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儿童青少年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指导:有氧适宜运动处方汇编》的重点是预防和控制,着重于开发适合儿童青少年的有氧适宜运动形式,力图在学生超重和肥胖发生之前,将这种可能性降至低点。我们通过实例和点评对学校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进行指导,并鼓励一线教师参与,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为儿童青少年肥胖控制提供切实指导!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 学校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概述
一、我国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状况
(一)我国儿童青少年体格发育状况
(二)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能发育状况
二、体育锻炼对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作用
(一)促进体格发育
(二)促进神经肌肉发育
(三)促进生理功能发育
(四)增强内分泌功能
三、目前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现状分析
(一)儿童青少年每天体育锻炼1小时现状
(二)全国汉族儿童青少年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分析
四、儿童青少年体育锻炼原则
(一)经常锻炼
(二)循序渐进
(三)全面锻炼
(四)要有准备和整理活动
(五)运动与休息交替
第二部分 以预防肥胖为核心的体育课指导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体育课要求
(二)体育课合理安排三要素
(三)体育课及运动处方实施中的医务监督
二、体育课教案及点评(水平一)
(一)“400米走跑交替”教学设计
(二)“原地持轻物掷远”教学设计
三、体育课教案及点评(水平二)
(一)“前滚翻”教学设计
(二)“折返跑”教学设计
四、体育课教案及点评(水平三)
(一)“立定跳远”教学设计
(二)“双手头上掷实心球”教学设计
五、体育课教案及点评(水平四)
(一)“支撑跳跃”教学设计
(二)“快速跑”教学设计
六、体育课教案及点评(高中)
(一)“蹲踞式起跑”教学设计
(二)“篮球”教学设计
第三部分 以控制肥胖为核心的课外体育活动指导方案
一、总体要求
二、课外体育活动的运动方式及强度
(一)运动项目
(二)运动强度
(三)运动时间与频度
(四)运动时段
(五)注意事项
三、课外体育活动指导方案(运动量及能量消耗)
(一)小学组备选运动项目
(二)初中组备选运动项目
(三)双休日运动方式和时间
四、身体局部活动
(一)身体局部活动指导
(二)身体局部活动方法
五、身体全身性活动
(一)身体全身性活动指导
(二)身体全身性活动方法
六、趣味性活动
附录
附录1:家庭体育活动推荐
附录2:体力活动准备问卷(PAR.Q)
附录3: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的筛查标准
附录4:家庭运动日记
精彩书摘
儿童青少年的身体正处于迅速生长发育的时期,体内新陈代谢旺盛,各种化学成分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果能够及时把握身体形态和功能处于急速增长的这一黄金时期,在符合儿童青少年卫生学规律和特点的前提下,采用科学方法进行锻炼,则可以有效促进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学校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对儿童青少年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促进和维持其生长发育上,还在于帮助他们建立起能够受益终生的健康生活方式,使体育锻炼成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树立终身运动的信念,并最终持之以恒。
一、我国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状况
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是衡量某一国家/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评估其公共卫生公平性的指标之一。1979年以来,我国先后开展六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为及时反映不同地区、群体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现状和发展趋势,使资料具有可比性,来自全国的卫生、教育、体育专家经过大量论证,在充分考虑指标的客观性、可靠性、有效性和可测量性的基础上,设计了一整套规范、标准化的生长发育指标体系,包括:
体格指标,也称形态指标,由以下指标反映:①长度指标;②宽度指标;③围度和厚度指标。其中,以反映体格整体水平的身高、体重最为重要。
生理功能指标,由以下方面的指标组成:①肺功能指标;②心血管功能指标;③肌肉力量指标;④台阶指数,反映心肺动态功能;⑤最大摄氧量,综合反映呼吸、循环和肌肉功能;⑥血液生化功能指标等。
运动能力指标,由以下方面的指标组成:①50米跑,反映速度素质;②50米×8往返跑、1000米和800米跑等,分别反映儿童、青少年期耐力素质;③立定跳远,反映爆发力素质;④屈臂悬垂、引体向上、仰卧起坐等,反映力量素质;⑤铅球、沙包掷远等,反映投掷力素质;⑥10米×4往返跑,反映灵敏性素质;⑦立位或坐位体前屈等,反映柔韧性素质。
应用上述三类指标体系可大体反映个体、群体生长发育水平。出于某些特殊的研究和应用需要,还可使用下列指标来充实指标体系。
……
前言/序言
《儿童青少年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指导:有氧适宜运动处方汇编》(附光盘1张)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面向学校体育教师、体育培训机构教练、基层体育工作者以及关心儿童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家长和监护人的专业指导手册。本书的核心内容围绕着为儿童和青少年群体提供科学、安全、有效的有氧运动指导,旨在提升他们的心肺功能、身体素质,培养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并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一、 理论基础与重要性阐述 本书开篇便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儿童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科学原理和重要性。 儿童青少年身体发育特点与运动需求: 详细分析了不同年龄段儿童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生理、心理特点,包括骨骼、肌肉、心血管、呼吸系统等的发展规律,以及认知能力、情绪管理等方面的变化。基于这些特点,明确了不同年龄段儿童青少年在体育活动中应侧重的能力发展方向,如平衡能力、协调能力、爆发力、耐力等。 有氧运动的生理效益: 科学解读了有氧运动对儿童青少年身体健康的深远影响。包括但不限于: 心血管系统强化: 提高心脏泵血效率,增强血管弹性,降低成年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呼吸系统功能提升: 增加肺活量,改善气体交换效率,提高身体对氧气的利用能力。 能量代谢与体重管理: 促进脂肪消耗,帮助维持健康的体重,预防肥胖及相关代谢问题(如2型糖尿病)。 骨骼健康发展: 运动刺激骨骼生长,增加骨密度,为未来骨骼健康打下基础。 免疫力增强: 适度运动能够有效提升身体免疫力,减少疾病发生。 体育活动对心理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除了身体健康,本书还强调了体育活动在心理和社交层面的价值。 情绪调控与压力缓解: 运动能够释放内啡肽,有效缓解学习压力和生活中的负面情绪,提升幸福感。 自信心与自我效能感培养: 通过掌握运动技能、克服运动挑战,儿童青少年能够建立自信,增强自我效能感。 社交技能与团队合作: 参与集体体育活动有助于学习沟通、协作、规则遵守,培养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规则意识与公平竞争: 体育活动中的规则和公平竞争原则,是培养青少年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 当前儿童青少年体育现状与挑战: 结合我国及全球的调研数据,分析当前儿童青少年体育锻炼面临的普遍问题,如学业压力挤占运动时间、电子产品过度使用、户外活动空间不足、家长对体育重视度不够等,并指出科学指导的紧迫性。 二、 有氧适宜运动处方设计理念与原则 本书的核心创新点在于提供了详尽的“有氧适宜运动处方”,这套处方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建立在一套科学、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和原则之上。 个体化与适宜性原则: 强调运动处方必须根据儿童青少年的年龄、性别、身体素质、健康状况(包括是否存在运动禁忌症或特殊健康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同一年龄段的孩子,身体发育和运动能力也可能存在差异,需要因材施教。 安全性原则: 这是运动处方设计的生命线。详细列出了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的安全注意事项,包括热身与整理活动的重要性、运动强度的适宜范围、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以及在特殊天气或场地条件下的应对策略。对于有特定疾病(如哮喘、心脏病等)的青少年,提供了特殊运动建议和禁忌。 趣味性与参与性原则: 认识到儿童青少年的认知和兴趣特点,运动处方设计充分考虑了活动的趣味性,避免枯燥乏味的训练。通过游戏化、情境化、多样化的运动形式,激发青少年的内在动机,让他们乐于参与、主动锻炼。 科学性与循序渐进原则: 遵循运动生理学的基本规律,运动强度、频率、持续时间、运动类型等要素的设定,均有科学依据,并强调循序渐进,避免“一步到位”的过量运动,以达到最佳的锻炼效果,同时减少运动伤害。 全面性原则: 虽然本书侧重有氧运动,但也在运动处方设计中,考虑了与身体其他方面能力(如力量、柔韧性、协调性)的协同发展,确保整体体能的提升。 三、 核心内容:有氧适宜运动处方汇编 这是本书最具实用价值的部分,提供了分年龄段、分场景的详细运动处方。 按年龄段划分的运动处方: 幼儿期(3-6岁): 侧重于发展基本动作技能(跑、跳、爬、扔等)、协调性、平衡感。运动形式以游戏、探索性活动为主,强调自由玩耍。例如:集体追逐游戏、障碍跑、模仿动物动作、简单的球类游戏等。 学龄初期(7-9岁): 开始系统学习基础运动项目,如跑步、跳跃、投掷、游泳、体操等。心肺功能初步训练,提高运动耐力。例如:短距离接力跑、跳绳、简单的篮球/足球传接球、家庭园艺活动等。 学龄中期(10-12岁): 运动技能进一步发展,可以开始接触一些有组织性的体育活动,如校内体育课、社团活动。有氧运动强度可适当提高,培养运动兴趣。例如:中长跑、篮球、足球、排球、游泳、自行车骑行等。 青少年期(13-17岁): 身体发育进入青春期,运动能力显著提升。可进行更具挑战性的有氧运动,并鼓励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重视心肺耐力、速度、灵敏度的综合发展。例如:系统的田径训练、各类球类运动的对抗性训练、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需谨慎指导)、登山、健步走等。 基于不同场景的运动处方: 体育课中的有氧运动指导: 为体育教师提供课堂教学模块设计,如何将有氧运动融入体育课,如何组织课堂活动,如何评估学生运动表现。 课外体育活动组织与指导: 针对课外体育兴趣班、运动俱乐部、社区体育活动等场景,提供活动策划、场地选择、教练员(或指导者)技能培训、安全保障等方面的指导。 家庭体育活动建议: 为家长提供在家中或周边环境中,与孩子一起进行有氧运动的方案,如何将运动融入家庭生活,营造积极的家庭体育氛围。 特殊健康需求者的运动指导: 针对超重/肥胖、哮喘、脊柱侧弯等常见健康问题的儿童青少年,提供有针对性的、在医生指导下的适宜运动方案。 运动处方要素详解(“FITT”原则的应用): 频率 (Frequency): 每周进行体育锻炼的次数。 强度 (Intensity): 运动的用力程度,本书提供了多种测量方法,如心率监测(目标心率区间)、主观疲劳度量表(RPE),并针对不同年龄段给出具体数值参考。 时间 (Time): 每次运动持续的时长。 类型 (Type): 具体的运动项目选择。 progression (Progression): 运动负荷的逐步增加,以持续促进身体适应和进步。 四、 光盘内容指南 本书附带的光盘是其一大亮点,它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极大地增强了本书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视频演示: 标准热身与整理活动示范: 包含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动态热身动作和静态拉伸动作,专业教练进行规范讲解与演示,确保动作的准确性,降低运动风险。 核心有氧运动项目分解教学: 如跑步技术、跳绳技巧、游泳基础动作、球类运动的基本动作(投掷、运球、传球、射门等)的标准示范。 趣味性游戏化体育活动演示: 针对不同年龄段,展示如何将枯燥的运动训练转化为生动有趣的集体游戏,激发孩子的参与热情。 针对特殊情况(如体能较弱、运动协调性差)的简化或辅助运动方法演示。 音频指导: 户外集体活动指导音频: 适用于组织户外跑步、健步走等活动时,可作为背景指导音频,引导参与者进行热身、调节运动节奏、进行放松。 室内简易有氧操指导音频: 适合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进行,包含不同强度和时长的室内有氧运动组合。 电子表格与文档: 运动记录模板: 方便教师、家长记录孩子的运动时间、类型、强度、感受等,便于跟踪评估。 运动处方个性化设置工具(简易版): 用户可根据提供的参数(如年龄、当前体能水平),初步生成适合孩子的运动建议。 安全风险评估表: 帮助指导者在组织活动前进行场地和参与者风险评估。 常用运动术语解释及常见问题解答(FAQ)。 五、 实施与评估 本书不仅提供了运动处方,还强调了运动实施过程中的指导方法和效果评估。 指导者技能要求: 对体育教师、教练员、家长等指导者的专业素养、沟通技巧、激励方法、安全意识等提出具体要求。 运动效果评估方法: 介绍简单易行的评估方法,如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运动表现、体能测试(如30秒跑、立定跳远、仰卧起坐等,根据年龄段选择),以及定期进行身体素质检测。 运动计划调整: 强调根据评估结果和孩子的反馈,及时调整运动计划,确保运动的持续有效性和科学性。 结语 《儿童青少年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指导:有氧适宜运动处方汇编》是一本集理论指导、实践操作、科技辅助于一体的综合性读物。它以科学的运动理念为支撑,以详实的运动处方为核心,以实用的光盘资源为辅助,旨在为我国儿童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提供最权威、最便捷、最科学的指导,助力他们拥有健康的体魄,快乐的童年,以及充满活力的未来。本书的出版,对于提升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