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一种疾病的医疗社会史

麻风:一种疾病的医疗社会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其姿 著,朱慧颖 译
图书标签:
  • 麻风病
  • 医学史
  • 社会史
  • 疾病史
  • 公共卫生
  • 历史
  • 文化
  • 边缘人群
  • 疾病与社会
  • 中国医学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97253
版次:1
商品编码:11260698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医学.人文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麻风:一种疾病的医疗社会史》是对被现代研究者称为“麻风病”的这种令人恐怖、被污名化的疾病所做的细致研究与探讨。首先从包括该疾病最初的描述在内的帝制时代的典型记录入手,进而追踪了该疾病与中国社会、政治领域的关系(传染理论促动地区乃至全国性隔离病人的努力);宗教传统(佛教和道教将病人患病归于救赎),和不断演化的医学话语(中国医生已对麻风病病因争论了数个世纪)。麻风病甚至突然出现于中国民间故事中,将麻风病的传染扩散归咎于同不守妇道女子的性接触。
  作者还将麻风病本身的历史置于殖民主义、种族政治学以及“帝国危机”的全球性大背景中来加以考察。19世纪末的全球性瘟疫大流行似乎正验证了西方人对于黄祸的恐慌,他们认为中国移民严重威胁到了公共健康。因此,控制疫病(如果无法消除的话),就成为了贯穿晚清帝国,国民政府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现代化、建立民族国家目标的一项中心任务。
  消灭麻风病的魔咒是实现“卫生的现代性”和祛除与疾病相联系的文化经济落后的第一步。该著最后将中国关于麻风病的历史经验和公共卫生的大历史以及西方医学权力体制联系起来,从中探索中国对待疾病的中西视野中的文化和政治含义。

作者简介

  梁其姿,1970年代末在法国求学,获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历史学博士学位,1981年任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助理,1982-87年为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并兼任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研究员,“国立”台湾大学社会系教授、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合聘研究员等职。
  医学史是1990年代台湾新史学运动的一支,相对于医生的医学史具备的“临床目光”,台湾的医学史研究更重视寻求在历史文化中的灵魂与心。在台湾的医学史研究中,梁其姿是一个领军人物,她将医学史与社会史结合在一起,从社会史的视角进入,开拓了医疗卫生史、社会史,甚至历史学研究的视野。著有《汉人社会与卫生史》、《施善与教化》等,并参与编写《剑桥人类疾病的历史和地理》(英文)等。
  2009年,她获得台湾“教育部”第53届学术奖。

目录

致谢

中文版序

导言

第一章 疠/癞/大风/麻风:疾病/类别概念的演变史

疾病类别的病因学史

疗法

第二章 被诅咒却可救赎的身体

法律定罪:人类对天刑的反应

宗教传统中的疠/癞病人:被诅咒却可救赎

第三章 具传染性的病体:明清时代的麻风隔离

传染与不道德

明清时期的麻风院

作为病因与疗法的性行为

驯化野蛮的身体与救国

第四章 中国麻风病人与现代世界

有传染性的可耻身体

重塑国体:隔离

第五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麻风病

1950―1990年代的发展概况

国家方针与地方政策

未彻底征服的麻风病与遗留问题

结语 麻风、中国、世界

附录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不同主题的图书简介,内容详细,力求自然流畅: 《星尘的低语:宇宙起源与生命演化的宏大叙事》 本书并非聚焦于特定疾病的医疗社会史,而是将读者的目光引向宇宙的浩瀚尺度,以及生命在其中所经历的漫长而精彩的旅程。它是一部跨学科的科普力作,试图以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将现代天体物理学、化学演化、生物学以及行星科学的最新发现融会贯通,构建起一幅关于“我们从何处来,将往何处去”的宏伟画卷。 第一部分:太初之光与元素之舞 本书的开篇,带领读者回溯至万物肇始的瞬间——大爆炸。我们不再讨论微观的人类社会结构,而是探讨普朗克时间之后宇宙的急速膨胀(暴胀理论),以及随后冷却过程中基本粒子如何形成,最终凝结成氢和氦的原始汤。我们详尽地描述了早期宇宙的黑暗时代,以及第一代恒星——庞大、炽热且短暂的“先驱者”——如何点燃宇宙的火炬。 重点在于恒星的核聚变过程,这不仅仅是能量的释放,更是宇宙的“炼金术”。本书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恒星内部不同阶段的核反应,从质子-质子链到CNO循环,直至红巨星阶段的氦闪和碳燃烧。最关键的章节,集中于超新星爆发。这种宇宙中最剧烈的事件,是将铁及更重的元素(如金、银、铀)抛洒到星际介质中的唯一途径。我们追溯了这些“星尘”如何在数亿年的时间里,通过引力坍缩,在旋涡星系中聚集,形成第二代甚至第三代恒星系统,其中便包括我们赖以生存的太阳。 第二部分:行星的形成与化学的奇遇 在理解了构成万物的基本砖块之后,本书转向行星系统的诞生。我们详细考察了原行星盘的结构和演化,解释了不同温度梯度如何决定了岩石行星(如地球、火星)和气态巨行星(如木星、土星)的分布。不同于社会史对人类聚落的关注,我们关注的是尘埃颗粒如何通过碰撞吸积,从小小的“微行星”成长为成熟的“胚胎行星”。 本书的化学部分尤为精彩。它探讨了地外化学的可能性,包括有机分子在星际云和彗星冰层中的合成。我们审视了生命起源的“前生命化学”阶段,聚焦于米勒-尤里实验的启示、热液喷口假说以及粘土矿物作为催化剂的可能性。在这里,我们不再研究病原体的传播,而是探究氨基酸和核苷酸——生命的基石——是如何在地球的早期环境中,从无机物中“自动”组合起来的。 第三部分:生命的扩散与适应的艺术 当生命的基本要素就绪后,本书便进入了生物演化的宏大叙事。我们详述了原核生物的兴起,以及光合作用的革命性影响——它如何通过释放氧气,引发了地球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大氧化事件),同时也为更复杂的生命形式的出现铺平了道路。 随后的章节聚焦于真核细胞的复杂化,以及多细胞生物的爆发式多样性。我们以演化生物学的视角,而非关注于单个物种的病理或社会接受度,而是分析了寒武纪大爆发的驱动力、脊椎动物登上陆地的挑战,以及生命对极端环境(从深海热泉到南极冰盖)的惊人适应能力。我们探讨了基因漂变、自然选择和适应辐射的机制,将生命视为一个不断适应、优化自身的动态系统。 第四部分:遥远的未来与宇宙的终极命运 本书的收尾将视角从地球拉回宇宙尺度。我们分析了当前关于太阳系未来(太阳的红巨星阶段对地球的吞噬)的预测模型。随后,我们探讨了宇宙学中最令人深思的问题:暗能量的性质及其对宇宙加速膨胀的影响。 我们审视了宇宙最终的几种可能结局:是“大撕裂”(Big Rip),当暗能量最终撕裂所有结构;还是“大冻结”(Heat Death),宇宙最终归于均匀、冰冷的寂静。这部分是对生命史诗的终极反思,探讨了即便生命在地球上终结,宇宙中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是否仍会延续。 总结 《星尘的低语》是一次对知识边界的探索,它将宇宙的诞生、生命的化学起源、演化的驱动力以及宇宙的终极命运编织成一个连贯的故事。它要求读者跳出人类中心的视角,去欣赏我们所存在于其中的这个巨大、古老且充满未解之谜的宇宙背景。本书的魅力在于其广阔的视野和对自然规律之美的深刻揭示,而非对任何特定历史时期或人类社会问题的聚焦。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种强烈的画面感,仿佛身临其境地体验了几个世纪以来的沧桑变幻。作者的笔法极其细腻,尤其擅长捕捉那些转折点——那些关键的医学突破如何撼动了根深蒂固的社会观念,以及那些社会压力又是如何反过来影响了临床实践的走向。我欣赏它没有采取简单的“非黑即白”的叙事手法,而是坦诚地展示了医学史上那些充满争议和伦理困境的时刻。那些早期的治疗方法,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或许野蛮可笑,但在当时却是基于最好的认知所采取的行动,这种历史的相对性令人深思。此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疾病”的全新视角——它不是一个孤立的生物学事件,而是社会、政治、经济力量共同作用下的复杂产物。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力量,具有一种近乎雕塑般的质感,每一个论断都像是被仔细打磨过的,棱角分明却又不失圆润的过渡。它成功地做到了“以小见大”,通过聚焦于一个特定疾病的演变历程,折射出了整个现代医学和公共卫生体系的诞生与挣扎。我尤其被其中对于技术进步与人道主义之间张力的挖掘所吸引。每当科学似乎找到了万能的钥匙,作者总能及时地提醒我们,工具的进步并不等同于道德的完善。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身体和痛苦的理解差异的对比分析,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跨文化洞察。它并非是向读者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激发读者去质疑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常识”和“标准治疗流程”。这是一部需要慢读、细品的佳作,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

评分

这部作品的知识密度令人赞叹,但最难能可贵的是,它将这些复杂的历史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避免了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作者展现了非凡的跨学科整合能力,将流行病学、社会学、伦理学乃至艺术史的元素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叙事空间。那些关于早期研究人员的努力与挫折的描绘,读来令人动容,他们面对的不仅是未知的病原体,还有来自体制内外的巨大阻力。书中对于“污名”如何被建构、传播和瓦解的过程的剖析,极具现实意义,它警示着我们,在任何一场公共卫生危机中,对人的关怀永远不能被效率和恐惧所取代。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稳定而富有逻辑性,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读者穿过迷雾重重的历史现场,最终抵达理解与同情的彼岸。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之流畅,让人几乎忘记了它在探讨的是一个如此沉重且充满历史印记的主题。作者的文字像一条温柔而坚韧的河流,缓缓地流淌过那些被遗忘的角落,讲述着一个关于人类精神与医学进步的宏大故事。它不是那种堆砌术语的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历史学家,拉着你的手,走过岁月的长廊,让你亲眼目睹那些曾经的恐惧、误解,以及最终在科学光芒下逐渐消散的阴影。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边缘群体时所展现出的深切同情,他们不仅仅是疾病的载体,更是那个时代社会结构和偏见的受害者。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被那些细微的个人轶事所触动,它们如同散落在历史巨石缝隙中的珍珠,折射出人性复杂的光辉与脆弱。整本书的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既有宏观的历史铺陈,又不乏微观的个体悲欢,形成了一种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堪称精妙,如同一个精心编排的交响乐章,层层递进,引人入胜。它巧妙地将科学发现的逻辑推演与社会文化变迁的脉络交织在一起,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一种疾病是如何从神话和恐惧的产物,逐步蜕变为一个可以被理性认识和治疗的医学对象。作者的论证过程严谨而富有张力,每向前推进一章,都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展现出不同历史时期,人们面对未知威胁时的心态变化。我特别留意到其中关于“隔离”和“污名化”的探讨,那部分内容读来令人心惊,它揭示了人类集体心理中根深蒂固的排斥倾向,这种倾向有时比疾病本身更具毁灭性。这本书的力量在于,它不仅描绘了医学的进步,更深刻地批判了社会制度和集体意识在面对异己时的失误,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仍需长时间反思我们当下的社会接纳度。

评分

一种疾病的医疗社会史,内容不错

评分

1.梁其姿 1982 “Entraide spontanée,entraide provoquée en Chine rurale:L'intervention communiste(1943-44)”,Les Annales,E.S.C.,3,407-433,Paris.

评分

4.Leung AKC 2002 “Leprosy in Ming-Qing China:Social reactions”paper presented in the project meeting of “The ideas,organization and practice of hygiene in Han society from the traditional to the modern period”,ISSP,Academia Sinica,2 April.

评分

京东购物让人放心,买了很多书,没法一一评价。只好复制了。希望京东以后好好努力。

评分

5.1 涵洞

评分

作者还将麻风病本身的历史置于殖民主义、种族政治学以及“帝国危机”的全球性大背景中来加以考察。19世纪末的全球性瘟疫大流行似乎正验证了西方人对于黄祸的恐慌,他们认为中国移民严重威胁到了公共健康。因此,控制疫病(如果无法消除的话),就成为了贯穿晚清帝国,国民政府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现代化、建立民族国家目标的一项中心任务。

评分

好书,还没看,慢慢看

评分

一类费用:折旧费、修理及替换设备费、安装拆卸费

评分

6.梁其姿 1985 “L'accueil des enfants abandonnés dans La Chine du Bas-Yangzi aux XVIIe et XVIIIe siècles”,Etudes Chinoises,III:1,pp.15-54,Paris.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