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经典诗文合集,严格按照鲁迅生前自选版本编选,
百折不挠 愤笔力战 横眉冷对千夫指
任劳任怨 鞠躬尽瘁 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编文集:集外集》是鲁迅一本诗文合集,共四十余篇,包括《斯巴达之魂》《关于杨君袭来事件的辨正》《文艺与政治的歧途》《流言和谎话》《二十二年元旦》《悼丁君》《哭范爱农》《自嘲》《题三义塔》等。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其主要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坟》《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等。
序言
一九○三年
斯巴达之魂
说
一九一八年
梦
爱之神
桃花
他们的花园
人与时
渡河与引路
一九二四年
“说不出”
记杨树达君的袭来
关于杨君袭来事件的辩正
烽话五则
“音乐”?
我来说“持中”的真相
一九二五年
Petöfi Sándor 的诗
咬嚼之余
咬嚼未始“乏味”
杂语
编完写起
俄文译本《阿Q 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
田园思想
流言和谎话
通信
一九二六年
《痴华鬘》题记
《穷人》小引
通信(附来信)
一九二七年
文艺与政治的歧途
一九二九年
《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小引
关于《关于红笑》
通讯(附来信)
一九三二年
《淑姿的信》序
一九三三年
选本
诗
哭范爱农(一九一三年)
送O. E. 君携兰归国
无题(大野多钩棘)(一九三二年)
题《彷徨》(一九三二年)
赠日本歌人(一九三二年)
无题(洞庭木落楚天高)(一九三二年)
湘灵歌(一九三二年)
二十二年元旦(一九三三年)
自嘲(一九三三年)
悼丁君(一九三三年)
阻郁达夫移家杭州(一九三三年)
题三义塔(一九三三年)
赠人二首(一九三四年)
附录
《奔流》编校后记(一—— 十一)(一九二八——一九二九年)
听说:中国的好作家是大抵“悔其少作”的,他在自定集子的时候,就将少年时代的作品尽力删除,或者简直全部烧掉。我想,这大约和现在的老成的少年,看见他婴儿时代的出屁股,衔手指的照相一样,自愧其幼稚,因而觉得有损于他现在的尊严,—— 于是以为倘使可以隐蔽,总还是隐蔽的好。但我对于自己的“少作”,愧则有之,悔却从来没有过。出屁股,衔手指的照相,当然是惹人发笑的,但自有婴年的天真,决非少年以至老年所能有。况且如果少时不作,到老恐怕也未必就能作,又怎么还知道悔呢?
……
我惭愧我的少年之作,却并不后悔,甚而至于还有些爱,这真好像是“乳犊不怕虎”,乱攻一通,虽然无谋,但自有天真存在。现在是比较的精细了,然而我又别有其不满于自己之处。我佩服会用拖刀计的老将黄汉升,但我爱莽撞的不顾利害而终于被部下偷了头去的张翼德;我却又憎恶张翼德型的不问青红皂白,抡板斧“排头砍去”的李逵,我因此喜欢张顺的将诱进水里去,淹得他两眼翻白。
——《序言》
这本《鲁迅自编文集:集外集》着实让我领略到了鲁迅先生思想的广博与深邃,读完之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它不像我们常读的那些经典选本,仅仅是截取了他最犀利、最广为人知的杂文片段。相反,这“集外”之作,反而像是一扇通往鲁迅内心更深层思考的侧门。我尤其被其中那些关于文学创作本身、关于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的论述所吸引。有几篇关于小说人物塑造的分析,其细腻程度和洞察力,即便是放在今天来看,对于任何一个想从事文学创作的人来说,都是醍醐灌顶的宝典。他不像一个高高在上的批判家,更像是一个热切的、不断自我叩问的先行者,试图在时代的巨变中,为中国人寻找一条精神的出路。那些关于白话文运动初期艰难的记录,那些与论敌交锋时看似漫不经心却字字珠玑的辩驳,都让我体会到,先生的笔下,从来没有轻松的文字,每一笔都浸透着他强烈的责任感与无法排遣的忧虑。这本书的编排逻辑,似乎更侧重于他思想演变的不同阶段,让你能清晰地看到他是如何在不断的斗争与反思中,锤炼出那杆“投枪与匕首”的。
评分这部《集外集》的呈现方式,让我体验到一种不同于以往阅读鲁迅作品的节奏感。它更像是一场思维的漫步,时而疾走,时而驻足沉思。我注意到其中有一些篇目,其论争的背景已经随着历史烟云而淡去,但鲁迅文字中蕴含的人性洞察力,却是恒久不变的。比如,他对某些文人相互倾轧的描述,今天看来依然能映射出许多现代社会中的弊病。这种跨越时间的共鸣,正是经典作品的魅力所在。而且,编者似乎在选材上颇费心思,使得不同时期、不同主题的作品得以相互映照,形成一种内在的张力。有些篇章的语言,相较于他著名的杂文,显得更为内敛和克制,少了那种直冲云霄的愤怒,多了几分深沉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读起来更让人感到心酸,仿佛能触摸到他那颗饱经风霜的心脏的每一次跳动。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简直就像是鲁迅先生的“私房笔记”被公之于众,其阅读体验非常独特。它不像《呐喊》或《彷徨》那样具有明确的小说叙事结构,而是充满了即时的、对当下现象的反应和思考。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些带有浓厚地方色彩和旧时代印记的记录,它们如同泛黄的老照片,瞬间将读者拉回那个特定的年代,去感受那种空气中弥漫着的压抑和挣扎。文字风格上,这次收录的作品似乎更显驳杂,既有早期那种留学海外时期的意气风发与迷茫,也有后期那种战斗到筋疲力尽却依然保持清醒的悲凉。对我这种深度研究鲁迅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提供了大量补白,填补了主流选集中缺失的思维脉络。它让我看到,先生的思考是多么立体,他不仅关注宏大的社会结构,也关注到日常生活中那些细微的、容易被忽略的“病灶”,这种全方位的观察,才是他伟大的根源。
评分说实话,初翻开这本《集外集》时,我有些担心会是些零散的、不成体系的边角料,毕竟“集外”二字听起来就带着几分偶然性。然而,事实完全出乎意料,这些看似分散的篇章,合在一起却构成了一幅宏大而精密的拼图,它完整地勾勒出了鲁迅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时期所承担的全部重量。我发现其中收录了不少针对具体事件或人物的短评,这些短评虽然篇幅不长,但其穿透力惊人,往往能直击事件的核心弊病,毫不留情。比起他那些长篇大论的杂文,这些“零散”的文字反而更考验作者的功力,因为没有冗长的铺垫,全凭精准的措辞和犀利的观点立足。特别是其中几篇关于翻译文学的看法,让我对中西文化交流有了全新的认识,他对于如何“取其精髓,去其糟粕”的把握,远比后世许多空谈家要扎实和具体得多。读罢,我感觉自己仿佛被一位极其严苛的老师拉着,在思想的迷宫中走了一遭,出来时,对世界和人性又多了几分清醒的认识。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鲁迅自编文集:集外集》是为真正想深入理解鲁迅思想体系的读者准备的“进阶读物”。它不是入门的敲门砖,而是深入殿堂的钥匙。我花了很多时间去揣摩那些被置于“集外”的文字背后的考量,它们大多是鲁迅在特定情境下,为了回应某种即时挑战或阐明某个尚未完全成型的观点而写下的。正是这些“未纳入主流体系”的文字,展现了他思想的活力与开放性——他从未停止过思考和修正。其中关于“韧的战斗”的一些早期论述,那种在绝望中寻找微光、以退为进的策略,对于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观点芜杂的时代里感到迷惘的我们,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惊世骇俗的新理论,而在于它展示了一个伟大思想者如何一步步构建起他的精神堡垒,其间所有的踌躇、挣扎和最终的坚定,都清晰可辨,令人敬佩。
评分京东有点无耻,评论还要审核?
评分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困难:学知识、学文化。书与文化、与知识总是相连的,书是学习的媒介。这一点并没有错。然而,我这儿说的书,和我们现在进行关于书的话题的书,与学知识学文化的书并不是一回事。
评分书是正版,没有问题。
评分读书有什么用?
评分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困难:学知识、学文化。书与文化、与知识总是相连的,书是学习的媒介。这一点并没有错。然而,我这儿说的书,和我们现在进行关于书的话题的书,与学知识学文化的书并不是一回事。
评分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困难:学知识、学文化。书与文化、与知识总是相连的,书是学习的媒介。这一点并没有错。然而,我这儿说的书,和我们现在进行关于书的话题的书,与学知识学文化的书并不是一回事。
评分书是浮躁的沉静剂,是由复杂社会、繁琐公务、卑俗人事带给心灵创伤后的抚慰良药。
评分没有书的心灵是荒芜的土地。土地荒芜,滋生杂草。心灵荒芜蔓延丑恶。杂草吸去的是大地的养分,丑恶扼杀的是真、善、美。
评分价格合理,质量保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