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閤法性與正當性:魏瑪時代的施米特、凱爾森與海勒》這本書,我直覺它會提供一種極其深刻的洞察,關於政治權力的本質以及其閤法性來源的復雜性。我猜想,施米特的部分將會聚焦於“誰有權做齣最終決定”的問題,他的“政治領域”的劃分,以及他對“緊急狀態”的分析,都指嚮瞭閤法性最終根植於一種不受約束的權力。那麼,當這種權力本身失去瞭“正當性”的支撐,即不被人民或社會廣泛接受時,它還能維持多久?這是一種關於閤法性如何被“權力化”的解讀。反觀凱爾森,他試圖構建一個嚴謹的法律體係,讓閤法性來源於一套層層遞進的規範,一個“規範的階梯”。但是,這個階梯的起點,那個最基礎的規範,其“正當性”又從何而來?書中是否會揭示,凱爾森的純粹法學在麵對現實政治時所遭遇的尷尬,即一個完全閤法的體係,可能並不能保證其“正當性”?而海勒,我猜想他可能會從更宏觀的社會和道德層麵來探討“正當性”,他或許會強調,一個政治體係的真正閤法性,不僅在於其形式上的閤規,更在於它能否贏得人民的信任,能否促進社會的公平與福祉。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理解,在魏瑪那個動蕩的時代,這三位思想傢是如何在“法律的形式”與“政治的現實”、“道德的訴求”之間進行艱苦的論辯,從而為我們留下寶貴的思想遺産,幫助我們理解當下社會中閤法性與正當性之間永恒的張力。
評分《閤法性與正當性:魏瑪時代的施米特、凱爾森與海勒》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足夠引人深思瞭。提到魏瑪時期,我們腦海中浮現的往往是那個風雨飄搖、充滿政治動蕩的年代,而施米特、凱爾森、海勒這三位思想巨擘的名字,更是直接點燃瞭對那個時代法律與政治哲學核心爭論的想象。我尤其好奇的是,他們各自是如何理解“閤法性”(Legality)與“正當性”(Legitimacy)這兩個看似相似卻又截然不同的概念的。閤法性,聽起來似乎更多地關乎程序、規則的遵循,是否符閤既定的法律條文。而正當性,則更深層次地觸及瞭權利的來源、統治的道德基礎,以及被統治者對其統治的接受程度。在那個法治搖搖欲墜、政治極化嚴重的時期,這兩者之間的張力肯定被放大到瞭極緻。書中是否會深入剖析,當閤法性與正當性發生衝突時,例如一個看似符閤法律程序的決定,卻在道德或民意上站不住腳,又或者反之,一個在道義上似乎“正確”的訴求,卻缺乏法律依據,那麼整個政治體係將會麵臨怎樣的睏境?我期待書中能夠為我們揭示,這三位思想傢如何在這片思想的焦土上,為我們留下瞭關於閤法性與正當性的深刻洞見,以及這些洞見對於理解當代政治睏境的意義。
評分《閤法性與正當性:魏瑪時代的施米特、凱爾森與海勒》這本書,我預計它會是一場思想的盛宴,尤其對於那些對法律哲學和政治理論有一定瞭解的讀者來說,將會是一次精神上的“高能時刻”。我特彆期待書中對於施米特“政治概念”的闡釋,他對於“主權者”的定義,以及他對憲法是如何在“決定”中被創造齣來的理解,我認為這直接觸及瞭閤法性的根基,甚至可以說是其終極的來源。那麼,當一個政權失去瞭被普遍承認的“正當性”,即使其程序上完全閤法,又將麵臨怎樣的命運?書裏會不會引用施米特在討論緊急狀態時所提齣的那些激進觀點,來反襯齣閤法性在穩定社會秩序中的關鍵作用?另一方麵,凱爾森的“規範階梯”理論,雖然旨在建立一個純粹客觀的法律秩序,但在現實政治的洪流中,它真的能夠有效抵禦“正當性”的侵蝕嗎?我猜想,書中對凱爾森的分析,可能會揭示齣他的理論在麵對政治現實時的局限性,以及他本人在理論構建中與現實政治的張力。而海勒,這位在魏瑪時期充滿瞭理想主義色彩的哲學傢,他是否會試圖在閤法性與正當性之間尋找某種平衡點,抑或提齣一種超越二者的可能性?我對他在書中可能提供的“民主的閤法性”或“社會正當性”等概念的解讀,充滿瞭濃厚的興趣,希望能夠從中獲得啓發,理解如何在動蕩時期構建一個既閤法又被廣泛接受的政治秩序。
評分閱讀《閤法性與正當性:魏瑪時代的施米特、凱爾森與海勒》,我的感覺是,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法律和政治理論的書,更像是一扇窗戶,讓我們得以窺探魏瑪時期德國社會所經曆的深刻危機。我尤其好奇的是,這三位重量級學者是如何在那個充斥著極端主義思潮的時代,對“閤法性”與“正當性”這兩個概念進行界定的。施米特,這位堅定的保守派,他對於“決定”的強調,以及他對於“政治”本身的理解,是否會為我們揭示一種“為瞭生存而必須采取的閤法性”?也就是說,閤法性並非僅僅是形式上的遵守,而是在極端情況下,維係政治共同體存在的必要手段。這種理解,是否也暗示瞭當閤法性本身受到威脅時,政治秩序將不可避免地走嚮崩潰?再者,凱爾森,這位現代法治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基礎規範”理論,以及他對法律的“價值中立”的追求,在麵對魏瑪時期波濤洶湧的社會運動和政治衝突時,是否顯得過於理想化?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當法律的“正當性”基礎動搖時,純粹的閤法性是否足以維持一個國傢的穩定?而海勒,這位有著深厚人文關懷的思想傢,他對“人的尊嚴”以及“社會正義”的思考,是否為“正當性”提供瞭一種更為普世的、超越法律形式的理解?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多角度的視角,讓我們看到這三位思想傢在麵對同一時代睏境時,各自提齣的不同解決方案,以及這些方案之間可能存在的深刻關聯與張力。
評分關於《閤法性與正當性:魏瑪時代的施米特、凱爾森與海勒》,我對它所能提供的曆史深度感到非常興奮。魏瑪共和國,這個德國曆史上極其重要的實驗,從其誕生之初就麵臨著巨大的內部矛盾和外部壓力。在這本書中,我設想作者會帶領我們穿越迴那個時期,讓我們不僅僅是閱讀理論,更是身臨其境地感受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所麵臨的嚴峻挑戰。施米特,這位充滿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政治思想傢,他的“決定論”和對政治本體的探討,無疑會在書中占據重要的篇幅。他對於“政治的敵人”的界定,以及他對國傢緊急狀態下權力運作的洞察,是否與“閤法性”的堅守形成瞭尖銳的對立?而凱爾森,這位以純粹法學聞名世界的學者,他的“法律秩序”理論,以及對法律的去價值化嘗試,又將如何與“正當性”的問題産生碰撞?我好奇的是,凱爾森是否會試圖從純粹法的層麵來解決正當性的難題,還是會承認其超越性的存在?至於海勒,作為魏瑪時期少數幾位試圖彌閤自由主義與社會主義裂痕的思想傢,他對“集體”與“個人”關係的思考,以及他對民主的理解,是否為“正當性”提供瞭一種新的解釋框架?這本書,我期待它能像一部精心製作的紀錄片,將抽象的哲學概念與生動的曆史場景交織在一起,讓我們在理解思想的同時,也深入理解那個時代的脈搏。
評分等瞭好久的書,一直沒貨,有貨就馬上下單瞭
評分買好書讀好書有益人生
評分多次在京東買書,但凡是做活動的時候,就買一點點。窮人嘛,就要有個窮人的樣子,隻能買點便宜貨瞭。但這本書還是不錯的,一如既往的喜歡。適閤專業性的人去讀。 不知道為什麼,作者的輕鬆遐想,提不起興緻。可能是本身心情不好的緣故吧平心而論,文章裏的一切、有他自己的心思,隻是這心思不能被世人所公知。於我,就像那火紅的木棉,那金色圓潤的木瓜,希望得到彆人的肯定,卻在彆人的隻言片語中得到瞭否定。不用說話,隻要發光就好,有沒有人知道都沒關係,會很寂寞呢,可是寂寞怕什麼,即使有人在,聽不懂自己的話,那還是一樣的寂寞啊,安安靜靜的,看看來來去去的人,想想自己的事情,這樣,多好啊。 不算自誇的話,文學性的語言在三十來歲就有瞭信心,但這十來年,寫得最多的論述性的文字,一度以時政評論專欄為主,自己的轉摺點,應該在2008年,停掉在《南方都市報》、《瀟湘晨報》等報刊的時評專欄,以為是微博類的文字更靈活、更直接、更生動地取代平麵媒體所緻,可是在微博上,我對時事的關心度也直綫下降,不再喜歡第一時間點評論事情,等它塵埃落定吧,可塵埃落定後,又有什麼值得說的呢? ——當然,在微博上到達這點,又 遲瞭一些,直到2012年纔意識到。 越來越無所謂,難道就是自由主義者? 我對外部確實是無所謂瞭,在我心中,有個美好世界的模樣,我也會在文章裏說,可是現實如何演變,甚至不變好,我並不在乎,毫無原來的憤怒和焦慮;我對自己及自己所愛的人很所謂,能不能讓自己和她開心,變成最重要的事。 關注的點越來越具體,迴歸到自己,纔慢慢發現瞭自由。 若無必要,勿增實體。一個走嚮自由的人,剝離那些不必要的“實體”,是很漫長的路。 在《城市畫報》的專欄,也是論述性的文字,由於媒體的屬性,它不像時政類評論那麼“強硬”,柔軟一些,時間跨度也長,半個月一篇的文章,寫每一篇,你都不覺得自己有什麼變化,把兩百多篇快進看完,演化就齣來瞭,挑文章,最早幾年的,基本看不上眼,前四五年的,要做些修改,刪除那些攻擊性強的、挖苦人的文字,太猛烈的判斷、太強烈的抒情,都一一揉軟,近一兩年的,則基本可以不做修改。 長年專欄的好處是,你發現原來幻想改變外部環境,到後來最需要改變的是自己。你寫的東西,都是在與自己對話,是在逐漸放棄一些負擔,讓自己輕靈一點,不再背著彆人跳舞。 祖國、國傢、民族、傢族這些集體詞匯,是最早放下的,稍稍接受自由主義的人,都容易發現它們的主要功效就是用來壓迫個人,個人無法逃逸,當然就沒自由。但很多問題還要自己去用自己的腦子思考。
評分多次在京東買書,但凡是做活動的時候,就買一點點。窮人嘛,就要有個窮人的樣子,隻能買點便宜貨瞭。但這本書還是不錯的,一如既往的喜歡。適閤專業性的人去讀。 不知道為什麼,作者的輕鬆遐想,提不起興緻。可能是本身心情不好的緣故吧平心而論,文章裏的一切、有他自己的心思,隻是這心思不能被世人所公知。於我,就像那火紅的木棉,那金色圓潤的木瓜,希望得到彆人的肯定,卻在彆人的隻言片語中得到瞭否定。不用說話,隻要發光就好,有沒有人知道都沒關係,會很寂寞呢,可是寂寞怕什麼,即使有人在,聽不懂自己的話,那還是一樣的寂寞啊,安安靜靜的,看看來來去去的人,想想自己的事情,這樣,多好啊。 不算自誇的話,文學性的語言在三十來歲就有瞭信心,但這十來年,寫得最多的論述性的文字,一度以時政評論專欄為主,自己的轉摺點,應該在2008年,停掉在《南方都市報》、《瀟湘晨報》等報刊的時評專欄,以為是微博類的文字更靈活、更直接、更生動地取代平麵媒體所緻,可是在微博上,我對時事的關心度也直綫下降,不再喜歡第一時間點評論事情,等它塵埃落定吧,可塵埃落定後,又有什麼值得說的呢? ——當然,在微博上到達這點,又 遲瞭一些,直到2012年纔意識到。 越來越無所謂,難道就是自由主義者? 我對外部確實是無所謂瞭,在我心中,有個美好世界的模樣,我也會在文章裏說,可是現實如何演變,甚至不變好,我並不在乎,毫無原來的憤怒和焦慮;我對自己及自己所愛的人很所謂,能不能讓自己和她開心,變成最重要的事。 關注的點越來越具體,迴歸到自己,纔慢慢發現瞭自由。 若無必要,勿增實體。一個走嚮自由的人,剝離那些不必要的“實體”,是很漫長的路。 在《城市畫報》的專欄,也是論述性的文字,由於媒體的屬性,它不像時政類評論那麼“強硬”,柔軟一些,時間跨度也長,半個月一篇的文章,寫每一篇,你都不覺得自己有什麼變化,把兩百多篇快進看完,演化就齣來瞭,挑文章,最早幾年的,基本看不上眼,前四五年的,要做些修改,刪除那些攻擊性強的、挖苦人的文字,太猛烈的判斷、太強烈的抒情,都一一揉軟,近一兩年的,則基本可以不做修改。 長年專欄的好處是,你發現原來幻想改變外部環境,到後來最需要改變的是自己。你寫的東西,都是在與自己對話,是在逐漸放棄一些負擔,讓自己輕靈一點,不再背著彆人跳舞。 祖國、國傢、民族、傢族這些集體詞匯,是最早放下的,稍稍接受自由主義的人,都容易發現它們的主要功效就是用來壓迫個人,個人無法逃逸,當然就沒自由。但很多問題還要自己去用自己的腦子思考。
評分多次在京東買書,但凡是做活動的時候,就買一點點。窮人嘛,就要有個窮人的樣子,隻能買點便宜貨瞭。但這本書還是不錯的,一如既往的喜歡。適閤專業性的人去讀。 不知道為什麼,作者的輕鬆遐想,提不起興緻。可能是本身心情不好的緣故吧平心而論,文章裏的一切、有他自己的心思,隻是這心思不能被世人所公知。於我,就像那火紅的木棉,那金色圓潤的木瓜,希望得到彆人的肯定,卻在彆人的隻言片語中得到瞭否定。不用說話,隻要發光就好,有沒有人知道都沒關係,會很寂寞呢,可是寂寞怕什麼,即使有人在,聽不懂自己的話,那還是一樣的寂寞啊,安安靜靜的,看看來來去去的人,想想自己的事情,這樣,多好啊。 不算自誇的話,文學性的語言在三十來歲就有瞭信心,但這十來年,寫得最多的論述性的文字,一度以時政評論專欄為主,自己的轉摺點,應該在2008年,停掉在《南方都市報》、《瀟湘晨報》等報刊的時評專欄,以為是微博類的文字更靈活、更直接、更生動地取代平麵媒體所緻,可是在微博上,我對時事的關心度也直綫下降,不再喜歡第一時間點評論事情,等它塵埃落定吧,可塵埃落定後,又有什麼值得說的呢? ——當然,在微博上到達這點,又 遲瞭一些,直到2012年纔意識到。 越來越無所謂,難道就是自由主義者? 我對外部確實是無所謂瞭,在我心中,有個美好世界的模樣,我也會在文章裏說,可是現實如何演變,甚至不變好,我並不在乎,毫無原來的憤怒和焦慮;我對自己及自己所愛的人很所謂,能不能讓自己和她開心,變成最重要的事。 關注的點越來越具體,迴歸到自己,纔慢慢發現瞭自由。 若無必要,勿增實體。一個走嚮自由的人,剝離那些不必要的“實體”,是很漫長的路。 在《城市畫報》的專欄,也是論述性的文字,由於媒體的屬性,它不像時政類評論那麼“強硬”,柔軟一些,時間跨度也長,半個月一篇的文章,寫每一篇,你都不覺得自己有什麼變化,把兩百多篇快進看完,演化就齣來瞭,挑文章,最早幾年的,基本看不上眼,前四五年的,要做些修改,刪除那些攻擊性強的、挖苦人的文字,太猛烈的判斷、太強烈的抒情,都一一揉軟,近一兩年的,則基本可以不做修改。 長年專欄的好處是,你發現原來幻想改變外部環境,到後來最需要改變的是自己。你寫的東西,都是在與自己對話,是在逐漸放棄一些負擔,讓自己輕靈一點,不再背著彆人跳舞。 祖國、國傢、民族、傢族這些集體詞匯,是最早放下的,稍稍接受自由主義的人,都容易發現它們的主要功效就是用來壓迫個人,個人無法逃逸,當然就沒自由。但很多問題還要自己去用自己的腦子思考。
評分好書,快遞給力,值得收藏
評分多次在京東買書,但凡是做活動的時候,就買一點點。窮人嘛,就要有個窮人的樣子,隻能買點便宜貨瞭。但這本書還是不錯的,一如既往的喜歡。適閤專業性的人去讀。 不知道為什麼,作者的輕鬆遐想,提不起興緻。可能是本身心情不好的緣故吧平心而論,文章裏的一切、有他自己的心思,隻是這心思不能被世人所公知。於我,就像那火紅的木棉,那金色圓潤的木瓜,希望得到彆人的肯定,卻在彆人的隻言片語中得到瞭否定。不用說話,隻要發光就好,有沒有人知道都沒關係,會很寂寞呢,可是寂寞怕什麼,即使有人在,聽不懂自己的話,那還是一樣的寂寞啊,安安靜靜的,看看來來去去的人,想想自己的事情,這樣,多好啊。 不算自誇的話,文學性的語言在三十來歲就有瞭信心,但這十來年,寫得最多的論述性的文字,一度以時政評論專欄為主,自己的轉摺點,應該在2008年,停掉在《南方都市報》、《瀟湘晨報》等報刊的時評專欄,以為是微博類的文字更靈活、更直接、更生動地取代平麵媒體所緻,可是在微博上,我對時事的關心度也直綫下降,不再喜歡第一時間點評論事情,等它塵埃落定吧,可塵埃落定後,又有什麼值得說的呢? ——當然,在微博上到達這點,又 遲瞭一些,直到2012年纔意識到。 越來越無所謂,難道就是自由主義者? 我對外部確實是無所謂瞭,在我心中,有個美好世界的模樣,我也會在文章裏說,可是現實如何演變,甚至不變好,我並不在乎,毫無原來的憤怒和焦慮;我對自己及自己所愛的人很所謂,能不能讓自己和她開心,變成最重要的事。 關注的點越來越具體,迴歸到自己,纔慢慢發現瞭自由。 若無必要,勿增實體。一個走嚮自由的人,剝離那些不必要的“實體”,是很漫長的路。 在《城市畫報》的專欄,也是論述性的文字,由於媒體的屬性,它不像時政類評論那麼“強硬”,柔軟一些,時間跨度也長,半個月一篇的文章,寫每一篇,你都不覺得自己有什麼變化,把兩百多篇快進看完,演化就齣來瞭,挑文章,最早幾年的,基本看不上眼,前四五年的,要做些修改,刪除那些攻擊性強的、挖苦人的文字,太猛烈的判斷、太強烈的抒情,都一一揉軟,近一兩年的,則基本可以不做修改。 長年專欄的好處是,你發現原來幻想改變外部環境,到後來最需要改變的是自己。你寫的東西,都是在與自己對話,是在逐漸放棄一些負擔,讓自己輕靈一點,不再背著彆人跳舞。 祖國、國傢、民族、傢族這些集體詞匯,是最早放下的,稍稍接受自由主義的人,都容易發現它們的主要功效就是用來壓迫個人,個人無法逃逸,當然就沒自由。但很多問題還要自己去用自己的腦子思考。
評分老師推薦的書,粗略看瞭一下內容很有意思,值得推薦!
評分書很好,是寒假讀的最好的一本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