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射频信息获取新技术丛书:天基监视雷达新技术

空间射频信息获取新技术丛书:天基监视雷达新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贲德,王海涛 著
图书标签:
  • 雷达技术
  • 天基雷达
  • 空间信息获取
  • 射频技术
  • 监视技术
  • 信号处理
  • 微波技术
  • 遥感技术
  • 电子对抗
  • 目标探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22146
版次:1
商品编码:1158032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空间射频信息获取新技术丛书 ,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8
字数:62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天基监视雷达是空间武器系统的新兴研究热点,它在广域监视和威胁防御方面有卓越的性能,对国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国民经济也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空间射频信息获取新技术丛书:天基监视雷达新技术》重点讨论了天基监视雷达的系统设计和关键技术,全书共分10章,包括系统概述,轨道与星座,电离层环境,目标特性,系统仿真,信号检测,杂波抑制,天线技术,指标、参数和系统,双基地和分布式系统。

作者简介

   贲德,中国电子学会会士,中国航空学会理事,江苏省航空航天学会副理事长,南京电子学会理事长。我国第一部远程预警相控阵雷达研制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某型飞机火控系统副总设计师、机载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总设计师、十号工程机载雷达总设计师、某工程副总设计师。解决了多项重大技术关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带出了一批技术骨干。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系统概述
1.1 国外概
1.2 天基雷达类型
1.2.1 轨道交会雷达
1.2.2 天基合成孔径雷达(SAR)
1.3 天基监视雷达
1.3.1 天基监视雷达的作用
1.3.2 天基监视雷达的特点
1.3.3 概念和要考虑的问题
1.3.4 技术难题与系统组成
参考文献

第2章 轨道与星座
2.1 航天器轨道
2.2 星座设计
2.3 星座设计因素
2.4 星座基本构型
2.4.1 δ星座
2.4.2 σ星座
2.4.3 玫瑰星座
2.4.4 小量偏置Walker星座
2.4.5 复合Walker星座
2.4.6 椭圆轨道+赤道轨道混合星座
2.4.7 太阳同步轨道异构星座
2.4.8 非均匀星座
2.5 相关数学模型
2.5.1 基本公式
2.5.2 轨道参数计算
2.5.3 星下点计算
2.5.4 覆盖角计算
2.6 星座覆盖和协同工作
2.6.1 覆盖性能
2.6.2 网格模型
2.6.3 协同工作
2.7 星座优化设计
2.7.1 系统协调
2.7.2 多学科优化
2.7.3 协作优化
参考文献

第3章 电离层环境
3.1 电离层介质
3.1.1 相关理论
3.1.2 结构分层
3.1.3 传播参数
3.1.4 闪烁
3.1.5 影响因素
3.1.6 模型和测量
3.2 传播信道特性
3.2.1 相位超前与色散
3.2.2 法拉第旋转
3.2.3 群时延与色散
3.2.4 多普勒效应
3.3 雷达双程信号特征
3.3.1 一阶统计特征
3.3.2 二阶统计特征
3.4 电离层与目标检测
参考文献

第4章 目标特性
4.1 目标RCS
4.1.1 目标建模
4.1.2 目标RCS计算
4.1.3 目标RCS测量
4.2 近地目标RCS
4.2.1 飞机目标RCS的规律性结论
4.2.2 飞机目标RCS与频率的关系
4.2.3 反隐身
4.3 空间目标RCS
4.3.1 弹道导弹RCS
4.3.2 各类卫星RCS
4.3.3 诱饵
4.4 海面目标RCS
4.5 地面目标RCS
参考文献

第5章 系统仿真
5.1 研究概况
5.1.1 航天器仿真工具箱
5.1.2 信号处理验证系统
5.1.3 RLSTAP/ADT
5.2 系统建模
5.2.1 RCS图景
5.2.2 雷达与图景的交互
5.3 杂波仿真
5.3.1 地面反射特性仿真地图
5.3.2 杂波协方差矩阵与杂波内部运动
5.3.3 天线增益模式
5.4 地球自转效应
5.5 距离重叠效应
参考文献

第6章 信号检测
6.1 目标检测
6.1.1 单个脉冲
6.1.2 脉冲串
6.1.3 起伏目标
6.2 杂波背景下的检测
6.2.1 瑞利杂波背景下的CFAR检测
6.2.2 非瑞利杂波背景下的CFAR检测
6.3 扩展目标检测
6.3.1 问题描述
6.3.2 广义似然比检验
6.3.3 虚警概率和门限评估
6.3.4 信号子空间估计
6.3.5 信源数估计
6.4 跟踪后检测
6.4.1 概述
6.4.2 几种典型算法
6.4.3 总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杂波抑制
7.1 传统杂波消除方法
7.2 电子DPCA技术
7.2.1 相控阵天线实现
7.2.2 反射器天线实现
7.3 三通道DPCA技术
7.3.1 系统架构
7.3.2 PRF校正
7.3.3 频率校正
7.3.4 ASARDPCA
7.3.5 非相干积累
7.3.6 单脉冲测角
7.4 STAP技术
7.4.1 杂扰的空时描述
7.4.2 协方差矩阵模型
7.4.3 波束域方法
7.4.4 参数化方法
7.5 知识辅助的信号处理
7.5.1 信号处理架构
7.5.2 先前CPI数据与地面散射特性
7.5.3 期望值最大化算法
7.5.4 有色载入技术
参考文献

第8章 天线技术
8.1 大型可展开天线
8.1.1 薄膜反射面天线
8.1.2 薄膜平面阵列天线
8.1.3 大型有源透镜天线
8.1.4 关键技术
8.2 天线展开结构
8.2.1 研究概况
8.2.2 充气可展开结构
8.2.3 关键技术
8.3 天线热分析
8.3.1 研究概况
8.3.2 空间轨道热分析
8.3.3 传热方式
8.4 天线测量和校准
8.4.1 标准反射器测量
8.4.2 均匀分布目标测量
8.4.3 地面接收机测量
8.4.4 天线测量方法比较
8.4.5 大型天线自动校准
8.5 相控阵天线
8.5.1 相控阵体制
8.5.2 主要技术指标
8.5.3 辐射单元和T/R组件
8.5.4 馈电网络、波控器和阵面电源
8.5.5 天线的监测、校正与冷却
8.5.6 单元间距与排列
8.5.7 天线加权
8.5.8 宽带工作
8.5.9 幅度和相位随机误差
参考文献

第9章 指标、参数和系统
9.1 战术指标
9.1.1 威力和威力覆盖
9.1.2 精度和分辨率
9.1.3 数据率
9.1.4 其他指标
9.2 技术指标
9.2.1 频段
9.2.2 天线
9.2.3 功能和工作方式
9.2.4 信号处理
9.2.5 测角方式
9.2.6 数据处理
9.3 参数设计
9.3.1 天线增益
9.3.2 发射功率
9.3.3 天线副瓣电平
9.3.4 系统动态范围
9.3.5 系统稳定性
9.3.6 工作波形
9.4 系统设计
9.4.1 检测动目标的性能
9.4.2 覆盖率
9.4.3 SAR工作原理
9.4.4 SAR的作用距离
9.4.5 SAR的PRF选择
9.4.6 SAR的信号处理
参考文献

第10章 双基地和分布式系统
11.1 双基地天基监视雷达
10.1.1 工作方式
10.1.2 双基地STAP
10.1.3 预检测处理
10.1.4 未来新型天基发射机
10.2 分布式天基监视雷达
10.2.1 系统特点
10.2.2 模式综合
10.2.3 波形设计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天基监视雷达新技术 图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当前天基监视雷达领域的前沿技术与发展趋势,旨在为从事空间信息获取、雷达系统设计、目标探测与识别等研究和工程的专业人士,以及对该领域感兴趣的科研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提供一本系统、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参考著作。内容覆盖了天基监视雷达从概念设计、关键技术突破到实际应用部署的完整链条,力求展现该技术在提升国家空间安全、保障全球态势感知能力方面的核心价值。 第一章:天基监视雷达系统概述 本章将对天基监视雷达的定义、发展历程、战略意义及其在全球空间态势感知体系中的定位进行详细阐述。我们将回顾历史上重要的天基监视雷达项目,分析其技术特点和任务目标。重点将放在阐释为何发展天基监视雷达,它与陆基、空基雷达在能力上的互补性以及在覆盖范围、探测性能、生存能力等方面所展现出的独特优势。此外,还将探讨天基监视雷达在监测航天器、太空碎片、导弹发射、以及其他潜在威胁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后续章节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章:天基监视雷达的关键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天基监视雷达面临着一系列独特的工程和技术挑战,本章将深入剖析这些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目标探测与跟踪的精度与可靠性: 针对远距离、低信噪比的目标,本章将探讨超低旁瓣天线技术、先进的信号处理算法(如多普勒补偿、多目标跟踪滤波、以及基于机器学习的探测算法)如何提升探测概率和跟踪精度。 雷达系统的轻量化与小型化: 卫星平台的有效载荷能力有限,因此,开发高效率、低功耗、结构紧凑的雷达组件至关重要。本章将介绍先进的微波单片集成电路(MMIC)技术、先进的散热技术、以及采用新型材料和结构设计来减小雷达的体积和重量。 供电与能源管理: 卫星平台需要稳定可靠的能源供应。本章将讨论高效的太阳能帆板技术、先进的电池储能技术,以及智能化的能源分配与管理系统,以保证雷达系统长时间、稳定地运行。 热管理与环境适应性: 空间环境的极端温度变化、真空以及辐射对雷达系统的稳定性构成严峻考验。本章将重点介绍先进的热控设计技术,包括热管、变相材料(PCM)等,以及如何通过材料选择和结构设计来提高雷达系统在恶劣空间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和工作性能。 平台姿态控制与指向精度: 天基监视雷达需要精确地指向目标区域,并保持稳定的观测状态。本章将探讨高精度的姿态控制系统、星敏感器、陀螺仪以及惯性测量单元(IMU)在维持平台稳定性和指向精度方面的作用。 数据传输与处理: 海量雷达数据需要高效地传输回地面进行处理和分析。本章将介绍高带宽的通信链路技术、数据压缩算法以及在轨数据预处理技术的应用,以应对数据传输瓶颈。 抗干扰与反侦察能力: 天基监视雷达需要具备一定的抗干扰和反侦察能力,以应对潜在的电子对抗。本章将讨论频率捷变、脉冲压缩、以及隐身设计等技术如何增强雷达系统的鲁棒性。 第三章:先进的天线与波束形成技术 天线是雷达系统的“眼睛”,对天基监视雷达而言,其设计尤为关键。本章将深入探讨适用于天基应用的先进天线技术。 相控阵天线技术: 相控阵天线能够实现电子化波束扫描,具有快速指向、多功能性等优点,是天基监视雷达的主流选择。本章将详细介绍数字相控阵、混合相控阵的设计原理,包括单元设计、馈电网络、波束形成算法以及在降低雷达功耗和提高波束指向精度方面的优势。 可展开天线技术: 为了适应卫星发射时的体积限制,可展开天线技术被广泛应用。本章将介绍不同类型的可展开天线,如充气天线、折叠式天线、卷曲式天线等,并分析其展开机制、精度保障以及在保证天线性能方面的技术挑战。 小型化高增益天线设计: 针对小型卫星平台,研究如何设计小型化、高增益的天线,以满足探测需求,也是本章的重点。将介绍微带天线、偶极子天线阵列等在小尺寸下的性能优化技术。 自适应波束形成技术: 面对复杂电磁环境和动态目标,自适应波束形成技术能够根据实时信号特点优化波束指向和旁瓣抑制。本章将阐述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的原理,包括最小方差无失真响应(MVDR)、广义旁瓣消除器(GSC)等,及其在提升雷达探测能力和抗干扰能力方面的作用。 第四章:信号处理与目标探测算法 信号处理是雷达系统的核心,直接决定了目标的探测、识别和跟踪能力。本章将聚焦于天基监视雷达所需的先进信号处理技术。 探测目标的技术: 针对天基监视雷达面临的低信噪比、杂波干扰等问题,本章将详细介绍先进的探测算法,包括恒虚警率(CFAR)检测技术、多普勒滤波、以及基于统计模型和机器学习的探测方法。 目标跟踪与关联技术: 精确地跟踪空间中的运动目标是天基监视雷达的关键任务。本章将深入探讨多目标跟踪(MTT)算法,包括卡尔曼滤波(KF)、扩展卡尔曼滤波(EKF)、无迹卡尔曼滤波(UKF)以及粒子滤波(PF)等,以及多目标数据关联(MHT)技术在处理大量目标和杂波时的应用。 高分辨率成像技术: 通过合成孔径雷达(SAR)等技术实现高分辨率成像,能够为目标识别提供更丰富的细节信息。本章将介绍SAR成像的基本原理,以及针对天基平台特点的SAR成像算法优化,如多普勒频率补偿、地理编码等。 目标识别与分类: 利用雷达回波的特性对目标进行识别和分类,是实现智能监视的关键。本章将介绍基于雷达散射截面(RCS)、高阶统计量、以及机器学习(如深度学习)的目标识别方法。 运动目标显示(MTI)与动目标显示(GMTI)技术: 针对地面或空中运动目标,MTI和GMTI技术能够有效抑制地杂波,突出显示运动目标。本章将阐述这些技术的原理及其在天基监视中的应用。 第五章:系统集成、测试与可靠性保障 一个完善的天基监视雷达系统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还需要精密的系统集成、严格的测试以及可靠的保障。 系统架构设计: 本章将介绍天基监视雷达系统的典型架构,包括雷达前端、信号处理后端、数据传输与管理模块,以及与卫星平台的接口设计。 硬件组件选型与集成: 针对空间应用的特殊性,本章将讨论关键硬件组件(如T/R模块、ADC/DAC、FPGA等)的选型原则,以及如何进行高效的硬件集成,确保性能和可靠性。 软件开发与仿真: 雷达系统的软件开发是实现复杂算法和功能的关键。本章将介绍实时操作系统、雷达控制软件、以及数据处理软件的设计与开发。同时,将重点介绍基于仿真平台的系统级验证和测试方法,模拟空间环境和目标场景,对系统性能进行全面评估。 地面测试与在轨验证: 本章将详细阐述雷达系统的地面测试流程,包括单机测试、分系统集成测试、系统联调测试,以及在轨验证的策略和方法,以确保系统满足设计指标。 可靠性工程与寿命预测: 空间任务对系统的可靠性要求极高。本章将探讨空间电子设备的可靠性设计原则、故障模式分析(FMEA)、以及如何通过加速寿命试验等方法进行可靠性评估和寿命预测。 空间碎片与碰撞风险规避: 随着空间活动的日益频繁,空间碎片对卫星安全构成威胁。本章将介绍如何将空间碎片监测和预警能力集成到天基监视雷达系统中,以及如何制定碰撞风险规避策略。 第六章:天基监视雷达的应用前景与发展趋势 本章将展望天基监视雷达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潜在应用领域。 空间态势感知的深化: 讨论天基监视雷达在构建全域、全时、全要素的空间态势感知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与其他空间监视手段(如光学望远镜、射频侦察卫星)协同工作。 太空安全与防御: 阐述天基监视雷达在监测和预警潜在的太空威胁,如反卫星武器、太空垃圾碰撞风险等方面的应用,以及在维护太空安全方面的作用。 深空探测与行星科学: 探讨天基雷达技术在深空探测任务中的应用潜力,例如用于探测行星表面地形、物质成分,以及搜寻地外生命迹象。 商业航天领域的应用: 分析天基监视雷达在商业航天领域,如卫星在轨服务、太空交通管理、以及太空资源勘探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的融合: 预测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在提升天基监视雷达的探测精度、目标识别能力、以及自主运行能力方面的巨大潜力。 多星座协同与网络化部署: 探讨构建由多个天基监视雷达组成的星座网络,实现资源共享、能力互补,构建更强大的全球监视体系。 低成本化与可重复使用性: 展望未来天基监视雷达向低成本化、小型化、以及可重复使用化方向发展,以降低空间部署成本,提高部署效率。 本书力求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引领读者理解天基监视雷达这一关键技术在当今及未来空间安全与信息获取领域的核心地位。通过对前沿技术的梳理和对发展趋势的展望,本书希望能为推动我国天基监视雷达技术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团队背景看起来非常强大,都是行业内的权威人士,这让我对内容的专业性和前沿性充满了信心。我一直认为,在技术密集型的领域,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技术创新,是保持竞争力的关键。虽然我本身不是雷达领域的专家,但平时工作中也需要接触一些相关的概念和原理。我希望这本书能用相对易懂的方式,介绍天基监视雷达在设计、建造、部署以及运行维护等全生命周期中的关键技术突破。比如,在小型化、轻量化方面,有哪些创新的解决方案?在数据传输和处理方面,如何实现高带宽、低延迟的实时响应?而且,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将AI技术融入天基监视雷达的信号处理和目标分析中,从而提升其智能化水平?这不仅是技术上的进步,更是信息获取能力的一次飞跃。

评分

我一直觉得,雷达技术虽然听起来有些“老牌”,但其实它在现代科技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军事和国家安全方面。这本书的题目《天基监视雷达新技术》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因为“天基”这个词就代表着一种更广阔的视野和更高的维度。我很好奇,与地面雷达相比,天基雷达在探测能力、覆盖范围以及应对干扰方面有哪些突破性的优势?书中会不会详细介绍新一代天基雷达的设计理念,比如采用哪些新型的传感器、天线阵列技术,以及如何实现更精细的目标识别和跟踪?我尤其关注它在“监视”这个词上的侧重,这背后可能涉及到对未知区域的探索、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甚至是地缘政治层面的信息不对称的改变。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揭示了未来空间战场上的一个重要技术方向,也让我对国家在航天和军事科技上的投入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我真是太喜欢了!沉静的蓝色背景,配上银色的立体字,透着一股科技感和未来感。拿到手里,纸张的触感也很舒服,不是那种廉价的滑腻,而是有一定厚度的哑光纸,翻阅的时候不会有刺眼的反光,这点对于长时间阅读来说非常重要。装订也很牢固,打开不会有散架的风险。光是看它的外观,就觉得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我平时对天体物理和遥感技术都挺感兴趣的,虽然这本书的主题是“雷达新技术”,但我相信它肯定会从更宏观的视角去探讨信息获取的本质,特别是天基这种独特的平台,背后一定蕴含着很多我尚未了解的知识。我特别期待它能讲讲不同轨道高度的卫星在信息获取上有何侧重点,以及如何克服大气层对信号的影响,毕竟空间和地球环境的差异巨大,处理起来肯定充满了挑战,而这正是科技的魅力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丛书》定位——“空间射频信息获取新技术”——一下子就拓宽了我的想象空间。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雷达的书,而是整个“空间信息获取”这个大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好奇的是,除了雷达,这个领域还有哪些其他的新技术?本书是否会从更宏观的角度,将天基监视雷达置于整个空间信息获取技术链条中去考察,并分析它与其他技术的协同作用?比如,它与光学遥感、红外探测、甚至未来的量子传感技术,在信息融合和能力叠加方面,能实现怎样的飞跃?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了解“空间信息战场”的新窗口,让我知道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是如何通过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不断拓展我们对地球和宇宙的认知边界。这种跨领域、跨技术的探讨,总是能激发我更多的思考和对未知的好奇。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虽然听起来比较专业,但我认为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技术本身,它可能触及到了更深层次的国家战略和安全考量。在当前国际局势日益复杂化的背景下,拥有先进的天基监视能力,意味着能够掌握更多的主动权。我很好奇,书中会不会从应用的角度,阐述天基监视雷达在哪些具体场景下发挥着关键作用?例如,在海洋监测、国土安全、空间态势感知,甚至是灾害预警等方面,它能否提供独一无二的视角和数据支持?我特别期待它能解释,如何利用天基雷达来监测潜在的军事威胁,以及在国际合作框架下,如何共享和利用这些重要的信息资源。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信息就是力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科技发展如何深刻影响着国家安全和国际关系。

评分

十点

评分

送货很快,东西也不错哦!

评分

很好很不错

评分

很好很不错

评分

十点

评分

客服太差!第一次明明已经订单完成了,非得说要等到订单完成后才能给我解决,第二次说专员会24小时内给我解决,等了两天也没人理我!第三次的客服除了会要评价什么都没给我解决!

评分

到货快!!!!!!!!!!

评分

十点

评分

本书的前瞻性很强,适合雷达装备技术研发和教学的从业人员参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