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君书论文稿之二:书论十三篇》为作者十三篇书法论文结集。这些论文,均为书法学科重要选题,多数论文已正式发表,在当代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受到较多关注与重视。
《黄君书论文稿之二:书论十三篇》涉猎广泛,涉及民族思维性格与传统书法艺术的关系、铭石书研究、房山石经书法研究、王羲之书法研究、颜真卿书法精神研究、王献之作品考证、黄庭坚大行楷书真迹专论、敦煌书法学,以及宋代书法理论与批评简史等等。作者对书法理论研究及实证研究等,多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体现了作者较高的研究水平和对书法问题的深刻思考。
黄君,字君平,号鉴斋,墨香寮主人,别署漕源蛰居、黄龙老农、槐香居士等,当代著名书法家,学者、诗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中国宗教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北京文博学院教授,兰州大学研究员,江西省社科院宗教研究所特约研究员。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得主,中国拍卖史上最高价拍品《砥柱铭卷》鉴定专家。2005、2012年两度被评为“中国书法十大人物”,《人民文学》推介“诗书12家”之一。书法作品参加中国书协举办的多种大型展览,并在北京、上海、南宁、常德等地举办个展,为诸多风景名胜和文博单位刻石和收藏。著有《书法创作引论》《东方思维与中国书法》《王羲之十七帖研究》等多种学术专著,出版字帖和专集二十余种。主编系列出版物《当代书法理论家著作丛书》《诗词丛刊》《当代名家诗词集》和五卷本《黄庭坚书法全集》等。
禽兽草木皆天地所生而不得为天地之心,唯人为天地之心,故天地所生,此为极贵。天地之心谓之人,能与天地合德。
这里,我们注意到:“天地之心”并非环境位置的中心,而是类似于心脏的“腹心”,有“头领”、“首脑”的意思。所以人虽然与自然万物同是天地这个“父母”所生,但却是天地之“宠儿”,是“兄弟姐妹”中最贵者,并以父母的代言人(“合德”)身份居于“万物之灵”,主宰这个自然世界。
这种鲜明的人本主义世界观,是我们民族思维方式形成的基础,也是我国早期文化形成的基础。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我国早期人类将祖先与天地同样作为神来崇拜、祭祀;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形成了一种以主体生命去体验、去诠释、去套解同类生命体验,并将其推向自然万物的认知(思维)方式最原始的思想方式。
伏羲八卦和阴阳五行是集中体现这种认知(思维)模式的两个典型代表。它们分别使用若干种有规律的图式组合和自然生活中的五种事物,用组合关系的变化来对应解释人与自然、人与同类和自然与自然种种关系的内在意蕴。八卦和五行,都以人本主义体验的“阴阳”为中心而展开,“易之思想,立阴阳二者为二原理,而宇宙遂为此二者所司配,同时此二者又为男女……阳为男性而刚,‘’者刚之象也。阴为女性而柔,‘——’者柔之象也。”五行学说更是冠以阴阳之名。《周易?系辞下》说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很显然,这里的“万物之情”必须是人类自身体验之情,“神明之德”即所谓“天地之德”必须是业已经人类自身体验而又渴望再度体验的主体生命意识。
我们看到这是一种多么具有典型风格的认知(思维)方式。这里,有形的、单纯的、程式化的事物结构关系与无形的、丰富的、千差万别的主体情绪体验在思维的终极合二为一;它既不是完全的形象思维,也不是完全的抽象逻辑思维,但它却成为联系有形与无形的纽带,同时具有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特征;思维过程突破了天地自然、社会人生、伦理道德、政治以及科学的种种界限,在这宇宙万物之间作横向通感式的把握,最后又落脚于一种高度概括化、归约化的思维语言。就思维中主体与客体处于同一地位这一点来说,可以认为是“非对象性思维”,但在强调思维主体体验中心这一点上,似乎又与西方之所谓非对象思维有所区别,它是一种典型的以情感为负载的意象思维,是人本主义实现自我色彩下的非对象性思维和通感式思维。
当代美学研究,以艺术主体化和客体化为两大基本原理,极为重视艺术思维中的主体精神自由。自文艺复兴运动以后,特别是当今艺术界,几乎一致认为非对象性的直觉思维是现代艺术创造不可或缺的理想思维模式。这无异于说,深深契入我们民族心灵的原始思维方式,具有现代艺术思维的天赋。
是的,这是一个无法否认,但却一直不被人重视,甚至不被人发觉的事实,它是中国审美社会学无法绕开的重要课题,它集中体现了我们民族热爱生活,长于自我体验的典型性格,说明我们的民族历来就是一个比较现实且富于情感的民族,它是我们民族思想哲学体系和文化艺术形成独特风格的根源所在。中国文化何以在几乎所有的门类中(例如酒文化、茶文化、诗歌、戏曲、绘画乃至史学、哲学),都无一例外地充满了耐人回味、启人幽思的情感因素,其道理即在于此。
中国汉字的产生以及汉字书写之所以成为一门书法艺术,正是由这种独特的民族思维性格所决定的。
……
拿到《黄君书论文稿之二:书论十三篇》,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细细端详它的封面和排版。我是一个注重细节的读者,我相信书籍的设计本身就是其内容的一部分,能够传达出作者的态度和作品的风格。这本书的整体风格,给我的感觉是沉静而有力量的,没有丝毫的浮躁,仿佛一位饱经岁月洗礼的长者,正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黄君”这个名字,它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人格的温度。而“书论十三篇”更是直击我的阅读兴趣点,我一直对关于“书”的探讨情有独钟,渴望从中挖掘出关于书籍本身更深层次的意义。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看到“黄君”先生对书籍的定义、书籍的价值、书籍与人、书籍与社会等方面的深入论述。这种期待,并非是简单的猎奇,而是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一种对生命意义的探索,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获得更多的启迪。
评分初次接触《黄君书论文稿之二:书论十三篇》,便被其沉静而富有内涵的书名所吸引。我一直认为,书籍是人类文明的火种,是智慧的载体,而能够深入探讨“书”本身的作品,更是值得我倾注关注。我脑海中勾勒出“黄君”先生的身影,他定是一位对书籍怀有无比敬意和深刻理解的智者。我期待着,在这十三篇“书论”中,能够领略到他对于书籍的精辟见解,或许是对书籍历史的回溯,或许是对书籍美学的探讨,又或许是对书籍在现代社会中地位的思考。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让我对“书”这个概念有一个更宏观、更深入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阅读的层面,更能理解书籍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这份期待,如同在浩瀚星空中寻找一颗璀璨的星辰,充满了求知欲和探索的乐趣。
评分《黄君书论文稿之二:书论十三篇》这个书名,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厚重、严谨,又带着一丝人文的温度。我是一个喜欢从细节中品味书籍的读者,而“书论十三篇”这样的表述,无疑勾起了我对内容的好奇心。我总觉得,能够将“书”作为一个独立的论述对象,并且形成“十三篇”的规模,其背后一定蕴含着作者对书籍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黄君”先生究竟会从哪些角度来解读“书”?他是否会探讨书籍的物理形态、印刷技术,又或者更侧重于书籍的精神价值、思想内涵?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获得关于书籍的更多启示,重新认识书籍在我生命中的位置,并从中汲取更多的智慧与灵感。这份期待,如同面对一幅精心绘制的地图,渴望循着上面的指引,去探索未知的领域。
评分《黄君书论文稿之二:书论十三篇》这个书名,就像一扇通往知识殿堂的大门,让我对即将开始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无限的遐想。我是一个热爱思考的读者,常常会在阅读时,不自觉地去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含义。而当主题是“书”本身时,更是让我倍感亲切。我渴望了解,这位“黄君”先生,究竟会从哪些独特的角度,来阐述他对“书”的理解?他是否会追溯书籍的起源,探讨书籍的演变,又或是分析书籍对个体成长的影响?我期待着,在这十三篇“书论”中,能够看到“黄君”先生以他独到的见解,为我揭示出书籍隐藏的魅力,从而让我对“书”这个概念,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这种期待,如同一颗种子,在我心中悄然埋下,期待着被知识的阳光所滋养。
评分《黄君书论文稿之二:书论十三篇》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古老而神圣的气息,仿佛是尘封的宝藏,等待着有缘人的开启。我是一个在文字中寻找慰藉的读者,尤其对于那些探讨书籍本身的书籍,总是报以极大的热情。我喜欢思考“书”究竟是什么,它不仅仅是物理的存在,更是思想的载体,文化的传承,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所以,当看到“书论十三篇”这样的字眼时,我便知道,这一定是一部能够触及灵魂的著作。我期待着,在这十三篇论述中,能看到“黄君”先生如何将他对书籍的理解,从历史、哲学、美学等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又会如何用他独特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关于书籍的生动图景。这种期待,如同饥渴的旅人渴望甘泉,又如迷途的航船寻找灯塔,它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无限的憧憬。
评分当我拿到《黄君书论文稿之二:书论十三篇》时,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油然而生。或许是因为我一直坚信,每一本书都有它独特的灵魂,而这本书,在我的感知中,显得尤为厚重和有故事。我并非是那种追求新奇、赶时髦的读者,反倒更偏爱那些沉静、有深度的作品,尤其当主题是“书”本身的时候,更是激起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我脑海中勾勒出“黄君”先生的形象,他必定是一位对书籍有着极其深厚情感的人,否则怎会写下这十三篇关于“书”的论述?我设想着,他或许是一位隐居山林的学者,又或许是一位在喧嚣都市中坚持着内心宁静的藏书家,总之,他一定能从独特的视角,带领我们重新审视“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存在。这份好奇,如同一个引子,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旅程充满了期待,我渴望在这十三篇论述中,找到与自己内心关于书籍的认知产生共鸣的瞬间,甚至是被启发,被点醒。
评分初次翻阅《黄君书论文稿之二:书论十三篇》,我便被其标题的沉稳大气所吸引。仿佛一位饱学之士,精心为我们铺陈开一幅关于“书”的恢弘画卷。从封面上那古朴而隽永的字体,到内页散发出的淡淡墨香,一切都传递着一种对传统文化深刻的敬意与传承。我并非专业研究者,只是一个对书籍怀有无限热爱的普通读者,渴望从浩瀚的书海中汲取养分,寻找精神的慰藉。《黄君书论文稿之二》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穿越时空的一次对话,与那位名为“黄君”的智者,就“书”这个概念展开一场跨越时代的交流。我期待着,通过这十三篇“书论”,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书籍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地位,以及它所承载的价值与意义。这份期待,如同即将翻开一本尘封已久的古籍,充满了神秘与惊喜,又带着一丝敬畏。这本书,不仅仅是纸张的堆叠,更是思想的结晶,智慧的载体,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感受那份知识的力量,去探寻那位“黄君”先生在字里行间所留下的深刻印记。
评分甫一看到《黄君书论文稿之二:书论十三篇》的书名,我便被它所散发出的浓厚学术气息和人文底蕴所吸引。作为一个对书籍本身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渴望能够深入了解“书”这个概念的本质,以及它在人类文明史上的独特地位。因此,“书论十三篇”这样一个结构清晰、主题明确的表述,无疑激起了我强烈的阅读欲望。我脑海中浮现出“黄君”先生的形象,他或许是一位潜心研究古籍的学者,又或许是一位对书籍有着深刻洞察的思想家。我期待着,在这十三篇精心撰写的论述中,能够领略到“黄君”先生对书籍的多角度、深层次的解读。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拓展自己对书籍的认知边界,发现那些平日里容易被忽略的关于书籍的价值与意义,甚至是从中获得一些关于如何更好地与书籍相处、如何从书籍中汲取更多养分的指导。这份期待,如同即将踏上一段未知的探索之旅,充满了惊喜与可能。
评分《黄君书论文稿之二:书论十三篇》这个书名,给我一种既严肃又充满人文关怀的感觉。我始终认为,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工具,更是情感的寄托,是思想的交流平台。所以,当我看到一本以“书论”为主题的作品时,我内心的阅读欲望便被点燃了。我设想,“黄君”先生一定是一位对书籍有着极其深厚情感的人,他或许见证了书籍的变迁,又或许在书籍中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我期待着,在这十三篇“书论”中,他能够分享他对书籍最真挚的感悟,那些关于阅读的喜悦,关于知识的力量,以及书籍在人类文明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重新审视自己与书籍的关系,从而更加珍惜手中的每一本书,并从中汲取更多的智慧和力量。这份期待,犹如一位寻宝者,渴望发现埋藏在文字深处的闪光点。
评分《黄君书论文稿之二:书论十三篇》这个书名,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位学养深厚的长者,端坐在书桌前,准备与我进行一场关于书籍的深度对话。我一直对书籍本身充满了好奇,它不仅仅是文字的载体,更承载着人类的思想、情感和历史。因此,“书论十三篇”这样一个清晰的标题,让我立刻产生了想要深入了解的冲动。我设想,“黄君”先生必定是一位对书籍有着极其丰富经验和深刻理解的人,他可能会从历史的维度,审视书籍的演变;又可能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书籍的意义;甚至会从美学的视角,展现书籍的独特魅力。我期待着,通过阅读这十三篇论述,能够拓展我对书籍的认知,发现那些平日里容易被忽略的关于书籍的价值,并从中获得关于阅读、关于知识、关于文化的更多启发。这份期待,如同即将揭开一个古老谜团的钥匙,充满了神秘与吸引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