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古时代的蛮荒、异国情调和国家秩序
评分在这篇短文或称演讲中,韦伯通过分析德国易北河以东地区的农业问题,引发并阐述了他关于政治经济学的主张。其文笔之犀利、用词之毒辣,令读者读起来酣畅淋漓、十分过瘾,但却也不敢模仿,只好敬而远之。作者首先在开篇即提出问题:“在各民族为生存而进行的经济斗争中,种族差异意味着什么;从经济政策的考虑出发,应如何看以民族统一为基础的国家所面临的处境。” 紧接着,韦伯花了大量篇幅来叙述德国东部的农民问题,即德国雇农的流失和波兰人在东部地区的壮大。最后作者给出了答案:波兰人“不是忍受着物资和精神生活的低水平而立足于东部的,而正是凭着对物资和精神生活的低要求立足于东部的。” 换句话说,波兰人的胜利恰恰是建立在其劣等的文明之上,因为他们更能适应既定的经济和社会条件。那么,面对这种状况国家应该如何处理呢?作者顺理成章地提出了两个建议:其一,关闭东部边界;其二,由国家大规模收购东部土地。实行这两个建议可能会损害国家的经济利益,但韦伯坚定地认为这是值得的,由此引发出本文的一个核心问题——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应该以什么为标准。韦伯给出的答案是:国家理由,即全民族的经济和政治的权力利益。在这之后,本文指出了德意志民族国家所面临的危险境况,即当时的德国是由经济上没落的阶级——即容克贵族在实行政治统治,而处在上升阶段的阶级却还没有足够成熟能够统治国家。由此作者开始讨论民族国家与其领导阶级的关系问题,并在最后无情地指出市民阶级和无产阶级都不可能成为德国的领导阶级,因为“市民阶级似乎未老先衰,无能担纲民族的权力利益,但同时没有迹象表明工人阶级已经开始成熟并取代市民阶级” ,用简洁的话语来说就是二者的“政治成熟度”不够。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马上进行政治教育,这种政治教育不是由学校课堂上的老师来传授,而是通过全民族对政治活动的实践参与,这也是韦伯眼中的政治经济学的终极目的。
评分·欧洲民族思想变迁:一部文化史》引用了一些最近出版的相关研究著作和最新的公开发表的论文,这些都列入了《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60)·欧洲民族思想变迁:一部文化史》附录的参考资料之中。至于书中引用的19世纪早期的一些观点,作者主要取材于那个时代浪漫主义的和文化民族主义的语言学家们和知识分子们的研究成果,一些特别具体的观点或者已经出版的文字资料,关于材料的转译、引用和整理,作者在此还想做进一步的强调。书中引用的非英语的参考资料,有些是作者的翻译,而有些则是直接引用已经出版的翻译作品,但原始资料都已列入参考资料目录之中。此外,多数的参考资料采用了尾注的形式,脚注只是从另一个角度提供的必要补充或者是背景知识。
评分在这篇短文或称演讲中,韦伯通过分析德国易北河以东地区的农业问题,引发并阐述了他关于政治经济学的主张。其文笔之犀利、用词之毒辣,令读者读起来酣畅淋漓、十分过瘾,但却也不敢模仿,只好敬而远之。作者首先在开篇即提出问题:“在各民族为生存而进行的经济斗争中,种族差异意味着什么;从经济政策的考虑出发,应如何看以民族统一为基础的国家所面临的处境。” 紧接着,韦伯花了大量篇幅来叙述德国东部的农民问题,即德国雇农的流失和波兰人在东部地区的壮大。最后作者给出了答案:波兰人“不是忍受着物资和精神生活的低水平而立足于东部的,而正是凭着对物资和精神生活的低要求立足于东部的。” 换句话说,波兰人的胜利恰恰是建立在其劣等的文明之上,因为他们更能适应既定的经济和社会条件。那么,面对这种状况国家应该如何处理呢?作者顺理成章地提出了两个建议:其一,关闭东部边界;其二,由国家大规模收购东部土地。实行这两个建议可能会损害国家的经济利益,但韦伯坚定地认为这是值得的,由此引发出本文的一个核心问题——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应该以什么为标准。韦伯给出的答案是:国家理由,即全民族的经济和政治的权力利益。在这之后,本文指出了德意志民族国家所面临的危险境况,即当时的德国是由经济上没落的阶级——即容克贵族在实行政治统治,而处在上升阶段的阶级却还没有足够成熟能够统治国家。由此作者开始讨论民族国家与其领导阶级的关系问题,并在最后无情地指出市民阶级和无产阶级都不可能成为德国的领导阶级,因为“市民阶级似乎未老先衰,无能担纲民族的权力利益,但同时没有迹象表明工人阶级已经开始成熟并取代市民阶级” ,用简洁的话语来说就是二者的“政治成熟度”不够。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马上进行政治教育,这种政治教育不是由学校课堂上的老师来传授,而是通过全民族对政治活动的实践参与,这也是韦伯眼中的政治经济学的终极目的。
评分如果我们再补充一些背景数据,那么读者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引人关注并因此让各个学派著书立说。
评分该书每章的“专栏”亦是“为了进一步展开相关概念并增强学生对有关素材的兴趣”。比如绪论的专栏介绍了地理学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范围,其中有些职业,用我闺女的话来说,很帅噢。当然,人家依据的是美国职业标准。与其他教材最大的区别在于,专栏往往谈及地理学与女性的关系,例如第六章专栏,“做母亲的风险”与“一亿女性缺失”。这个除了说明编撰者没有性别歧视之外,还暗示女性读者,你们更有必要读读该书。至于“问题与讨论”及“延伸阅读”部分,我想,即使是专门学它的人,也需要有极大的耐心去思考和阅读,作为普通读者,我们跳过便是。
评分 评分英国民族学家安东尼·史密斯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运动,目的在于为一个社会群体谋取和维持自治及个性,他们中的某些成员期望民族主义能够形成一个事实上的或潜在的民族。”据美国学者路易斯·斯奈德研究统计,近代以来至少存在有200 种以上的不同含义的民族主义。所以,美国学者卡尔顿·海斯得出结论说:“关于爱国主义、民族性和民族主义的历史和属性的系统和总体研究,在任何语言中都不存在。”他进而指出:(1)民族主义是一种历史进程——(人们)在此进程中建设民族国家;(2)“民族主义”一词意味着包含在实际的历史进程中的理论、原则或信念;(3)民族主义是某种将历史进程和政治理论结合在一起的特定的政治行动;(4)民族主义意味着对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忠诚超越于其他任何对象。由此可见:西方近代以来诞生的“民族主义&r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