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章次公先生是我国近现代杰出的中医教育学家、临床学家,《近现代百名名老中医经验集:章次公医术经验集(增补版)》是其医术经验的汇集。《近现代百名名老中医经验集:章次公医术经验集(增补版)》共分三篇,其中汇集先生遗著,辑为"医论篇";整理诊疗病案编为"医案篇";"附录篇"则是门人和有关人士所撰先生之生平、学术思想及学习先生经验的体会。《近现代百名名老中医经验集:章次公医术经验集(增补版)》适用于各级中青年中医和中西结合医师提高临床诊疗水平阅读,也可作为高级中医药师研修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序一
序一
前言
医论篇
一、论中国医学的形式与内容——从张仲景与叶天士的学说到中国医学的形式与内容
二、张仲景在医学上的成就
三、中医病历的发明
四、从太炎先生“论中医与五行说”谈起
五、《何氏八百年医学》序
六、叶天士温病学说之渊源
七、陆九芝论《临证指南.温热门》席姓七案书后
八、湿温证治
九、张岱《陶庵肘后方序》书后
十、李富荪《名医轶事记》书后
十一、卢之颐生平及其著作
十二、《郭氏牡丹不易方》考释
十三、雷子纯与六神丸
十四、外治法之重要(《诊余抄》之一)
十五、朱约斋华佗庙联
十六、《道少集》例选
十七、《伤寒论》的思想性和方法论(提纲)
十八、读书随记
十九、与章太炎先生论王朴庄古方两数书
二十、我对《内经》的看法
二十一、医林隽语
二十二、《伤寒质难》序
二十三、验方歌括(选录)
医案篇
一、内科(29个门类)
二、妇科(7个门类)
三、儿科(12个门类)
四、外科(8个门类)
药物篇
桂枝(285) 芍药(285) 甘草(缓和剂)(286) 人参(强壮剂)(287) 生姜、干姜(287)
大黄(287) 麻黄(288) 大枣(290) 葛根(290) 厚朴(290) 杏仁(290) 附子(291)
石膏(293) 知母(293) 粳米(293) 柴胡(294) 半夏(294) 黄连(295) 桔梗(295)
贝母(295) 白术、苍术(296) 茯苓(296) 芒硝(296) 吴茱萸(297) 地黄(附熟地
炭)(297) 豆豉、大豆黄卷(298) 栀子(298) 饴糖(298) 枳实(298) 细辛(299)
桃仁(299) 黄芩(299) 甘遂、芫花、大戟(300) 常山(300) 龙骨、龙齿(301) 牡蛎(301)
阿胶(301) 当归(302) 旋覆花(302) 茵陈蒿(302) 黄柏(302) 瓜蒂(302) 赤小豆(303)
人尿(附人血、乱发)(303) 鸡卵(附鸡胞胫、鸡屎白)(304) 滑石(304) 赤石脂(304)
黄耆(304) 防己(305) 芎劳(305) 牡丹皮(305) 升麻(306) 薏苡仁(306) 山药(306)
何首乌(306) 石钟乳(307) 菊花(307) 防风(307) 犀角(307) 蟾酥(308) 麝香(308)
茴香(308) 皂荚(308) 远志(308) 莱菔(308) 沙参(309) 玄参(309) 苦参(310)
白头翁(310) 槟榔(310) 延胡索(310) 甘松(310) 菖蒲(310) 艾(311) 大蓟、小蓟(311)
荆芥(312) 羚羊角(312) 石斛(312) 红花(312) 鹿茸(附鹿角胶、鹿角霜)(313)
郁金(313) 党参(313) 昆布(313) 白芷(314) 天麻(314) 天南星(314) 威灵仙(314)
乌药(314) 姜黄(314) 金铃子(314) 芥子(315) 石榴皮(315) 西瓜(315) 龙胆草(316)
……
缅怀继承篇
精彩书摘
一、论中国医学的形式与内容——从张仲景与叶天士的学说到中国医学的形式与内容
中国医家主要的有两大派系,其主角一为经方派之张仲景,一为时方派之叶天士.、这二人在一般中医心目中,觉得绝对不能调和的,今天我把他们放在一起.好像陶岳谢寇莱公书中所说韩非与老子同传似的,不免引起人家不伦不类之感.
其实他们二人的学说,原则上并无异致,只因有清中叶以来,天士之说盛行南北.又以其方药多取平淡之药。好似与仲景方截然两样,因而存着一种成见,天士之说是不足道的,然事实上却多沿用天士之方.
实际,他们都不曾研究两家根本学说之故,仲景《伤寒论》中所用的药,除少数的一二种药外,天士的《临证指南》中亦莫不用之,而且天士在其方案中,引用仲景的话怕亦不少于自号为经方派的医家.
再说他们两家所用的治法,多合科学的“逻辑”的。我们知道,一切基本的科学方法,不外“观察”、“实验”、“比较”、“分类”、“演绎”、“证实”等六种,这六种方法,简单合并起来.却又仅有两种,即除演绎外,其余的五种,并是归纳法。中国医学缺少的,只有证实这一项.至实验的方法,亦不完全,这都是时代所限的缘故。
中医看病,传统的只有望闻问切,仲景书上这样说,天士书上也这样说.这是属于“观察”方面的科学方法,其次便是治法了。我们用以治病的是服药、针灸等,但没有像现在用物理及化学等等的方法为人丁的尝试。至于“比较”,即是辨证的方法,中医在这方面.是非常注意的,但在:正具方面,却又非常欠缺,他们几乎仅能做到理论上的文章,由这类辨证所得的结果。即分做各类的病候,这恰合于分类法。更由是推断何病.那便是演绎之法了.至于将这“观察”、“实验”、“比较”、“演绎”四项的工作,反复推敲到千百次,以求其无误.这在中医可说是很少的,就是有的话,也仅是形式的,而缺少科学的内容。因为仅靠目察、耳闻、口诘、指按,是很难推断出绝对无误的实证.但这些在形式上却又不能说它是非科学的.
然而中国的经方家,参考推演、归纳这两种方法,在西汉时已经建立起来,并且还把它应用了,这里可以用到班固《汉书.艺文志》中的话为证: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味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上面的话是经方家视病处方的大经大法。也是当时医家共守的运用经验方剂的组织纲领。当然他们那时已经习用医经家言为运用这方法之基础了。班氏这话是完全根据刘向及其子歆的《七略》的,其说与今日逻辑的方法顺序,多所倒置,根据逻辑的解释,我们可以这洋说:量疾病的深浅的量,是较量,它的前提已经有了观察、比较、分类三类程序,并含有演绎的形式在内一一因其中已有推断何病的意义了.至于“假药味之滋”以下诸说.则含有实验证实的方法,这可说都是归纳法,(这种归纳演绎法,依今日时代眼光釆估计,是小够棺密的。)
辨痉湿暍脉证都本班志中所说的量字,因为有了观察疾病的症状,脉候的浮沉,以辨所病属于哪一型的.《伤寒论》中即用此类方法,分为六经,就是六种大症候群,复以此六种症候群析为三百九十七种小症候群,这三百九十七种的小症候群,每种都有方剂以治之,因疾病有深浅轻重,所以每方多用加减的方法,故《伤寒论》中亦有同型类的方子,就是一百一十三方。
用作为辨证分类的书,有金大定三年(1163年,即南宋隆兴元年)宋云公《伤寒论证》三卷.就是把三百九十七法,归并为五十门。在方剂方面的,则有清乾隆吋徐大椿的《伤寒类方》,他是把《伤寒论》中的一百一十三方,归为十二类,就是桂枝汤类、麻黄汤类、葛根汤类、柴胡汤类、栀子汤类、承气汤类、泻心汤类、白虎汤类、五苓汤类、四逆汤类、杂方类等(实际仅十一类,各分类方外又不止十二类)。宋徐二人所分类方法,虽然还有问题,但是很科学的。我们渎这两部书,很容易能够领悟许许多多的新方法出来,并且可以印证汉志中的活,因为仲景的经方,虽只有十二类,而见证用药,将它演为一百一十三方,又将五十一类的病型。演为三百七十夕乙种,这是全合于归纳与推演工作的。
仲景的《伤寒论》,固然是这样,而他的《金匮要略》是专讲杂病的,譬如风病,医书上认为是一种千变万化之证,很繁杂的,但他却把这类原因繁杂的风病,分为三类,就是一为内因,二为外因,三为不内外因.:其说曰:“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人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他不但指风病可以用这三因解释之,而且还总结其说有曰:“以此详之,病由都尽。”就是说一切的疾病.都可适用此三种分类法的。到了宋代,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便是根据此书而来的(说见《四库全书》提要),同时采用归纳的方法。
仲景书中最能具体表示经方家的家法的,可以用《金匮要略》中的治未病说为例:
问EI: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人肝,焦苦人心,甘人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这是用演绎法,就是推断的方法,仲景所凭借的是当时的法宝一一五行生克说,它的内容是虚玄的非科学的,但形式都是近科学的,中国的医学在学理上,只有哲学的内容、科学的形式,但缺少科学的内容,其故在于自然科学之不发达,即只有科学的方法,而没有科学的工具.我们现在已有科学的工具,再去校正它的内容,或扩充它的内容,那么如果要使中医接近科学.未尝不可作为初步的准备。
叶天十之思想,很难有正确的推定。因为他很少有可靠的著述。不过《临证指南医案》和《种福堂公选良方》两书,虽属后来门弟子所为,但这二书不妨视作叶氏的中心思想。《指南》与《公选》两书,时吋引用仲景的话.当然金元以来的学说,也是他主要的思想来源,因为他也崇拜《内》、《难》诸经,这因为金元以后的经方家,多尊重《内》、《难》诸经之故。
……
前言/序言
余自1940年随父徐省三学中医,1944年夏从未师春庐继续学医。两年后欣喜借得章次公先生所编写《药物学讲义》,读之耳目一新,手不释卷,认真摘记.章氏论述通顺,崇古而不泥,参以近代药理,结合实践经验,确有独到之处,颇多创新之见,补本草医籍之不足,获益匪浅,印象甚深,虽未见其人而心向往之。
1947年行医之后,时时参阅笔记。临证处方,思路拓宽,提高疗效。1952年报考卫生部“中医研究班”录取赴京学习.由其弟子陆广爭同学介绍,于某星期日得幸拜谒先生.当时幸先生受卫生部所聘,在京工作,在宿舍区三间平房内,幸先生热情接待后生学子。先生爽朗、和蔼、凤趣。来熟人诊病,认真四诊、处方,复诊者均述效良.登门数次,均有收获,毕生难忘。
1980年,老友未良春同志编赠《章次公医案》(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版),喜读是书,更多精髓经验。以胃病篇为例,案中如养胃一贯煎加山药、黄精、秫米;温通胃阳用薤白、菖蒲、荜茇、甘松等;行滞止痛用灵(灵脂)丑(黑且)散;制酸之法据证选加夏枯草、牡蛎、丁香、蚕沙、皂角子;“胃咳”用苏子、陈皮、川朴根、葶苈、杏仁、半夏、莱菔子等;特别是创用“扩膜”治法,随证配以马勃、凤凰衣、玉蝴蝶,象牙屑、滑石、琥珀、阿胶珠、柿霜饼、百草霜、赤石脂等,或入煎、或服散剂.对胃黏膜病损有显著改善作用,已为当今临床实践所证实。仅举点滴,以窥先生善于在继承中创新,别具匠心,智慧超人,堪为后学者之楷模。
值此章先生逝世四十周年之际。未老又编集《章次公医术经验集》佳籍,既有系统之医案,又有精辟之医论,并附录门人及后学之学习体会,对当前及今后中医药学术之创新,甚有参考价值,足以启迪后人,拓宽思路,提高治效。缅怀、敬仰之余。更庆贺是书之刊行,爰书数语,忝为之序。
徐景藩
己卯之春
干南京中医药大学
《近现代百名名老中医经验集:章次公医术经验集(增补版)》 医海拾珠,薪火相传——章次公教授医术精粹汇编 在中医药的长河中,名老中医如璀璨的星辰,以其毕生精研的智慧和临床实践的经验,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本书《近现代百名名老中医经验集:章次公医术经验集(增补版)》正是致力于挖掘和整理这些国之瑰宝,其中,章次公教授的医术经验集,更是医林界翘首以盼的珍品。这本书并非对章次公教授的生平事迹进行流水账式的记载,也不是泛泛而谈的理论阐述,而是将他精湛的医术、深厚的理论功底、独特的辨证施治思路以及丰富的临床经验,以一种系统、详实、可学的形式呈现出来,旨在为广大中医药从业者、爱好者提供一个学习和借鉴的平台,共同推动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 医术精湛,辨证析微——章次公教授的临床智慧 本书的重点在于深入挖掘章次公教授在临床实践中的独特之处。他并非守旧派,而是善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和自身感悟,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学术思想和诊疗体系。在本书中,您将看到章次公教授如何运用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对复杂病症进行入木三分的分析,如何抓住病机关键,做到辨证准确,施治得当。无论是内科杂病,还是外感时疫,抑或是妇儿科疑难,章次公教授的治验都充满了智慧的光芒。 辨证论治的精髓展现: 书中将详细解析章次公教授在面对不同疾病时,是如何进行辨证的。他会如何审脉、观舌、问诊、切肤,如何从细微之处捕捉病机变化。更重要的是,本书将揭示他如何将辨证的结果,转化为切实有效的治法方药。例如,在治疗某类肝郁脾虚证时,他如何巧妙地运用疏肝健脾之法,而不是一味地疏肝解郁,导致脾气更虚;或者在治疗湿热证时,如何根据湿的轻重缓急,配合不同的清热利湿药物,以求疗效最佳。 经验方与特色疗法的披露: 章次公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必然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方和独特的治疗方法。本书将精心遴选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实用性的内容,进行详细介绍。这些经验方可能源自古方化裁,也可能是在临床中独创,它们往往具有用药精炼、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的特点。本书将不仅罗列方剂,更会深入阐述其组方原理、配伍意图、加减变化,以及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指导,让读者能够真正理解并掌握这些宝贵的治疗手段。 疑难杂症的破解之道: 许多病症缠绵难愈,让不少医者束手无策。章次公教授凭借其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医术,在攻克这些疑难杂症方面,常常能出奇制胜。本书将收录他治疗一些典型疑难杂症的病例,详细记录其诊疗过程,分析其病因病机,揭示其治疗思路和用药特点。通过这些案例,读者不仅能学到具体的治疗方法,更能领略到章次公教授在面对复杂病情时的沉着冷静、创新思维和坚韧毅力。 理论升华,融会贯通——章次公教授的学术思想 医术的根基在于理论,章次公教授的医术之所以高明,与其深厚的理论修养密不可分。本书将不仅仅是临床经验的堆砌,更会深入剖析章次公教授的学术思想。他如何在经典理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他对某些重要医学概念(如“气”、“血”、“津液”、“脏腑功能”、“病机”等)有着怎样的独特见解?他对中医养生、预防保健又有何独到之处? 对经典理论的深刻理解与创新: 本书会选取章次公教授关于经典理论的阐述和应用,例如他对《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的解读,以及如何在临床实践中,将这些理论活学活用。他可能对某些病机产生新的认识,或者对某些治法提出更精炼的表述。本书将努力呈现这些理论上的升华,帮助读者建立更扎实的理论基础。 对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实践: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日益重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也愈发受到关注。章次公教授在长期的行医过程中,必然对如何预防疾病、如何调理身体以增强免疫力有着深刻的认识。本书将搜集和整理他在这方面的论述和指导,包括饮食调养、起居作息、情志养生等,为读者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健康管理方案。 理论联系实际的典范: 本书将力求展现章次公教授的学术思想是如何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他的理论并非脱离实际的空谈,而是指导临床实践的有力武器。通过分析他的医案,读者将能够清晰地看到,他的理论是如何在具体的病例中得到验证和应用的。 传承有道,惠及后学——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近现代百名名老中医经验集:章次公医术经验集(增补版)》的编纂,绝非仅仅是对一位名医的纪念,更是对中医药宝贵经验的系统梳理和传承。本书的价值体现在多个层面: 学术价值: 对于中医药研究者而言,本书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近现代中医的发展脉络,挖掘和总结新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临床价值: 对于广大中医药从业者,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医者,本书是学习和提高临床诊疗水平的绝佳教材。通过学习章次公教授的诊疗思路和用药经验,可以拓宽思路,提升疗效。 教育价值: 本书可以作为中医药院校的教学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名老中医的临床实践,将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文化价值: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名老中医的经验,也是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本书的“增补版”更是意味着,在原有基础上,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挖掘和充实,力求全面、深入、准确地呈现章次公教授的医术精髓。每一个字、每一个方、每一个案,都凝聚着章次公教授的心血和智慧,也寄托着编者希望将这份宝贵财富传承下去的愿望。 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医书,它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理论与实践、智慧与经验的桥梁。它将引领读者走进章次公教授的医林世界,感受中医的博大精深,领略名医的风采,并从中汲取养分,在自己的中医道路上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