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公民权与国家:1949-2009年的湘西农村

农民、公民权与国家:1949-2009年的湘西农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英洪 著
图书标签:
  • 湘西
  • 农民
  • 公民权
  • 国家
  • 农村
  • 中国农村
  • 社会变迁
  • 历史研究
  • 政治
  • 社会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16941
版次:1
商品编码:1128897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4
字数:4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农民、公民权与国家:1949-2009年的湘西农村》以公民权理论为分析框架,以湘西农村为主要考察对象,以土地制度和农民身份的变迁为主线,考察和分析当代中国农民公民权的演进逻辑。作者提出当代中国农民的身份经历了阶级化、结构化、社会化和公民化四次重大变迁,认为中国农民问题的解决程度终取决于国家发展公民权的进度。作为一部以公民权为视角研究农民问题的专著,该书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和见解,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张英洪,出生于湘西农村。研究员,法学博士。现居北京,主要从事农村和农民问题研究,尤其关注农民的基本权利、自由尊严和社会正义。主要著作有《给农民以宪法关怀》《农民权利》《认真对待农民权利》等。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张英洪的著作将农民的公民权放在当代中国发展进程中考察,探讨了由于不同的政治环境给农民的公民权所带来的影响和后果,说明时代的进步和曲折制约着公民权,而农民的公民权的享有和获得又是时代进步和曲折的标志,并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张英洪有很好的理论功底。在本书中,作者从历史进程中提炼出一些很有独创性的学术观点。特别是有一些很精炼的概括,能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 徐勇
  
  把农民当公民,把国家当人民共和国,“三农”的事就好办。张英洪先生的著作讲清了这个道理,指出了具体操作办法,他的书值得一读。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著名三农研究学者 党国英
  
  赋权于民是现代国家构建的核心,张英洪的著作对农民的公民权发展作了深度思考和探索。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著名三农研究学者 于建嵘
  
  对于当代农民的权益以及公民权问题已经有不少研究,但是,新的深刻分析无疑是张英洪的新著《农民、公民权与国家》!本书作者通过对湖南溆浦县深入调查和个案分析,以土地制度的变革为主线,以公民权理论或公民身份理论为分析框架,考察1949年以后中国农民公民权的演变,分析了农民公民权的发展及其对农民与国家关系以及国家政治的影响。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项继权
  
  中国现代化的过程,是农民权利不断扩大和地位不断提升的过程,是实现平等国民待遇的过程。张英洪像一名战士一样十年如一日地为争取农民平等国民待遇而战斗。张英洪是我尊敬的学者和朋友。
  ——中国乡村规划设计院院长、著名三农学者 李昌平
  
  中国农民问题的解决应该是每个农民获得完全公民权的过程。公民权既事关广大农民的自由、尊严和幸福,也事关我们每个人的自由、尊严和幸福。维护和发展公民权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神圣使命和当然责任。
  ——张英洪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二、研究的回顾与评述
(一)农民与农村问题研究
(二)公民与公民权研究
(三)农民权利问题研究
三、理论假设、分析框架和叙述结构
四、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五、有关概念的简要说明
(一)农民、公民
(二)公民权、权利、人权
(三)国家、中央国家、地方国家、国家构建

第二章 土地改革、阶级划分与农村政治分层
一、革命政权的建立:嵌入性政治与强制性变迁
(一)共产革命的胜利
(二)南下干部
(三)建政征粮
二、划成分:农民身份的阶级化
(一)阶级理论的输入
(二)早期的阶级划分
(三)土地改革与阶级成分
三、斗地主:革命专政和暴力再分配
(一)诉苦:预热革命斗志
(二)批斗:宣泄阶级仇恨
(三)没收:瓜分胜利果实
四、怨恨:阶级敌人的武器
(一)仇杀
(二)哀求
(三)色诱
(四)泄愤
(五)自杀
(六)转移
五、小结
(一)两极社会催生社会暴力
(二)革命专政排斥人权法治
(三)阶级成分取代公民身份

第三章 集体化、城乡隔离与农民结构化
一、强制集体化:从阶级身份到社员身份
(一)集体化:社会主义道路
(二)社员:农民身份的结构化
(三)干部与社员:支配与服从
二、城乡隔离:农民与市民的制度分野
(一)统购统销:农民与市场的割裂
(二)剪刀差:农民的额外“贡税
(三)户籍墙:农民与城市的阻隔
三、大饥荒:公民权缺失综合症
(一)农民与饥荒
(二)天灾与人祸
(三)权利与剥夺
四、民意表达成本:以武文俊信访案为例
(一)联系群众与民意表达
(二)信访制度与武文俊上书
(三)公安六条与革命审判
五、小结
(一)强迫农民意愿的理想追求
……
第四章 家庭承包、社会发育与公民权生长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农民公民权成长与现代国家构建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一个人、一个家族或一个党派垄断国家权力,是传统中国政治的特点之一。一个人垄断权力,其突出表征就是职务终身制。终身制领导人嗜权如命,决不会自愿松开那紧紧抓住权力的双手——权力的转移不是被政敌逼官或暴力夺走,就是待到生命的尽头将其交给指定的接班人。一个家族垄断权力,其突出表征是家族王朝政治,从秦汉到满清,中国两千多年的家族王朝政治,正是家族对国家权力垄断的突出表现。家族垄断权力的内在逻辑是家天下,改朝换代成为家族政治学中权力转移的基本定律。个人垄断权力与家族垄断权力是结合在一起的。罗素发现:“在人类无限的欲望中,居首位的是权力欲和荣誉欲。”①只要权力存在垄断,充斥血腥暴力的争权夺利就不会终结。
  一个人或一个家族垄断权力的政治后果,不仅表现在对国民和国家的不负责任,其严重的后果还在于其对自己和子孙后代的不负责任。在中国历史上,一个王朝开国之君的豪情与亡国之君的痛楚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明朝开国之君朱元璋(1368-1398在位),岂能规避其子孙后代崇祯帝(1628-1644在位)煤山上吊的厄运?
  中国国民党终结了中国家族垄断国家权力的王朝政治,却开创了中国政党垄断国家权力的先河。②谁想暴力垄断权力,谁就可能被暴力夺走权力。国民党就饱尝了这一政治定律的全部滋味。一方面,国民党品尝了暴力推翻垄断权力的满清王朝的个中滋味;另一方面,夺得国家权力而又试图垄断权力的国民党,又尝到了被共产党夺走权力的一杯苦酒。国民党虽然是以现代政党的身份登上中国历史舞台,但它却遵循着传统专制政治的运行逻辑,其不幸的结果注定是不可避免的。
  传统专制政治无法跳出其权力垄断所带来的悲剧命运。在人类政治文明进程中,除了民主政治,人们似乎还没有找到其他更有效的规避人类政治生活中的血腥风险。1980年代后期,败退台湾的国民党在蒋经国(1910-1988)执政晚期,主动放弃一党专政,解除戒严,开放党禁、报禁,开启了台湾从威权体制向民主政治的和平转型之路。③2000年台湾在全民直选的基础上首次实现了政党轮替及政权的和平转移,国民党的执政地位被民进党取而代之。
  ……

前言/序言


湘西农村的百年图景:从土地到公民的演变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中国湘西地区农村社会变迁的宏大叙事,重点关注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直至2009年这六十年间,农民的身份认同、权利实践以及与国家力量之间的复杂互动。通过对历史文献、地方志、口述史料的爬梳梳理,以及对相关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的细致分析,本书力图勾勒出一幅立体而真实的湘西农村百年图景,揭示在这片土地上,普通农民如何从传统的佃农、雇农,逐渐演变为新时代的公民,以及在此过程中,国家力量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又带来了哪些深刻的影响。 第一部分:土地的解放与集体的锻造(1949-1978) 新中国成立伊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场席卷全国的土地改革运动在湘西大地轰轰烈烈地展开。本书将首先梳理这场改革的背景、过程及其在湘西的具体实践。我们将考察土地改革如何改变了原有的土地占有关系,如何重新分配了土地的收益权,以及它在激化阶级矛盾的同时,又如何为农民带来了初步的解放感。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财产转移,更是一次对旧有社会秩序的颠覆,对农民社会地位的重塑。 随之而来的,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进。本书将深入分析合作化运动在湘西农村的推进模式、面临的挑战以及取得的成果。我们将探讨如何从个体经济向集体经济的转变,从互助组到初级社、高级社,再到人民公社,国家如何通过组织化的手段,试图将分散的农民凝聚起来,实现规模化生产和集体劳动。我们将审视在这一过程中,农民的劳动方式、生产积极性以及他们的个人财产和收益是如何被纳入集体管理的。公社体制的建立,更是将国家的力量直接渗透到农村的最基层,国家计划、国家指令、国家补贴,都成为影响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关键因素。 在这一时期,农民的“公民权”概念是模糊的,更多的是作为集体的一份子,履行义务,享受集体福利。本书将考察在人民公社制度下,农民的权利如何与集体的利益紧密相连,以及在集体化的语境下,个体权利是如何被淡化或整合的。我们将分析医疗、教育、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在湘西农村的普及情况,以及这些服务在多大程度上塑造了农民的生存状态和对国家的情感连接。 第二部分:改革的浪潮与乡村的转型(1978-2009)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这一变革的浪潮也深刻地改变了湘西农村的面貌。本书将重点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这对湘西农村的经济格局和农民的生产自主性带来了怎样的颠覆性变化。我们将考察土地使用权的重新分配,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是如何被激发出来的,以及家庭经营在多大程度上缓解了集体化时期的一些弊端。 改革开放并非一帆风顺,本书将探讨在这一过程中,湘西农村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城乡关系演变等方面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将关注市场经济的引入如何改变了农村的商品生产和流通,以及农民如何适应新的市场规则。乡村工业化的兴起,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以及外出务工潮的出现,都对湘西农村的社会结构、家庭关系和人口流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公民权层面,改革开放也带来了新的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自主意识的觉醒,他们对自身权利的关注度逐渐提升。本书将考察在这一时期,农民的权利意识是如何萌芽和发展的,他们如何通过各种途径争取和维护自身权益。我们将关注土地权利、劳动权益、社会保障权益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农民与地方政府、基层组织之间的关系是如何重塑的。 特别是近二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法治建设的推进,农民的公民权意识更加凸显。本书将分析市场化、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在土地流转、宅基地使用、征地拆迁等问题上所遭遇的困境,以及他们为争取公平补偿和合法权益所做的努力。我们将考察农民在参与村务管理、基层民主选举等方面的实践,以及他们如何逐渐从国家政策的接受者,转变为权利的主张者和参与者。 第三部分:国家、农民与身份的再定义 贯穿全书的核心议题,是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动态关系。本书将从多个维度考察国家在湘西农村的治理模式、政策选择及其对农民命运的影响。我们将分析不同时期,国家对于农村的意识形态宣传、经济支持、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政策如何塑造了农民的认知和行为。同时,我们也关注农民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限制下,如何进行自主选择和能动实践。 “公民权”作为本书的另一核心概念,将得到深入的剖析。本书并非简单地将“公民权”等同于政治权利,而是将其理解为一个更为广阔的概念,涵盖了生存权、发展权、参与权、受保护权等多个层面。我们将考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湘西农民的生存状况、发展机会、参与程度以及他们所享有的法律和制度保障。我们将重点分析,在经历了土地的私有化、集体的解体、市场的波动以及国家政策的调整后,农民的公民权边界是如何被不断拓展和定义的。 本书还将探讨身份认同的演变。从被定义为“生产者”、“集体成员”,到逐渐成为“市场主体”、“权利主体”,湘西农民的身份经历了深刻的转型。我们将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农民的自我认知、对社会的看法以及他们与国家、与他人的关系是如何发生变化的。 研究方法与意义 本书的研究将综合运用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我们将梳理宏观的历史脉络和政策变迁;通过地方志的考察,我们将深入了解湘西具体的地域特色和历史细节;通过对口述史料的梳理和分析,我们将倾听普通农民的声音,还原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世界;通过对相关社会经济数据的分析,我们将量化和评估政策的实际效果。 本书的出版,旨在为理解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提供一个具体的案例研究。湘西地区作为中国欠发达地区的一个典型代表,其农村社会变迁的经验,不仅对于认识中国农村的整体转型具有参考价值,也为研究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普遍性问题提供了有益的视角。通过对湘西农民的百年历史的追溯,我们希望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农民的生存智慧、韧性和能动性,以及他们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本书并非描绘一个完美无瑕的现代农村图景,而是力求呈现一个真实、复杂、充满挑战和希望的湘西农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农民、公民权与国家:1949-2009年的湘西农村》的书名本身就散发着一种厚重感,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农村近代史的大门。作为一个对中国社会变迁充满好奇的读者,我迫切地想了解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湘西这片土地上的农民是如何在国家政策的潮起潮落中,一步步争取和定义自己的公民权利的。书名中的“农民”、“公民权”与“国家”三个关键词,勾勒出了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地域的故事,更是关于中国亿万农民群体命运的缩影。我特别关注的是“国家”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促进者还是阻碍者?公民权又是如何在与国家的互动中得到体现、发展,甚至被挑战的?湘西农村作为一个具体的案例,其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是否会为这些普遍性的议题带来一些特别的解读?1949年到2009年,这整整六十年,跨越了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关键历史节点,每一个时期农民的生存状态、权利诉求都会有所不同。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梳理这些时期的变化,通过具体的史料和案例,展示出农民身份的演变、他们与国家关系的张力,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公民权的内涵是如何被重新塑造的。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够用一个微观的视角,折射出宏观的历史进程,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复杂性与艰辛。

评分

《农民、公民权与国家:1949-2009年的湘西农村》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中国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议题。湘西,作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其农民在过去六十年间,是如何在国家政策的影响下,逐步理解和争取自己作为公民的权利的?这个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跨度,本身就充满了研究的价值,因为这包含了中国社会经历的巨大转型。我好奇的是,国家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积极的推动者,还是限制的施加者?而农民的“公民权”,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以何种形式被提出和实现的?这本书名中的“农民”、“公民权”与“国家”之间的张力,预示着一种深刻的社会历史分析。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对湘西农村的细致考察,揭示出在宏观的国家政策之下,农民个体和群体所经历的真实生活,他们是如何应对挑战,如何认识自身权利,以及他们与国家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这本书的标题就充满了学术的野心,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些独特而有力的论述。

评分

看到《农民、公民权与国家:1949-2009年的湘西农村》这个书名,我眼前仿佛展开了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湘西,一个充满地域特色的地方,在过去几十年里,其农村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国家政策如何渗透到这片土地,影响着农民的生活?而农民,作为最基层的社会群体,又是如何在这种影响下,逐渐形成对自身“公民权”的认知和追求的?书名中的三个核心概念——“农民”、“公民权”、“国家”,清晰地勾勒出了一种宏观的叙事框架,同时又聚焦于一个具体的地域,这让我觉得这本书很有可能提供一种别具一格的研究视角。我非常关注的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国家与农民的关系是如何演变的?公民权的内涵在湘西农村是如何被解读和实践的?是法律的赋予,还是社会运动的催生?是国家主导的,还是农民自发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历史档案,结合田野调查的鲜活案例,为我们展现一幅关于中国农村社会变迁、权力关系重塑以及公民权发展历程的复杂图景。这本书的厚重感,让我期待它能够带给我深刻的思考和全新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颇具匠心,一种复古的质感扑面而来,让人联想到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泛黄文献。书名《农民、公民权与国家:1949-2009年的湘西农村》给我一种期待,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份扎实而详尽的学术研究,而非流于表面的历史回顾。我尤其对“公民权”这一概念在中国的实践充满兴趣,尤其是在经历了政治运动和社会变革的农村地区。湘西,这个在我印象中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它在历史的长河中,农民的地位和权利是如何被国家建构和调适的?从集体化时代到市场经济的浪潮,农民是否真正获得了作为“公民”应有的尊严和权利?这本书的年代跨度很长,涵盖了中国社会转型最剧烈的几个时期,这让我对作者的研究深度和广度充满期待。我希望书中不仅仅是罗列政策和事件,更能深入到农民的日常生活,他们的个体经验和集体意识是如何在国家力量的影响下发生变化的。历史研究的魅力在于其能够超越时间的限制,让我们得以窥见过去,理解现在。如果这本书能够以湘西农村为切入点,描绘出一幅关于中国农民争取权利的生动画卷,那么它无疑将是一部极具价值的著作。我期待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历史的脉搏,体悟到普通人的生存智慧和抗争精神。

评分

读到《农民、公民权与国家:1949-2009年的湘西农村》的书名,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各种画面,有黄土高坡上的辛勤劳作,有乡间集市的热闹喧嚣,也有政策文件冰冷的字句。书名中的“国家”与“农民”、“公民权”并列,暗示了权力与被权力者之间的复杂互动。我好奇的是,在湘西这片土地上,国家是如何通过各种政策、法律甚至是意识形态来塑造农民的身份和权利的?而农民又是如何回应的?他们是完全被动的接受者,还是在某种程度上也拥有了能动性,去争取、去协商、去适应?“公民权”这个概念在中国农村的语境下,又意味着什么?是参与政治的权利,是经济利益的保障,还是某种更深层次的社会地位和尊严?1949年到2009年,这六十年是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期,湘西农村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其间的变迁一定非常剧烈。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揭示出这种变迁的内在逻辑,让我理解农民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他们为争取自身权益所付出的努力。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学术价值,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新颖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

评分

印刷质量一般

评分

“喂,你干嘛?我问你呢?”张敏挥手在柳晴眼前晃了晃,撇撇嘴道,“不就是那个徐峰找了个大二的学妹做女朋友吗?看把你折腾的,周末拉你出来逛逛街,你倒好,身在曹营心在汉!”

评分

玉松子无奈点头:“也让贫道开开眼界!”这也算是折中的办法了,否则茅山派就是彻底与紫阳宫撕破脸了,石钟此举也算是为茅山解脱,只是。玉松子看向石钟,他就这么有把握?飞剑之利可不是随口说说的。

评分

第六十章 迂回路线

评分

张英洪的著作将农民的公民权放在当代中国发展进程中考察,探讨了由于不同的政治环境给农民的公民权所带来的影响和后果,说明时代的进步

评分

专业性很强,很值得一看。

评分

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脚抽筋,前一个愿望石钟实现了,后一个愿望石钟正在努力中。

评分

“嗯,这个鱼子酱不错,我最喜欢吃这玩意了,向老大,你知道吗?上次有个人特二,在美女面前非要装大象请吃西餐,在一家五星级酒店,我光beluga鱼子酱就一人点了一份,把他的脸给

评分

听到这个,宁秀芬神秘一笑,似乎有些得意,道:“我说出来你可别跟小静提,省得她说我烦,是这样子的,这辆宝马是一个年轻人的,上次都追到我家去了,我看着那个年轻人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