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战史回眸二战系列·天火焚魔:美军对日战略轰炸全史(1942-1945)

经典战史回眸二战系列·天火焚魔:美军对日战略轰炸全史(1942-194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丁雷,蒙创波 著
图书标签:
  • 二战史
  • 战略轰炸
  • 美军
  • 日本
  • 太平洋战争
  • 军事史
  • 历史
  • 天火焚魔
  • 空战
  • 战争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113299
版次:1
商品编码:1134019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经典战史回眸二战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5
字数:47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为了振奋太平洋战争初期由于盟军全面败退而低落的士气。美军于1942年4月,以航空母舰搭载陆航B-25轰炸机对日本实施了“东京上空30秒”式的突袭。从那之后,在罗斯福总统直接指挥下,美军方坚持推动超远程轰炸机B-29的设计和生产计划。1944年6月一支B-29部队从印度起飞至成都周边基地补充燃油后,从中国领土再次起飞轰炸日本九州,从此揭开美军对日本本土战略轰炸的序幕。
  《经典战史回眸二战系列·天火焚魔:美军对日战略轰炸全史(1942-1945)》以详实的史料再现了1942至1945年间,美军对日本本土实施大规模战略轰炸的惊心动魄的历史。生动讲述了那些将这个侵略成性国家的城市-个接-个化为废墟,从而极大地摧毁了日本进行战争的潜力。加速其无条件投降的传奇战斗故事;以纪念那些为打败日本法西斯而英勇献身的盟军官兵,以及为战略轰炸日本而付出血汗乃至生命的中国军民们。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 1942-1945年战史
一、前言
二、东京上空30秒
三、从中国出击
四、马里亚纳群岛上的来客
五、梵火天降
六、太平洋上空奔驰的骏马们
七、港口战争
八、核爆
九、终结

第二部分 B-29轰炸机发展史
一、前期探索
二、合同
三、XB-29
四、YB-29
五、B-29量产型
六、B-29系统分析
七、堪萨斯之战
八、派生亚型
九、项目总结

第三部分 附录
一、大事记
二、对东京主要空袭行动统计数据
三、1944-1945年第20航空队战斗序列
四、被轰炸日本各城市的受损百分比排名
五、对日战略轰炸的伤亡统计
六、B-29结构图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不过考虑到这次轰炸心理上的打击重于能造成的实质物质伤害,轰炸精度和效果也就不是首要考虑的了。实现轰炸日本本土和保全航母编队才是主要目标,因此第三方案入选了。
  邓肯也查阅了日本周围海域的气象情报,确定4月是气象条件最佳的时间。
  1942年1月17日,邓肯和杜利特向阿诺德汇报了行动计划草案,阿诺德认可了这一计划,并决定由杜利特中校担任此次行动指挥官。此时,这个绝密计划仅仅只有金、阿诺德、邓肯和杜利特知晓,阿诺德在28日向罗斯福总统略微透露了该计划的内容,罗斯福直到袭击完成之后才全面了解该行动的细节内容。
  1月23日,杜利特派遣一架B-25到明尼苏达州南部城市明尼阿波利斯的中部航空公司接受改装,增加附加油箱和拆除不必要的设备。此后还有24架B-25接受了同样的改装。
  为了减轻飞机自身重量、增加燃油和载弹量,主要采取的措施包括:为减少重量和避免暴露飞机位置,拆下了无线电发报机;为避免起火,卸下了大部分照明弹,只在有装甲保护的飞行员座位后留了两枚,供夜间着陆时使用;考虑到尾炮塔的12.7mm机枪时有卡壳的问题,杜利特决定取消尾部自卫机枪。不过,为了保护飞机不至于受到来自后方的攻击,机尾安装有两根涂成黑色的木棍,模拟成机枪枪管,美军希望这种“稻草人”式的设置能使日军飞行员在空中难辨真假,不敢轻易从机尾方向发动攻击。
  为了提高航程,在B-25内增加了三个副油箱,使得飞机的总载油量增加了近一倍:第一个副油箱加装在炸弹舱内,最初使用的265加仑金属制油箱由于存在漏油问题,因而改为225加仑的橡胶制油箱;第二个是在炸弹舱上方加装的160加仑折叠式橡皮油箱,用完里面的油料后可以将其压扃后折叠。第三个是在机腹炮塔里安装110加仑的金属副油箱。此外,无线电员座位处安装了一个60加仑和10个容量为5加仑的小油箱,在飞行过程中炮手可以不断将小油箱里的油料加注到机腹炮塔处副油箱里,然后再把这些用完的小油箱上钻上孔,扔出飞机,小油箱能很快沉人大海、防止日军追踪到飞行的轨迹。这样,加上主机翼油箱里的646加仑容量,改装使得B-25的总载油量增加到1141加仑,至少可以支持在5000英尺高度巡航飞行12个小时。此外,美军计划在中国接应基地准备30000加仑燃油,提供给成功降落的B-25。
  为了满足轰炸需求,需要改进炸弹舱的炸弹挂钩,使之能够在加装了副油箱的狭小空间里安装三枚500磅高爆弹和一枚集束燃烧弹,内有128枚子燃烧弹。
  此外,为了记录轰炸结果,每架B-25的机尾安装了照相机以拍摄轰炸效果照片。考虑到在4月份还可能遇上冷空气,在机翼前端和机尾安装了加热除冰器。
  ……

前言/序言


《太平洋烽火:聚焦日本本土作战史(1941-1945)》 序言 自1941年12月7日偷袭珍珠港以来,太平洋战争的烈焰便熊熊燃烧。这场波及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的冲突,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在这场宏大的战争画卷中,日本本土的命运,以及美军最终如何一步步将其推向覆灭的深渊,无疑是最为惊心动魄的篇章之一。本书《太平洋烽火:聚焦日本本土作战史(1941-1945)》并非简单罗列战役的先后顺序,而是深入剖析从战争爆发之初,美军如何一步步收紧对日本本土的战略包围,直至战争结束的整个过程,重点聚焦于那些直接或间接影响日本本土作战的关键节点、战略部署、战术运用以及双方博弈的细微之处。 本书旨在摆脱宏大叙事的束缚,力求呈现一幅立体、细致的太平洋战争后期图景,特别关注那些塑造了日本本土作战结局的关键要素。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构成美军最终胜利基石的战略意图,探讨其背后的决策过程,以及在战场上如何转化为具体的军事行动。同时,我们也不会回避战争的残酷性,以及它对参战双方,特别是日本国民造成的深远影响。 第一章:珍珠港的回响与战略的转向(1941-1942)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并非一场孤立的海上冲突,而是日本长期以来扩张野心与美国战略利益碰撞的必然结果。本书将首先回顾珍珠港事件的背景,分析日本偷袭背后的战略考量,以及这次袭击对美国战略决策产生的即时和长远影响。我们不会沉溺于对珍珠港细节的描绘,而是着重于理解美国如何迅速从最初的震惊与愤怒中反应过来,并迅速调整其战略重心,将主要精力转移至太平洋战场。 在这一章,我们将探讨美军在战争初期面临的严峻挑战:如何在一个广袤的海洋上,与一个已然占据战略优势的敌人作战?我们将深入研究美国海军和陆军航空兵在早期阶段所制定的初步作战计划,分析其潜在的优势与劣势。特别地,我们将关注那些奠定未来“跳岛战术”基础的初步设想,以及在情报收集、资源调配等方面所做的努力。这一阶段的战略探索,虽然充满艰辛,但却为后续一系列决定性的战役铺平了道路。 第二章:岛链的建立与前沿的推进(1942-1943)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迅速开始了其“收复太平洋”的漫长而艰苦的征程。本书将详细阐述美军如何逐步建立起针对日本本土的岛链防御体系,并以前沿推进作为核心战略。我们将深入分析“跳岛战术”的演进过程,解释其为何成为应对日本庞大海洋防御体系的有效手段。 这一章将聚焦于早期的一些关键战役,例如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我们并非仅仅描述战斗的进程,而是将其视为美军在实战中检验和磨练其战术、战略的场所。我们将探讨在这些艰苦卓绝的战役中,美军如何学习适应丛林作战、如何克服后勤补给的困难,以及如何逐步建立起强大的海军和空军力量,为后续的攻势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我们将分析日军在此阶段的战略应对。他们是如何试图阻止美军的前进,又在何种程度上误判了美军的战略意图?我们将考察日军在各个岛屿上的防御工事建设,以及其“决战”思维在实际作战中的局限性。这一阶段的铺垫,直接关系到美军能否最终抵达日本本土附近。 第三章:太平洋上的绞肉机:中太平洋战役的残酷洗礼(1943-1944) 随着战线的不断推进,美军在中太平洋地区遭遇了日军最为顽强的抵抗。本章将聚焦于一系列在中太平洋展开的、极其血腥的战役,如塔拉瓦、马绍尔群岛、塞班岛、提尼安岛和关岛的争夺。我们将深入剖析这些战役的战略意义,探讨它们如何为美军下一步的战略行动打开通路,以及它们在日本本土防御体系中的关键地位。 本书将重点分析美军在这些战役中遇到的挑战:如何突破日军精心构筑的海岸防御工事?如何应对日军“玉碎”式的顽抗?我们将详细介绍美军在两栖登陆、火力支援、空中优势确立等方面的战术创新与进步。同时,我们也会深入探讨日军在此期间所采取的“以空间换时间”的策略,以及其对自身兵力的消耗。 此外,我们将分析美军在这些战役中积累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直接指导了后续更大规模的登陆作战。我们也将考察这些战役对日本本土民众心理造成的震动,以及它们在日本国内舆论中的传播方式。 第四章:制空与制海:战略轰炸与海军封锁的协同(1944-1945) 在太平洋战场的后半段,美国战略轰炸机和海军力量的协同作战,成为了消耗日本战争潜力和削弱其抵抗意志的关键。本章将详细阐述美国陆军航空兵和海军航空兵是如何对日本本土进行战略轰炸的,以及海军是如何对日本进行严密的封锁的。 我们将考察战略轰炸的目标选择,从工业中心到城市居民区。本书将探讨轰炸的实际效果,以及它对日本战争机器和国民经济的影响。我们不会回避轰炸带来的巨大人员伤亡和物质破坏,而是试图理解其在整体战略中的定位。 同时,我们将深入分析美国海军的封锁行动。如何切断日本的海上交通线,使其失去重要的战略物资来源?我们将考察潜艇战、海上扫荡等战术的运用,以及这些行动如何逐步将日本推向资源枯竭的境地。本书将强调空中打击与海上封锁之间的联动效应,以及它们如何共同作用,为最终的登陆作战创造有利条件。 第五章:登陆的阴影:冲绳战役与本土决战的预演(1945) 冲绳战役,作为太平洋战争中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的一场登陆战,无疑为即将到来的日本本土登陆战提供了最为直接和残酷的预演。本书将详细剖析冲绳战役的战略意义,探讨美军在此次战役中遭遇的空前挑战,包括日军神风特攻队的疯狂反扑,以及其地面部队的殊死抵抗。 我们将深入分析美军在冲绳战役中暴露出的问题,以及他们为应对潜在的本土登陆战所做的准备。我们将考察美军在情报收集、登陆计划、兵力部署等方面的调整,以及其对日军作战意图的判断。 同时,本章也将关注冲绳战役对日本本土士气和民众心态造成的冲击。以及这场战役在日本决策层内部引发的关于继续战争还是寻求和平的深刻分歧。冲绳战役的结果,直接影响了战争的最终走向。 第六章:最后的抉择:原子弹与日本的投降(1945) 战争的终点,往往比战争的开始更加复杂和充满争议。本章将聚焦于1945年夏天,美国在日本本土作战的最终决策,特别是原子弹的使用。我们将客观地呈现当时美国决策层所面临的考量,包括对本土登陆战伤亡的预估,以及对战争尽快结束的迫切愿望。 本书将分析原子弹在日本广岛和长崎爆炸后的实际效果,以及其对日本投降决策产生的直接影响。我们也将考察苏联对日宣战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共同促成了日本最终的投降。 本书不会简单地将原子弹视为战争结束的唯一原因,而是将其置于整个战争进程之中,探讨其作为一种极端手段,如何与之前的战略轰炸、海上封锁以及冲绳战役的惨烈代价共同作用,最终迫使日本走向终结。 结语 《太平洋烽火:聚焦日本本土作战史(1941-1945)》旨在为读者呈现一幅全面而深入的太平洋战争后期图景。我们力求通过对战略、战术、决策过程以及战争残酷性的细致描绘,让读者理解美军是如何一步步将战争推向日本本土,并最终取得胜利的。这本书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战争的警示,提醒我们和平的来之不易,以及和平的维护需要付出何等的努力。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引发读者对战争本质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和平的珍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都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厚重感,这让我对内容充满了期待。虽然我对二战的战略轰炸了解不算深入,但“天火焚魔”这个副标题就足够吸引人了,它暗示着一种摧枯拉朽、决定性的力量,让人联想到历史画卷中那些震撼人心的场景。翻开目录,看到从1942年到1945年这几个关键年份的划分,我立刻就能想象出战局如何一步步发展,美军的战略轰炸又是如何从试探性攻击演变为对日本本土的毁灭性打击。特别是“1942-1945”这个时间跨度,涵盖了太平洋战争最激烈的时期,也意味着本书将梳理出一段完整而重要的历史脉络。我很好奇书中会如何描绘那些飞机掠过的天空,炸弹呼啸而下的瞬间,以及这些行动背后,美军是如何一步步制定和调整他们的战略,又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最终达成目标。我期待看到那些关于飞行员的英勇事迹,关于指挥官的运筹帷幄,以及战役中那些令人扼腕的细节。这本书,似乎不仅仅是关于轰炸本身,更是关于战争的逻辑,关于科技的力量,以及在这场巨大洪流中,无数个体命运的交织。

评分

“经典战史回眸”这个系列名称,让我对本书的严谨性和学术性有了更高的期待。我希望这本《天火焚魔》并非流于表面,而是能够基于扎实的史料,对美军对日战略轰炸进行一次深入的、具有说服力的梳理。特别是“全史”二字,我认为这不仅仅是指时间跨度上的完整,也应该包括了事件的多维度的呈现。例如,除了军事行动本身,书中是否会涉及参与轰炸的美军官兵的经历和感受?他们的训练、他们的战前准备、他们在空中执行任务时的心理状态,这些个人化的叙述,往往能让宏大的历史事件变得更加生动和真实。我也会关注本书是否能够揭示当时美国国内对战略轰炸的辩论,以及在战争的后期,这种轰炸策略是否引发了国内外的质疑。同时,关于战略轰炸的具体战果评估,比如对日本战争机器的削弱程度,对日本国民士气的打击力度,以及对最终战争走向的影响,我希望能够看到基于史实的、相对客观的分析,而不是简单化的结论。

评分

阅读这本书,我最期待的是其对战略轰炸的“全史”定位。这意味着它应该不仅仅是罗列一些战役名称和结果,而是会深入挖掘每一次轰炸行动背后的决策过程、技术进步、战术演变,甚至是地缘政治的影响。美军对日战略轰炸,从最初的象征性打击,到后来摧毁工业中心,再到最后的原子弹,这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演变过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细致地剖析,美军是如何从战场上的初期挫折中学习,如何利用其强大的工业基础制造出数量庞大的轰炸机,以及如何发展出高效的轰炸技术,比如高空精准轰炸和低空燃烧弹轰炸。同时,我也很好奇,在信息相对不发达的年代,美军是如何准确获取日本本土的军事和工业目标情报的?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侦察机、情报分析以及渗透工作?另外,关于战略轰炸的伦理和后果,虽然本书可能侧重于军事层面,但我还是期待它能不回避地展现这些轰炸给日本民众带来的巨大灾难,以及这些行动在战后引发的争议。毕竟,“天火焚魔”的背后,是无数生命的消逝和城市的毁灭,这是历史不容忽视的沉重代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极具画面感,“天火焚魔”四个字,瞬间就勾勒出一种毁天灭地的力量,让我对美军在二战后期对日本本土进行的战略轰炸充满了好奇。从1942年到1945年,这三年多是太平洋战争走向高潮并最终结束的关键时期,美军的战略轰炸无疑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我希望本书能够详细地梳理出这一系列行动的脉络,不仅仅是罗列出每一次轰炸的时间、地点和目标,更重要的是深入分析其背后的战略意图、战术运用以及技术支撑。例如,美军是如何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轰炸的重点和方式的?不同型号的轰炸机在战略轰炸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书中是否会涉及那些在执行任务中展现出惊人勇气的飞行员的故事,以及他们在极端恶劣环境下的决策和行动?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展现美军在战略轰炸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技术进步,比如如何实现夜间低空燃烧弹轰炸,以及这种战术是如何极大地消耗日本的战争潜力。这本书,很可能是一部关于战争机器如何运转,以及科技力量如何在战争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详实记录。

评分

读到《天火焚魔:美军对日战略轰炸全史(1942-1945)》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二战时期太平洋战场上空那一张张硝烟弥漫的画面。这本书似乎不仅仅是在讲述一场军事行动,更像是在回溯一段足以改变历史走向的进程。1942年到1945年,这三年多的时间,正是太平洋战争从胶着走向转折,直至最终胜利的关键时期。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如何呈现美军从最初的战略试探,一步步走向大规模、高强度的对日本土轰炸的。这其中必然涉及到复杂的战略决策、技术的发展、资源的调配,以及无数次的战役复盘和调整。我期待看到书中对于B-29“超级空中堡垒”这样标志性轰炸机的详细介绍,以及它们如何成为美军实施战略轰炸的空中利剑。同时,我也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描写那些具体的轰炸任务,例如对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工业重镇的密集轰炸,以及燃烧弹的使用如何给日本城市带来毁灭性的打击。这本书,或许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战争是如何在空中展开,又是如何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改变了世界的格局。

评分

此外,为了记录轰炸结果,每架B-25的机尾安装了照相机以拍摄轰炸效果照片。考虑到在4月份还可能遇上冷空气,在机翼前端和机尾安装了加热除冰器。

评分

不过考虑到这次轰炸心理上的打击重于能造成的实质物质伤害,轰炸精度和效果也就不是首要考虑的了。实现轰炸日本本土和保全航母编队才是主要目标,因此第三方案入选了。

评分

书还不错

评分

查看全部

评分

不错的书

评分

美军对日战略轰炸全史(1942-1945)!

评分

战史系列是出一本买一本,不过最近几本京东进货很慢或者很少,这本算是等着有货抢了一本,还有好些现在还是缺货中。

评分

《经典战史回眸二战系列·天火焚魔:美军对日战略轰炸全史(1942-1945)》以详实的史料再现了1942至1945年间,美军对日本本土实施大规模战略轰炸的惊心动魄的历史。生动讲述了那些将这个侵略成性国家的城市-个接-个化为废墟,从而极大地摧毁了日本进行战争的潜力。加速其无条件投降的传奇战斗故事;以纪念那些为打败日本法西斯而英勇献身的盟军官兵,以及为战略轰炸日本而付出血汗乃至生命的中国军民们。

评分

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