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微波新技术/空间射频信息获取新技术丛书

雷达微波新技术/空间射频信息获取新技术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明春,周志鹏,高铁 著
图书标签:
  • 雷达
  • 微波技术
  • 射频技术
  • 空间信息获取
  • 遥感
  • 信号处理
  • 天线
  • 微波器件
  • 雷达系统
  • 信息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10129
版次:01
商品编码:1130371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空间射频信息获取新技术丛书 “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8-01
页数:332
字数:50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雷达微波新技术/空间射频信息获取新技术丛书》以高性能雷达系统为应用对象,详尽阐述了微波新技术在雷达天线及阵列、高功率固态发射机、新型收发组件、高集成信号传输网络和雷达射频隐身等方面的应用。《雷达微波新技术/空间射频信息获取新技术丛书》还结合工程实践经验介绍了微波部件工艺集成和微波分析与测量技术。此外,本书还介绍了电磁超材料在高性能雷达系统中的应用前景。本书较全面地反映了雷达微波技术领域近十多年来的最新进展,介绍了很多国内外雷达领域的设计实例,使得本书的内容兼具前瞻性和实用性。

目录

第1章 概述
1.1 现代雷达系统
1.1.1 雷达的基本原理
1.1.2 雷达体制与分类
1.2 新型雷达的发展趋势
1.2.1 超宽带雷达
1.2.2 数字阵列雷达
1.2.3 隐身与反隐身雷达
1.2.4 多功能雷达
1.3 基于雷达应用的微波技术
1.3.1 微波技术在雷达系统中的应用
1.3.2 雷达微波新技术的发展概况
1.3.3 雷达微波新技术的发展特点
参考文献

第2章 天线与阵列设计
2.1 雷达天线特性
2.1.1 功能
2.1.2 基本参数
2.2 新型天线
2.2.1 超宽带天线
2.2.2 波导缝隙天线
2.2.3 薄膜天线
2.2.4 共形天线
2.3 阵列天线设计
2.3.1 宽带宽角度扫描阵列设计
2.3.2 阵列波束赋形
参考文献

第3章 高功率固态发射技术
3.1 相控阵雷达对高功率发射机的需求
3.2 高功率发射技术的发展趋势
3.3 高功率发射机的关键技术
3.3.1 新型半导体功率器件在雷达发射机中的应用
3.3.2 宽带发射技术
3.3.3 线性发射技术
3.3.4 毫米波固态发射技术
3.3.5 固态发射机监控技术
3.4 高功率固态发射机技术的实现
3.4.1 发射机系统的设计方法
3.4.2 微波功率放大器的设计
参考文献

第4章 新型收发组件技术
4.1 T/R组件概述
4.1.1 典型框图
4.1.2 工作原理
4.2 T/R组件技术的发展
4.3 有源子阵的概念与构架
4.4 有源子阵的关键技术
4.5 有源子阵的设计
4.5.1 有源子阵的设计流程
4.5.2 有源子阵设计实例
4.6 有源子阵的自动化测试
参考文献

第5章 高集成信号传输网络
5.1 高集成信号传输网络在相控阵雷达中的重要作用
5.1.1 相控阵雷达对高集成信号传输网络的需求
5.1.2 高集成信号传输网络的系统组成
5.1.3 高集成信号传输网络在相控阵中的应用
5.2 高集成信号传输网络的关键技术分析
5.2.1 复杂信号综合电路设计技术
5.2.2 三维微波集成电路设计技术
5.2.3 微波多层板设计和制造技术
5.3 高集成信号传输网络的设计方法
5.3.1 微波馈电网络层的设计
5.3.2 波束控制网络层的设计
5.3.3 电源分配网络层的设计
5.4 高集成信号传输网络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第6章 雷达射频隐身技术
6.1 射频隐身的定义
6.1.1 隐身技术概述
6.1.2 RCS的概念
6.1.3 散射源分类
6.1.4 RCS估算方法
6.1.5 实现射频隐身的关键
6.2 天线的隐身设计
6.2.1 天线散射的基础
6.2.2 阵列天线的RCS仿真计算
6.2.3 阵列天线RCS缩减的基本考虑
6.2.4 天线的模式项RCS缩减
6.2.5 天线的结构项RCS缩减
6.2.6 低RCS的天线单元
6.2.7 天线的RCS测试
6.3 天线罩的隐身设计
6.3.1 FSS天线罩
6.3.2 几种基本的FSS阵列特性
6.3.3 天线罩的外形处理
6.3.4 天线罩与平台结构的连接处理
6.3.5 天线-天线罩的一体化设计
6.4 雷达射频隐身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第7章 微波部件工艺集成
7.1 新型雷达微波部件的工艺集成需求
7.2 微波多层基板集成工艺
7.2.1 陶瓷基微波多层基板集成工艺
7.2.2 聚合物基微波多层基板集成工艺
7.3 微波部件壳体加工工艺
7.3.1 钛合金材料及其加工工艺
7.3.2 SiC/Al复合材料及其加工工艺
7.3.3 Si/Al合金及其加工工艺
7.4 微波部件封装工艺
7.4.1 封装的基本工艺流程及方法
7.4.2 倒装芯片焊接工艺
7.4.3 立体封装工艺
参考文献

第8章 微波分析与测量技术
8.1 电磁场与微波电路分析技术
8.1.1 电磁分析及应用
8.1.2 电磁场和微波电路测量概述
8.2 收发组件的自动化测量
8.2.1 收发组件的测试需求
8.2.2 收发组件的新测试方法
8.3 阵面测量与校准技术
8.3.1 多任务快速测量
8.3.2 数字雷达阵面的测量
8.3.3 雷达天线的监测
参考文献

第9章 超材料在雷达系统中的应用
9.1 超材料简介
9.1.1 超材料的范畴
9.1.2 超材料发展简况
9.1.3 超材料在雷达系统中的应用前景
9.2 左手材料
9.2.1 左手材料简介
9.2.2 左手材料的特性
9.2.3 左手材料的实现
9.2.4 左手材料在雷达系统中的应用
9.3 光子晶体
9.3.1 光子晶体简介
9.3.2 光子晶体的特性
9.3.3 光子晶体在雷达系统中的应用
9.4 缺陷地结构
9.4.1 缺陷地简介
9.4.2 缺陷地的特性
9.4.3 缺陷地结构在雷达系统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名词索引

前言/序言

  自20世纪30年代问世以来,雷达技术就在各国的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雷达理论和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不仅希望雷达系统能在多目标、强杂波与有源干扰背景中探测目标特征,还要求其具备对付敌方战机及反辐射导弹等攻击的能力。为了应对诸如此类的发展需求,雷达系统的性能应随之不断提升。因此,很多新技术被应用到雷达系统中,其中最典型的是微波技术。微波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有众多的技术成果被应用到雷达系统中。现今,快速发展的微波新技术几乎渗透到雷达的各个分系统。因此,可以说,微波技术的发展是使现代雷达系统具备高性能的必要条件。相应地,雷达系统的发展需求也是促进微波技术向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为了全面展现高性能雷达系统的研制过程,本书较详尽地阐述了微波新技术在天线及阵列、高功率固态发射机、新型收发组件、高集成信号传输网络和雷达射频隐身等方面的应用。本书还结合工程实践经验介绍了微波部件工艺集成和微波分析与测量技术。此外,本书还介绍了电磁超材料在高性能雷达系统中的潜在应用及其前景。本书以雷达系统组成为主线进行章节设置,通篇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以便读者能够深入浅出地阅读、理解本书。
  本书的取材以工程实践为基础,相关内容反映了雷达技术领域近十多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使得本书较好地契合了书名《雷达微波新技术》中的“新”一词,以确保书中内容的前瞻性。本书介绍了很多国内外雷达领域的设计实例,并点出了微波新技术在其中的应用关键,得本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本书由胡明春、周志鹏和高铁著,其中第1章由李斌编写,第2章由刘明罡、王侃、于大群、陈定编写,第3章由商坚刚、王卫华、余振坤编写,第4章由郭庆编写,第5章由李斌编写,第6章由潘宇虎、张强编写,第7章由韩宗杰、郝新锋、纪乐、王栋良编写,第8章由夏琛海编写,第9章由李锐、李斌编写,周志鹏和高铁对全书进行了审读与修改。在此对以上提及的各位同志表示由衷的感谢。同时,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各研究部领导的大力支持,在此也致以诚挚的谢意。
  由于作者的学术水平和工作经验有限,书中难免存在差错、疏漏及不妥之处,殷切地希望读者给予批评和指正。
  胡明春
《量子传感与精密测量技术》 内容简介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对测量精度和探测能力的追求从未停止。从微观粒子世界的探索到宏观宇宙尺度的观测,精准、高效的信息获取手段是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的基石。本书《量子传感与精密测量技术》深入剖析了当前精密测量领域的前沿技术,重点聚焦于量子力学原理在传感和测量中的创新应用,以及由此催生的新一代测量技术。本书旨在为广大从事科学研究、工程开发、技术创新的读者提供一套系统、深入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帮助其理解并掌握量子传感领域的最新进展,并启发其在该领域的进一步探索与应用。 第一章 量子传感基础理论 本章作为全书的理论基石,将首先回顾经典传感器的基本原理与局限性,引出量子传感的必要性和优势。随后,详细阐述量子传感的核心概念,包括量子叠加、量子纠缠、量子退相干等基本量子力学现象,并解释它们如何被用于增强传感器的灵敏度和分辨率。我们将深入探讨不同类型的量子比特(如超导量子比特、离子阱、中性原子、NV色心等)的物理特性及其在传感应用中的潜力。重点介绍量子噪声和经典噪声的区别,以及量子传感如何突破经典测量极限(如标准量子极限),达到海森堡极限。本章还将梳理量子计量学的基本理论,包括费舍尔信息、量子克拉默-拉奥界等,为后续章节的量化分析奠定基础。 第二章 量子光学传感技术 量子光学在传感领域的应用是本书的重点之一。本章将详细介绍基于量子光源(如单光子源、纠缠光子源)的精密测量技术。我们将深入探讨量子成像技术,包括量子隐形传态成像、量子擦除器成像等,以及它们在低光照、高分辨率成像方面的优势。光纤量子传感技术也将被详细介绍,包括基于量子光源的干涉测量、偏振测量等,以及其在光纤传感网络中的应用前景。此外,本章还将重点介绍量子陀螺仪和量子加速度计的原理与进展,分析如何利用量子光学效应实现高精度的惯性导航与定位。我们还会讨论量子激光雷达(Lidar)的最新发展,包括基于量子态制备和探测的距离测量、目标识别等技术,以及其在自主驾驶、遥态测绘等领域的应用潜力。 第三章 量子原子钟与精密时间测量 时间测量是精密测量的核心之一,而量子原子钟代表了目前时间测量的最高水平。本章将深入探讨不同类型的量子原子钟,包括基于激光冷却原子(如锶原子、镱原子)的光钟,以及基于离子阱的离子钟。我们将详细分析原子钟的原理,包括能级跃迁、激光锁定、相干时间等关键因素,以及如何通过量子非破坏性测量(QND)来减少测量对原子相干性的影响。本书将重点介绍当前原子钟的精度记录,以及其在基础物理学研究(如检验弱等效原理、测量引力常数)和精密导航(如下一代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中的重要作用。此外,本章还将触及量子通信网络中的时间同步技术,以及如何利用量子效应实现超高精度的分布式时间同步。 第四章 量子磁场传感与成像 磁场是研究物质性质和环境变化的重要物理量,而量子传感器在磁场测量方面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灵敏度和分辨率。本章将重点介绍基于金刚石NV色心(Nitrogen-Vacancy center)的量子磁场传感器。我们将深入讲解NV色心的量子比特特性、自旋态的制备与读出方法,以及如何通过光学方法实现对NV色心周围磁场的亚微米级分辨率测量。本书还将介绍基于超导量子比特的磁力计,包括SQUID(超导量子干涉仪)的原理与最新进展,以及如何利用量子效应突破经典SQUID的灵敏度极限。此外,本章还将探讨其他量子磁场传感技术,如原子磁力计,并分析这些技术在生物医学成像(如脑磁图、心磁图)、地球物理勘探、材料科学研究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第五章 量子重力传感与惯性测量 重力场的变化是探测地下结构、测量地球形变、研究引力物理的重要手段。本章将详细介绍基于原子干涉的量子重力仪。我们将深入解析原子干涉仪的工作原理,包括原子束的制备、激光脉冲的操控、干涉条纹的形成与读出等过程,并分析其如何实现对重力加速度的超高精度测量。本书将探讨量子重力仪在地球科学(如地质勘探、海平面监测、地下水资源探测)、大地测量、以及基础物理学研究(如检验爱因斯坦的等效原理)中的应用。此外,本章还将拓展到量子惯性测量领域,介绍如何利用量子干涉原理实现高精度的陀螺仪和加速度计,以及其在导航、定位、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潜在应用。 第六章 量子态制备与操控在精密测量中的应用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聚焦于实现高精度量子传感所必需的关键技术——量子态的制备与操控。本章将系统介绍各种量子态制备技术,包括相干态、压缩态、纠缠态等的产生方法,以及它们如何被用于提高测量精度。我们将深入探讨光场态的制备与应用,例如利用非线性光学效应产生压缩光,以及其在提高光探测灵敏度方面的作用。同时,本章还将介绍原子、离子、固态体系等量子比特的相干态制备与操控技术,并分析如何通过优化脉冲序列、降低环境噪声等方式来延长量子比特的相干时间。此外,本章还将讨论量子信息处理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量子逻辑门、量子纠错等,并分析它们如何为构建更稳定、更可靠的量子传感器提供理论支撑。 第七章 量子传感器的实际应用与挑战 在掌握了量子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后,本章将探讨其在不同领域的实际应用案例,并分析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我们将详细介绍量子传感器在科学研究中的突破性应用,如引力波探测、暗物质探测、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等。同时,本书还将探讨量子传感器在工业界的应用前景,包括高精度工业检测、环境监测、生物医学诊断、金融科技等领域。在分析应用的同时,本章也将审视当前量子传感器发展面临的技术瓶颈,如量子比特的稳定性、可扩展性、可集成性、以及实际部署的成本与维护等问题。最后,我们将展望量子传感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迈向实用化、小型化、网络化,以及与其他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的融合,共同推动精密测量领域的革命性进步。 总结 《量子传感与精密测量技术》是一本为希望深入了解量子世界在测量领域应用的读者量身打造的著作。本书内容翔实,结构严谨,不仅涵盖了量子传感的基础理论,更深入探讨了各种量子传感技术的原理、实现方式、以及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前景。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深刻理解量子力学如何为精密测量带来革命性的飞跃,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创新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物理学和工程学的交叉领域充满好奇,而雷达技术正是这样一个完美的结合体。从电磁波的传播到复杂的信号处理,再到实际的应用,都凝聚了科学的智慧和工程的实践。这本书的书名,特别是“雷达微波新技术”部分,让我看到了深入了解这些前沿科学在实际工程中如何应用的可能。我不是专业的雷达工程师,但我对其中的原理和发展趋势有着浓厚的兴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一种既严谨又易于理解的方式,介绍雷达和微波技术在太空应用中的最新进展,比如新型的雷达探测原理,或者在卫星通信、导航、遥感等领域的新技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建立起对这一领域更清晰的认知框架,了解其中的关键技术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即使我不能直接参与到研发中,也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科技的魅力。

评分

最近我一直在关注关于深空探测和低轨卫星星座的发展,这背后离不开强大的射频信息获取技术。这本书的书名“空间射频信息获取新技术丛书”让我立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推测它会涵盖从基本原理到最新的技术实现,特别是那些能够应对复杂空间环境和不断增长的信息需求的技术。我个人对那些能够提高信号探测灵敏度、抗干扰能力以及数据传输速率的新方法特别感兴趣。例如,书中会不会讨论一些新型的波形设计,或者更高效的信号处理算法,亦或是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射频信息获取技术?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获得关于如何在遥远的太空或者繁忙的近地空间,更有效地捕捉和解读有价值的射频信息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评分

作为一名在雷达技术领域工作多年的工程师,我深知新技术迭代的速度之快。每年都会有新的理论突破和技术创新涌现,如果不能及时跟进,很容易被时代淘汰。所以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梳理和介绍当前雷达微波领域最新进展的专业书籍。这本书的书名恰好击中了我的痛点,它承诺了“新技术”,并且将“空间射频信息获取”作为一个重要的切入点,这与我目前的研究方向高度契合。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那些引领行业发展的新型雷达系统设计理念、先进的微波器件和材料的应用,以及在复杂空间环境下进行信息获取的创新方法。我相信,一本高质量的专业书籍,能够帮助我梳理思路,拓展视野,并为我未来的工作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启发。

评分

我是一名对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充满好奇的在校大学生,一直以来都对雷达技术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感到着迷。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看到了这本书的介绍,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仅仅从其书名“雷达微波新技术/空间射频信息获取新技术丛书”中,我就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深度和广度。我个人对“新技术”这几个字尤为敏感,因为我希望学习到的是最前沿、最实用的知识,而不是已经过时的理论。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系统了解和掌握雷达微波技术以及空间射频信息获取最新进展的可能性。我猜测书中会包含大量关于新型雷达体制、先进信号处理算法、以及在卫星通信、遥感探测等领域应用的新技术,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无限的憧憬和探索的欲望。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封面采用了深邃的蓝色作为主色调,上面点缀着若隐若现的雷达信号波形和星空元素,非常符合“空间射频信息获取”的主题。封面的字体选择也很讲究,既有科技感又不失稳重。拿到手中,纸张的触感非常舒适,厚实而有质感,翻页时没有刺耳的摩擦声,能感受到出版社在细节上的用心。整体来说,这本书在视觉和触觉上都传递出一种专业、高端的学术书籍的气息,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对其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尤其欣赏封面设计上巧妙地将“雷达”这个具体的技术与“空间射频信息获取”这个更宏观的概念融合在一起,暗示着本书将从基础理论到前沿应用进行深入探讨,这对于我这样希望系统性学习相关知识的读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

评分

参考文献

评分

6.2.7 天线的RCS测试

评分

4.1 T/R组件概述

评分

4.5 有源子阵的设计

评分

2.1 雷达天线特性

评分

8.2 收发组件的自动化测量

评分

7.4.2 倒装芯片焊接工艺

评分

书很不错,送货快,这几天有看的了

评分

7.3.1 钛合金材料及其加工工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