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读全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欧洲民族思想的变迁并非一条直线,而是充满了曲折、反复和深刻的矛盾。作者通过严谨的学术考证和深刻的思想洞察,将这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从古老的部落意识,到中世纪的普世教会,再到近代民族国家的崛起,以及20世纪的极端民族主义和战后欧洲的自我反思,每一步都充满了思想的激荡和历史的偶然。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欧洲民族思想的文化史,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理解自身、如何构建共同体、如何面对冲突与合作的思想史。它让我认识到,民族认同的形成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既有其内在的逻辑,也深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理解当下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和文化冲突,提供了一个深厚的历史维度和深刻的思想启示。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便透着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深邃的蓝色背景衬托着烫金的标题,仿佛在诉说着厚重的历史。我拿到这本书时,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所吸引,这不仅是纸张的重量,更是思想的重量。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引人深思的序言,作者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勾勒出本书宏大的叙事框架,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即将带领我们踏上一段跨越数个世纪的欧洲思想探索之旅。他开宗明义地指出,民族思想并非一成不变的静态概念,而是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断演变、碰撞、融合的过程。从古希腊城邦的早期雏形,到罗马帝国时期对“公民”身份的界定,再到基督教兴起后对普世教会的想象,每一个阶段都为后来的民族国家建构埋下了伏笔。我尤其对作者在序言中对“民族”一词的多义性进行梳理感到赞赏,他并未简单地将民族等同于血缘或语言,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文化、政治、宗教和社会语境中进行考察,这为后续的深入探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读到这里,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潜入书中,去探寻那些塑造了现代欧洲面貌的深层动力。
评分启蒙运动作为欧洲思想史上的一座高峰,本书对其在民族思想演变中的作用进行了详尽的剖析。作者认为,启蒙运动所倡导的理性、人权和主权在民等思想,为现代民族国家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他特别强调了卢梭的“公意”理论,以及人民主权如何成为构建民族共同体的核心概念。我注意到作者在分析时,并没有回避启蒙思想家内部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例如,一些思想家在倡导普世人权的同时,也可能隐含着对特定民族文化优越感的认同。这本书通过梳理不同启蒙思想家的观点,展现了这一时期民族思想的多元化和复杂性。此外,作者对法国大革命的解读也相当精彩,他将这场革命视为启蒙思想的实践,也视为民族主义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关键事件,人民如何从被动的臣民转变为国家的主人,这一转变过程的描写令人振奋。
评分本书对19世纪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的描绘,极其细腻且发人深省。作者并没有回避民族主义在实践中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民族国家之间的竞争、殖民扩张以及对少数民族的压迫。他通过大量的历史案例,展现了民族主义的扩张性和潜在的侵略性,以及不同民族如何在争夺资源、领土和影响力的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和定义自身。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之间关系的探讨,他认为,在19世纪末期,民族主义的扩张性与帝国主义的利益诉求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当时欧洲乃至世界的政治版图。书中对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等跨民族帝国的衰落的分析,也让我看到了民族主义如何在瓦解旧有帝国的同时,又催生出新的民族国家,这其中充满了历史的辩证法。
评分书中关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对民族观念的影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认为,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典文明的重新发掘,不仅复兴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也重新点燃了对“城邦”和“公民”概念的兴趣。虽然这一时期的“民族”概念与我们今天的国家民族概念尚有很大距离,但它已经开始强调个体在政治共同体中的作用,以及对自身地域文化和历史的自豪感。特别是作者对马基雅维利等思想家的分析,让我看到了政治现实主义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将对国家力量和统一的追求与对特定政治体(即国家)的忠诚联系起来。他指出,正是这种对国家利益的关注,促使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凝聚一个具有共同政治目标的群体。此外,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印刷术的普及如何加速了民族语言的标准化和传播,这对于构建共同的文化认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评分宗教改革时期是欧洲历史上一个极其动荡的时期,而这本书对此的解读也极具洞察力。作者并非仅仅将宗教改革视为一场信仰的革命,而是将其视为深刻影响民族思想变迁的关键节点。他详细阐述了宗教改革如何打破了教会的普世权威,使得不同地区的民众开始依据自己的信仰选择效忠的对象,从而加剧了地域性的分化。特别是路德宗和加尔文宗在不同地区的发展,作者分析了它们如何与当地的政治势力相结合,最终催生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宗教派别,并进一步强化了这些区域的独立意识。书中对“人民”与“上帝”之间关系的重新解释,以及将翻译《圣经》视为普及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重要手段,都让我对宗教改革在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复杂作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不仅仅是神学的争论,更是政治权力和文化认同的重塑。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设置,如同精心绘制的地图,指引着读者穿越欧洲历史的迷宫。作者并没有按照纯粹的时间顺序来推进,而是巧妙地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思想潮流穿插起来,形成一种更加立体和多维度的视角。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中世纪时期“基督教世界”的概念是如何逐渐被地方性认同所侵蚀的讨论。在那个时代,宗教的普世性似乎是压倒一切的,人们首先是基督徒,然后才是某个地域的居民。然而,随着教会权力的衰落和世俗君主的崛起,地域性的语言、习俗和法律开始获得前所未有的重视,这为日后民族意识的觉醒埋下了种子。作者通过分析大量的历史文献和思想家的论述,生动地描绘了这一转变的微妙之处。他特别强调了大学的兴起在传播地域性文化和知识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以及方言文学的繁荣是如何强化了特定社群的文化认同。读到这一部分,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思想的激荡与碰撞,看到一个正在缓慢孕育的欧洲。
评分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欧洲民族主义浪潮席卷大地,本书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民族主义描述为一种统一的力量,而是揭示了其在不同地区和不同背景下所呈现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我尤其对作者关于“文化民族主义”和“政治民族主义”的区分感到受益匪浅。前者更侧重于语言、历史、文化等非政治因素,而后者则强调国家主权和政治独立。书中对德国浪漫主义民族主义的分析,让我看到了语言、音乐、文学等文化元素如何被用来构建一种强大的民族认同感,以及这种认同感如何推动了德国的统一。同时,作者也指出了这种浪漫民族主义可能带来的排他性和狭隘性,以及它在日后对欧洲政治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阅读这一部分,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激情澎湃却又充满争议的时代。
评分本书对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思想变迁的关系的梳理,堪称全书的点睛之笔。作者认为,两次世界大战并非简单的地缘政治冲突,而是深刻的民族意识冲突的体现。他分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如何加剧了欧洲各民族之间的猜疑和敌对,并为法西斯主义等极端民族主义的兴起提供了土壤。我特别被书中关于纳粹德国的民族主义的论述所吸引,作者深入剖析了其种族主义、优越论和扩张主义的意识形态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这种极端的民族主义是如何导致了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同时,作者也探讨了战后欧洲在反思民族主义的道路上所做的努力,例如,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以及对人权和国际合作的强调。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民族思想并非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对象,更是影响人类命运的强大力量。
评分这本书在探讨战后欧洲的民族思想演变时,呈现出一种更加 nuanced 的视角。作者并没有将战后的欧洲简单地描绘成一个完全摆脱了民族主义的“大同世界”,而是细致地描绘了民族认同在新的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背景下所呈现出的复杂形态。他分析了主权国家在面对跨国公司、全球化媒体以及超国家组织(如欧盟)时的角色变化,以及民族认同如何在这种新的语境下被重新协商和构建。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欧洲身份”与“国家身份”之间张力的讨论,作者通过对不同国家内部关于欧洲一体化不同声音的分析,揭示了民族认同的韧性和多样性。此外,他对后殖民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与挑战的探讨,也为理解当前世界的民族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视角。
评分第四节 政治与民族:启蒙思想中的爱国主义与民主
评分第一节 拿破仑与政治浪漫主义的兴起
评分西耶士对第三等级的同情和解释以及第三等级在法国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关键性在1789年之后的一系列大事中得到了检验。1789年5月,三级会议在凡尔赛如期开幕,西耶士作为巴黎市议会推选出的第三等级的代表参加了会议。须知,巴黎市议会在很长时间里一直是法国社会中最激进的也是对专制制度最为不满的阵营。三级会议开幕后不久,第三等级便发现,他们的任务只是审议国王提出的财政改革议案,而且按照传统第三等级不得与第一等级和第二等级一起开会,他们作为一个集体也只有一票的效力,此外,按照王室规定的礼仪,第三等级还必须忍受其他的羞辱。随着三级会议对审议方式及投票权的争论,审议工作本身已趋向流产,但路易十六走的更远,他下令解散三级会议,这样就等于告诉第三等级的代表不再继续开会,他们必须解散和回家了。用了一些最近出版的相关研究著作和最新的公开发表的论文,这些都列入了《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60)·欧洲民族思想变迁:一部文化史》附录的参考资料之中。至于书中引用的19世纪早期的一些观点,作者主要取材于那个时代浪漫主义的和文化民族主义的语言学家们和知识分子们的研究成果,一些特别具体的观点或者已经出版的文字资料,关于材料的转译、引用和整理,作者在此还想做进一步的强调。书中引用的非英语的参考资料,有些是作者的翻译,而有些则是直接引用已经出版的翻译作品,但原始资料都已列入参考资料目录之中。此外,多数的参考资料采用了尾注的形式,脚注只是从另一个角度提供的必要补充或者是背景知识。
评分第三等级作为国家最活跃的群体在150年之后第一次重返国家政治生活。上述举措的本意是改革,却带来了一场举世闻名的大革命。
评分好书,值得细读的书,翻译也还好
评分国王重新召集三级会议的消息使全国的第三等级充满了新的期望,而陈情书和公开的登记与选举代表本身使各种公众观点得以表达,这也为法国通向宪政道路打开了大门,剩下的就是第三等级将怎样利用这次机会来发挥作用了?
评分现代西方学者通常认为:法国教士奥古斯丁·巴洛于1789年首先使用“Nationalism”(民族主义)这个词,用来指称推翻封建君主政体的一种社会力量。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西方近代民族主义发生于19世纪初,即在拿破仑对外战争第二阶段的“侵略战争”期间,在法军的铁蹄下,欧洲各国反侵略、反统治的民族主义情绪日益高涨,民族主义思想随之应运而生。进因认为:“nationalism”一词最早在1836年被界定为“民族感情”的一种形式。“民族主义是19世纪初在欧洲被发明的一种学说。”“简而言之,这种学说坚持认为人类被自然地划分为民族,而这些民族又通过特定的可确认的特征为人们所熟知,同时认为政府唯一的合法形态是民族自我统治的政府。”这些主张事实上大多掩盖了民族主义本质上排外主义、扩张主义的暴力内涵。笔者认为: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外在扩张主义表现形式,可说最初始于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the Peace Treaty of Westphalia)。法国,荷兰和瑞典欧洲新三大霸主的崛起,既是经济、军事强盛的结果,又是民族国家身分获得的象征。与此同时,英国、西班牙、葡萄牙相继获得了这种民族独立国家的身分。当时西欧形成的这类独立民族国家,大多指“主权国家”,表现为民族与国家同一或国民与民族合体的形态,因而又被称为“民族国家”,体现为一种“市民的民族模式”(a civil model of nation)或“国民的民族模式”(a people model of nation)。这些“主权国家”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以基督徒和“民族国家”的双重名义肆无忌惮地带着对自己以外的民族或国家的厌恶与蔑视向世界宣战,用大炮说话,强迫文明古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就是民族主义中的扩张主义最初的外在表现。同样是当今学界一些学者(尤以日本学者为多)将“Nationalism”同时译为或视为“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的缘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民族主义内含的进步“民族独立运动”和“民族自治运动”,正是对民族主义中反动的排外主义、扩张主义进行反抗斗争的结果,“正义战胜邪恶”为人类社会的法理,因而各国独立运动取得“节节胜利”自然合天意,符法理,顺民心。
评分上面推荐的书籍都是国外的,如果题主对计算机系统非常感兴趣,那么我推荐一本国内的: Linux内核完全剖析,此书完全剖析0.12版Linux内核(代码量不多),将带你完全从零构建一个计算机系统,当然前提是要懂汇编,C,和一些操作系统的概念。真正让你透彻无死角了解计算机系统。
评分六、从民主的尚古主义到古典共和主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