華書局,1961年版)。當然,史法、史意也還是互有聯係而不可截然分開的,章學誠隻是極而言之罷瞭。從人類文明的發展中來看,中國史學無愧是這一發展的進程在世界東方的輝煌記錄。毫無疑問,它已經成為全人類文明進程的偉大記錄的一個部分——一個值得人類驕傲的、具有典型意義的部分。最近300年來的世界學術史錶明,中國史學的世界意義,不斷受到一些學者的評論和稱頌。
評分紙質印刷一般
評分不錯
評分中國史學有一個優良傳統,就是講求“通”。記載與評論客觀曆史進程的著作,如《史記》、《通典》、《資治通鑒》、《通誌》、《通鑒記事本末》、《文獻通考》等,是通史性質的書。論說與評價史學本身演變的著作,如《史通》、《史略》、《史學要義》、《文史通義》等,是通論性質的書。通敘曆史的書有不同的體裁,如紀傳體、典製體、編年體、紀事本末體等。通論史學的書有不同的重點,如有以論史法為主,有以論史意為主。章學誠曾以劉如畿與其相比較曰:“劉言史法,吾言史意”,“截然兩途,不相入也”(《文史通義·傢書三》,中華書局,1961年版)。當然,史法、史意也還是互有聯係而不可截然分開的,章學誠隻是極而言之罷瞭。從人類文明的發展中來看,中國史學無愧是這一發展的進程在世界東方的輝煌記錄。毫無疑問,它已經成為全人類文明進程的偉大記錄的一個部分——一個值得人類驕傲的、具有典型意義的部分。最近300年來的世界學術史錶明,中國史學的世界意義,不斷受到一些學者的評論和稱頌。
評分這是需要耐心慢慢讀的書。本書乃作者在北京大學教授"中國史學史"課程時所作的講義,原分兩捲,分彆為《中國史學之起源》、《中國史學之派彆》。《起源》部分探討"史"字之本義、未有文字之前的記載、史官之史、曆史之萌芽等;《派彆》部分探討"編年""國彆""傳記""政治史與文化史""正史""紀事本末"等體之記事規則。後附文八篇,為《太史公解》、《漢十二世著紀考》、《臣瓚姓氏考》、《晉唐宋起居注考》、《蕭梁舊史考》、《十六國舊史考》、《蜀王本紀考》、《西夏史籍考》。《中國史學通論》(作者硃希祖)一書原名《中國史學概論》,乃硃先生在北京大學教授“中國史學史”課程時所作的講義,其中《中國史學之起源》一文曾發錶於《北京大學社會科學季刊》1922年第一捲第一期。後經修訂整理,此書於1943年4月由重慶獨立齣版社齣版,有附錄兩篇:《太史公解》、《漠十二世著紀考》。惜此版訛奪較多。1979年,颱灣九思齣版有限公司影印齣版《硃希祖先生文集》六冊,《中國史學通論》為其中第二冊,附文八篇,除《太史公解》、《漢十二世著紀考》外,新增《臣瓚姓氏考》等六篇。硃希祖(1879~1944),一代史學大傢、南明史研究權威,他既繼承瞭老師章太炎的治史精華,又對西洋史學理論寬容地吸收,既重視曆史史實的考據,又強調曆史哲學的重要,這在新史學的建設中,就方法論而言,代錶瞭一種正確的治學方嚮,在中國史學史的早期研究方麵起到瞭一定的作用。
評分還行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