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增长模式抉择(第4版) [The Choice of China's Growth Model]

中国增长模式抉择(第4版) [The Choice of China's Growth Model]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敬琏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经济
  • 增长模式
  • 经济发展
  • 改革开放
  • 中国模式
  • 经济转型
  • 政策分析
  • 发展战略
  • 制度创新
  • 第四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ISBN:9787547607770
版次:4
商品编码:11319088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he Choice of China's Growth Model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9-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6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1. 增长模式问题将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点讨论的问题之一。

2. 本书新版除增加作者序言外,对开本、版式均做相应调整,以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

?



?


内容简介

  《中国增长模式抉择(第4版)》根据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和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慎重选择适合于时代潮流和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和增长模式,是一个关乎我国今后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败利钝的关键决策。《中国增长模式抉择(第4版)》根据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和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慎重选择适合于时代潮流和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和增长模式,是一个关乎我国今后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败利钝的关键决策。

作者简介

  吴敬琏,首届中国经济学杰出贡献奖得主。195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宝钢经济学教席教授,国际经济学会(IEA)执行委员会顾问,国际管理学会(IAM)会员。

  他在中国最早提出并倡导市场化改革,是“市场取向改革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也是经济体制比较研究学科的开创者之一,引介传播了众多对中国经济理论和改革实践有益的现代经济理论和国际经验。他在不同时期的理论主张和政策建议(如建设法治的市场经济、建立现代公司制度、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反对权贵资本主义、推动增长模式转型等),推动了中国改革事业的前进。

  主要研究领域为理论经济学、比较制度分析、中国社会转型的理论和政策。


目录

再版前言
1. 导论
1.1 写作缘起
1.2 若干基本概念的界定
1.2.1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
1.2.2 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增长模式
1.2.3 Ⅰ、Ⅱ部类的划分和轻重工业的划分
1.2.4 服务业和三次产业的划分
1.3 本书的结构

2. 从早期经济增长到现代经济增长
2.1 早期经济增长和相关的理论
2.1.1 早期经济增长和狭义工业化
2.1.2 理论概括一: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到社会矛盾激化
2.1.3 理论概括二:从“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到“社会主义工业化路线”
专栏2.1 从“工业化论战”到斯大林工业化路线的确立
2.1.4 理论概括三:从“霍夫曼定理”到“重化工业化阶段”
2.1.5 理论概括四:哈罗德一多马增长模型
2.2 现代经济增长和相关的理论发展
2.2.1 从早期经济增长到现代经济增长的革命性转变
2.2.2 现代经济增长
2.2.3 从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看新型工业化道路
2.3 早期增长模式和旧型工业化道路的陷阱
2.3.1 “苏联现象”和“社会主义工业化路线”
2.3.2 新兴工业化经济(NIEs):从“奇迹”到危机
专栏2.2 东亚金融危机

3. 现代经济增长中效率提高的源泉
3.1 “与科学相关的技术”的广泛应用
3.1.1 现代技术(与科学相关的技术)的兴起
3.1.2 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制度化
3.1.3 革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使经济效率迅速提高
专栏3.1 通用目的技术(GPT)
3.2 服务业的发展提高了经济的整体效率
3.2.1 工业化中后期服务业的迅速发展
专栏3.2 金万堤论韩国20世纪70年代的“重化工业运动”
3.2.2 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及其影响
3.2.3 为什么服务业发展能够对提高效率起重大作用?
3.3 现代信息通信技术(ICT)渗入和改造各产业部门
3.3.1 信息技术创新的三次浪潮
专栏3.3 硅谷为什么成为创新者栖息地?
专栏3.4 部分国家的信息化战略
3.3.2 计算机生产率悖论:ICT是否提高了经济效率
3.3.3 IT革命是一个“服务业的故事”

4. 我国工业化的曲折道路和粗放增长模式存在的问题
4.1 改革开放前的经济增长模式
4.1.1 早期增长模式在中国影响深远
4.1.2 传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在中国
专栏4.1 毛泽东论中国工业化
4.2 改革开放以来调整经济结构和改善增长方式的探索
4.2.1 1979年和1981年的两次结构调整和效率改进
4.2.2 传统工业化道路的体制基础仍未消除
4.3 工业化道路和增长模式偏差的消极后果
4.3.1 负面效应的综合表现:“扬短避长”,造成经济整体效率下降
4.3.2 负面效应的具体表现
4.3.3 过度投资扭曲了经济结构,并导致银行不良资产增加和金融系统风险积累

5. 粗放增长模式的延续:出口导向战略
5.1 出口导向战略及其实施效果
5.1.1 从进口替代全面转向出口导向
专栏5.1 出口导向战略
5.1.2 出口导向政策支持了高速增长
5.2 出口导向政策导致的问题
5.2.1 出口导向政策的长期持续支持了粗放增长模式
5.2.2 出口导向政策的长期持续影响宏观经济稳定
专栏5.2 台湾从奇迹到危机的经历

6. 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6.1 采取实际措施提高经济效率/
6.1.1 鼓励科学发展与技术创新
6.1.2 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
专栏6.1 供应链管理
6.1.3 运用信息通信技术提升国民经济各产业的效率
6.1.4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工商业的转移
6.2 只有建立充满活力的新体制,才能实现增长模式的根本转变
6.2.1 以技术进步为例
6.2.2 以发展服务业为例
6.2.3 以信息化为例
6.3 改革攻坚,建立健全集约增长的制度基础
6.3.1 继续调整和完善我国的所有制结构
6.3.2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工商业的转移
6.3.3 注重金融体系的基本制度建设
6.3.4 改革科学和教育体制,形成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
6.3.5 坚持信息化与改革同行,普及应用信息通信技术
6.4 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最终取决于政府自身改革的成效
6.4.1 限制政府权力,建设有限政府
6.4.2 履行政府应有职能,建设有效政府
6.4.3 建设有限和有效政府需要的配套财政改革

附录
1.全面提升整体竞争力是浙江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浙江经济发展考察报告(2004)
2.“十一五”时期必须认真解决工业化道路和增长模式的问题(2005)
3.广东发展转型的机遇与挑战(2008)
主要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表
名词索引表
初版后记
修订版附记
增订版后记

前言/序言


聚焦全球经济治理的创新与挑战:一部洞察未来图景的著作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前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所面临的结构性挑战与转型机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理论框架,用以理解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它不仅梳理了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演变脉络及其当前困境,更聚焦于新兴经济体崛起背景下,全球治理规则重塑的内在逻辑与外部压力。 第一部分:全球治理的范式转移与理论重构 本书开篇即立足于宏观历史视角,审视了由西方主导的旧有全球经济秩序(如IMF、世界银行、WTO为核心的体系)在面对全球化深度发展和地缘政治格局重构时的适应性与局限性。作者认为,传统的自由主义经济范式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范式转移”(Paradigm Shift)。 核心议题探讨包括: 1. 多边主义的困境与碎片化风险: 分析了主要大国之间在贸易规则、金融监管和气候变化等核心议题上的立场分歧,如何导致多边合作机制效能的下降。特别关注了“去全球化”叙事背后的深层结构性原因,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政治口号分析。 2. “全球南方”的集体崛起与话语权争夺: 详尽考察了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群体,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投票权改革、以及新兴多边开发银行(如亚投行)创立中的战略意图。阐释了它们如何从规则的被动接受者转向规则的积极塑造者。 3. 技术进步与治理滞后: 深入探讨了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前沿科技突破对现有国际经济治理框架(尤其是在数据主权、数字税收和跨境监管方面)带来的冲击。指出技术迭代速度远超国际法和多边谈判的反应速度,形成了治理的“真空期”。 第二部分:国际金融体系的韧性与脆弱性 本书将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与演变视为全球治理的核心议题。通过对过去十年主权债务危机、汇率波动和资本流动无序性的分析,本书构建了一个评估各国金融体系韧性的综合模型。 具体章节聚焦于: 储备货币地位的动态变化: 区别于简单的“美元霸权衰落论”,本书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了美元在全球贸易结算、官方储备和金融市场融资中的实际份额变化,并探讨了欧元、人民币以及潜在的数字货币(CBDC)在未来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潜在角色配置。 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博弈: 比较分析了不同经济体在面对“热钱”冲击时所采取的宏观审慎工具(如资本管制、税收调节),并评估了这些工具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的有效性和国际法合规性。 金融风险的传染效应: 运用复杂网络理论,模拟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IFIs)的跨境关联性,揭示了区域性金融危机如何迅速演变成全球性风险,并提出了改进全球金融安全网的建议,强调了区域金融合作机制的补充作用。 第三部分:贸易与产业链的重塑:从效率优先到安全可控 全球贸易体系正经历从纯粹效率驱动向兼顾韧性与国家安全转型的关键时期。本书对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改革僵局进行了深刻剖析,并着眼于未来产业链布局的新逻辑。 分析重点包括: 1. “脱钩”与“去风险化”的经济学基础: 区分了政治驱动下的“脱钩”与基于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去风险化”策略。通过投入产出分析,量化了产业链重构对全球生产率和通胀预期的中长期影响。 2. 绿色转型与贸易壁垒的新形态: 详细研究了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等环境政策如何实质性地转化为新的贸易壁垒。探讨了如何设计既能实现气候目标,又不扭曲自由贸易原则的国际合作框架。 3. 数字贸易规则的构建: 审视了数据流动、个人信息保护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等议题在双边和区域贸易协定中的最新谈判进展,预测了未来数字贸易治理的基本框架走向。 第四部分:全球公共产品的供给与可持续发展 本书将全球治理的成效,落脚于其提供全球公共产品(如气候稳定、公共卫生安全、反腐败)的能力上。作者强调,在治理失序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动员公共和私人资源,共同应对跨国界挑战,是检验新治理模式的关键。 关键论述在于: 气候融资的结构性难题: 探讨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承诺履行情况,分析了绿色债券、碳市场等金融工具在弥合南北气候融资缺口中的潜力与局限。 全球公共卫生体系的“预警与反应”机制: 结合近期重大疫情的经验教训,评估了世界卫生组织等机构在信息共享、疫苗分配和快速反应能力方面的制度性缺陷,并提出了基于多方利益攸关者的协同治理模型。 国家主权与跨国监管的边界: 讨论了如跨国反避税(Pillar Two)、数字平台责任等议题,如何要求各国在维护国家税收主权的同时,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的最低标准和协同监管需求。 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使其不仅是经济学和国际关系学者的重要参考,更是政策制定者、企业高管以及所有关注全球经济未来走向的读者不可或缺的指南。它提供的不是简单的答案,而是一套严谨的分析工具,用以导航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新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中国增长模式抉择(第4版)》,我深切体会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并非一条坦途,而是充满了不断进行的战略调整和战略性选择。书中的叙事,我认为,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探讨,更是一种对中国过去几十年经济腾飞背后逻辑的深度挖掘。我一直在思考,那些曾经被奉为圭臬的增长引擎,如要素投入驱动、出口导向,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是如何面临挑战,又被如何逐步取代或升级的。这本书,我感觉,就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中国经济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困境与机遇。它可能详细分析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如何为增长奠定基础;又如何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思维转变。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能够揭示出,在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技术变革加速、国内结构性矛盾凸显等诸多复杂因素时,中国是如何在“增长模式”这个宏观战略层面做出关键的“抉择”,从而影响了资源配置、产业布局以及社会整体发展方向。这不仅仅是经济学理论的应用,更是对一个国家如何运用智慧和勇气,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找到自身发展道路的生动案例。

评分

拿到《中国增长模式抉择(第4版)》这本书,我脑子里立马浮现出过去几年里,关于中国经济发展路径的各种讨论和争论,从“L型增长”到“新常态”,再到如今提及的高质量发展,总感觉有一种力量在推动着这个庞大的经济体不断地调整方向,寻找新的平衡点。我特别好奇,这本书究竟是如何梳理和解析这些“抉择”的。是不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我们穿越纷繁复杂的经济数据和政策变动,直达其核心的逻辑和演变过程?我猜测,作者一定对中国经济的宏观层面有着深刻的洞察,能够捕捉到那些决定性的转折点,并给出合理的解释。同时,我也期待它能不仅仅停留在宏观叙事,而是能深入到具体的产业、区域,甚至是微观的企业层面,去看这些增长模式的“抉择”是如何在实践中落地,又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毕竟,经济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它能够解释现实世界,而中国的经济现实,其复杂性和独特性,一直是全球经济学界关注的焦点。我预感,这本书会是一次关于中国经济“怎么走,为何走”的深度解读,让我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有更清晰、更具前瞻性的认识。

评分

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中国增长模式抉择(第4版)》这本书,我想它最大的价值在于,能帮助我们拨开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表象,看到其背后的核心逻辑和根本性的战略选择。我猜测,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去梳理那些“关键时刻”的决策,以及这些决策是如何塑造了中国经济的“增长路径”。它可能不仅仅是对过去经济成就的回顾,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刻洞察。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解释,当中国经济体量日益增大,面临的挑战也越发复杂和多元时,它如何从一个“追赶者”的角色,逐渐演变成一个“引领者”或者“探索者”,在增长模式的探索上,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并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新的思路。这本书,我认为,不仅仅是关于中国的经济,更是关于一个国家如何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通过不断的“抉择”,来实现持续的繁荣和发展,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宏大命题。

评分

我一直觉得,理解中国的经济增长,必须跳出单一的经济学理论范畴,而《中国增长模式抉择(第4版)》这本书,很可能提供了一种更加立体和多维度的视角。我预设,它会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会用生动的案例和翔实的论据,来解释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背后的复杂权衡。比如,在追求速度和效益之间,在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间,在满足国内需求和参与国际竞争之间,中国是如何做出取舍的。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涉及到,不同时期、不同政府决策者,在面临类似困境时,他们的思维方式、决策逻辑有何异同,以及这些决策是如何最终汇聚成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大江大河”。这不仅仅是研究“结果”,更重要的是研究“过程”和“动因”。我认为,能够清晰地描绘出这种“抉择”过程中的政治、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交互影响,将是这本书最宝贵之处,它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经济的内在逻辑,以及其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评分

在我看来,《中国增长模式抉择(第4版)》这本书,一定程度上是对中国经济发展“韧性”的注解。经历了多次全球经济周期的冲击,以及自身内部的深刻变革,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本身就是对许多质疑的回应。我猜想,书中会详细阐述,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是如何克服各种困难,例如,早期资本积累的不足,后来环境污染的挑战,再到如今的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压力,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其增长的“基因”。它可能不仅仅是列举出“旧模式”的弊端,更是着重描绘“新模式”的孕育和演进过程,例如,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消费升级等概念,是如何一步步成为新的增长动力。我更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分析框架,让我们能够理解,当面临资源约束、环境压力、技术瓶颈等“硬约束”时,一个国家经济体是如何通过政策引导、制度创新以及市场机制的协同作用,实现“模式的抉择”和“发展路径的再造”。这种能力,无疑是中国经济能够持续保持活力的关键所在。

评分

一直在京东采购,非常的好,都是正品,评价还能赚京豆抵扣

评分

图书印刷精美,内容详实丰富,是很好的财经类书籍,非常喜欢吴敬琏的著作。送货快捷,价格小贵,建议购买!

评分

不错,值得一读

评分

很好的呀呀呀呀呀呀呀呀

评分

很好的书,小朋友喜欢

评分

吴敬琏的书,内容扎实,数据充分

评分

《风林火山》故事概要:他形容猥琐,一目浑浊,一足残疾,却生就敏锐的洞察力与缜密的思维;他前半生寂寂无名,五十岁后被武田信玄拜为军师,一朝平步青云,百战不殆。然而,在野心和偏执的深处,却始终有一位女子的身影挥之不去。天文十四年(1545年)正月,武田信玄挥师讨伐诹访。城破当夜,山本勘助独自步入熊熊燃烧的大厅,出现在他面前的,是诹访赖重女儿由布姬失神的双眼。那年,他五十二岁,她十五岁。永禄四年(1561年)九月十日,信浓川中岛喊杀声地动山摇,刀枪剑戟遮云蔽日。勘助置身战场,迎来了他一生中最为平静的时刻。此时,他六十八岁,而她已经去世六年……

评分

不错

评分

看起来不错,浏览了一下,挺像正版的,里面的文字和格式都很清晰。期待内容和文档格式设计能给我惊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