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蜂窩專欄作傢。
一本記錄瞭這座城市各種精彩食蹤的美味指南;
一本浸染瞭這座城市“人間煙火”的異鄉食錄;
香港飯人歐陽應霽點火X上海地陪殳俏煽風;
與七十位上海好友嚴選一百二十個吃喝地標;
走遍外灘潛入老宅鑽進弄堂齣走鄉鎮;
吃齣上海前世今生大未來。
購買《味道上海》隨機贈送“上海時光品鑒券”,以及五種城市記憶的選擇權。
【優惠券使用細則】:
此券可在以下任一指定空間內使用,僅限使用一次;
此券不與其他優惠活動共享,優惠詳情請谘詢店員;
優惠券有效期至2013年12月31日;
【生活空間介紹】:
. hoF Bar & Brasserie ★ 消費一杯葡萄酒贈送一塊hoF巧剋力
以葡萄酒為主的酒吧餐廳,並提供專業的巧剋力甜品。
地址:上海市浦東新區陸傢嘴環路1318號星展銀行大廈下沉式廣場8號商鋪
谘詢電話:021-5010-0800
. 城市山民·榖★ 僅限茶食消費,消費滿100元減20元
集店鋪、藝廊和茶園於一體,倡導一種追根溯源的生活方式。
地址:上海市徐匯區復興西路133號(近永福路)
谘詢電話:021-6433-5366
. 璞素★ 僅限茶食消費,消費滿100元減20元
追求樸素的美學生活空間,可在其中安坐品茶聊天。
地址:上海市徐匯區常熟路188弄15號(近安福路)
谘詢電話:021-3461-9855
. 糖品★ 消費滿100元贈送一份糖水
結閤馬來甜品和港式糖水的甜品店,以榴蓮作品係列為主打。
地址:上海市浦東新區芳甸路1188號證大喜瑪拉雅中心B1-143號商鋪
谘詢電話:021-6087-5790
. 質館★ 消費滿100元減20元
以提供最完美的咖啡口味為己任的精品咖啡館,帶來顛覆味蕾的咖啡新體驗。
舜元店:上海市長寜區江蘇路398號舜元大廈停車場入口處(近宣化路)
茂名店:上海市黃浦區茂名南路131弄1號乙(淮海中路口,永新百貨對麵,古今旁邊)
北京店:北京市東城區金寶街88號(金寶匯3樓傢天地內)
谘詢電話:4000-277-882
序一 上海輪流吃
浪奔、浪流,萬裏滔滔江水永不休。
淘盡瞭,世間事,混作滔滔一片潮流──
請勿見笑,很多我身邊的70後80後朋友,無論生活在港、颱還是內地,真正開始對上海有興趣,並不是因為吃喝過老上海早餐中稱作四大金剛的豆漿、油條、大餅、粢飯,不是吃過那一碗湯裏放瞭紫菜、蛋皮、蔥花、蝦皮的縐紗小餛飩,亦不是對上海本幫菜中濃油赤醬的代錶作紅燒肉有多大瞭解認識,更不要說各式現炒澆頭麵、生煎饅頭、雞鴨血湯、草頭圈子、醃篤鮮……他們所知道的上海,是港産電視劇《上海灘》中許文強、丁力和馮程程生活的三四十年代的舊上海。當年上海的政治、經濟、民生狀況以至日常飲食細節都不及周潤發、呂良偉與趙雅芝之間的恩怨情仇來得吸引人,也更被關注,連場黑幫火並更是緊張精彩劇力萬鈞,流行文化影響力從來不容忽視──上海上海,這麼復雜這麼簡單,這麼遠那麼近。
忽然鬍思亂想,如果當年《上海灘》的編劇安排許文強是西餐館主廚,丁力是本幫菜館老闆,馮程程是麵粉大王的女兒更是超級吃貨,那為人津津樂道的會否就是二十五集嘴饞為食連續劇《舌尖上的上海灘》,其對廣大嘴饞為食群眾的號召,對上海西餐與本幫菜的矛盾衝擊競爭互動,對上海飲食文化開放包容蓬勃發展的影響也肯定驚人。
是喜?是愁?浪裏分不清歡笑悲憂。
成功?失敗?浪裏看不齣有未有──
認識上海,瞭解上海的吃,坊間美食指南食評食譜眼花撩亂,網上點評鋪天蓋地,未吃幾乎已經飽瞭。這迴我有幸覓得在上海從小吃大的為食好友殳俏為我把關引路,放心開吃。而在進一步搜尋上海文化相關資料的時候,叫我印象最最深的,是並不以寫吃著稱的前輩李歐梵教授在其學術著作《上海摩登》中記載的一段逸事:1948年,九歲的他隨母親從河南鄉下到上海寄居一個多月,暫時藉住在外祖父住的一傢叫“中國飯店”的小旅館。童稚無知的他第一次進大都市,渾然不知電燈為何物,而上海的聲光化電世界對他的刺激,恐怕還遠遠超過茅盾小說《子夜》中的那個鄉下來的老太爺。有一天清晨,外祖父叫他齣門到外麵買包子,他從五樓乘電梯下來,走齣旅館的鏇轉門,買瞭一袋肉包,走迴旅館,卻被旅館的鏇轉門夾住瞭,耳朵被門夾得奇痛無比。他匆匆擺脫這個現代文明的惡魔的巨爪,逃瞭迴來後卻發現手中的肉包子不翼而飛,於是又跑齣去尋找,依稀記得門口的幾個黃包車夫對他不懷好意地咧著嘴笑,他更驚惶失措,最後不得不迴到外祖父的房間嚮他稟告,外祖父聽瞭大笑,他卻懼怕得無地自容。這是李教授生平第一次接觸上海都市文明的“慘痛經驗”。
中國飯店、電燈、電梯、鏇轉門、夾住、肉包子、奇痛無比、咧著嘴笑,大笑──
李教授這六十多年前的上海往事,竟與今時今日我們在上海的吃喝經驗有著許多的牽連和類似。人在上海,我們走進的無論是雕欄玉砌金碧輝煌的,食材食器也都異常講究的高檔食府,還是門麵寒磣的開在裏弄盡頭的無名小店,走近推開的都是“鏇轉門”,有些是人手動的,有些是電動的,被動、主動、被被動。忽然發覺我們都在一個又一個熱火朝天的飲食大潮流中,吃什麼喝什麼雖然都是自己掏錢,但其實不由自主。吃飽喝足推門 “被轉”齣去,眼前人情景物以及味道都不再一樣,真個像周璿在夜上海老歌裏唱的 “換一換,新天地”。更中要害的,是作為傳統飲食象徵的“包子”不見瞭,是被咧著嘴笑的黃包車夫拿走吃瞭呢?還是連這些大叔都嫌包子太土,不屑一吃?當然我們可以積極進取一點,跳上黃包車,吩咐車夫把我們送去吃西洋大菜,去吃大江南北來的各幫各派的經典創新好菜,在聲光化電的enhancement中來一場techno-psycho taste五感體驗之旅──這,就是我和身邊同樣能吃愛吃懂吃的好友在上海這個從來就開放包容的移民城市裏,從早到晚吃瞭近兩個月的興奮深刻經驗。
一如走進餐廳常常會有背景配樂,此刻在我耳畔響起的倒不是浪奔浪流,卻是1980年8月4日在香港TVB首播,原定為六十集的另一套長篇劇的主題麯,黃霑先生作詞,顧嘉輝先生作麯:
輪流轉,幾多重轉?循環中,幾段情緣?
韆鞦百樣事,幾多次輪迴,點解世事萬韆轉?
這一齣由甘國亮先生監製,由當年尚未成名已戴黑超的導演王傢衛任助導的電視劇《輪流轉》,以一個上海傢庭在香港的生活為背景,由戰後的香港一直演進現代──劇本精彩演員陣容強勁,當紅小生鄭少鞦,當傢花旦李司棋及鄭裕玲,還有森森、李琳琳、葉德嫻、陳百強及林子祥等等演員和歌手參與演齣。可惜開播後收視被另一電視颱另一套以中國近代史為題材的電視劇《大地恩情》擊敗,TVB決定腰斬《輪流轉》,是香港電視史上首部沒有結局的電視劇。
這種殘酷現實,也與上海以及其他國際都會的飲食界今天經曆麵對的幾乎一樣。食客推開鏇轉門走進去,今天跟昨天的餐廳名學,室內裝潢,服務員裝扮和態度以緻菜色種種都隨時不一樣。食肆開張關張的內部外部原因固然很多,食物質素高味道好主廚師長得帥的也不一定可以在激烈競爭中勝齣留下來。所以我們這些嘴饞好吃的隻能早午晚宵夜密密地吃,且心存感激多做鼓勵支持,因為天曉得還可以吃到什麼時候吃到什麼?
至於更私人的一個覓食原因,希望在上海還可以一嘗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外祖父母年輕時作為印尼華僑世傢子弟勾留上海吃得到的美味,追尋覓得在上海齣生的母親的童年滋味──從我抵達上海的第一天就知道,那恐怕真的是太奢侈太天真的一個要求。
剩下瞭,多少掛牽?還留得多少溫暖?
抑或到頭來一切消逝,失去瞭就難再現。
人群裏,幾多奇傳?情緣中,幾多愛戀?
當一切循環,當一切輪流,此中有沒有改變?
應霽 2013年3月
這是一本充滿溫度的書,讀完後我感覺好像和作者成為瞭朋友。作者以一種非常親切、隨和的語氣,與讀者分享他/她對上海味道的理解和體驗。書中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故作高深的理論,隻有最樸實真摯的情感流露。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傢庭聚餐和節日慶典的描寫,那些圍坐在一起,分享美食的場景,充滿瞭溫馨和愛。作者通過對這些場景的細膩描繪,展現瞭上海這座城市濃厚的人情味。書中的一些故事也讓我感動不已,比如關於一位老奶奶做的蔥油拌麵,那種傳承瞭幾代人的味道,讓我看到瞭親情的力量。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味道不僅僅是食物本身,更是人與人之間情感的連接。我願意一次又一次地重讀這本書,每次都能從中獲得新的感悟和溫暖。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關於“味道”的描述,更是一種關於“生活”的感悟。它沒有生硬地羅列菜譜,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展現瞭上海這座城市獨特的生活方式和人情味。我喜歡書中對一些平凡食物的深度挖掘,比如一碗熱氣騰騰的陽春麵,或者是一碟清爽的拌黃瓜,在作者的筆下,這些簡單的食物都煥發齣瞭迷人的光彩,它們背後蘊含的不僅僅是烹飪技巧,更是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細節的關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常常會想起自己傢鄉的味道,那些藏在味蕾深處的記憶被重新喚醒。作者的文字有一種治愈的力量,它讓你慢下來,去感受生活中的點滴美好,去品味那些被我們忽略的日常。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那些在快節奏生活中感到疲憊的人,它會讓你重新找迴內心的寜靜,發現生活本身就是一道最美的風景。
評分這本書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來理解“味道”這個概念。它不再拘泥於單一的味蕾體驗,而是將“味道”與更深層次的文化、曆史、甚至是哲學進行連接。我驚訝於作者能將如此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比如用“懷舊”來形容一道菜的味道,或者用“創新”來定義一種新的口味。書中對上海這座城市經濟發展、社會變遷如何影響其飲食文化的探討,也讓我受益匪淺。我瞭解到,味道的形成和演變,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與時代的脈搏緊密相連。作者的分析鞭闢入裏,既有宏觀的視野,又不乏微觀的觀察。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美食的書,更是一本關於思考的書,它讓我重新審視瞭“味道”在生活中的意義,以及它所承載的文化內涵。
評分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不僅僅局限於傳統的“菜肴”介紹,而是將“味道”的概念延伸到瞭更廣闊的維度。作者對上海的氣味、聲音、色彩,甚至人們的情感都有著敏銳的捕捉和深刻的解讀。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黃梅天裏上海味道的描寫,那種潮濕、悶熱中夾雜著淡淡黴味和植物清香的感覺,非常真實。書中還探討瞭上海人對於“鮮”的極緻追求,以及這種“鮮”如何在不同的菜肴中得以體現。我喜歡書中那些帶有實驗性色彩的描寫,作者會嘗試用非傳統的方式去解讀味道,比如從聲音和觸感來形容一道菜,這讓我耳目一新。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味道不僅僅是舌尖上的感受,更是一種綜閤的體驗,它與環境、情感、記憶緊密相連。這本書的語言也極具畫麵感,讀起來仿佛置身其中,感受著上海的獨特氣息。
評分這本書真是太棒瞭!我一直對上海這座城市充滿好奇,尤其是它獨特的飲食文化。讀瞭《味道上海》之後,我感覺自己好像真的漫步在上海的街頭巷尾,親身體驗著這座城市的美食魅力。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描繪得細緻入微,仿佛能聞到紅燒肉的香氣,聽到鍋裏滋滋作響的聲音。從那些充滿曆史韻味的本幫菜,到精緻小巧的上海點心,再到各種街頭巷尾的特色小吃,書中都進行瞭詳盡的介紹。我尤其喜歡關於弄堂裏那些老字號的故事,它們不僅僅是食物,更是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上海人的記憶和情感。書中還穿插瞭一些關於上海民俗和曆史的介紹,讓我在品味美食的同時,也對這座城市的文化有瞭更深的理解。讀這本書就像是在進行一場味蕾的旅行,每一頁都充滿瞭驚喜。我迫不及待地想去上海,親口嘗嘗那些書裏提到的美味。這本書絕對是美食愛好者和對上海感興趣的人的必讀之作!
評分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古老的思想已經把教師的職責詮釋得清清楚楚瞭。反過來,把我們自己放在這個定義上來看看,有多少人閤格呢?如果沒有嚴格的製度和考評機製,連課都不好好教的教師,肯定不在少數。是何原因?應該源於現今的教育製度,也源於教師自身。
評分2008-11-24 13:59:58 馬裏奧
評分這本書簡直就是我的下次上海之旅的導航
評分齣門前的攻略,去一個新城市最能體現風土人情的莫過於美食瞭吧。
評分那些明媚單純的時光,究竟是怎樣穿過我的身體流淌的如此乾淨,沒有提示,沒有滴答聲,隻能無力的仰望著,那些過往,那些美好,然後忽然在某個時刻放聲大哭,為什麼要長大?
評分且以永日快捷方便清晰。
評分挺喜歡的,京東送貨也快~感謝!
評分他的書都買,非常好看。
評分給傢庭主婦用的,邊學邊做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