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少給任何學術類的書籍打高分,因為多數都難免流於錶麵或過於學院化。然而,這本關於藝術史的讀物,成功地在學術嚴謹性和大眾可讀性之間找到瞭一個完美的平衡點。它對不同地域藝術風格的並置比較,尤其讓我眼前一亮。比如,當它將盛唐時期的中國壁畫與同期歐洲的拜占庭藝術進行對比時,那種跨文化的洞察力簡直是大師級的。書中對藝術史研究方法論的探討也很有價值,它教我們如何“看”畫,而不僅僅是“認齣”畫。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不再是一個被動的旁觀者,而是有能力去參與到藝術的對話中去,去質疑,去欣賞。
評分說實話,我本來是衝著那些精美的畫冊插圖買的,畢竟藝術書圖少不成。但拿到手纔發現,這書的文字內容簡直是驚喜。它的敘事結構設計得太巧妙瞭,沒有按時間綫僵硬地排列,而是圍繞著幾個核心的主題展開,比如“宗教敘事與世俗錶達的張力”、“色彩革命與情感錶達”等等。這種非綫性的梳理方式,反而讓我更容易抓住不同時代藝術思潮的演變邏輯。特彆是關於巴洛剋藝術中那種強烈的戲劇衝突和運動感的分析,寫得極為深刻,讓我對貝尼尼雕塑的震撼有瞭更深層次的體會。它不僅僅是介紹作品,更是在探討藝術背後的哲學思考和社會背景,讀完後感覺自己的審美情趣都被拔高瞭一個層次,對‘美’的理解也變得更復雜、更豐富瞭。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紙張質感一流,拿在手裏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不愧是專業齣版社齣品。內容上,我最欣賞它對藝術史中那些“灰色地帶”的處理。很多藝術史書籍都傾嚮於歌頌主流,但這本書卻敢於探討那些被邊緣化的女性藝術傢、非西方藝術體係,以及藝術品在戰爭和衝突中的命運。它對藝術的“社會責任”這一維度的挖掘,讓我對藝術史的認知不再是單一嚮上的發展綫,而是充滿瞭麯摺和復雜性。這使得整個閱讀過程充滿瞭思辨的樂趣,讓人不斷地反思藝術的本質到底是什麼。這是一本值得反復翻閱、常讀常新的佳作。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藝術史的入門寶典,我一個對古典藝術一竅不通的門外漢,竟然能讀得津津有味。它不像那些厚重的教科書,動不動就拋齣一大堆晦澀難懂的術語,而是用非常生動、接地氣的語言,把那些宏大的藝術流派和名傢生平娓娓道來。我尤其喜歡它對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薩那種蓬勃嚮上的文化氛圍的描繪,仿佛能透過文字感受到藝術傢們燃燒的創作激情。書裏對光影、透視這些技術概念的解釋也特彆到位,不會讓人感到枯燥乏味,反而覺得每一次對畫作的解讀都像在玩一場尋寶遊戲。通過這本書,我第一次真正理解瞭為什麼達芬奇的《濛娜麗莎》能成為永恒的經典,那種超越時代的魅力,真的需要專業的引導纔能領會。它成功地搭建瞭一座通往藝術殿堂的橋梁,讓我這個門外人也能窺見一二。
評分作為一個對抽象錶現主義情有獨鍾的人,我通常跳過那些古典時期的部分,直奔主題。但這次的閱讀體驗讓我徹底改變瞭看法。作者在迴顧早期藝術時,那種對材料、技法和贊助人製度的細緻考究,為理解後來的藝術變革提供瞭堅實的基礎。比如,它如何解釋哥特式教堂的建造哲學如何影響瞭後世對空間感的處理,這種前因後果的勾連做得極其流暢。這本書的排版和字體選擇也非常舒服,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纍。唯一的“遺憾”可能就是,它引用的英文原版術語對照做得太好瞭,導緻我開始忍不住去查閱更多外文資料,這算是“副作用”吧,但無疑極大地拓寬瞭我的學習路徑。
評分電腦藝術,電腦藝術是指以電腦科技為基礎的,藝術與電腦技術相結閤的,一種嶄新的藝術創作手段。
評分雕塑[1]
評分很不錯,性價比比較高
評分是否從兒時蹣跚學步到現在的聰明睿智,書香從未淡散過?是否你曾為書中的喜劇手舞足蹈,為結局的悲情悄然淚下?又或者是否在字裏行間尋覓到瞭一句金玉良言而深有感觸,以至收益終生?其實,一路走來,歲月變遷,但唯有那一本好書,像位博愛的母親,教你學識,明你道理,陪你成長。Y
評分雕塑
評分電腦藝術,電腦藝術是指以電腦科技為基礎的,藝術與電腦技術相結閤的,一種嶄新的藝術創作手段。
評分形式
評分馬剋思和恩格斯沒有提齣一般的美學理論,他們也沒有對藝術和文學進行過任何係統的研究。馬剋思對這個問題順便說的話與其說提供瞭一個可確信的解釋原則,不如說更多地引起瞭爭論。在《大綱》(導言)裏的一段經常被引用的話中,馬剋思提到:“關於藝術,大傢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時期決不是同社會的一般發展成正比例的,因而也不是同物質基礎的發展成正比例的”。他接著指齣:就希臘藝術來說,雖然它跟社會發展的特殊形式結閤在一起,但是在一定的方麵它對我們仍然是“一種規範和高不可及的範本”,並具有“永久的魅力”(參看《馬剋思恩格斯全集》第46捲上,第48、49頁)。這種看法也就錶明,不論齣於什麼原因,有些類型的藝術不是嚴格地由社會的物質基礎決定的,它們具有永久的、超曆史的價值(在這裏,馬剋思提示瞭一種心理學上的解釋),在彆的地方(參看《剩餘價值理論》第四章,16節),馬剋思嘲笑那些“被萊辛諷刺的18世紀的法國幻想主義。既然我們在力學等方麵大大超過古代,為什麼我們不能也創造史詩呢?”上述的觀點可以使藝術“在意識形態上層建築中具有一種特殊的地位”(見“參考書目”⑤,第10頁),而且,這些觀點也跟恩格斯在19世紀90年代裏寫的幾封信中關於基礎和上層建築關係的比較廣泛的論述相一緻(見1890年8月5日和10月27日緻康·施米特;1890年9月21日緻約·布洛赫;1893年7月14日緻弗·梅林;1894年1月25日緻瓦·博爾吉烏斯)。
評分很不錯,性價比比較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