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认清西学面目乃晚清以来中国学人没法摆脱的历史任务,选编这个文选便是我们承继前贤未竟前业的一点努力。《二十世纪西方社会理论文选(1-4)(套装共4册)》包含一些社会理论大家的作品,但主要是晚近欧美社会理论学学者陈述、分析、反思这一现代的“绝对知识”形态的文章,《二十世纪西方社会理论文选(1-4)(套装共4册)》共分四大部分:
卷一,社会理论的开端和终结!
卷二,社会理论的诸理论!
卷三,社会理论的知识学建构!
卷四,社会理论的政治分化!
内页插图
目录
《二十世纪西方社会理论文选(1):社会理论的开端和终结》
马克思与社会理论
马克思:社会学家还是马克思主义者?〔英〕博特莫尔
马克思与现代社会学 〔英〕吉登斯
马克思著作中意识形态的三元模式 〔法〕加里贝
马克思与现象学——论需要、财富和价值形式 〔法〕罗德里戈
马克思社会学中的模式和隐喻 〔俄〕巴兰诺夫
社会理论的先驱理论家
普通社会学纲要 〔意〕帕累托
帕累托:对社会学的贡献 〔美〕帕累托
本质意志与理性意志 〔德〕腾尼斯
《社会分工论》第二版序言 〔法〕涂尔干
涂尔干与胡塞尔——实证主义精神与现象学精神之比较 〔美〕梯利亚基恩
宗教和认识论——涂尔干的宗教理论 〔英〕吉登斯
资本主义的经济意识 〔德〕桑巴特
资本主义的未来 〔德〕桑巴特
论齐美尔的《货币哲学》 〔美〕弗雷司庇
韦伯论
康德是对韦伯的一个问题 〔英〕巴克
韦伯的研究纲领 〔德〕施卢赫特
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 〔美〕特纳/比格利
韦伯与马克思的发展社会学理论 〔英〕特纳
利益与观念——韦伯著作中的归因问题 〔德〕莱普齐乌斯
韦伯论事理性 〔德〕伊斯拉厄尔
现世的超越论与世界的建构——韦伯的《儒教与道德》及中国历史和文明的形式 〔以〕艾森斯塔德
韦伯论印度宗教 〔美〕齐特林
波普尔、韦伯与社会解释的理性主义途径 〔英〕雅各布斯
社会理论的理论反思
近代和当代的社会学 〔美〕索罗金
古典社会学及其遗产的进一步考察 〔澳〕特纳
美国与欧洲的社会理论:文化特性与理论生产的社会形式 〔德〕明赫
论行为哲学 〔苏〕巴赫金
《二十世纪西方社会理论文选(2):社会理论的诸理论》
社会系统及结构功能论
论社会的各个分支及其相互关系
美国家庭和亲属系统的结构分析
范式修正与“帕森斯主义”
超越帕森斯的专业理论
分化理论:问题及其前景
论新功能主义
功能分析
对四个功能范式的辩证再解释
论社会科学中的功能概念
结构化理论
结构社会学
社会系统的自我再制
卢曼的社会分化理论述略
社会系统的质与界限
现代化理论
中心和边陲
现代化的曲折性
轴心时代的突破
——轴心时代的特征与起源
西方的起源
——当前宏观社会学理论中西方的起源问题,新教伦理再思考
“轴心文明”比较研究的两个案例:拜占庭帝国与中华帝国
整合世界中的文化多元主义
日本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社会分层理论
社会分层、工作和人格
论社会分层
社会分层的若干理论原则
社会角色论
角色超载、角色冲突及紧张感
——试论多重角色要求的后果
角色概念:描述及评介
社会组织和社会网络论
社会变迁论
社会符号论
《二十世纪西方社会理论文选(3):社会理论的知识学建构》
经济社会学
经济与社会
经济社会学的历史发展
经济社会学:历史线索与分析的问题
论阶层经济公平意识的一致性
宗教社会学
宗教与社会:功能学派的观点
社会学的角度:使相对化者相对化
现代社会中的宗教和个人认同
社会、意义、宗教——以自我指涉为基础
宗教与美利坚共和国的正当性
贝拉社会学中关于人类的自主与团结的宗教条件
政治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的由来和发展
空间政治学的反思
政治社会学的几个概念:异化、精英及自由主义
政治学和社会学中的“新制度学派”
公平原则与政治义务
历史社会学
历史学和社会学
一般理论在比较历史社会学中的作用
国家、社会和现代史
理性的实践:福柯、医学史和社会学理论
历史社会学及其在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
知识社会学
知识阶层:它过去和现在的角色
知识阶层的历史角色
知识社会学
知识社会学与社会学理论
知识社会学中的强纲领
认识论与知识社会学:一项黑格尔式的工作
农村社会学
科学社会学
《二十世纪西方社会理论文选(4): 社会理论的政治分化》
社会批判理论
论哲学的社会功能
自由和历史的绝对律令
社会
论晚期资主义社会革命化的几个条件
新的非了然性
——福利国家的危机与乌托邦力量的穷竭
何谓今日之危机
——论晚斯资本主义中的合法性问题
变移的现代视界
生产与交往
——马克思与哈贝马斯
批判理论与实用主义的挑战
论重建政治哲学
——评麦金太尔和哈贝马斯的政治哲学观
世界体系论及依附论
作为一种文明的近现代世界体系
世界体系分析
帝国主义与发展
关于发展社会学的原理、理论和经验研究
发展、依附与不发达之分的
——推荐一种替代方法
马克思主义对世界体系的看法:依附理论
世界体系理论当前的问题
文化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解释学的挑战
区分:鉴赏判断的社会批判
社会空间与象征权力
超越文化资本:迈向符号支配理认
解读布迪厄的“资本”概念
论符号权力的轨迹:对布由厄《国家精英》的讨论
文化与反文化
跨文化、跨社会以及跨国家研究
深描
——迈向文化解释学理论
地方性知识
女权主义与社会理论
公民社会理论
社会主义与社会理论
精彩书摘
马克思:社会学家还是马克思主义者?
〔英〕汤姆·B.博特莫尔
我在文章的标题中所提出的问题并不表明我想详尽无遗地考察马克思著作中的所有问题;也不意味着我想对一个思想家—一特别是马克思——是否可以既是社会学家,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问题,预先作出判断。但是,提出这个问题恰恰有利于对问题的论述。首先,考虑到马克思的思想作为社会学的早期体系之一,也就是说作为系统地阐述新的概念,而且使用这种新概念描绘整个社会结构和解释重大社会变迁的一个尝试,曾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我认为这一尝试也是马克思思想中最有趣的地方。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社会学研究的进展,以及伴随着对现代社会思想史的重新评价,这种尝试的意义就显得更清楚了。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跟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政治信仰相比较而言)的兴趣的引人注目的复活,很明显地几乎完全是由于社会学家们最近的著作所引起的。但是,甚至在很久以前,在19世纪末叶和20世纪最初十年,好像就已经出现了对马克思思想的最富有成果的讨论,这些讨论与其说是由于社会学的或哲学的关系而引起的——例如在马克斯·韦伯、克罗齐、索雷尔和帕累托的著作中——不如说是由于严格的经济的或政治的批判所引起的。
目前对马克思的兴趣的复活,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样一个事实:马克思的理论在每一个重要观点上都直接和功能主义理论相对立。功能主义在过去20年或30年里,一直统治着社会学和人类学。但是,功能主义已经日益引起人们对它的不满。功能主义强调社会和谐,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冲突;功能主义关心社会形态的稳定和连续,认为马克思主义根本上是历史的,而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结构的变化;功能主义致力于根据一般价值和规范来制定一种社会生活的法则,马克思主义则强调每个社会的内部利益和价值的差别,以及在一个或长或短的时期里,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时权力的作用。达伦多夫①在1958年富有说服力地阐明了“均衡”和“冲突”这两种社会模型之问的对比,现在这两种模型已经成了常识。因此,马克思的理论经常引起涂尔干、帕累托和马林诺夫斯基这些功能主义理论的主要缔造者们的反对。
不言而喻,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给予社会冲突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可变性以应有重视的理论,其处境是孤立的;不言而喻,马克思主义仅仅把“均衡”和“冲突”的模型描述为在不同的情况下可能是有用的两者择一的解释,对于大多数社会学家来说,这两种模型成了他们可能采取的最后手段。马克思以后的其他学者,尤其是著名的齐美尔、马克斯·韦伯,对社会冲突和社会变迁的理论做出了新的贡献。而且他们对马克思本人的某些命题加以纠正、补充和反驳。然而,实际上只有当他们的著作被认为是马克思思想的继续的时候,才能为人们所充分理解。
选择社会模型的可能性所引起的困难跟社会学家最初的训练有关。在某种意义上,现代社会学家正在重新解决“秩序”和“进步”之间的调合这个老问题,这也是孔德社会学的主要题目之一。这种思想上的共鸣很大程度上源于社会条件的相似。
……
前言/序言
贯穿西方文明的“知识”具有不同的历史形态。胸怀西方文明古今的大学人喜欢说:古希腊有“诗”、古罗马有“文”、中古和近代有神学一哲学,现代则有“社会理论”。换言之,“社会理论”仅仅是体现或支配西方文明的“知识”的现代形态。
社会科学是现代以降才形成的,如今虽与所谓“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三分学术天下,在文教制度和政制层面所占据的实际位置要显赫得多。社会科学通常指关涉“社会”(这个语词是现代的发明,以此涵盖“世界”和“历史”)的各门具体学科(各类经济学、各门政治学、各种人类学、各项法律学、项目繁多的社会学以及国际关系学、地域文化学等等等等)的总称,社会理论不直接就等于社会科学,而是这些门类繁多的具体学科知识的理论基础。社会理论家的身份有点像古希腊的“诗人”、中古的“神学家”、近代的“形而上学家”,他们无不企图总揽全局地提供可施教化的“绝对知识”。
十九世纪初期,黑格尔曾构造出一个包罗万象的“哲学全书”体系——如此思想壮举的含义是什么呢?据说,“哲学全书”意味着哲学“圆成”了。“圆成”的另一含义则是“终结”,在黑格尔心目中,哲学在他那里“完成了”,一如世界历史在拿破仑手中“完成”(=终结)了——从而,知识和世界历史各自都抵达了自己的最高点。
苏国勋教授是我国新时期研究社会理论的先驱,辛勤耕耘(主持)《国外社会学》十余年,选译了不少有学术份量的文章,为国朝学界认识“什么是社会理论”积累了丰富可观的文献(可惜这个学刊一般难以见到,而且如今已经“圆成”)。数年前,我向苏哥提议编选这个文选,得到热烈响应。苏哥因身体健康原因,文选由我选目搭架,主要取材自《国外社会学》,亦从《哲学译丛》和其他学刊选取一些篇目,并新组译了若干文献,最后经苏哥补充定稿。但凡疏漏或过失,责任在我。
感谢《国外社会学》和原《哲学译丛》编辑同仁,尤其感谢收入本文选的各篇文章的译者;无论是偏是全、有残或缺,这毕竞是诸多学人十多年来的辛勤积累。
刘小枫
2005年5月
於中山大学哲学系
思想的洪流:二十世纪西方社会理论的探索与回响 二十世纪,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人类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经历着巨变。两次世界大战的硝烟、科技的飞速发展、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意识形态的激烈碰撞,无不深刻地塑造着人们对社会运行规律的认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社会理论迎来了其思想的黄金时代,涌现出无数深刻而富有洞察力的学者,他们以严谨的学术探究和批判性的思维,为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复杂性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本书系,《二十世纪西方社会理论文选(1-4)(套装共4册)》,精心遴选了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社会理论文献,旨在为读者构建一幅二十世纪西方社会思想演进的全景图。这四卷本的文选,并非仅仅是学术论文的简单汇编,而是一场跨越代际、融合不同流派的深刻对话,它带领我们穿越理性主义的辉煌、现代性的迷思,直面后现代主义的解构,最终回望与思考我们所处的当下。 第一卷:理性、秩序与现代性的肇始 二十世纪初,面对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巨大社会变革,早期社会学家们试图为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建立一套科学的解释体系。第一卷的选文,将我们带回那个充满乐观与焦虑的年代。 埃米尔·涂尔干,这位现代社会学奠基人之一,其“社会事实”的观点,强调了社会现象独立于个体意识之外的客观性。在本卷中,我们将重温他对“社会团结”的经典论述,理解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的区别,以及在现代社会中,个人主义的兴起如何改变着社会凝聚力的根基。他对“失范”(anomie)的分析,更是深刻揭示了社会转型期个体迷失方向、道德失落的根源,其洞见至今仍能启迪我们思考现代社会中的个体困境。 马克斯·韦伯,另一位塑造了社会学面貌的巨匠,他以其对“理性化”进程的深刻把握而闻名。本卷的选文将呈现他关于“官僚制”的经典分析,揭示其作为一种高效但可能导致“铁笼”的现代组织形式的矛盾性。韦伯对“卡里斯玛”的理论,则让我们看到在理性化日益深入的社会中,非理性、个人魅力所能发挥的巨大能量,以及这种能量与传统和理性权威之间的张力。他对宗教与资本主义兴起关系的论述,更是将社会学视角拓展到文化与经济的深层联系,引人深思。 此外,本卷还将收录一些早期社会学家对现代社会结构、权力关系以及社会分层问题的初步探索。他们试图在科学的框架内理解社会运作的逻辑,为社会学这门学科的建立奠定坚实基础。这些早期理论,虽然可能在后来的发展中被修正或超越,但它们所提出的核心问题和方法论,至今仍是理解社会学的起点。 第二卷:批判的锋芒与社会结构的深层透视 进入二十世纪中叶,社会现实的复杂性以及对现有秩序的质疑,催生了更加尖锐和深刻的社会理论。第二卷将聚焦于那些对现代社会进行深刻批判,并揭示其内在矛盾的学说。 卡尔·马克思的思想,虽然其历史实践引发了诸多争议,但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性分析,以及对阶级斗争、意识形态等概念的阐释,对二十世纪的社会理论产生了持续而深远的影响。本卷将呈现马克思主义发展脉络中的重要篇章,探讨新马克思主义者们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资本主义的剥削机制、异化现象以及全球扩张进行更为精细的分析。他们对“文化工业”、“虚假意识”的论述,更是将批判的视野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揭示了大众媒介在维持现有权力结构中的作用。 法兰克福学派,作为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其对现代社会的批判性反思,在本卷中占据重要位置。阿多诺、霍克海默、马尔库塞等学者的思想,深刻揭示了启蒙理性如何走向压迫,以及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体自由如何被商品化和消费主义所侵蚀。他们对“单一维度人”的警示,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对技术统治、社会同质化以及个体批判性思考能力丧失的担忧。 本卷还将深入探讨结构主义和社会学中的其他重要流派,它们试图通过揭示语言、符号、经济结构等深层运作模式,来解释社会现象。这些理论的出现,标志着社会学研究的视野更加宏观化和系统化,但也引发了关于行动者能动性与结构决定性之间关系的持久辩论。 第三卷:行动、意义与现代性的多元解读 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对社会行动的微观层面、个体经验以及社会意义的建构,也日益受到重视。第三卷将带领读者走进那些关注个体能动性、文化符号以及社会互动过程的理论。 马克斯·韦伯的“理解社会学”(verstehen sociology)思想,在本卷中将得到进一步的展开。我们将看到,社会学不仅仅是研究宏观结构,更是要深入理解个体行动背后的动机和意义。乔治·赫伯特·米德的“符号互动论”,更是将这一思路推向极致。他提出的“我”(I)与“我”(Me)的区分,以及“自我”(Self)的社会建构过程,为我们理解个体如何通过社会互动形成自我意识,并参与社会秩序的形成提供了深刻的洞见。 阿尔弗雷德·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在本卷中也将扮演重要角色。他强调生活世界(lifeworld)的经验意义,以及日常经验中的“常识性知识”在社会组织中的基础作用。舒茨对“类型化”、“背景知识”的分析,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秩序的微妙维系,以及个体如何基于共同的理解来预测和回应他人的行为。 此外,本卷还将涉及一些关注文化、认同以及社会运动的理论。它们试图解释在现代社会中,个体和群体如何形成和表达自己的身份,以及文化因素如何在社会变迁中发挥作用。这些理论的出现,标志着社会学研究更加关注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多元性以及个体的主体性。 第四卷:后现代的质疑与当代社会的反思 进入二十世纪末,面对全球化、信息时代的挑战,以及对宏大叙事的普遍质疑,后现代主义社会理论应运而生。第四卷将呈现那些挑战传统认知模式,并对当代社会提出深刻反思的学说。 米歇尔·福柯,以其对权力、知识、话语的独特分析,深刻影响了后现代思想。本卷将聚焦于他对“规训”、“监狱”、“精神病院”等机构的权力运作机制的揭示,以及他对“主体性”如何被权力所塑造的论述。福柯关于“知识-权力”(knowledge-power)的观点,提醒我们警惕那些看似中立的知识体系背后可能隐藏的权力关系。 让-弗朗索瓦·利奥塔的“后现代状况”理论,在本卷中将引领我们进入对“宏大叙事”的解构。他认为,在后现代社会,知识不再以统一的、普遍性的形式存在,而是碎片化、地方化,并充满了不确定性。利奥塔对“游戏规则”的强调,也暗示着社会交往和意义生产的新方式。 让·鲍德里亚对“拟像”(simulacra)和“拟象”(simulation)的论述,更是深刻揭示了当代消费社会中,现实与虚幻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他关于“超真实”(hyperreality)的概念,引发我们对信息爆炸、媒体泛滥如何重塑我们对世界的感知,以及真实性是否正在被消解的思考。 本卷还将收录一些关注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以及身份政治的理论。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对普世性、二元对立以及权力等级制的挑战,并呼唤对边缘化声音的关注,以及对多元文化和社会正义的追求。这些理论,不仅是对传统社会理论的批判,更是对当下社会现实的积极回应,试图在后现代的碎片化语境中,探索新的理解和实践的可能性。 总结与展望 《二十世纪西方社会理论文选(1-4)(套装共4册)》所呈现的,是一部思想的史诗。从早期对理性秩序的追寻,到对资本主义的深刻批判,再到对个体行动和意义的细腻体察,直至对后现代社会的反思与质疑,这四卷文选串联起二十世纪西方社会理论发展的脉络,勾勒出人类思想在理解自身社会过程中不断深化、演进的轨迹。 阅读这些经典文献,并非仅仅是为了了解历史上的思想家,更是为了获得理解当下社会的视角和工具。每一个理论流派,都对应着对社会现实某种特定的关切和批判。它们提出的问题,无论是关于权力、资本、文化、身份,还是关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都以不同的方式回响在我们的今天。 这套文选,是对人类智慧的致敬,也是对读者理性思考的邀请。它期望能够激发我们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培养我们批判性分析的能力,并最终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身处的这个复杂而充满挑战的时代。通过深入这场思想的洪流,我们得以汲取力量,以更清醒的头脑,去面对未来的种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