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林特特 著
圖書標籤:
  • 自我成長
  • 人生哲學
  • 積極心理學
  • 幸福生活
  • 個人發展
  • 生活態度
  • 心靈雞湯
  • 情緒管理
  • 人生規劃
  • 自我實現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江蘇文藝齣版社
ISBN:9787539963792
版次:1
商品編碼:11286076
品牌:悅讀紀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3-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56
字數:15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內容更精彩

編輯推薦

  《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中記錄的,是這樣一些人,和他們各自不同的命運:
  在母親失望的眼神裏堅持玩收藏,終於玩成辦個人展覽的收藏傢;
  一位敢年近30纔走進美術課堂的電工,現在是國內某知名設計師;
  一位億萬富翁迴憶,媽媽從名媛跌落到洗衣婦,依然堅持每晚給他把衣服熨平。讓他穿得破舊卻乾淨,那時他不懂,他隻是朦朦朧朧感覺到,即便做洗衣婦,他的母親也和彆人不同……
  他們的堅持是生命裏自顧自的模樣;人來人往中,隻有這樣的心靈纔能做到旁若無人。他們專注的樣子,很自由。

內容簡介

  真正的平靜,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作者沒有寫遠大的理想,錦綉的前程。她把生活裏的擰巴、糾結一一融化在淡淡的筆尖。寫那些樸素的人、樸素的生活。偏偏讓你嗅到理想應該有的味道。
  閤上書,你也許會忽然發現,原來一直誤解瞭理想的意義。生活不應是為瞭周遭的人對自己滿意而已。

  54個人生溫暖的瞬間裏,我們漸漸明白,平凡的一生不代錶碌碌無為;變得成熟也不意味著要丟掉初心。就算懷揣世上偉大的夢想,也不妨礙我們得到一個普通人的快樂。這世上隻有一種成功,就是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作者簡介

  林特特,本名楊穎,安徽人,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做過教師、編輯。在中國青年報、外灘畫報等多傢媒體開設個人專欄。寫作源於總結癖,總結源於恐懼——人、事、風景,用筆記下仿佛就鐵闆釘釘,不會溜走、誰也搶不走。寫作源於無能為力,試圖用這種方式一再迴到生命中難忘的現場,重溫、反省、篡改結局。

精彩書評

  ★ 我對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願,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王小波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纔發現:人生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纔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楊絳

目錄

第一章:世界是苦的,但生活要有它該有的樣子
當全世界遺忘你
一顆簡單的心
費勁人生
比未知更可怕的是預知
怎樣做纔不算虛度
我要去北京聽搖滾
寫信是獨處的一種方式
被偷走的人生
當郭芙蓉想起佟湘玉
成長的關鍵詞
一個三本女生的夏天
你該怎樣成功
如果迴憶變醜瞭
糊塗孩子是怎麼長大的


第二章:在你最感興趣的事情上,藏著人生終極的秘密
那些無用的喜歡
旁若無人的事兒
這些年我聽過最心酸的一個夢
平行空間裏的另一個自己
每一個毫不費力的背後
你我都沒有守住初衷
一書一生一勒口
誰在安排你的生活——那些扔在廢紙簍裏的時間
與挫摺有關的心理遊戲——你手中的西窗
親傢之交淡如水
主見
畢業後,大學纔真正屬於你
旅遊的癖好
形形色色的“強迫癥”

第三章:人生就是一場接一場的彆離
你撕碎的,可能是他的夢想
一傢人
有些事一輩子一次就夠瞭
人生中念念不忘的苦味
我們總在告彆人生的一個段落
擠在300路公交車上
打車
如何做一個平凡的人
閨蜜
天一黃,北京就像北平瞭
人情味兒


第四章:念舊的人總不會太壞
安徽女人和鹹肉
女朋友
你是我認識最久的人
小時候
與時遷有關的日子
我曾經是個差生
老傢在你背上,你帶它齣來流浪
你彈吉他,我念北島
鮮米湯
給尤奶奶拜年
身體裏的傢
青春就是件很偶然的事


第五章:一輩子,我們隻能成為某些人眼中最特彆的人
父親的顯擺
那個知道你是二百五的人
“寫不完”與“睡不好”
隻在這一刻,他從未長大
閩中新娘
我傢男人
獨苗夫妻的傢事革命
老萬的時尚雜誌
90後:年輕一代
那個委屈的小女孩


第六章:找個溫暖的人過一生
一樣,卻不是一對
若曾素心相贈,請勿反目成仇
一針見血和缺少遠見
如果沒有開始就好瞭
安全感
最浪漫
人生若隻如初見
那個假裝不在意的我

精彩書摘

  費勁人生
  小丘有些不平,對於他的人生。
  比如求學,他經曆的失敗總比彆人多一倍,高考考瞭兩次,考研考瞭兩次,四六級亦如是。
  工作也不算順利,小丘當過兩年老師,雖說轉型成功做瞭編輯,但之前的工作經驗全浪費瞭。最近去應聘,麵試小丘的人不過比他早入行三年。哎呀呀,小丘後悔不迭,要是當年高考沒復讀,畢業後沒去乾彆的,他現在不也是業內資深人士瞭?
  還有感情。一而再,再而三,小丘甩過彆人,也被彆人甩過;此刻婚姻美滿,前塵往事卻也讓他嗟嘆——為什麼愛的路,不對,人生的路韆萬裏,他總比彆人多費勁?
  輾轉難眠,小丘爬起來更新空間,痛訴“費勁”。
  一石激起韆層浪,第二天,一上綫,小丘就發現他的各路朋友迴帖、悄悄話,或是在QQ上和他傾訴。
  A友說:“我已經習慣交N次考試費瞭,總比彆人費點勁。”A在小丘眼裏是精密考試機器,且不論托福、GRE和博士學位,單拿齣“國際精算師”的頭銜來就能把人唬得一愣一愣。
  B友是業內前輩,十餘年從業經驗。“我曾做瞭整整五年校對,纔有機會策劃選題……那五年真是浪費!”
  C友是師妹,“保研沒保上是我最大的創傷……為什麼彆人都行?我卻要費勁去考?”可她早碩士畢業,工作都好幾年瞭。
  D友說:“彆的同學孩子都上幼兒園瞭,我老婆就是不想生,人生到這兒卡殼瞭……真費勁!”
  E友說:“你好歹總能重來,我談一次戀愛就結婚,做一份工作7年還沒找到任何樂趣,巴不得有‘費勁’的勇氣……”
  在銀行工作的F友還算積極,傾訴完他那點小委屈,不忘激勵自己:“真正的牛人費的精力更多,比如本行大老闆……”
  小丘有點應接不暇,他隻想倒苦水,沒想到,倒成瞭苦缸——裝滿各路朋友工作、生活的苦水,好傢夥!他們的煩惱一點不比小丘少,可之前小丘以為他們都比自己順風順水。
  G友總結瞭小丘的總結能力,“也許你是比彆人費點勁,不過也可能是比彆人善總結。”
  小丘還在手忙腳亂地敲鍵盤,這一刻他對H友說:
  “也許我們擺在人前的都是費勁後的結果,個中甘苦隻有自己明白;然後我們再去羨慕彆人的結果,自憐自己的甘苦,覺得天下我最不幸。”
  “其實,人生路上韆萬裏,誰又比誰少費勁?”
  比未知更可怕的是預知
  一位同學,畢業季,找工作。
  有意嚮的公司好幾傢,其中一傢開齣的條件最優厚,比如,解決戶口、底薪就抵得上彆傢單位的閤計收入,更重要的是,還分房子、配車,但這一切都是有條件的,閤約上寫明,“要為公司服務二十年”。
  同學再三考慮後,放棄瞭這一機會,很快,前一輪被淘汰的某人取代瞭他,眾人都為同學惋惜,他卻不以為意。過瞭些日子,取代他的人在博客上寫道:上當瞭,這傢公司是騙子。“遭遇種種騙局後,想走,竟被罰瞭20年的違約金”。
  眾人又迴過頭贊同學聰明,同學一臉愕然,他坦言,當初放棄機會,並不是有識破騙局的能力,而是“想到二十年啊,在一個地方,從事一份工作,現在起就預知瞭四分之一的生命如何度過”,他怕極瞭,甚於怕低得多的待遇。
  一位女友與同學有相似的心路。
  一度,她在傢鄉最好的中學教書。一日,學校給一名特級教師開教學研討會,那教師退休返聘已好些年,此刻,白發蒼蒼地坐在報告席前。
  女友口渴,繞到飲水機旁倒瞭杯水,剛飲一口,突然發現校長站在她身邊。“小楊啊”,校長指著颱上的特級教師,鼓勵她,“好好乾,四十年後,你也能開這樣的大會。”女友一口水噴瞭齣去。
  女友後來離開傢鄉、離開舊職,她解釋:她不排斥做個好老師,但校長的話讓她絕望,絕望於“一眼看到四十年後”,絕望於“四十年裏的每一天怎麼過,如今就曆曆在目”——我認識她時,她已轉瞭三次行,走過N個城市,以追求新鮮的生活方式在朋友圈聞名,“我今年不想明年的事。”她常說。
  我在電視訪談中,看到一位名人談起當年為何辭職去創業。
  作為山溝裏考齣來的大學生,在省會城市有份公職,每月有穩定而不菲的收入,這讓年輕的他心生滿足。但,辦公室來瞭新人,新人對分給她的舊桌椅錶示不滿,“不過是套桌椅罷瞭,何必認真。”他勸道,“可我也許要用一輩子呢,怎能馬虎?”新人反駁。
  “一輩子?”名人在訪談中,強調瞭下,新人的話讓他感到恐懼。是啊,一間辦公室、一套桌椅、窗前的風景以及工作的內容正如新人所言,對於他這樣的機關工作者,有可能一輩子不變。
  可一輩子多長啊,於是,這恐懼籠罩他、提點他,沒過多久,他走瞭,過瞭許久,他打下一片自己的江山,成瞭名人。他談到這兒,人們纔知道,嗬,大變化竟源於一句話。
  我總想,那些朝朝暮暮重復著生活節奏和內容的人。
  你不知不覺、順其自然,日子匆匆過,二十年、四十年、一輩子,迴首時未必有遺憾。
  但反過來呢?當你因某種契機,或是一句話,或是一份有時間期限的閤約,或是你根據現實做齣的閤理推斷,你清晰地看到二十年、四十年、一輩子的每一天,你便不免有些觸動,選擇、轉變或放棄些東西。
  原來,比未知更可怕的是預知,比變化更讓人不安的是一成不變。
  怎樣做纔不算虛度
  20年前,弓自師大畢業。
  他不想當老師,交瞭數百元給學校,贖瞭身,也失瞭業。工作不好找,幾經輾轉,他來到某酒店。實習期,經理安排他當半年門童,此後,開門、關門、拿行李,成瞭他的日常工作。
  客人們對弓並不友好,齣身知識分子傢庭的他第一次經曆這種生活。鼕天,弓裹緊大衣站在酒店門口。他頻繁地拉車門,薄薄的白手套根本擋不住嚴寒。
  大廳裏,《獻給愛麗絲》的溫柔樂聲傳來,燈光明亮,富麗堂皇,與眼前的雪,身上的大衣形成鮮明對比。弓過去隻知道不想做什麼,“不聽父母的”、“不當老師”,就像現在“不想當門童”,但“想做什麼”?他被自己問住瞭。
  終日無所建樹,白白浪費時間,弓這樣總結他的門童生涯。其實不做門童,他的前20幾年也大多如此,隻是這一刻更為凸顯。那以後呢?實習期滿,在酒店,或在彆的地方,“我想做什麼?”“怎樣做纔不算虛度?”
  我認識弓時,他已功成名就。
  他談到第一份工作,酒店、門童。他說,直至今天,聽到《獻給愛麗絲》,還會有感觸,“就像站在酒店門口,有個聲音在說,‘你浪費的時間太多瞭’,‘快去做事’。”
  “可到處都是《獻給愛麗絲》啊!”
  他點點頭,一度,久居國外的他剛迴國,撥打朋友的手機,默認鈴聲是《獻給愛麗絲》;發傳真,傳真鈴聲也是《獻給愛麗絲》;“我簡直‘崩潰’,根本沒法偷懶,時時刻刻被提醒──快去做事。”
  我看著他。
  我知道他的第一本書是在工作間隙擠齣時間一點點完成的;我知道他身兼數職,是作傢、工程師、策劃人,還是某民間公益組織的發起者。人們談論他的成就,談論他多姿多彩的生活,令人咂舌的“精力”和運氣。原來這一切,不過是無處不在,無形的鞭子《獻給愛麗絲》使然。
  這時,弓的手機響瞭,鈴聲是《獻給愛麗絲》。
  稍頃,他結束通話,對我說,他要去做事瞭。我們就此告彆,突然,我想起一個問題,“你的手機鈴聲也是默認的?”他笑笑,他的迴答令我如被棒喝──“不是,我喜歡《獻給愛麗絲》”。
  我要去北京聽搖滾
  大學畢業後,我有過一段短暫的教師經曆。
  那是一傢私立中學,朝七晚七工作製,中午休息一小時,也僅有這一小時,學校的大門是敞開的,學生和老師能齣去“放放風”。
  我總沿著學校東邊的街道一直走,走到略繁華的地區,在一傢名為“揚州人”的飯館前停下腳步。
  “揚州人”以經營鴨血粉絲為主,兼賣各種小吃,我的菜單是固定的,“一份鴨血粉絲,不要鴨肝,兩個鴨油燒餅”。
  那段時間,我的心情總是不好。
  似乎在離開校園的刹那,我纔意識到校園生活的可貴,雖說工作也在校園,但此校園非彼校園,我想迴去讀書,想重新擁有一張安靜的書桌。
  但這是奢望。
  學校管理很嚴,工作任務又重,我幾乎沒有時間看書;我本科畢業的學校名不見經傳,報考一流大學的研究生,沒有任何把握。
  於是,每天,我都在自我鬥爭:肯定自己、否定自己,希望、絕望……伴隨著自我鬥爭的是爭分奪秒:在上班路上看專業書,在課與課的夾縫中做一篇英語閱讀理解;辦公室裏,常人聲鼎沸,我卻心靜如水,腦海中隻有一個聲音:我要飛齣去,飛齣去。
  所以,我格外珍惜每天的鴨血粉絲時間。
  這一刻,我遠離人群,有瞬間的放空。
  等待服務員上菜的時間裏,我總要發一陣呆,後來形成習慣——每天問自己一遍:你想要什麼,如何得到想要的,現在應該怎麼做?
  鴨血粉絲來瞭。
  我在滾熱的湯汁中,放幾滴醋,再拌上些辣椒醬,然後用筷子夾成塊的鴨血,纏繞著綿長的粉絲,一齊送入口中。那強烈的味覺刺激我至今難忘,更難忘的是,臨近考試的某天,因長期睡眠不足,精神逐漸崩潰,我放下筷子,對自己說:再熬一段時間,你就能過上你想要的生活,屆時,你會懷念在小吃店裏吃一碗鴨血粉絲,迴去發奮時的情景。
  一去近十年。
  一日,我和設計師小齊商量一本新書的封麵。
  小齊是業內知名人物,過去的幾年裏,他橫掃各大圖書節的裝幀設計奬項。
  這天,小齊一反常態,沒那麼耐心,當我還在猶豫封麵的宣傳語時,他敲字道,主意拿好沒?我還要趕去看許巍演唱會。
  嗬,小齊的MSN頭像是朵藍蓮花,再看他的簽名“我在北京聽搖滾”。
  話題離開封麵,轉嚮許巍、搖滾,又轉嚮小齊的“幽暗歲月”。
  原來,小齊的本行不是設計,許多年前,他在長沙的一所中專學環境工程,畢業後分配至當地環保局工作。“每天我接聽電話、寫材料、打打雜,當時我纔十幾歲,我問自己,這輩子難道就這麼著瞭?”
  他拾起畫筆——曾經的愛好,又拜師學藝,後來乾脆辭去公職,加盟一傢室內設計公司,越做越覺得專業知識的貧乏,他在附近的高考復讀班報名,他比同學們都大,以至於幾乎每個人都問過他:“你這是第幾次高考?”
  “那時,壓力很大,卻很快樂,因為每天都接近目標多一點。騎著自行車迴傢,我最喜歡下坡那段,風呼呼地在耳邊吹著,心跟著飛揚起來。”
  一天,小齊在電視裏聽見《藍蓮花》,許巍一開口,他就被震住,那一刻,他的目標有瞭藝術化的象徵,“我要考到北京、做設計,終有一天,我要在北京聽搖滾、聽許巍”。
  之後的事兒大傢都能猜得到。
  無論是求學,還是之後的求職,隻要許巍的歌聲響起,小齊就如同打瞭一劑強心針,時至今日,“每次聽到許巍,我就仿佛被提醒,你得到瞭想要的生活,那麼珍惜吧,繼續努力吧”。
  小齊下綫瞭,他去他的北京聽搖滾。
  不知為何,我想起若乾年前“揚州人”飯館裏那碗鴨血粉絲。
  事實上,一度,每個中午,我都會默念一遍“再熬一段時間,你就會……屆時……”,我埋著頭,夾一筷子鴨血粉絲時,總覺得前方有西窗等著我,而我已身在西窗前,懷念著正在發生的努力和經曆。
  現在,無疑那時希冀的西窗也已成過去。
  小齊說得對,我也經常被提醒,隻要餐桌上有一盤鴨血或一份粉絲。
  人總要兜兜轉轉纔能找到真實、正確的人生目標吧。
  為實現那些目標,我們常需要自我激勵,我們用一些象徵物作心理暗示,暗示自己一定能挺過去,一定能到達彼岸;等真的挺過去,站在彼岸,這暗示的影響力仍在,鴨血粉絲也好,北京、搖滾也罷,我們曾在它們身上汲取力量,再一次遇見時,又情不自禁地嚮過去的奮鬥和夢想緻敬,而奮鬥也是有慣性的。
  寫信是獨處的一種方式
  小叔高考落榜後,從縣城來到閤肥,在一傢工廠上班。
  每周總有那麼幾天,他來我傢吃晚飯,有時離開飯尚有一段時間,他便伏在書桌上——寫信。
  信總是寫給那幾個人。據說他們有“四兄弟”,皆來自高中同一個班,為拜把子,曾正式殺過一隻公雞。小叔年紀最長,排老大,於是,剩下三位的難和煩紛紛找他疏導、解決。
  可那時的小叔自顧尚且不暇,我曾偷看過他的信,“屆時”“有朝一日”“等我們……”頻繁齣現在文字間,與其說他鼓勵眾兄弟,不如說,他在鼓勵自己。
  趙老二在揚州上大一、張老三在珠海打工、孫老四選擇復讀……同齡的年輕人在不同機緣和選擇下從此分道揚鑣,他們的交集僅限於信,每個人都在與另外三個人通信。
  小叔寫信時,背微駝,伏著,在我眼中,少白頭越發明顯。
  我總是想,平日幾乎不說話,一開口臉憋得通紅的他哪有那麼多事兒可寫?
  果然,一日,我發現他並沒寫信,隻是在一疊廢增值稅錶的背麵抄著《羅蘭小語》,“不寫信瞭?”我問,“練好字,信纔寫得好看!”
  許多年後,我纔意識到,寫信之於小叔是釋放,是梳理,更是一項審美活動。
  彼時,我已在大學,我最好的朋友王娟每逢大課必寫信。
  她總是展開信紙,在第一行寫一個“郜”字,打冒號——“郜”是她遠在蚌埠、另一個閨蜜的姓。
  開頭韆篇一律,有區彆的不過是“我在思想品德課堂”或“古代漢語課堂”,接著,交代近況,看瞭什麼書、電影,有什麼新鮮想法。
  沙沙沙。
  大課將盡,她把頭拔齣來,那一瞬間的神情,如孫悟空的精魂剛歸位肉身,於四周有片刻的疏離。
  我總有些妒忌——
  作為最好的朋友,她有什麼不能跟我說,非得給彆人寫信?
  好幾次,她給我看信,我又問,跟我說過一遍的事為什麼還要告訴彆人?
  我寫在紙條上,推給她,少頃,她推迴來,“給郜寫信已經成為一種習慣,習慣藉此排空自己”。
  “想象一個理想的讀者——你最信任、令你最放鬆的人坐在麵前,你說給TA聽。”寫作課上,老師道,我忽然想起王娟每每寫下“郜”,打上冒號時一臉的平靜。
  讓你寫信寫到習慣的人,想來也是人生之理想的讀者吧?
  很快,我也找到瞭理想的讀者。
  在自習室、圖書館、循環播放廣告歌麯的西式快餐店,我拔掉筆帽,鋪開信紙,固定一個稱呼,報告一切。
  又在細節上做功夫——
  在小賣部翻檢、挑選印著不同圖案的信紙,將郵票倒貼在信封右上角,學著把信疊成心形、蝴蝶形……時間不知不覺過去,一如當年,小叔放下筆,總有些錯愕,“啊,開飯瞭?”
  寄齣的信無法計算,至畢業,我將收到的信塞滿一個枕套,打包進行李。
  一去近十年。
  前幾天,一位女友提及她寫的一封信。
  寫給她已分手、仍留情的前男友,“寫到第二頁,淚水打濕瞭信紙”,我關心那位男士的反應,女友的焦點卻在她寫信時的糾結。
  “好多年沒寫信瞭”,女友說,“提筆時,竟不知該如何稱呼,隻在寫完後,填上他的名字。”
  是啊,好多年沒寫信瞭。
  我看著她,想象一燈如豆,提筆淚流的情狀——她在其中獲得的傷痛多還是快樂多,寫完信,是更糾結還是更趨於平靜?
  “他也許會感動”,女友終於提到對方可能的反應,“但這已與我無關,信寫完,我這裏已畫上句號。”
  我們寫過的信也大多如此吧。
  我們藉之排空、厘清,堆積在胸口大團的情緒隨文字潺潺流齣,寫完的刹那即為上一個自己畫上句號。我們在理想的讀者麵前說、笑、哭、鬧,以筆一對一,是交流方式,更是一種獨處方式。
  物是人非,知交零落,但消磨過、享受過的美好時光真實存在,於紙端,我曾擁有一個靜謐的世界。
  ……

前言/序言





《人生不設限:活齣你真正想要的模樣》 你是否曾在某個深夜,望著天花闆,心中湧起一絲迷茫,悄悄問自己:我真的過著我想要的生活嗎?是不是有另一種可能,一種更貼近內心深處渴望的活法,而我卻因為種種束縛,從未真正邁齣那一步? 《人生不設限:活齣你真正想要的模樣》並非一本教你“雞湯”道理的書,也不是一本提供速成方法的“心靈秘籍”。它更像是一位老友,在你迷茫時,悄悄遞給你一杯溫熱的茶,與你圍爐夜話,分享那些關於如何在紛繁復雜的現代生活中,尋迴自我,並勇敢地按照內心真實的節奏去生活的深刻洞見。 這本書深信,生命的價值不在於達到某個世俗眼中的“成功”標準,而在於能否在有限的時間裏,盡可能地靠近那個最真實的自己,體驗那些最讓你心動的時刻。它引導讀者從“應該”的泥沼中掙脫,勇敢地擁抱“想要”的力量,並在此過程中,學習如何構建一個不被外界評判所綁架,而是由內在價值驅動的人生。 第一部分:看見真實的自我——那些被忽視的渴望 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我們常常戴著各種麵具,扮演著社會賦予的角色,久而久之,連自己都快忘記瞭最初的樣子。本書的第一部分,正是邀請你進行一場深入內心的對話。 重拾被遺忘的興趣: 你是否還記得,兒時那個讓你廢寢忘食的愛好?是畫筆下的斑斕色彩,是手中鏇轉的樂器,還是指尖敲擊鍵盤的韻律?隨著年齡增長,這些純粹的快樂往往被“正經事”擠壓得無影無蹤。作者鼓勵讀者,放下“這有什麼用”的功利心,重新審視那些曾讓你心生漣漪的興趣,即使它們看起來微不足道,但正是這些點滴,構成瞭你生命的獨特底色。也許,是時候重新拾起那本落滿灰塵的畫冊,或是報名一個久違的烹飪課程。 傾聽內心的聲音: 外部世界的喧囂,常常蓋過瞭內心微弱的聲音。我們習慣於接收指令,遵守規則,卻很少停下來問問自己:我真正喜歡什麼?我真正害怕什麼?我真正想要什麼?本書提供瞭一些簡單卻有效的方法,幫助你辨識內心的渴望與恐懼,例如正念練習、自由書寫,以及與信任的朋友進行坦誠的交流。理解自己的需求,是邁嚮“活齣自己”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打破“應該”的枷鎖: “你應該找一份穩定的工作”,“你應該早點結婚生子”,“你應該成為彆人眼中的好孩子”。這些“應該”的標簽,像無形的枷鎖,限製瞭我們的視野和選擇。本書毫不留情地剖析瞭這些社會建構的“應該”,並鼓勵讀者挑戰它們。它並非提倡叛逆,而是倡導一種有意識的選擇,讓你清楚地認識到,哪些“應該”是真正符閤你內心價值的,哪些隻是隨波逐流的妥協。 第二部分:構建你的“喜歡”——從願景到行動 有瞭對自我的清晰認知,接下來便是如何將這份“喜歡”轉化為實際的生活。這一部分,將指導你如何一步步地將內心的藍圖,繪製在現實的畫布上。 定義你的“喜歡”: “喜歡”並非模糊的概念,它可以是生活中的某個瞬間,一段旅程,一種關係,或是一種狀態。作者會帶領你,將抽象的“喜歡”具體化。是清晨在窗邊閱讀一本好書的寜靜?是與三五好友在星空下暢談的歡愉?是挑戰一項極限運動後的釋放?是深入探索一個未知領域的滿足?通過一係列引導性的問題和練習,你將更清晰地描繪齣屬於你自己的“喜歡”清單。 規劃你的“喜歡”之路: 擁有瞭清晰的願景,接下來就是如何一步步地實現它。這部分並非提供僵化的計劃,而是強調過程的靈活與韌性。它會探討如何將“喜歡”的元素融入現有的生活,哪怕隻是每天抽齣半小時,或是每周安排一個“喜歡”的下午。同時,也會提供如何進行資源整閤,如何學習新技能,以及如何剋服執行過程中的阻礙。例如,如果你喜歡旅行,但預算有限,作者會引導你思考如何通過兼職、製定儲蓄計劃,或是選擇更具性價比的旅行方式來實現。 擁抱不確定性與風險: 走嚮“喜歡”的人生,往往意味著離開舒適區,踏入未知。這之中必然伴隨著不確定性,甚至是一定的風險。本書會幫助你理性地評估風險,並學習如何管理風險。它強調的不是盲目的衝動,而是有準備的冒險,是如何在權衡利弊後,依然選擇忠於內心。同時,它也會探討如何從失敗中汲取經驗,將挫摺視為成長的契機。 第三部分:在“喜歡”中活齣意義——持續的熱愛與自我實現 “活齣自己喜歡的方式”並非終點,而是一種持續的狀態。這一部分,將聚焦於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這份熱情,並從中獲得更深層次的自我實現。 學會“做減法”: 有時候,擁有太多並不等於快樂。過多的物品、過多的社交、過多的承諾,反而會稀釋我們的精力,讓我們難以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情。本書會探討如何有效地做減法,學會拒絕,學會放下,為那些真正讓你感到快樂和有意義的事情騰齣空間。這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勇氣。 建立支持性的關係: 並非所有人都理解你的選擇,但擁有一個理解你、支持你的社群至關重要。本書會引導你如何識彆那些能夠滋養你、鼓勵你的人,並學習如何與他們建立更深層次的連接。同時,也會探討如何在麵對不理解或質疑時,保持內心的堅定,而不被外界的聲音所動搖。 在“喜歡”中尋找意義: 當你開始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你可能會發現,這份“喜歡”背後,蘊含著更深層次的意義。它可能關乎你的價值觀,你的使命感,或是你對世界的貢獻。本書會引導你,將個人的“喜歡”與更廣闊的世界連接起來,讓你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也能為周圍的世界帶來積極的影響。例如,一個熱愛園藝的人,也許可以通過分享自己的種植經驗,幫助更多人親近自然,或是通過參與社區花園項目,為城市增添綠色。 持續的成長與更新: 人生是不斷變化的,你的“喜歡”也可能隨之 evolve。本書強調的是一種開放的心態,擁抱變化,並持續地學習和成長。它不是讓你固守某個模式,而是鼓勵你不斷探索新的可能性,在“喜歡”的道路上,找到更多驚喜與樂趣。 《人生不設限:活齣你真正想要的模樣》是一場邀請,邀請你放下外界的喧囂,聆聽內心的聲音;邀請你打破那些無形的束縛,勇敢地去嘗試;邀請你用你最真實、最熱愛的方式,去體驗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它相信,每個人都有權利,也都有能力,去活齣那個獨一無二的、真正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份承諾,一份對生命無限可能的鄭重承諾。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讀完後的感覺,有點像是在一個喧囂的市集裏,終於找到瞭一個安靜的角落,可以靜靜地品一杯茶,然後迴味一下自己一路走來的腳印。它不像那種讓你瞬間醍醐灌頂、覺得“哇,我全明白瞭!”的書。更多的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引導,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會時不時地停下來,看看自己當下正在做什麼,是不是真的在跟著內心的聲音走。我特彆喜歡它提到的一些關於“妥協”的觀點,不是那種為瞭迎閤彆人而放棄原則的妥協,而是更深層次的,關於如何與這個世界更好地相處,找到一個平衡點,既不失去自我,又能獲得內心的平靜。讀的時候,我經常會聯想到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片段,有些是曾經讓我糾結不已的時刻,讀完之後,好像豁然開朗瞭許多,覺得當初的那些掙紮,其實都有更輕鬆的應對方式。這本書沒有給我具體的“人生指南”,更像是提供瞭一麵鏡子,讓我能更清晰地照見自己,然後自己去做齣選擇。它讓我意識到,所謂“喜歡的方式”,並不是一種固定的模式,而是不斷探索和調整的過程,需要勇氣,也需要智慧。

評分

坦白說,這本書在閱讀的初期,我並沒有立刻感受到它所描述的那種“順遂”。相反,它的一些觀點,甚至讓我感到一絲絲的紮心。它揭示瞭一些我潛意識裏不願意去麵對的真相,比如我們是如何在不經意間,將自己塑造成彆人期望的樣子,又是如何用“穩定”、“安全”這樣的詞匯來閤理化那些讓我們感到窒息的選擇。這本書的可貴之處在於,它沒有迴避生活中的矛盾和痛苦,而是將它們赤裸裸地呈現在讀者麵前,然後引導你去思考,如何在這些矛盾和痛苦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條齣路。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內在力量”的論述,它沒有把這種力量描繪成一種神秘的魔法,而是強調瞭它是通過持續的自我覺察和微小的行動積纍起來的。讀到後麵,我開始意識到,所謂的“喜歡的方式”,其實是一種不斷與自己對話,與世界連接,然後找到最適閤自己的節奏的過程。它不是一次性的決定,而是終生的學習和實踐。這本書更像是一位老友,在你迷茫的時候,給你遞上一杯溫熱的水,然後靜靜地聽你傾訴,最後給你一些不帶評判的建議。

評分

閤上這本書的時候,我感到一種久違的寜靜。它不是那種讀完會讓你熱血沸騰、想要立馬去做一番驚天動地事業的書,更像是一本讓你在深夜裏,點一盞燈,靜靜翻閱,然後在字裏行間找到共鳴的書。我特彆被它關於“當下”的論述所吸引,它沒有把“活在當下”說成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境界,而是將其分解為無數個微小的、可操作的瞬間。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總是過度擔憂未來,或者沉湎於過去,卻常常忽略瞭當下我們所擁有的,以及當下我們可以做齣的努力。它讓我開始嘗試去留意生活中的小確幸,去感受每一次呼吸,去認真對待每一次談話。它也讓我重新審視瞭“成功”的定義,不再僅僅是外在的成就,而是內心的滿足和充實。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鼓勵我去擁抱自己的不完美,去承認自己的脆弱,然後從中找到力量。讀完之後,我覺得自己仿佛多瞭一位智慧的朋友,它不會給你答案,但會陪你一起去尋找答案,並且讓你相信,你擁有找到答案的能力。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腦海裏揮之不去的,是那種“原來如此”的釋然感。它沒有像某些暢銷書那樣,用華麗的辭藻去包裝深刻的道理,而是用一種極其樸實、貼近生活化的語言,去講述關於如何與自我和解,如何與世界相處的故事。我特彆欣賞它對於“界限”的探討,它沒有把界限描繪成一道冷冰冰的牆,而是將其視為一種保護自己,同時也能更好地與他人建立健康關係的方式。這本書讓我開始反思,我過去在很多關係中,是如何模糊甚至放棄瞭自己的界限,從而導緻瞭不必要的消耗。它不是教你如何成為一個“好人”,而是教你如何成為一個“完整的人”,一個能夠尊重自己,也能尊重他人的人。它讓我明白,所謂“喜歡的方式”,並非意味著可以隨心所欲、不顧後果,而是在清楚認識自己的基礎上,做齣最適閤自己的選擇,然後為之負責。這本書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梳洗,讓我卸下瞭許多不必要的包袱,輕盈地走嚮更遠方。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衝擊,遠比我想象的要來得猛烈。我承認,一開始我對它的標題有些保留,覺得“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聽起來太理想化瞭,好像隻有那些天選之子纔能做到。但是,越往後讀,我越發覺自己之前的想法有多麼狹隘。作者用瞭很多極其生動和令人信服的例子,去剖析那些看似“不得不”的生活軌跡,其實背後隱藏著多少被壓抑的渴望和未被滿足的期待。我尤其被打動的是關於“告彆”的部分,不是那種戲劇性的訣彆,而是日常生活中無數次微小的放棄,放棄瞭某種可能性,放棄瞭某種期待,然後又在新的軌道上繼續前進。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選擇”的意義,原來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沒有選擇,隻是因為我們還沒有真正學會如何去選擇,或者說,我們害怕選擇帶來的後果。它不是那種雞湯文,不會告訴你“加油,你一定能行”,而是更冷靜地指齣問題,然後給齣一種可能性,一種你可以去嘗試的思考角度。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仿佛掙脫瞭一些無形的枷鎖,對未來的生活多瞭一些主動的掌控感。

評分

大愛書中的每一個小故事,讓我浮躁的心能夠安靜下來

評分

特彆好,物流很快

評分

觀望好久,6.18活動果斷下手,性價比很高,很喜歡!

評分

已經收到貨瞭,非常滿意。

評分

感覺,質量非常不錯,物流也很快,現在我可以以自己喜歡的方式來過一生瞭

評分

京東618做活動買的,很劃算,快遞員給送貨上樓,真是辛苦瞭,希望能經常有活動,嘿嘿嘿嘿嘿

評分

快遞小哥很負責,態度好!物流速度快。書的質量非常好。滿意。

評分

印刷質量不錯,值得購買。

評分

這本書真的很好,很棒,我很是喜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