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吧:有关中国文化的101个趣味问题

问吧:有关中国文化的101个趣味问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庆茹 等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文化
  • 趣味问答
  • 文化常识
  • 传统文化
  • 历史知识
  • 国学
  • 民俗
  • 文化探索
  • 知识普及
  • 问答游戏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53456
版次:1
商品编码:10054487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3
字数:15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以轻松活泼而又严谨准确的语言娓娓道来,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休闲文化读物。

内容简介

  传统文化对广大现代人来说既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随着传统文化的日趋升温,大众对一些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的话题产生了兴趣。如:关公怎么从战神成了财神?俗语“女大十八变”中,“十八”是指年龄还是指变化之数?为什么称帝王君临天下称为“南面”呢?一柱香的时间有多长?……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都隐藏着丰富而有趣的内容。本书采用“提问、回答并链接拓展”的形式,精选了传统文化中的101个趣味小问题,以轻松活泼而又严谨准确的语言娓娓道来。各篇相对独立,信手翻来就会有所心得,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休闲文化读物。
  本书采用“提问、回答并链接拓展”的形式,精选了传统文化中的101个趣味小问题,以轻松活泼而又严谨准确的语言娓娓道来。各篇相对独立,信手翻来就会有所心得,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休闲文化读物。

精彩书评

  有关中国文化的101个趣味问题。

目录

1.为什么常常称创始人为“鼻祖”?这跟鼻子有关系吗?
知识链接:为什么人们说到自己时,总喜欢指着鼻子呢?
2.为什么骂人时一般说“不要脸”而不说“不要面”?古代的“脸”
与“面”是指人体的同一个部位吗?
知识链接:俗语常说的“面子”,是指表面吗?
3.和尚剃光头与印度的气候有关吗?
知识链接:古代的和尚为何在光头上烙有戒疤?
4.勾手指表示对自己说的话负责,那么勾手指是怎么来的?
知识链接:击掌的动作为何也表示盟誓?
5.手的第二个指头为什么叫“食指”?
知识链接:我们常说的“染指”到底跟哪个指头有关?
6.把一条腿搁在另一条腿上为什么叫翘“二郎腿”?
知识链接:二郎神的原型到底是谁?
7.“足下”在古代是下对上或同辈之间的尊称吗?
知识链接:膝下、手下等与身体部位有关的词语,它们表示什么意思?
8.“打千”就是请安的意思,这是什么样的礼节?
知识链接:打千源自满族礼节,那么还有哪些请安的礼节?
9.为什么古代大臣称皇帝为“陛下”呢?
知识链接:殿下、阁下、节下、麾下,各指称什么人?
10.为什么唐代之前的皇帝我们用谥号称,唐宋的皇帝却用庙
号称,而清朝则是用年号称呢?
知识链接:西方的君主有没有谥号、庙号、年号呢?后人又是
如何称呼他们的?
11.为什么科举考试中的第三名被称为“探花”呢?
知识链接:为什么科举考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则叫榜眼?
12.“大夫”本来是个官职名,怎么后来指医生?医生这个说法
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知识链接:太医与御医有区别吗?
13.为什么将出家的僧人、道士称为“方外人士”呢?
知识链接:出家的女僧人俗称尼姑,这个称呼是怎样来的?
14.古代为什么称媒人为“冰人”、“伐柯人”?
知识链接:官媒与私媒
15.为什么用“桃李”来指代学生?
知识链接:古人对教师都有哪些称呼?
16.为什么皇帝的女儿称为“公主”?
知识链接:清朝皇帝的女儿又叫格格吗?
17.公主的丈夫称为“驸马”,驸马是称号还是官职?
知识链接:驸马别号“粉侯”是怎么回事?
18.为什么做官的女婿被称为“金龟婿”?
知识链接:古人认为龟代表长寿,为什么也用来骂人?
19.古人用“东床”来称呼女婿,这是否仅仅与“东南西北”的方
向有关呢?
知识链接:王羲之与《兰亭集序》
20.岳父为何被称作泰山?
知识链接:泰山封禅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封禅要选择泰山呢?
21.古代中国只允许丈夫休妻吗?有没有可以离婚的?
知识链接:哪些情况属于“夫妻义绝”?
22.“义结金兰”与“兰花”有关吗?
知识链接:不同朋友关系的称谓
23.铜钱常被称为“孔方兄”,难道是因为与钱“称兄道弟”有什么
好处吗?
知识链接:“元宝”与“通宝”
24.我们为什么说买“东西”而不说买“南北”?
知识链接:唐朝都城长安的东市和西市
25.为什么称帝王君临天下为“南面”呢?那么“北面”又有什么
特指呢?
知识链接:为何打了败仗叫“败北”呢?怎么不叫“败南”?
26.“南无阿弥陀佛”是“南边没有阿弥陀佛”的意思吗?
知识链接:人们常说的六字真言是指什么?
27.“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里所说的“东海”和“南山”是指什么
地方?
知识链接:过生日和过寿有什么区别?
28.东道主一词是怎么来的?是从国外“引进”的么?
知识链接:西宾又是怎么回事?这和东道主有关吗?
29.我们常用东窗事发来形容事情败露,为什么这么说?
知识链接:秦桧等人的跪像是什么时候立在岳飞墓前的?
30.为什么意见不同叫相“左”?
知识链接:古代“右”是否都表示“尊”而“左”都表示“卑”呢?
31.为什么称某人入住某处为“下榻”,而不是“上榻”呢?
知识链接:古代的榻是用来睡觉的还是用来坐的?
32.为什么古代称女孩子为“黄花闺女”?
知识链接:贴花黄的来历
33.“小姐”一词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知识链接:古代对未婚女子的称呼有哪些?
34.女儿为什么被称作“千金”?
知识链接:千金一笑是怎么回事儿?
35.三寸“金莲”真的要小到三寸吗?
知识链接:女子缠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36.金枝玉叶、大家闺秀、小家碧玉都是指什么样的女子?
知识链接:古时的“三从四德’’是指什么?
37.俗语“女大十八变”中,“十八”是指年龄还是指变化之数?
知识链接:古代小说中常有“二八芳龄”、“年方二八”,这里的
“二八”是多少岁呢?
38.“不郎不秀”中的“郎”、“秀”与男女性别有关吗?
知识链接:郎中本来是官名,怎么后来指医生了?
39.民间传说中“哭倒长城”的孟姜女是姓“孟”吗?
知识链接:孟姜女“哭倒长城’’的传说是真事吗?她哭的是哪个长城?
40.唐僧姓什么?《西游记》里关于唐僧身世的描述可信么?
知识链接:中国佛教史上的四大翻译家是谁?
41.周公与睡觉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说睡觉就是去见周公了呢?
知识链接:“周公解梦’’的周公就是“梦周公”的周公吗?
42.据说历史上轻功最好的人要数曹操,因为“说曹操,曹操到”。
这真的跟三国时的曹操有关系吗?
知识链接:历史上的曹操是什么样的人?
43.酒楼饭店里常供财神,也有供关公的,关公什么时候成了
财神?
知识链接:除了关羽之外,我国古代还有哪些财神?
44.为什么王昭君又被称作明妃呢?
知识链接:古诗中所说鸡塞是什么地方?
45.和尚化缘是因为寺院缺少食物吗?
知识链接:僧人必须只吃素食吗?
46.今人所说的“名字”与古人所说的“名字”是否一样呢?
知识链接:古代女性有没有字?
47.我们今天说荷包很鼓,就是很有钱的意思。古人随身带的荷包
就是钱袋的意思吗?
知识链接:荷包产生于什么时候?它怎么成了男女爱情信物?
48.象棋是中国人自创的,国际象棋与中国象棋有关系吗?
知识链接:一个有关象棋的故事
49.用筷子吃饭是中国人的传统,古人一直都是用筷子吃饭
的吗?
知识链接:筷子是什么时候诞生的?“箸”为什么要叫“筷子”呢?
50.中国古代有“火柴”吗?古人点火用什么东西呢?
知识链接:火镰、火石和火绒是什么样子的?
51.玻璃是什么时候传人中国的,中国古代能制造玻璃吗?
知识链接:琉璃是什么时候改称玻璃的?
52.“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古人真的这样做针吗?
知识链接:用金属针做针灸始于秦汉吗?
53.中国古代就有接种“人痘”免疫天花的方法,这是怎么回
事呢?
知识链接:从“人痘”到“牛痘”
54.阿谀奉承也叫做“拍马屁”,这是为什么?
知识链接:“狗颠屁股”
55.为什么第一次见面出难题叫下马威?
知识链接:下马怎么和官员初到任有关?
56.为什么我们说“老虎”、“老鼠”,而不说“老狮”、“老兔”?
知识链接:为什么我们说“兔子”、“狮子”,而不说“虎子”、“鼠子”?
57.人们常把喜欢吃的人称为饕餮,饕餮是一种什么样的动
物呢?
知识链接:上古四凶都指什么?
58.独占鳖头里所说的“鳌头”是指什么东西?
知识链接:龙的九个儿子都是什么?
59.十二生肖中为何没有“猫”这一属相?
知识链接:猫为什么没有进入十二生肖的民间传说
60.“家”字的下半部分为什么是意思为猪的“豕”?
知识链接:动物和人的关系在古代尤为密切,我们的祖先驯养
了哪些动物?
61.为什么古人的住宅前总是有两尊石狮子?
知识链接:狮子是进口的吗?
62.折柳常被用来比喻离别,它跟分离有什么关系?
知识链接:杨柳
63.人们常说的指桑骂槐,跟桑树槐树有关系吗?
知识链接:瓜田李下是什么意思?瓜田和李下都指什么呢?
64。人们常说的寻花问柳、拈花惹草和花草有关吗?
知识链接:古诗词中常常提到的解语花是什么花?
65.形容很受女孩子欢迎,叫做走桃花运,为什么是“桃花”而
不是别的花?
知识链接:桃符是怎么来的?
66.“豆蔻”也被称为“含胎花”,为何在古代诗文中常用来比喻
少女?
知识链接:古代女子的年龄有什么特殊叫法?
67.古人为什么称日本为“扶桑”?
知识链接:日本的古称——倭国
68.“青楼”一直都是指妓院吗?
知识链接:既然青楼是以颜色命名的,那么红楼又是怎么来的呢?
69.清明扫墓的习俗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又变成了踏青?
知识链接:清明节前的寒食节是怎么来的?
70.故宫被称为“紫禁城”与“紫色”有关吗?
知识链接:紫微星是紫色的星星吗?为何紫微星和皇帝有关?
71.人们常把随便开口说话叫信口雌黄,“雌黄”是什么东西?
知识链接:雄黄是什么?
72.为什么是“不到黄河心不死”,而不是“不到长江心不死”呢?
知识链接:与黄河相关的词语还有“黄河清,圣人出”,为什么
水清圣人就出现了?
73.古书为什么是从左往右竖排的?
知识链接:竹简与木牍
74.《百家姓》中“赵钱孙李”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知识链接:宋代编著的《百家姓》是否只记录了一百个姓?
中国大概有多少姓氏?
75.“百科全书”的说法是从西方传进来的,中国古代有百科全
书吗?
知识链接:《四库全书》是类书吗?
76.“汗青”、“汗颜”、“汗牛充栋”,都与“出汗”有关吗?
知识链接:我国古代的图书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77.“大学”一词古代就有,它的本义是什么?中国古代有大学吗,
是怎样的?
知识链接:中国古代的书院教育是怎样的?
78.“博士”并不是“舶来词”,它自古以来就与学位有关吗?
知识链接:古代的“学士”是否比“博士”的等级低呢?“学士”
是官职还是学位?
79.“夫子”是对老师的尊称,怎么“老夫子”倒是对读书人的戏
称呢?
知识链接:孔子都有哪些称呼?
80.古人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里的三是个虚数还是确
有所指呢?
知识链接:古文中的“三”和“九”为什么常被用来泛指多数呢?
81.古人所说的三姑六婆指的都是自己的亲戚吗?
知识链接:三教九流是指什么?
82.形容一个人坏事做尽叫“五毒俱全”,什么是“五毒”?
知识链接:端午节是怎么来的?都有哪些习俗?
83.五行为什么按“金木水火土”的顺序排列?
知识链接:与“五行”学说相对应的还有“五德”,这是怎么回事?
84.音乐盒也叫做八音盒,“八音”具体指什么呢?
知识链接:古人常说的弹琴是指什么琴?
85.古代刑罚中的重罪要诛九族,九族都是哪些亲戚?诛十族
又是怎么回事?
知识链接:古代的刑罚都有哪些?
86.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指的是哪条河?
知识链接:为什么人们称黄河是九曲黄河?
87.为什么古人称新婚卧室为“洞房”?
知识链接:“洞房”以前的新婚卧室叫什么呢?
88.常说的旁门左道究竟指什么“门”,什么“道”呢?
知识链接:旁门左道用的“巫蛊”是什么?
89.古人称妓院为“秦楼楚馆”,这跟秦国、楚国有什么关系吗?
知识链接:“秦晋之好”也是一个与春秋国名有关的成语,这个说
法是怎么来的呢?
90.祸起萧墙里的“萧墙”是什么墙?
知识链接:影壁和萧墙是否相同?
91.古人在夏天能吃到“冰镇”的食物吗?
知识链接:中国古代有冰箱和冰激凌吗?
92.古代的“布衣”、“白衣”、“朱绂”、“乌衣”分别指代什么?古
代的不同衣服有贵贱之分吗?
知识链接:古代衣服的饰纹有什么含义吗?衣服可以像现在
一样随意穿着吗?
93.和尚的僧衣颜色为什么不全都一样?
知识链接:西藏喇嘛的服装有什么颜色?和内地僧侣的僧衣
颜色有什么不同?
94.为什么古代称丫环为“青衣”?这个青衣跟戏剧中的青衣是
一个意思吗?
知识链接:戏剧里的丫鬟形象
95.张冠李戴是笼统的说,还是真有其人?
知识链接:“张公吃酒李公醉”中的张、李是指谁?
96.我们现在用肥皂等洗衣物洗澡,古人是用什么做洗涤剂的?
知识链接:中国人是什么时候开始制造现代肥皂的?
97.历史上最早“垂帘听政”的人是谁?
知识链接:女主临朝称制是从谁开始的?
98.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为什么“光阴”
能用“寸”量呢?
知识链接:我们常说“时光如梭”,为什么时间流逝可以用
“如梭”来形容?
99.“一炷香”的时间有多长?
知识链接:除了燃香计时,古代还用什么方法计时?
100.古代的年号是怎么回事?年号一个都没有重复的吗?
知识链接:帝王登基一定要改元吗?除去年号纪年,古代还有
其他的纪年方式吗?
101.星期制是从西方传人的,中国古代的官吏休假制度是怎
样的?
知识链接:中国古代的民间休假

精彩书摘

  为什么骂人时一般说“不要脸”而不说“不要面”?古代的“脸”与“面”是指人体的同一个部位吗?
  为了宣泄对某人的愤怒不满之情,常会骂“不要脸”,意思是说这人不顾颜面,不知羞耻。但却不会骂“不要面”,这是为什么呢?这主要是因为书面语和口语的不同。“面”属于书面用语,多用于文学作品之中;相对而言,“脸”是口语,时常出现在口头对话之中。比如我们在日常对话中会说洗脸、擦脸,却很少说洗面、擦面。俗语说某人脸比城墙还厚,如果说成面比城墙还厚,便失去了口语生动活泼的效果。口语所要表达的意思,也可在书面中采用文学化的语言表达:比如不要脸在文学作品中,可以说成不顾颜面;洗脸亦可说成净面等等。另外,“不要脸”在发音上掷地有声,铿锵有力,比“不要面”硬朗得多。
  其实,脸最早并不完全是口头用语。明代之前的“脸”和“面”都是书面用语,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如唐代诗人岑参有诗:“岸花仍自羞红脸”,李清照词云:“香脸半开娇旖旎”,自居易“犹抱琵琶半遮面”以及崔护“人面桃花相映红”都将脸、面用进了文学词句。后世才逐渐有了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
  脸和面现在的意思差不多,但在以前的意思却是有差异的。脸是晚出的字,大约是魏晋以后才产生的,最初的意思就是颊,常常指妇女目下颊上可以施粉的部位。如白居易的《昭君怨》“眉销残黛脸销红”,指的就是这个部位。除此之外,“脸”在古代还有“睑”的意思,也就是眼皮。南朝梁武帝《代苏属国妇》诗:“帛上看未终,脸下泪如丝。”这里的“脸”就指眼皮。而面的范围要比脸大,包括整个头的前部,脸只是面的一部分。随着时间的演进,脸的语义逐渐扩大,跟面的意思基本一致了。
  知识链接
  俗语常说的“面子”,是指表面吗?
  “面子”的确有表面的意思,在有的方言中就将被褥面称为面子,另外还有衣服面子、鞋面子等说法,意思相似,都是指物体的表面。面子既然有了表面的意思,逐渐发展出事情表面的意思也就不奇怪了,如《孽海花》中写道:“西后虽然退居颐和园,面子上不干涉朝政……”这里的面子,就是事情表面的意思。
  与此同时,面子的词义没有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它还发展出了体面、颜面的意思。面本来就指头的前部,上面长着五官。人长得美丑,主要就看这张脸了,因此尊严、体面跟“面”挂钩,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比如上古时代五刑之一的墨刑,就是在罪犯的额头刺上黑字,为的就是让罪犯“没面子”,是一种耻辱刑。
  自古就有好面子的人,石崇与王恺斗富就是一个争面子的典型故事。石崇与王恺是晋武帝时人。石崇是靠着在荆州当地方官时,指使属下抢劫商人而发家致富的。他后来一路高升,还位列九卿之一。王恺的姐姐则是晋武帝司马炎的母亲,他也就是晋武帝的亲舅舅。作为皇亲,王恺自然看不上平民出身的石崇,而石崇也不服凭借贵族身份而高人一等的王恺,因此二人暗中较劲儿,非要压倒对方。王恺家用麦糖水刷锅,石崇家就用石蜡当柴火煮饭;王恺用紫纱做成40里的屏障,石崇就用锦锻做成50里的屏障;比来比去,总是石崇略占上风。王恺很不服气,于是搬来武帝做后盾。为了帮助王恺获胜,晋武帝赠给他一株二尺多高的珊瑚树。王恺十分得意地拿到石崇家向石崇炫耀,谁知石崇顺手拿出铁如意,几下就将珊瑚树击成碎片。王恺以为石崇是妒嫉所致,要抓他去见武帝。没想到石崇却轻松地说:“这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我现在赔给你就是啦。”他命仆从取出自家的珊瑚树,别说二尺多高的了,就连三四尺高的也有六七株之多。王恺看得目瞪口呆,自知不是对手,这场面子比拼也就此告一段落。

前言/序言


《问吧:有关中国文化的101个趣味问题》是一本旨在激发读者对博大精深中国文化探索兴趣的书籍。它以一种轻松愉悦的方式,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问答,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领略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而是精心设计成一本适合大众阅读的文化启蒙读物。它避开了艰深晦涩的理论,转而聚焦于那些鲜活、有趣、常常被人们忽略却又充满智慧的文化细节。从古代的哲学思想、诗词歌赋,到传统的节日习俗、民间传说;从精美的艺术形式,如书法、绘画、戏曲,到日常的生活智慧,如饮食、服饰、建筑,书中都涵盖了广泛而多元的主题。 每一章的问题都经过精心挑选,旨在触及中国文化中最具代表性、最能引起共鸣的方面。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被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问题所吸引,这些问题或引发思考,或带来惊喜,或勾起回忆。例如,可能你会好奇“为什么中国人过春节要贴对联?”、“‘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京剧的脸谱有着怎样的象征意义?”、“为什么有些中国菜会用到‘八角’这种香料?”。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故事。 《问吧:有关中国文化的101个趣味问题》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问答式”的呈现方式。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通过“提问—解答”的模式,让读者在主动求知的过程中获得乐趣。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能够有效地调动读者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吸收和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每一个问题的解答,都如同一扇打开的窗户,让读者得以窥见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 本书的内容深度适中,既不会过于浅显而显得乏味,也不会过于深奥而令人生畏。对于初学者来说,它可以是一本极佳的入门读物,帮助他们建立起对中国文化的基本认知;对于已经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的读者,它也可以提供新的视角和更深入的见解,让他们发现更多未曾留意过的文化细节。 书中关于中国文化的探讨,往往会从一个具体的事物或现象出发,然后追溯其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例如,在探讨某一个节日时,书中可能会从节日的起源传说讲起,接着介绍与之相关的民俗活动、诗歌、歌曲,最后可能会讨论这个节日在中国人情感生活中的地位。这种层层递进的解读方式,使得每一个文化现象都显得生动而立体。 《问吧:有关中国文化的101个趣味问题》致力于打破人们对中国文化的刻板印象,展现其丰富多样、充满活力的真实面貌。它鼓励读者用好奇的眼光去审视身边熟悉的文化现象,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智慧和美学。本书的语言风格活泼生动,通俗易懂,力求让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都能轻松阅读,乐在其中。 总而言之,《问吧:有关中国文化的101个趣味问题》是一本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启发性于一体的文化读物。它以一种创新而引人入胜的方式,邀请读者踏上一段发现中国文化魅力的奇妙旅程。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耐心而渊博的朋友,随时准备为你解答心中关于中国文化的种种疑问,并带领你走进一个更加广阔、更加有趣的文化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让我深入了解其精髓,又不至于让我望而却步的书。终于,《问吧:有关中国文化的101个趣味问题》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引人入胜的内容,成为了我近期最爱不释手的一本。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通过101个精炼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串联起来。这些问题并非是简单的常识性提问,而是深入到中国文化核心的、常常令人好奇却又难以找到清晰解答的疑问。例如,书中关于“‘龙’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的探讨,不仅仅是简单地将龙描述成一种神兽,而是通过追溯其历史演变,结合不同朝代的画像和文献,深入剖析了龙所代表的权力、吉祥、民族精神等多元的文化内涵。读到这里,我才真正理解了“龙的传人”这个词汇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和历史积淀。 这本书的解读方式也极其富有吸引力。作者并非生硬地罗列事实,而是善于运用各种引人入胜的故事、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将每一个问题背后的文化意涵娓娓道来。在关于“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章节,书中不仅介绍了她们的容貌和生平,更侧重于分析了她们为何能成为“四大美女”,以及她们的故事在后世文化中留下的印记。这种叙事方式,让我感觉像是穿越回了历史的长河,亲身去感受那些鲜活的人物和事件。 作者的文字功底同样令人赞叹。他的语言风格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韵味。他能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复杂的概念,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比如,在解释“道家思想”时,作者没有使用晦涩的哲学术语,而是用“无为而治”的生动例子,以及对自然和谐的描绘,让我对道家“顺其自然”的理念有了清晰的认识。 此外,这本书在内容的编排上也十分用心。每一个问题都经过精心设计,从易到难,从广到深,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同时,书中也穿插了许多趣味性的细节,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例如,在关于“中国人的姓氏起源”的讨论中,书中提到了许多有趣的姓氏来源,让我对自己的姓氏也有了新的认识。 总而言之,《问吧:有关中国文化的101个趣味问题》是一本集知识性、趣味性和文学性于一体的佳作。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将中国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方面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任何想要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朋友,相信它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评分

作为一个长久以来对中国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找到一本既能满足我的求知欲,又不至于过于枯燥的读物。终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发现了《问吧:有关中国文化的101个趣味问题》。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一道光,照亮了我探索中国文化深层奥秘的道路。 这本书的选题非常巧妙,101个问题涵盖了从古代历史、神话传说,到现代社会风俗、饮食文化,再到艺术、哲学等各个领域。而且,这些问题绝非那种人云亦云、浅尝辄止的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了许多常人可能忽略,但却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现象。例如,书中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探讨,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罗列,而是追溯了它们各自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对世界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读到这里,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充满智慧和创造力的时代,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更令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在解答问题时,往往能够提供多角度的分析和引人入胜的故事。它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答案,而是通过丰富的历史典故、生动的传说故事,以及作者独特的见解,将抽象的文化概念变得鲜活起来。读到关于“中秋节的传说”时,我被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的故事深深吸引,同时也了解到这个节日背后所蕴含的家庭团聚、思念亲人的情感寄托,这让我对这个节日有了更温暖、更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适合我这样的普通读者。它没有使用过于艰涩难懂的学术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语言,将复杂的文化知识娓娓道来。即使是对中国文化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地阅读和理解。同时,作者在书中也穿插了许多有趣的细节和冷知识,这些都能让阅读过程充满乐趣,减少枯燥感。比如,书中提到关于“筷子”的起源和使用礼仪,其中一些关于夹菜、摆放的讲究,不仅让我感到新奇,也让我意识到,原来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事物,背后也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也值得称赞。清晰的章节划分,以及适时出现的插图,都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当我翻到关于“中国结”的部分时,书中配有的精美图片,让我直观地感受到了中国结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也激发了我想要进一步了解不同中国结寓意的兴趣。 总而言之,《问吧:有关中国文化的101个趣味问题》是一本真正让我爱不释手的书。它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带领我走进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世界,解答了我许多曾经的疑惑,也激发了我更多的探索欲望。我非常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朋友,相信你们也一定会和我一样,在这本书中收获满满的惊喜和知识。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我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精髓的书籍。《问吧:有关中国文化的101个趣味问题》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浅出的解读,彻底吸引了我,并成为我近期阅读的亮点。 本书最令我称赞的是,它以101个精心设计的问题为线索,串联起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这些问题并非泛泛之谈,而是直指中国文化的精髓,触及了许多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却又常常忽略的文化现象。例如,书中关于“‘圆’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的探讨,就并非简单地从几何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而是深入挖掘了“圆”在中国传统哲学、艺术、建筑、甚至人际交往中所蕴含的丰富含义,比如“团圆”、“圆满”等概念,以及它如何体现了中国人追求和谐、完整的价值观念。这种层层深入的解读,让我对“圆”有了全新的认识。 本书的解读方式也极具特色。作者没有采用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善于运用大量的历史典故、生动的故事和有趣的传说,将抽象的文化概念变得鲜活起来。在关于“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的章节,书中不仅介绍了她们的生平故事,更侧重于分析了她们的命运如何与历史事件相结合,以及她们的形象在中国文化中留下的深刻印记。这种叙事方式,让我感觉像是在与历史对话,亲身感受那些鲜活的人物和故事。 作者的语言风格也十分出色。他的文字流畅而富有感染力,既保持了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和严谨,又融入了现代的表达方式,读起来轻松愉快。他善于运用精炼的比喻和生动的描绘,将复杂的文化内涵解释得清晰透彻。例如,在描述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时,作者用“虚实相生,意境悠远”这样的语句,让我仿佛能看到画中的景致,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邃意境。 此外,本书在内容的组织上也显得十分用心。101个问题环环相扣,从历史的纵深到民俗的广度,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书中穿插的许多趣味性细节,也为阅读增添了不少乐趣,例如,关于“中国古代的‘六礼’”,书中对这些繁复而充满寓意的礼节的介绍,让我觉得既有趣又有意义。 总而言之,《问吧:有关中国文化的101个趣味问题》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打开中国文化之门”的书。它以一种轻松而深刻的方式,为你揭示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中国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朋友们,它必将成为您文化探索之旅中不可或缺的伙伴。

评分

在我看来,一本好的文化书籍,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重要的是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探索欲。而《问吧:有关中国文化的101个趣味问题》恰恰做到了这一点,这本书如同一位博学的向导,带着我在这浩瀚的中国文化领域里,进行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探索之旅。 本书的魅力,首先体现在其提出的101个问题上。这些问题,看似寻常,却往往触及到中国文化最深层次的内核。例如,书中关于“‘面子’在中国社会中的微妙作用”的剖析,就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定义,而是深入到人际交往、社会评价、情感维系等多个维度,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展现了“面子”在中国文化中所扮演的复杂而重要的角色。这种深入骨髓的解读,让我对中国人的行为逻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本书的解读方式也同样令人称道。作者并没有采用干巴巴的知识灌输,而是巧妙地将每一个问题,转化为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在关于“中国古代的四大神兽”的探讨中,书中不仅介绍了它们的形象和象征意义,更是通过讲述与它们相关的神话传说,让这些古老的神祇变得鲜活起来,也让我对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和信仰体系有了更生动的认识。 作者的文字功底也非同一般。他的语言风格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雅致,并且恰到好处地融入了幽默感,使得阅读过程轻松愉快。他善于运用精辟的短语和生动的比喻,将复杂的文化现象解释得清晰透彻。例如,在谈到中国传统节日时,作者常常会用“时间里的仪式感”这样的词句,让我瞬间领会到这些节日对于中国人而言,不仅仅是放假,更是情感的连接和文化的传承。 此外,本书在内容的设计上也显得十分考究。101个问题环环相扣,从宏观到微观,从历史到现代,层层递进,引导读者逐步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书中穿插的许多趣味性插图和历史图片,也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视觉体验,让我在享受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了美的享受。 总而言之,《问吧:有关中国文化的101个趣味问题》是一本真正能够让你在阅读中获得启发和乐趣的书。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中国文化的精髓展现在我们面前,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渴望了解中国文化的朋友,它绝对会成为您文化探索旅程中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的文化爱好者,我一直对中国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领域充满好奇。然而,市面上大多关于中国文化的书籍,要么过于学院派,要么内容碎片化,很难找到一本能够让我全面、系统、又有趣地了解中国文化的读物。直到我偶然间发现了《问吧:有关中国文化的101个趣味问题》,我才觉得,我的文化探索之旅终于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导航仪。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避开了传统的章节式介绍,而是巧妙地以“问题”作为串联起中国文化各个维度的“珍珠”。这101个问题,涵盖了中国文化的面面观,从历史的洪流、哲学的深邃,到艺术的瑰丽、民俗的鲜活,无所不包。而且,这些问题都不是那种流于表面的、简单的“是什么”,而是引人深思的“为什么”、“怎么样”,例如书中关于“‘中庸’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体现”的探讨,就并非简单地解释“中庸”的含义,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深入分析了“中庸”在政治、伦理、人际交往等多个层面的实际应用,让我对这一古老智慧有了全新的理解。 让我尤其惊叹的是,本书作者在解读每一个问题时,都展现出了深厚的功底和独特的视角。他能够将复杂的历史文献、深奥的哲学理论,转化为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语言,并且通过大量的例证和故事,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例如,在关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章节,作者并没有枯燥地列举考试科目和流程,而是讲述了许多读书人的辛酸历程,以及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其中穿插的许多小故事,都令人感叹万千。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极具特色,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活力。作者在遣词造句上十分考究,常常能用精炼的语言点出问题的核心,并且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幽默感,使得阅读过程轻松愉快,丝毫不会感到疲惫。例如,在谈到中国饮食文化时,作者描述一道菜肴的美味,常常能用非常形象的比喻,让人垂涎欲滴,也让我对中国美食的精髓有了更深的体会。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也非常人性化。清晰的问题编号,适时穿插的精美插图,都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愉悦感。当我翻到关于“中国山水画的意境”部分时,书中配有的几幅经典的山水画作,让我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学追求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总而言之,《问吧:有关中国文化的101个趣味问题》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打开中国文化之门”的书。它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将中国文化的点点滴滴串联成一幅壮丽的画卷。我毫不犹豫地向所有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推荐这本书,它必将成为您探索中国文化的得力助手。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浸淫在中国文化研究的爱好者,我深知要触及中国文化的本质,往往需要跨越历史的长河,洞悉哲学的精髓,并理解那些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问吧:有关中国文化的101个趣味问题》这本书,恰恰以一种别出心裁的方式,为我打开了这样一扇通往中国文化深处的大门。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莫过于它精心挑选的101个问题。这些问题并非是简单的知识点罗列,而是直指中国文化的核心,触及到了那些我们常常感到好奇,却又难以找到确切答案的疑问。例如,书中关于“‘风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的探讨,就并非简单地将其视为迷信,而是深入分析了风水学背后所蕴含的古人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以及它如何渗透到建筑、选址等方方面面。这种辩证而深入的解读,让我对“风水”有了全新的认识。 本书作者的解读方式也堪称一绝。他没有采用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将复杂的文化概念,融入到生动的故事、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之中。在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章节,作者并非简单地介绍这些发明的技术细节,而是通过讲述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以及对世界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感受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书中语言的运用也极具功力。作者的文字流畅而富有感染力,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又不失文学创作的温度。他善于运用精炼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将抽象的文化概念变得鲜活生动,让读者在阅读中体会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例如,在描述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时,作者用“笔墨的飞白,恰似山间的云雾,留白处自有乾坤”这样的句子,让我仿佛能看到画中的景致,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邃意境。 此外,本书在内容的编排上也十分精巧。101个问题由浅入深,由广及窄,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书中穿插的许多趣味性细节,也让阅读过程充满惊喜,例如,关于“中国人为什么喜欢用‘八’这个数字”,书中提供的各种解释,都让我觉得非常新奇有趣。 总而言之,《问吧:有关中国文化的101个趣味问题》是一本真正能够带你走进中国文化内心世界的绝佳读物。它以一种轻松而深刻的方式,为你解答心中关于中国文化的种种疑问,强烈推荐给所有热爱中国文化的朋友。

评分

我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兴趣由来已久,一直希望能够找到一本能够真正帮助我深入理解其精髓的书籍。经过多方搜寻,终于让我惊喜地发现了《问吧:有关中国文化的101个趣味问题》。这本书以其独特的提问方式和深入浅出的解读,迅速吸引了我,并成为了我近期阅读的首选。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其精心设计的101个问题。这些问题并非简单地罗列中国文化的表面现象,而是深入到了文化的肌理之中,触及到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却又常常忽略的文化根源。例如,书中关于“为什么中国古代的许多建筑都讲究对称性”的提问,就不仅仅是对建筑形式的描述,更是引申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平衡”、“和谐”的思想,以及古代人们对宇宙秩序的理解。读到这里,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看似简单的建筑美学,背后蕴含着如此深厚的哲学智慧。 更令我赞叹的是,本书作者在解答每一个问题时,都展现出了非凡的洞察力和渊博的学识。他能够将原本枯燥的历史事实、复杂的文化理论,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引人入胜的故事,变得易于理解和消化。在关于“中国古代的节气与农耕文明”的探讨中,作者不仅详细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和作用,更是结合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生动地描绘了农民们如何顺应天时,辛勤耕作的场景,让我对中国传统农耕文明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极具特色,既保持了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和严谨,又融入了现代的语境和表达方式,读起来流畅自然,毫不费力。作者善于运用贴切的比喻和类比,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使得读者能够轻松地掌握其精髓。例如,在解释“儒家思想”时,作者用了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让我瞬间明白了“仁”和“礼”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此外,这本书在内容的组织上也显得十分有条理。每一个问题都经过精心筛选和编排,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地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同时,书中穿插的许多趣味性的小知识和冷门轶事,也为阅读增添了不少乐趣,让我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总而言之,《问吧:有关中国文化的101个趣味问题》是一本能够让你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全面而深刻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好书。我真心推荐给所有对中国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朋友们,相信它一定会成为您探索中国文化世界的一位不可或缺的向导。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文化有着持续热情的研究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引我入胜、并能引发我深度思考的书籍。在阅读了无数相关书籍之后,《问吧:有关中国文化的101个趣味问题》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引人入胜的内容,成为了我近期最满意的一部作品。 本书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将中国文化的学习过程,设计成一场引人入胜的“问答之旅”。这101个精心挑选的问题,并非是简单的知识点罗列,而是直指中国文化最核心、最有趣,也最容易引发读者好奇心的部分。例如,书中关于“‘红色’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的探讨,就不仅仅是简单地解释红色代表喜庆和吉祥,而是深入到红色的历史渊源、它在不同朝代、不同场合的运用,以及它所承载的权力、生命、辟邪等复杂而多样的文化内涵。这种多角度、深层次的解读,让我对这个我们熟悉的颜色有了全新的认知。 本书作者的解读方式也极具匠心。他没有采用枯燥乏味的学术论述,而是将每一个问题,巧妙地融入到生动的故事、历史典故以及鲜活的民间传说之中。在关于“中国古代的戏曲艺术”的章节,书中不仅介绍了不同剧种的特点,更是通过讲述梨园弟子学艺的艰辛,以及戏曲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让这些古老的艺术形式变得鲜活而有温度。 作者的语言风格也堪称一绝。他的文字流畅而富有文采,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又不失文学创作的灵动。他善于运用精炼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将抽象的文化概念,用通俗易懂且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例如,在描述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时,作者用“墨痕如龙蛇起舞,笔锋藏尽乾坤”这样的句子,让我仿佛能看到大师运笔的潇洒,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 此外,本书在内容的组织上也显得十分巧妙。101个问题环环相扣,从宏观的历史进程到微观的日常生活,层层递进,引导读者逐步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书中穿插的许多趣味性细节,也为阅读增添了不少惊喜,例如,关于“中国古代的发髻样式”的介绍,就让我对古代女性的审美和习俗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总而言之,《问吧:有关中国文化的101个趣味问题》是一本能够让你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精髓的绝佳读物。我毫不犹豫地向所有对中国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朋友们推荐这本书,它必将成为您文化探索旅程中一位博学而有趣的向导。

评分

在我看来,一本真正有价值的书,在于它能否在读者心中种下一颗好奇的种子,并引导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最终成长为对知识的渴望。《问吧:有关中国文化的101个趣味问题》这本书,正是这样一本能够点燃我内心探索欲望的优秀读物。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别具一格的“提问式”结构。它没有采用传统书籍的条条框框,而是将101个与中国文化相关的问题,作为探索的起点。这些问题,涵盖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从历史的沉淀到艺术的瑰丽,从哲学的深邃到民俗的趣味,无所不包。例如,书中关于“‘茶’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的探讨,就不仅仅是介绍茶的种类和冲泡方法,更是深入分析了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它如何与文人雅士、禅宗修行、家庭聚会紧密相连,以及“以茶会友”所蕴含的社交礼仪和情感交流。这种由表及里、由小见大的解读方式,让我对“茶”这个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有了全新的认识。 本书的解读方式也令人耳目一新。作者没有生硬地堆砌史实,而是善于将抽象的文化概念,融入到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场景中。在关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的章节,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简单的技术介绍,而是通过讲述这些发明是如何诞生的,在历史进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以及它们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让这些伟大的发明变得更加立体和鲜活。 作者的语言风格也极具魅力。他的文字流畅而富有感染力,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趣味。他善于运用恰当的比喻和生动的描绘,将复杂的文化内涵,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例如,在描述中国古代的诗歌意境时,作者常常用“如诗如画,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样的句子,让我仿佛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此外,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也十分用心。清晰的问题编号,精美的插图,以及适时出现的引言,都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体验。当我翻到关于“中国京剧的脸谱艺术”部分时,书中配有的色彩斑斓的脸谱图片,让我对京剧艺术的视觉冲击力有了直观的感受,也激发了我对不同脸谱所代表的性格的兴趣。 总而言之,《问吧:有关中国文化的101个趣味问题》是一本能够让你在阅读中不断产生惊喜的书。它以一种独特而引人入胜的方式,带领你走进中国文化的殿堂。我毫不犹豫地向所有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朋友推荐这本书,相信它一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评分

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国家,就必须去了解它的文化,而中国,无疑是一个拥有极其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然而,传统的文化书籍往往过于学术化,对于我这样一个非专业人士来说,读起来常常感到吃力。直到我遇到了《问吧:有关中国文化的101个趣味问题》,我才发现,原来了解中国文化也可以如此轻松有趣。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以“问题”为切入点,这是一种非常巧妙的设置。它不是一股脑地灌输知识,而是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勾起读者的好奇心,引导我们主动去思考、去探索。例如,书中关于“为什么中国人喜欢说‘你好’?”的讨论,不仅仅是简单地解释了问候语的用法,更深入地探讨了这种问候方式背后所蕴含的谦逊、礼貌以及人际交往的智慧。读到这里,我才真正体会到,即使是日常的问候,也承载着如此丰富的文化密码。 这本书在解答问题时,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它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而是能够深入挖掘问题的根源,分析其历史渊源、社会背景以及文化意义。在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这一章节,我不仅了解到了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的宏伟,更明白了这些设计背后所体现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尊重。这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分析,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刻、更立体的认识。 让我特别喜欢的是,书中穿插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和传说。这些故事将原本可能枯燥的历史和文化知识变得鲜活起来,读起来津津有味。比如,关于“春节为什么放鞭炮”的解释,书中结合了古老的传说,讲述了人们为了驱赶年兽而采取的行动,这让我对这个习俗的由来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也让我在这个节日里,多了一层对传统的敬畏。 此外,作者的文笔也非常考究,语言流畅自然,不失严谨,又充满趣味性。他善于运用比喻和类比,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例如,在解释“阴阳五行”时,作者就用了非常贴切的生活化例子,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这让我觉得,原来古老的哲学思想,也并非遥不可及。 《问吧:有关中国文化的101个趣味问题》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它用最轻松的方式,最引人入胜的故事,为我打开了认识中国文化的一扇窗。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渴望了解中国文化的朋友,相信它一定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

评分

25.为什么称帝王君临天下为“南面”呢?那么“北面”又有什么

评分

42.据说历史上轻功最好的人要数曹操,因为“说N曹操,曹操到”。

评分

知识链g接:古诗中所说鸡塞是什么地L方?

评分

知识链接:秦桧等人的跪像是什么时候立在岳i飞墓前的?

评分

66.“豆蔻”也被称为“含胎花”,为何在古代R诗文中常用来比喻

评分

知识链接:用金属针做针q灸始于秦汉吗?

评分

知识链g接:古诗中所说鸡塞是什么地L方?

评分

39.民间传说R中“哭R倒长城”的孟姜女是姓“孟”吗?

评分

64h。人们常说的寻花问柳、拈花惹草和M花草有关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