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印刷技术空前发达,其印制法帖逼真之程度,远过古人双钩填墨及汇刻。而且,基于原碑帖的放大与缩小,更可全方位地展现书作的精神风采。这是极方便于书法学习的。鉴于此,本社选编了这套书法经典放大丛帖。所选法帖多是原文字较小者,因而“放大”也就具有了价值。这些碑帖都是佳作杰构,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中说:“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本套丛帖字数远非“古刻数行”可比。放大本不仅追求原色,而且尽量做到保持原帖的点画、字形、行气、章法之“真貌”,使原作由于字“小”而不易见的韵致得以充分展现。如此既利于了学习,也增强了欣赏的多元性。
《曹全碑》,全称《汉合阳令曹全碑》,又名《曹景完碑》。东汉灵帝中平二年(一八五)十月立,碑高二百七十二厘米,宽九十五厘米。碑阳二十行,行四十五字,碑阴题名五列。内容为王敞记述曹全生平。此碑明万历初年在陕西省合县莘里村出土,出土时字画完好,一字不缺,碑移至城内时,不慎下角碰损,“因”字右下半遂缺损。明末时大风折树压碑,自首行“商”至十九行“吏”断裂一道。为汉碑中少有之完好者。出土后曾移存合阳县孔庙东门内,一九五六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馆第三室。是汉碑代表作品之一,为汉隶成熟期飘逸秀丽一路的典型。清万经评此碑曰:“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本次放大选用之本为朵云轩所藏明拓未断本。
我最近开始尝试将古代碑帖与现代审美结合起来,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探索过程。在研究《曹全碑》的过程中,我发现它那种方中寓圆的结构,以及遒劲又不失秀美的笔法,简直是现代设计中“平衡美学”的典范。而这本字帖的呈现方式,恰好为我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它的高清晰度扫描,让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碑文在漫长岁月中留下的痕迹,这些“历史的肌理”是任何电子版本都无法比拟的。我甚至能从那些细微的裂纹中,感受到工匠和书写者留下的温度。这种真实感对于我理解“金石入笔”的深层含义至关重要。它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视角,让我不仅能关注字形本身,还能关注到载体——石碑——是如何影响和塑造了书法的美感。对于那些希望在传统中寻找创新灵感的学习者或艺术家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细节深度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这部书法帖简直是学习篆书的“神助攻”啊!我最近迷上了汉碑的古朴雄浑之气,尤其是《曹全碑》那种端庄秀逸的风格,简直让人爱不释手。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感都非常棒,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就像捧着一件艺术品。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原碑的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极其精妙的还原,字形结构、笔画的粗细变化、甚至连风化造成的细微残损都清晰可见。这对于我们临摹者来说太重要了,因为书法学习的精髓就在于对古人笔法的细致入微的体察。我之前买过一些拓片影印本,总觉得那些模糊不清的线条让人心里没底,下笔总有点“虚”,但有了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是直接面对原碑一样,可以清晰地辨认出“蚕头燕尾”的形态,以及笔画起收的微妙之处。如果你是像我一样,渴望深入领会汉隶精髓的同道中人,这本书绝对是值得珍藏的。它不仅仅是一本字帖,更像是一份通往古人精神世界的精美邀请函。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书法爱好者,我最大的困扰就是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练习时间,实现效率和质量的双重提升。很多字帖都会为了篇幅而牺牲清晰度,或者反过来,为了放大而导致整体结构失真。但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科学。它在保持原碑完整性的基础上,采用了最适合日常临习和揣摩的尺寸。更棒的是,它似乎在字帖的选取上经过了精心的筛选,挑选的都是“字形端正、笔法完整”的典范之作。这意味着我在练习时,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接触到那些因风化严重而难以辨认的“问题字”。这极大地保障了我的学习起点是正确的,从而避免了初学阶段就养成不良的书写习惯。可以说,这本书为我的书法学习路径提供了一个清晰、高效且充满美感的蓝图。每一次翻开它,都像进行了一次高质量的“面对面”指导,让我对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充满了期待。
评分说实话,我对书法帖子的要求很高,我追求的不是那种“快餐式”的学习体验,而是那种能沉下心来,一笔一划去感悟古人意境的沉浸感。这本书完美地满足了我的这种“挑剔”。它的装帧设计极其考究,那种低调的奢华感让人在翻阅时都带着一种敬畏之心。纸张的选择也十分出色,墨色的层次感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即便是那些略显斑驳的枯笔飞白,也显得灵动十足。我特别喜欢它在版式编排上的处理,每一页的留白都恰到好处,既不显得拥挤,也不会让人感到空泛。每次拿出这本书练习时,我都感觉自己进入了一个宁静的“书法禅境”。这种体验是那些粗制滥造的字帖无法给予的。它不仅仅是提供了“写什么”的范本,更重要的是,它在潜移默化中,教会你“如何去欣赏和对待传统艺术”的态度。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件工艺品,这让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神圣而充满仪式感。
评分对于一个书法爱好者来说,找到一本真正能提升水平的书法字帖,比找到一笔好墨还难。我试过很多不同版本的《曹全碑》字帖,但很多要么是过度描红,把笔法“喂”到嘴边了,让人失去了思考的空间;要么就是放大比例不合适,把一些本应自然流露的韵味给“拉扯”坏了。但这本书的编辑和出版团队显然深谙书法学习的痛点。它的放大处理非常到位,字形结构被清晰地展现出来,但又没有失去原碑那种浑然天成的气韵。特别是它在细节处理上下的功夫,比如对部分关键笔画的放大局部特写,简直是“庖丁解牛”般精准。通过这些特写,我终于明白了那些看似简单的横竖撇捺背后隐藏的提按顿挫和内在张力。这让我意识到,临帖不仅仅是“照着写”,更是一个不断“破解密码”的过程。这本书提供的清晰度和专业性,足以让一个初学者从“描红”阶段迅速过渡到“对临”阶段,而对资深爱好者来说,也是重新审视和深化理解的绝佳素材。
评分现代印刷技术空前发达,其印制法帖逼真之程度,远过古人双钩填墨及汇刻。而且,基于原碑帖的放大与缩小,更可全方位地展现书作的精神风采。这是极方便于书法学习的。鉴于此,本社选编了这套书法经典放大丛帖。所选法帖多是原文字较小者,因而“放大”也就具有了价值。这些碑帖都是佳作杰构,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中说:“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本套丛帖字数远非“古刻数行”可比。放大本不仅追求原色,而且尽量做到保持原帖的点画、字形、行气、章法之“真貌”,使原作由于字“小”而不易见的韵致得以充分展现。如此既利于了学习,也增强了欣赏的多元性。
评分《曹全碑》无疑是汉隶中的名碑,但历来就有争议。美之者誉之为“行书之《兰亭》”,诋之者之谓其纤秀柔靡,如女郎所书。所以历来学隶书,都不主张以《曹全碑》入手,也不主张多习。说它如《兰亭》,是誉之过当;说它如女郎所书,是诋之过甚。我倒是觉得,它就像赵孟頫书,成就极大,贡献极大,秀美异常,通俗易入,但确实较为柔靡,临习者必须善学。即如后人评价学习《曹全碑》的清人万经一样。要“去其纤秀,得其沉雄”。[1]
评分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是中国东汉时期重要的碑刻,立于东汉中平二年 (185)。碑高约1.7米,宽约0.86米,长方形,无额,石质坚细。碑身两面均刻有隶书铭文。碑阳20行,满行45字;碑阴分5列,每列行数字数均不等。明万历初年,该碑在陕西郃阳县旧城出土。在明代末年,相传碑石断裂,人们通常所见到的多是断裂后的拓本。1956年移入陕西省西安博物馆碑林保存。曹全碑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品,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为历代书家推崇备至。
评分好好
评分?
评分曹全碑(国宝级文物)汉中平二年(公元185)高272厘米,宽95厘米明万历初合阳县莘里村出土,1956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评分上海书画出版社“书法经典放大·铭刻系列”丛帖是国内首套微距摄影的放大本,底本为朵云轩藏品拓片,通过微距摄影模式重新拍摄,印本字径大,效果细腻、细节丰富;与之相比,以往内地出版的所有扩大、放大本只能算是伪放大本。稍微遗憾的是,第一手材料局限于上海朵云轩的藏品。本书放大选用之本为朵云轩所藏明拓未断本,字口非常清晰,堪称佳拓,放大后的《曹全碑》一扫柔媚,益显遒劲秀逸的神采,强烈推荐。
评分原来只是一部分啊,等下次买全吧,印刷精美,字口清晰,值得
评分够大够清晰!但是,注意很多原碑帖的字没有!例如“因氏焉”的因字没有,“秦汉之际,曹参夹辅王室”之字和曹字、王字没有……看图就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