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图册类出版物的印刷水平有了很大的变化。高端画册质量不断提高,影响逐渐波及普通读物,今天一部中等价格的图册已堪称精美。这对书法水平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大家印象深刻的首先是墨迹。以前作为稀世珍宝的名作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眼前,笔法的交搭、节奏的细微变化,历历在目,对于敏感的学习者,感悟其中的奥秘已不再是难事。对此人们印象深刻。但是 拓本印刷的进步,大家或许关注较少。一位印刷专家说,书法类图书最难印的是印谱。仔细想想,深有道理。虽然盖印使用的印泥只是一种颜色,但盖出的印稿是有厚度的,那些具有一定厚度的印泥在光线的作用下,色彩变得十分微妙。印泥的厚度很难印出来。碑帖拓本与此相似,仔细观赏过拓片实物的人们都知道,由于拓制时墨所形成的厚度,使字迹有一种无法言传的体积感。这正是拓本魅力之所在,但一般的印刷品抹去了这种体积感。一流的拓本中,点画像是书写出来的,只要稍加想象,与墨迹便几乎没什么差别。在最新的碑帖拓本的印刷物中,开始表现出清晰的书写的感觉。
书法学习者从这种高质量的出版物中受益巨大。这是以往的时代不可想象的。以前,除了极少数特权者、富有者有摩挲经典作品和一流碑拓的机会,其他人只能对着质量成问题的复制品冥思苦想。从这里几乎没有可能走向书法的高端。而今天,所有人都几乎站在同一个平台上,开始我们对书法的感受与训练。
江西美术出版社在众多的书法出版物之外编选了这部碑帖选。选择大的开本,因此得以把原作或拓本略加放大,这正好暗合了临写的需要。临写时一般需要把字放大一些,但又不能过大,因为原帖笔画尺度一般较小,原大临摹时,笔尖一触纸,不等你操纵毛笔完成应有的动作,已经到达应有的粗细,起不到练习的作用,但是如果临写扩放过大,笔画内部运动的方式便完全改变,那也已经不是我们要求的临摹了。因此临摹的字迹应比范本稍大一些,但不能太大。这部碑帖选集正好符合我们的需要。
它们也可作为欣赏的对象。
欣赏有两种方式。一是细细品读,精微到一个毫米,甚至更微小的地方,琢磨造成这种种变化的深层契机——运动、心理、材质、惯习等等。一篇杰作在手,长此以往,感觉与形式糅合在一起,赏鉴力自然不断提高,四五册这样读下来,便是一位有经验的鉴赏者了。也可以挑一册喜爱的杰作放在床头,每天入睡前翻开一页,看一眼便合上亦无妨,身心完全放松,留下的只是作品的大感觉,无论是身影,还是风度、气息,都没关系。庄子说:“目击而道存。”这是从细处入手注意不到的东西。
希望这部碑帖选集的出版,为广大书法爱好者不时增添一份发现的喜悦。
吴昌硕是清末民初最重要的书法家、篆刻家、画家。他的篆书书法,是“一座几乎无法逾越的高峰”(《中国书法史清代卷》)。他生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卒于1927年,原名俊,又名俊卿,字苍石、昌石、昌硕等,号缶庐、缶道人、老缶、苦铁等,浙江安吉人。他早年随晚清经学大事俞樾学习辞章、训诂,又在书法家杨蚬门下学习金石学和书法,而他与金石收藏大家、学者、篆书名家吴大澂的交往更帮助他打开了眼界,在诗词、篆刻、书法、绘画各方面都打下坚实的基础。他晚年住在上海,以鬻书、画、印为生,在这三个领域都有开创性的成就,是开宗立派的大家。
吴昌硕的书法以篆书成就最高。他30多岁时就开始临习《石鼓文》,此后竟终身不辍。他的成就在于将《石鼓文》写出自己的独特面貌,浑厚华滋,苍茫雄强,成为篆书的一个新境界。《石鼓文》是先秦大篆书法的代表作,它的风格是古朴典雅,严整大方。自从唐代此作出土,历代不断有人师法,而尤以篆隶复兴的清代为盛。但是,若论将《石鼓文》写出自我面貌,卓然自成一体,成就一代宗师,则无人能望吴昌硕之项背。吴昌硕的成功在于两个方面:首先是专注。他穷一生的精力临习《石鼓文》,前后50余年,孜孜不倦,心无旁骛,这给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长年累月地练习,这篇范本的文字内容、笔法规律、结体特征、章法布局全都烂熟于胸。到了晚年,动作的熟练已经内化为他的第二天性,行笔完全没有刻意的控制都合规中矩,进入到了“无意于书”的境界,这才锻造出他独有的既轻松随意,又凝重坚实的笔画。其次是求变。长年的学习并非述而不作,复制古人的简单模仿,而是古为今用、借古开今的创造性学习。他将《石鼓文》的笔画线条加粗,同时将原作严谨单纯的笔画转化为变化丰富的笔法,起笔、收笔的动作微妙变化形成丰富的趣味,偶尔出现的涨墨、枯笔更加强了这一特点。他还将《石鼓文》方正严密的结构改造为舒展生动,他伸展了字的高度,提高了字的重心,加强了上紧下松的对比,加强了字左右结构的高低错落,笔画穿插借让的地方也更巧妙安排。他还将《石鼓文》疏朗的字距挤压紧密,形成了茂密峥嵘的章法布局特点。所有这些变化综合在一起,形成了吴昌硕自己的《石鼓文》,这是一种宏伟风格的篆书。
本书为吴昌硕篆书《心经》十二条屏,正文篆书263字(不含重文6字),行书款46字,每屏高132.5厘米,宽30.2厘米,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可称《心经》,是佛教重要的经典。这部经是佛教三藏中的核心,相当于释迦牟尼佛的心脏一样。收于大正藏第8册。心指心脏,含有精要、心髓等意。本经将内容庞大之《般若经》浓缩成为表现“般若皆空”精神之简洁经典。全经举出5蕴、3科、12因缘、4谛等法以总述诸法皆空之理。《心经》在中国流传的有多个译本,此作书写的是最为流行的唐僧玄奘译本。这件作品作于1917年吴昌硕74岁时,是他书法风格成熟时期的晚年佳作。这幅作品是吴昌硕以自创的《石鼓文》风格进行书法创作的典型实例。作品中有很多字是《石鼓文》原文中没有的,但他能以自己对《石鼓文》结字规律的理解,将这些字安排得妥贴安稳,整幅字体天衣无缝。他在款识中提到邓石如的篆书用笔“刚柔兼施,虚实并到”,这是吴昌硕自己孜孜追求的境界,其实他这幅作品恰好能以这8个字来形容。此作品笔法苍劲老辣,笔画厚重坚实,这是“刚”的一面,而细察笔画起笔收笔处,又随机变化,丰富多样,行笔也全无凝滞,而是舒展轻松,这是“柔”的一面。稳重厚实的笔触是“实”,偶尔出现的枯笔飞白是“虚”。这种“刚柔兼施,虚实并到”正是吴昌硕篆书的典型特征。在结构上,大篆书体不像小篆那么严格平整,偏旁部件的搭配自由度较高。吴昌硕把左侧部件降低,右侧部件抬高,形成错落有致的效果。此外,每个字结构中间较紧密,部件交界处交错挪让,四周外向的笔画引长伸展,形成中宫紧凑、外围舒展的姿态。这使得吴昌硕篆书结构姿态丰满,生动活泼,但又不失严谨端庄。章法上此作压缩字间距离,字势整齐,上下贯通,而适当加大行距,形成单行顶天立地的状态,更加强了条幅作品纵向一泻千里的气势。总之,这件作品是学习吴昌硕篆书的最佳范本之一。
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沉浸在这本关于书法历史的宏大叙事之中,感受最为深刻的是它叙事逻辑的严谨与穿透力。作者显然不是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和人物,而是构建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流派之间的相互影响、继承与革新,剖析得鞭辟入里。尤其是在论述魏晋风度的形成对后世篆书审美取向的影响时,作者引用了大量的侧面史料和哲学思想,使得原本抽象的艺术演变变得有血有肉,逻辑链条坚实无比。它不像某些过于学院派的论著那样晦涩难懂,而是用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法,将枯燥的考据变得引人入胜。我尤其欣赏其中对“笔法”在不同时代语境下内涵变化的分析,比如从秦汉的古拙雄强到篆书复兴时期对古意的追摹,每一次“回望”都蕴含着新的时代精神,这一点把握得极为精准,让我对篆书的理解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评分阅读这套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古代文人精神世界的对话,而非单纯的技术训练。其中收录的几篇关于碑刻艺术的哲学思考部分,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气韵”的追求。作者探讨了古人如何在有限的石头载体上,通过对刀法和线条的控制,表达出超越物质本身的生命力和意境。这种对“道”的追寻,是任何技术教程都无法替代的。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碑刻风格差异的探讨,比如关中地区的雄浑与江左的秀逸,不再是简单的地域划分,而是上升到了一种人文精神的投射。它让我明白了,书法学习的终极目标,不是复制古人的笔迹,而是通过对经典的研习,提炼出属于自己的精神气质和时代印记,这种深层次的启迪,远超出了我最初购买此书时对“学习技法”的预期。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简直是书法学习者的福音,那种对“留白”的把握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在介绍具体碑帖的拓片时,每一页的布局都留出了足够的空间,使得观者在聚焦于单个字或局部结构时,不会感到视觉上的压迫感。字体的选择和辅助图形的运用也非常克制,没有用那些花哨的、分散注意力的装饰元素,所有的辅助线和标注都服务于主体内容,做到了点到为止的教学效果。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并没有将内容堆砌成一本“工具书”的样子,而是将学术的深度隐藏在简洁的视觉呈现之下。我试着将它与我旧有的几本碑帖进行对比,能明显看出这本书在引导读者如何“看”和如何“临摹”上的差异化思考,它教会你如何观察笔画中的精微变化,而不是直接告诉你该怎么写,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对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至关重要。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用心了,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质感。封面选用的纸张触感温润,那种略带粗粝但又不失细腻的纹理,让人忍不住想反复摩挲。尤其是色彩的运用,不是那种刺眼的亮色,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沉稳色调,仿佛自带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打开书页,内页的纸张选择了高克重的哑光铜版纸,这对于印刷书法作品来说至关重要。放大后的字迹在这样的纸面上呈现出惊人的清晰度和层次感,墨色的浓淡干湿、笔锋的提按顿挫,都得到了最忠实的还原。装订方面,采用了线装与胶装相结合的方式,既保证了平摊时的稳定性和耐用性,又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传统书籍的韵味。这种对物理形态的极致追求,让阅读体验从视觉延伸到了触觉,每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庄重的仪式,而不是简单的信息获取。这本书的出版方显然深谙“物”与“学”之间相辅相成的道理,它不仅仅是一本学习资料,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
评分我必须强调一下这本书在资料整合方面的强大功力,这绝非易事。它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和校注部分,显示出编纂者扎实的历史学和文献学功底。在比对不同版本的拓本时,编纂者并没有回避其中的矛盾和争议,而是坦诚地列出不同学者的观点,并辅以自己的审慎判断,这极大地增加了内容的客观性和权威性。对于一个深入研究古代文字的人来说,这种对细节的尊重是极其重要的。比如,对于某些特定字形在不同朝代间的演变路径,书中提供的对照图表清晰明了,避免了读者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迷失方向。它不仅为初学者搭建了坚实的入门框架,同时也为资深研究者提供了新的审视角度和细致入微的佐证材料,可以说,它成功地在普及性和专业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典范之作。
评分好书、学习硬笔很有帮助,笔很有帮助
评分还好的2,,,,,,,,,,
评分这帖子当然是挺不错的啦!
评分棒棒哒棒棒哒棒棒哒棒棒哒棒棒哒棒棒哒棒棒哒
评分开本大,内容好,学些篆书的好帖
评分只能该还可以吧
评分吴昌硕的楷书遍临《汉祀三公山碑》《张迁碑》《嵩山石刻》《石门颂》等汉碑。中年以后,博览众多金石原件及拓本,选择石鼓文为主要临摹对象。数十年间,反复钻研,并不以刻意模仿徒求形似为满足,参以秦权铭款、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等文字的体势笔意,故所作石鼓文凝练遒劲,自出新意,风格独特。60岁后所书尤精,圆熟精悍,刚柔并济。喜将石鼓文字集语书写对联。晚年以篆隶笔法作草书,笔势奔腾,苍劲雄浑,不拘成法。
评分非常好的我帖子。价格亲民。
评分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读书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读诗使人高雅,读史使人明智。读每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悬梁刺股”、“萤窗映雪”,自古以来,勤奋读书,提升自我是每一个人的毕生追求。读书是一种最优雅的素质,能塑造人的精神,升华人的思想。读书是一种充实人生的艺术。没有书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样,空洞无物。书本是人生最大的财富。犹太人让孩子们亲吻涂有蜂蜜的书本,是为了让他们记住:书本是甜的,要让甜蜜充满人生就要读书。读书是一本人生最难得的存折,一点一滴地积累,你会发现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读书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艺术。读杜甫的诗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读李白的诗使人领悟官场的腐败,读鲁迅的文章使人认清社会的黑暗,读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来的希望。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朋友,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生。读书是人生的一门最不缺少的功课,阅读书籍,感悟人生,助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读书是一门人生的艺术,因为读书,人生才更精彩!读书,是好事;读大量的书,更值得称赞。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当你枯燥烦闷,读书能使你心情愉悦;当你迷茫惆怅时,读书能平静你的 心,让你看清前路;当你心情愉快时,读书能让你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你更加享受生活。读书是一种最美丽的享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 玉。”一位叫亚克敦的英国人,他的书斋里杂乱的堆满了各科各类的图书,而且每本书上都有着手迹。读到这里是不是有一种敬佩之意油然而升。因为“有了书,就象鸟儿有了翅膀”吗!然而,我们很容易忽略的是:有好书并不一定能读好书。正如这位亚克敦,虽然他零零碎碎地记住了不少知识,可当人家问他时,他总是七拉八扯说不清楚。这里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不善长于读书,而只会“依葫芦画瓢”。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所谓“循序渐进”,就是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诼渐深入或提高。也就是说我们并不要求书有几千甚至几万,根本的目的在于对自己的书要层层深入,点点掌握,关键还在于把握自己的读书速度。至于“熟读”,顾名思义,就是要把自己看过的书在看,在看,看的滚瓜烂熟,,能活学活用。而“精思”则是“循序渐进”,“熟读”的必然结果,也必然是读书的要决。有了细致、精练的思索才能更高一层的理解书所要讲的道理。由此可见,读书不在于多而在于是否读的精。象亚克敦,他徒有万卷图书,而不会读,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其实他一本书也没有读完。的我们,这种“有书等于没书”的现象是历历在目,也就是不会读书。就说语文课本,大家都认为没什么看头;这样一来,掌握的知识也相对于较为肤浅。因此更何况是其他书呢?我们读书提倡:拳不离手,曲不离口。面对现在激烈竞争的社会,更需要我们的善读。对于书,只有善读,才能象蚕一样,吃进去的是桑叶,吐出来的是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