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是作者为高级中学的学生所作的历史教科书。《上下五千年》采用白话形式,叙述亦力求其具体,少作概括之辞,是当年使用面较广,发行量较大的一部高中历史教科书。《上下五千年》涉及历史、地理等方面的专门知识,都是一般工具书里不易查到的,全书用简捷流畅的文字叙述从远古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历史大势、制度沿革、文化发展,终篇则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依归。通贯各时代,周瞻各领域,一部中国历史的大百科全书,贯通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至民国等各个时代,涵盖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社会、民族、宗教等各个领域。
吕思勉,字诚之,江苏武进(今常州)人。著名历史学家,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史学四大家”。先后在常州府中学堂、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一师范专修科等校任教,学生中包括后来成为文史大家的钱穆、赵元任、黄永年等人。吕思勉是我国现代史学界一位在通史、断代史和专史等领域都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学家。代表作品有《中国通史》《秦汉史》《中国制度史》《白话本国史》《三国史话》。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科目要求学生增加课外阅读总量,还推荐学生阅读科普科幻作品,各类历史、文化读物及传记,以及科学常识的普及性读物等。语文科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要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他们自主阅读、自由表达。
——《光明日报》
★新课改后的高考注重回归语文之本,强调“读书”和“生活”,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体会语文的本真滋味,懂得学习语文的本质其实就是阅读、思考和表达。
——全国中学语文优秀教师、四川省教学名师导师、广汉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王小槐
★读书确实是需要能力的,这样的能力,谁都需要学习,需要锻炼和培养。而这样的学习、锻炼和培养,首先需要跳出实用主义的泥沼,需要从孩子开始才行。
——著名作家 肖复兴
★一定年龄进行一定的阅读。别让孩子过早涉入思考、判断等阅读领域,要让他们逐渐积累自己的见识,渐次靠近思考边缘。他们的阅读,并不具有指令性或者强迫性,也不只是温暖和励志,还要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青年作家 赵瑜 摘自《大河网 河南商报》
第一编 绪论
第一章 历史的定义和价值
第二章 我国民族的形成
第三章 中国疆域的沿革
第四章 本国史时期的划分
第二编 上古史
第一章 我国民族的起源
第二章 太古的文化和社会
第三章 唐虞的政治
第四章 夏代的政教
第五章 商代的政教
第六章 周初的政治
第七章 古代的封建制度
第八章 我国民族的滋大
第九章 春秋的霸业
第十章 战国的七雄
第十一章 中原文化的广播和疆域的拓展
第十二章 春秋战国的学术思想
第十三章 春秋战国的政制改革
第十四章 上古的社会
第三编 中古史
第一章 秦之统一及其政策
第二章 秦汉之际
第三章 前汉的政治
第四章 新莽的改制
第五章 后汉的政治
第六章 两汉的制度
第七章 秦汉的武功
第八章 两汉对外的交通
第九章 两汉的学术
第十章 佛教和道教
第十一章 两汉的社会
第十二章 三国的鼎立
第十三章 晋的统一和内乱
第十四章 边徼民族和汉族的同化
第十五章 南北朝的对峙
第十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制度
第十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第十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
第十九章 隋之统一与政治
第二十章 唐的开国及其盛世
第二十一章 隋唐的武功
第二十二章 隋唐的对外交通
第二十三章 隋唐的制度
第二十四章 隋唐的学术和文艺
第二十五章 佛教的分宗和新教的输入
第二十六章 中外文化的接触
第二十七章 唐中叶以后的政局
第二十八章 隋唐的社会
第二十九章 五代的混乱
第三十章 宋的统一及其初年的政治
第三十一章 变法和党争
第三十二章 辽夏金的兴起
第三十三章 宋和辽夏的关系
第三十四章 宋和金的关系
第三十五章 宋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第三十六章 宋的制度和社会
第三十七章 元的勃兴和各汗国的创建
第三十八章 中西文化的交通
第三十九章 元的制度
第四十章 元帝国的瓦解
第四十一章 明初的政局
第四十二章 明和北族的关系
第四十三章 明朝的殖民事业和外患
第四十四章 明末的政局
第四十五章 明的制度
第四十六章 元明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第四十七章 元明的宗教和社会
第四编 近代史
第一章 明清之际
第二章 欧人的东略
第三章 基督教和西方科学的传入
第四章 清初的内政
第五章 清初的外交
第六章 清代的武功
第七章 清中叶的内乱
第八章 鸦片战争
第九章 太平天国和捻党之役
第十章 英法联军之役
第十一章 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
第十二章 西北事变和中俄交涉
第十三章 晚清的政局
第十四章 中法战争和西南藩属的丧失
第十五章 中日战争
第十六章 中俄密约和沿海港湾的租借
第十七章 维新运动和戊戌政变
第十八章 八国联军和辛丑条约
第十九章 远东国际形势
第二十章 日俄战争和东三省
第二十一章 清末的宪政运动
第二十二章 清代的制度
第二十三章 清代的学术
第二十四章 清代的社会
第五编 现代史
第一章 革命思想的勃兴和孙中山先生
第二章 清季的革命运动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第四章 二次革命的经过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外交和蒙藏问题
第六章 帝制运动和护国军
第七章 二十一条的交涉
第八章 复辟之役和护法之战
第九章 参战的经过和山东问题
第十章 华盛顿会议和中国
第十一章 军阀的混战
第十二章 中国国民党的改组和国民政府的成立
第十三章 五卅惨案和中国民族运动的进展
第十四章 国民革命的经过
第十五章 五三惨案和对日之交涉
第十六章 关税自主的交涉经过
第十七章 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经过
第十八章 中俄的龃龉
第十九章 日本的侵略东北
第二十章 国民政府的政治
第二十一章 现代的经济和社会
第二十二章 现代的教育和学术
第六编 结论
第一章 我国民族发展的回顾
第二章 中国对于世界的使命
第一章 历史的定义和价值
历史是怎样一种学问?究竟有什么用处?
从前的人,常说历史是“前车之鉴”,以为“不知来,视诸往”。前人所做的事情而得,我可奉以为法;所做的事情而失,我可引以为戒。这话粗听似乎有理,细想却就不然。世界是进化的,后来的事情,决不能和以前的事情一样。病情已变而仍服陈方,岂惟无效,更恐不免加重。我们初和西洋人接触,一切交涉就都是坐此而失败的。
又有人说:历史是“据事直书”,使人知所“歆惧”的。因为所做的事情而好,就可以“流芳百世”;所做的事情而坏,就不免“遗臭万年”。然而昏愚的人,未必知道顾惜名誉。强悍的人,就索性连名誉也不顾。况且事情的真相,是很难知道的。稍微重要的事情,众所共知的就不过是其表面;其内幕是永不能与人以共见的。又且事情愈大,则观察愈难。断没有一个人,能周知其全局。若说作史的人,能知其事之真相,而据以直书,那就非愚则诬了,又有一种议论:以为历史是讲褒贬、寓劝惩,以维持社会的正义的。其失亦与此同。
凡讲学问必须知道学和术的区别。学是求明白事情的真相的,术则是措置事情的法子。把旧话说起来,就是“明体”和“达用”。历史是求明白社会的真相的。什么是社会的真相呢?原来不论什么事情,都各有其所以然。我,为什么成为这样的一个我?这决非偶然的事。我生在怎样的家庭中?受过什么教育?共些什么朋友?做些什么事情?这都与我有关系。合这各方面的总和,才陶铸成这样的一个我。个人如此,国家社会亦然。各地方有各地方的风俗;各种人有各种人的气质;中国人的性质,既不同于欧洲;欧洲人的性质,又不同于日本;凡此都决非偶然的事。所以要明白一件事情,必须追溯到既往;现在是决不能解释现在的。而所谓既往,就是历史。所以从前的人说:”这话自然不错。然而细想起来,“史也者,记事者也。却又有毛病。因为事情多着呢!一天的新闻纸,已经看不胜看了。然而所记的,不过是社会上所有的事的千万分之一。现在的历史,又不过是新闻纸的千万分之一。然则历史能记着什么事情呢?须知道:社会上的事情,固然记不胜记,却也不必尽记。我所以成其为我,自然和从前的事情,是有关系的;从前和我有关系的事情,都是使我成其为我的。我何尝都记得?然而我亦并未自忘其为我。然则社会已往的事情,亦用不着尽记;只须记得“使社会成为现在的社会的事情”,就够了。然则从前的历史,所记的事,能否尽合这个标准呢?怕不能罢?因为往往有一件事,欲求知其所以然而不可得了。一事如此,而况社会的全体?然则从前历史的毛病,又是出在哪里呢?我可一言以蔽之,说:其病,是由于不知社会的重要。惟不知社会的重要,所以专注重于特殊的人物和特殊的事情。如专描写英雄、记述政治和战役之类。殊不知特殊的事情,总是发生在普通社会上的。有怎样的社会,才发生怎样的事情;而这事情既发生之后,又要影响到社会,而使之改变。特殊的人物和社会的关系,亦是如此。所以不论什么人、什么事,都得求其原因于社会,察其对于社会的结果。否则一切都成空中楼阁了。
从前的人不知道注意于社会,这也无怪其然。因为社会的变迁,是无迹象可见的。正和太阳影子的移动,无一息之停,人却永远不会觉得一样。于是寻常的人就发生一种误解。以为古今许多大人物,所做的事业不同,而其所根据的社会则一。像演剧一般,剧情屡变,演员屡换,而舞台则总是相同。于是以为现在艰难的时局,只要有古代的某某出来,一定能措置裕如,甚而以为只要用某某的方法,就可以措置裕如。遂至执陈方以药新病。殊不知道舞台是死的,社会是活物。
所以现在的研究历史,方法和前人不同。现在的研究,是要重常人、重常事的。因为社会正是在这里头变迁的。常人所做的常事是风化,特殊的人所做特殊的事是山崩。不知道风化,当然不会知道山崩。若明白了风化,则山崩只是当然的结果。一切可以说明社会变迁的事都取他;一切事,都要把他来说明社会的变迁。社会的变迁,就是进化。所以:所以说明社会进化的过程者也。“历史者,”历史的定义既明,历史的价值,亦即在此。
第二章 我国民族的形成
民族和种族不同。种族论肤色,论骨骼,其同异一望可知,然历时稍久,就可以渐趋混合;民族则论语言,论信仰,论风俗,虽然无形可见,然而其为力甚大。同者虽分而必求合,异者虽合而必求分。所以一个伟大的民族,其形成甚难;而民族的大小和民族性的坚强与否,可以决定国家的盛衰。
一国的民族,不宜过于单纯,亦不宜过于复杂。过于复杂,则统治为难。过于单纯,则停滞不进。我们中国,过去之中,曾吸合许多异族。因为时时和异族接触,所以能互相淬砺,采人之长,以补我之短;开化虽早,而光景常新。又因固有的文化极其优越,所以其同化力甚大。虽屡经改变,而仍不失其本来。经过极长久的时间,养成极坚强的民族性,而形成极伟大的民族。
各民族的起源发达,以及互相接触、渐次同化,自然要待后文才能详论。现在且先作一个鸟瞰。
中华最初建国的主人翁,自然是汉族。汉族是从什么地方迁徙到中国来的呢?现在还不甚明白。既入中国以后,则是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粤江流域渐次发展的。古代的三苗国,所君临的是九黎之族,而其国君则是姜姓。这大约是汉族开拓长江流域最早的。到春秋时代的楚,而益形进化。同时,沿海一带,有一种断发文身的人,古人称之为越。吴、越的先世,都和此族人杂居。后来秦开广东、广西、福建为郡县,所取的亦是此族人之地。西南一带有濮族。西北一带有氐、羌。西南的开拓,从战国时的楚起,至汉开西南夷而告成。西北一带的开拓,是秦国的功劳。战国时,秦西并羌戎,南取巴、蜀,而现今的甘肃和四川,都大略开辟。在黄河流域,仍有山戎和狁,和汉族杂居。狁,亦称为胡,就是后世的匈奴。山戎,大约是东胡之祖。战国时代,黄河流域,和热、察、绥之地,都已开辟。此两族在塞外的,西为匈奴,东为东胡。东胡为匈奴所破,又分为乌桓和鲜卑。胡、羯、鲜卑、氐、羌,汉时有一部分人居中国。短时间不能同化,遂酿成五胡之乱。经过两晋南北朝,才泯然无迹。
隋唐以后,北方新兴的民族为突厥。回纥,现在通称为回族。西南方新兴的民族为吐蕃,现在通称为藏族。东北则满族肇兴,金、元、清三代,都是满族的分支。于是现在的蒙古高原,本为回族所据者,变为蒙古人的根据地,回族则转入新疆。西南一带,苗、越、濮诸族的地方,亦日益开辟。
总而言之:中华的立国,是以汉族为中心。或以政治的力量,统治他族;或以文化的力量,感化他族。即或有时,汉族的政治势力不竞,暂为他族所征服,而以其文化程度之高,异族亦必遵从其治法。经过若干时间,即仍与汉族相同化。现在满、蒙、回、藏和西南诸族,虽未能和汉族完全同化,而亦不相冲突。虽然各族都有其语文,而在政治上、社交上通用最广的,自然是汉语和汉文。宗教则佛教盛行于蒙、藏,回教盛行于回族。满族和西南诸族,亦各有其固有的信仰。汉族则最尊崇孔子。孔子之教,注重于人伦日用之间,以至于治国平天下的方略,不具迷信的色彩。所以数千年来,各种宗教在中国杂然并行,而从没有争教之祸。我国民族的能团结,确不是偶然的。
第三章 中国疆域的沿革
普通人往往有一种误解:以为历史上所谓东洋,系指亚洲而言;西洋系指欧洲而言。其实河川、湖泊,本不足为地理上的界线。乌拉山虽长而甚低,高加索山虽峻而甚短,亦不能限制人类的交通。所以历史上东西洋的界限,是亚洲中央的葱岭,而不是欧、亚两洲的界线。葱岭以东的国家和葱岭以西的国家,在历史上俨然成为两个集团;而中国则是历史上东洋的主人翁。
葱岭以东之地,在地势上可分为四区:
(一)中国本部包有黄河、长江、粤江三大流域。
(二)蒙古新疆高原以阿尔泰山系和昆仑山系的北干和海藏高原、中国本部及西伯利亚分界。中间包一大沙漠。
(三)青海西藏高原是亚洲中央山岭蟠结之地。包括前后藏、青海、西康。
(四)关东三省以昆仑北干延长的内兴安岭和蒙古高原分界。在地理上,实当包括清朝咸丰年间割给俄国之地,而以阿尔泰延长的雅布诺威、斯塔诺威和西伯利亚分界。
四区之中,最先发达的,自然是中国本部。古代疆域的记载,最早的是《禹贡》。《禹贡》所载,是否禹时的情形?颇可研究。即使承认他是的,亦只是当时声教所至,而不是实力所及。论实力所及,则西周以前,汉族的重要根据地大抵在黄河流域。至春秋时,楚与吴、越渐强;战国时,巴、蜀为秦所并,而长江流域始大发达。秦取今两广和安南之地,置桂林、南海、象郡,福建之地置闽中郡,而南岭以南,始入中国版图。其对北方,则战国时,魏有上郡;赵有云中、雁门、代郡;燕开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而热、察、绥和辽宁省之地,亦入中国版图。其漠北和新疆省,是汉时才征服的。但此等地方,未能拓为郡县,因国威的张弛,而时有赢缩。青海,汉时为羌人所据,西藏和中国无甚交涉。唐时,吐蕃强盛,而其交涉始繁。元初征服其地,行政上隶属于宣政院。而言之:汉唐盛时,均能包括今之蒙古、新疆。至西藏之属于中国,则系元、清时代之事。但当秦开南越时,我国即已包有后印度半岛的一部。至汉时,并以朝鲜半岛的北部为郡县。唐以后,此两半岛均独立为国,我国迄未能恢复。中国疆域的赢缩,大略如此。
至于政治区划:则据《禹贡》所载,大约今河北、山西,是古代的冀州。山东省分为青、兖二州。江苏、安徽的淮水流域是徐州,江以南为扬州。河南和湖北的一部是豫州。自此南包湖南是荆州。四川是梁州。陕、甘,是雍州。秦时,此等地方和战国时新开之地,分为三十六郡。而桂林、南海、象、闽中四郡在其外。汉时十三部,大略古代的冀州析而为幽、冀、苏三州。关中属司隶校尉。甘肃称凉州。荆、扬、青、徐、兖、豫,疆域略与古同。四川称益州,两广称交州。唐时,今河北省为河北道。山西省为河东道。陕西省为关内道。甘肃、宁夏为陇右道。山东、河南为河南道。江苏、安徽的江以北为淮南道。其江以南及湖南、江西、浙江、福建为江南道。湖北和湖南、四川,陕西的一部分为山南道。四川之大部分为剑南道。两广为岭南道。后来区划又较详,而宋代的分路,大略沿之。元代疆域最广,始创行省之制。现在的河北、山西、直隶于中书省。河南、山东及江苏、安徽的北部、湖北省的大部分为河南省。江苏、安徽的南部和浙江、福建为江浙省。江西和广东为江西省。湖北的一小部分和湖南、广西为湖广省。云南、四川,疆域略和现在相像。陕西包括现在甘肃的大部分,而宁夏和甘肃西北境,别为甘肃省。辽宁为辽阳省。明清两代的区划略和现代相近。不过明代陕甘、苏皖、湘鄂都不分,所以清代所谓十八省者,在明代只有十五。清代将中国本部分成十八省。新疆和关东三省,则系末年始改省制的。其时共得行省二十二。其西康、热河、察哈尔、绥远、宁夏、青海,则到民国才改为省制的。
第四章 本国史时期的划分
历史事实,前后相衔。强欲分之,本如“抽刀断流,不可得断”。但是为明了变迁大势起见,把历史划分做几个时期,也是史家常用的法子。
中国的历史,当分几期,这是显而易见的。三代以前,我国还是个列国并立的世界,当划为一期。自秦以后,便入于统一的时代了。自此,直至近世和欧人接触以前,内部的治化,虽时有变迁;对外的形势,亦时有涨缩;然而大体上,总是保守其闭关独立之旧约。这个当划为一期。从中欧交通以后,至民国成立之前,其间年代,虽远较前两期为短;然这是世运的进行,加我以一个新刺戟,使之脱离闭关自守之策,进而列于世界列国之林的,亦当划为一时期。民国成立,至今不过二十二年。却是我国改良旧治化,适应新环境的开始。一切都有更始的精神。以后无穷的希望,都将于此植其基。其当另划为一期,更不待言。
所以自大体言之,我国的历史,可划分为上古、中古、近世、现代四个时期。这是大概的划分。若更求其详,则每一时期中,亦可更分几个小阶段。
在上古期中,巢、燧、羲、农,略见开化的迹象。自黄帝御宇,东征西讨,疆域大拓。自此称为天子的,其世系都有可考。虽然实际还是列国并立,然已有一个众所认为共主的,这是政治情势的一个转变。东周以后,我民族从各方面分歧发展。地丑德齐之国渐多,王朝不复能号令天下。号令之权,移于“狎主齐盟”的霸主。战国时代,霸主的会盟征伐,又不能维系人心了。诸侯各务力征,互相兼并,到底从七国并而为一国。杂居的异族,亦于此竞争剧烈之秋,为我所攘斥,所同化。隆古社会的组织,至此时代,亦起剧烈的变迁。学术思想,在这时代,亦大为发达而放万丈的光焰,遂成上古史的末期。
……
作为一名对历史抱有好奇心的少年,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且又不失趣味性地介绍中国历史的书籍。在众多选择中,《上下五千年》以其“中小学生必读丛书”的定位,以及“教育部推荐”的标签,吸引了我。拿到书的那一刻,我便被它厚实的内容和精美的封面所吸引。翻开第一页,我便被带入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将漫长的历史时间轴切分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从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这样古老的传说,到夏商周的青铜文明,再到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争鸣,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写历史事件时的细节处理,他不仅仅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他会去探究“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发生后带来了什么影响”。例如,在讲述“三国鼎立”时,我不再是简单地记住几个名字,而是能理解到当时各个势力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他们为了生存和扩张所付出的努力。作者对人物的刻画也相当到位,无论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还是雄才大略的曹操,亦或是仁德宽厚的刘备,他们都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他们的性格特点、思想抱负都跃然纸上。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洪流之中,与那些伟大的先辈们一同经历他们的辉煌与坎坷。这本书对我最大的意义在于,它培养了我独立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作者并没有强加给我任何观点,而是通过呈现史实,引导我去分析、去判断。这让我明白,历史并非是单一的叙事,而是充满了多样的解读空间。总而言之,《上下五千年》是一本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启发性于一体的优秀读物,它不仅丰富了我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它点燃了我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着实点亮了我对历史认知的迷茫。一直以来,历史对我来说就像是课本上枯燥乏味的文字堆砌,那些遥远的朝代、陌生的帝王将相,总是让我提不起兴趣。直到我翻开这本《上下五千年》,我才真正体会到历史的温度和鲜活。作者巧妙地将庞杂的历史事件梳理得条理清晰,从远古的神话传说,到近代的风云变幻,每一个节点都仿佛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串联起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千年画卷。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非仅仅罗列事实,而是通过生动细腻的笔触,将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他们的决策动机、他们的喜怒哀乐都展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在描写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我不再只是看到一个冷冰冰的统治者,而是感受到了他雄才大略背后的孤独与决绝;在读到汉武帝开疆拓土时,我仿佛看到了他面对匈奴时的豪情万丈,以及他晚年对功过的反思。那些曾经沉睡在历史尘埃中的人物,一下子活了过来,他们的故事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传说,而是触手可及的,充满人性的光辉与阴影。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适合我们这个年龄段的读者,它既有史书的严谨,又不失故事的趣味性,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会让人欲罢不能,恨不得一口气读完。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历史的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有了更深的理解。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最引人入胜的方式,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广阔、更加精彩的世界。我发现,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记录,更是塑造我们现在、指引我们未来的宝贵财富。这本书,无疑是送给我最好的礼物。
评分拿到《上下五千年》这本书,我第一感觉是它“很有分量”,不仅仅是指它的厚度,更是它所承载的丰富内容。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将浩瀚的中国历史,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呈现在我面前。作者并没有采用那种过于学术化的语言,而是用一种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叙述方式,将那些曾经让我觉得遥远的朝代和事件,变得鲜活而亲切。我尤其喜欢书中所描绘的那些“关键节点”的故事,比如“丝绸之路”的开辟,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文化交流的象征;又比如“郑和下西洋”,它展现了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辉煌,以及与世界各国交往的盛况。作者在讲述这些故事时,非常注重细节的描绘,他会去展现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交通方式、贸易往来,这些细节让整个历史场景变得更加真实可信,也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常常在阅读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想象自己就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着当时的氛围。而且,这本书非常注重历史的“传承性”,它不仅仅讲述了各个朝代的兴衰,更重要的是,它会去探讨那些重要的思想、制度、文化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演变的。例如,在讲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时,我看到了各种思想的碰撞与融合,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对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让我明白,历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前后相继,相互影响的。这本书,就像一本珍贵的“时间胶囊”,它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和经验,浓缩其中,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读”进去了的书,而不仅仅是“看”的书。很多时候,对于历史,我总是抱着一种“看热闹”的心态,知道发生了什么,但很难深入理解。《上下五千年》这本书,却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重量”和“温度”。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注重人物的刻画,他不仅仅介绍人物的身份和事迹,更重要的是,他会去挖掘人物内心的挣扎、情感的起伏,以及他们在关键时刻所做的抉择。我至今仍对书中所描绘的岳飞,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回避岳飞的悲剧命运,而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他精忠报国的信念,以及面对奸臣陷害时的无奈与悲愤。这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让历史人物不再是符号化的存在,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鲜活个体。读到这里,我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共鸣,甚至会为他们的遭遇而感到惋惜。同时,这本书在讲述历史事件时,也常常会跳出单一的视角,去呈现不同人物、不同阶层的看法和感受。比如,在描写农民起义时,我看到了被压迫者的苦难,也看到了统治阶级的反应,这种多角度的叙事,让我对历史事件有了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处理一些历史争议时,采取的“留白”手法。他不会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呈现不同的观点和证据,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去判断。这种开放式的处理方式,让我受益匪浅,它教会我如何在复杂的历史问题面前,保持一种审慎的态度。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教科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生、关于抉择、关于情感的智慧读物,它让我明白,历史的价值,在于它能够照亮我们的人生。
评分坦白讲,我一直对那些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点感到厌烦,所以历史课对我来说,常常是煎熬。然而,《上下五千年》这本书,却像一股清流,彻底改变了我对历史的看法。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没有采用那种按照时间顺序,一行行枯燥罗列事件的模式,而是选取了一些极具代表性、也最能引起读者兴趣的历史片段,然后用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文字上的功力,他能够用最简洁、最生动、最富画面感的语言,勾勒出历史的轮廓。我曾被“卧薪尝胆”的故事深深打动,作者细腻地描绘了勾践身处逆境时的隐忍与决心,以及他最终如何励精图治,报仇雪恨。读到这里,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痛苦与不甘,也能体会到那种为了目标而付出的艰辛。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历史人物并非是高高在上的神祇,他们同样有情感,有弱点,有挣扎,这让他们的形象变得更加丰满和真实。而且,作者在讲述故事的同时,还会巧妙地融入一些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习俗,甚至是一些科学技术的萌芽。比如,在描写造纸术的发明时,我不仅了解了蔡伦的创新,还对当时纸张在传播知识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这种知识的关联性,让我在阅读中获得了多方面的收获,不仅仅是历史事件本身,还有与之相关的文化、科技、社会等方方面面。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历史的学习并非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学科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它让我明白,只有将历史置于更广阔的背景下去理解,才能真正把握其精髓。这本书,无疑是一本能够激发学习兴趣、拓宽视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杰作。
评分要说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那绝对是它那股子“故事感”。很多历史书,尤其是给青少年看的,总会让人觉得像是在背诵课文,一板一眼,缺乏生气。《上下五千年》完全颠覆了我的这种印象。作者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说书人,把那些尘封在史书里的故事,讲得有声有色,跌宕起伏。从一开始的“鸿门宴”里刘邦和项羽之间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到后来的“赤壁之战”里周瑜如何以少胜多,那些曾经让我觉得遥远的战争场面,瞬间变得鲜活起来。我甚至能想象出战场上的烽火狼烟,士兵们的呐喊声,以及主帅们运筹帷幄时的紧张神情。而且,作者在讲述历史事件的同时,还会穿插一些当时的风土人情,社会的习俗,生活的细节,这让整个历史画卷更加丰满,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人们有了更真切的感受。比如,在描写唐朝的繁荣景象时,我不仅看到了长安城的车水马龙,还了解到当时人们的衣食住行,以及对外交流的开放心态。这种细节的呈现,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数据和事件,而是活生生的生活。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作者并不是简单地褒贬,而是会从多个角度去分析他们的功过是非,让我们看到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人物形象。比如,对于一些备受争议的君王,作者会列举他们的正面贡献,也会指出他们的失误之处,引导我们去独立思考,而不是盲目地接受。这种开放式的叙述,让我受益匪浅,它教会我如何在复杂的问题面前,保持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总而言之,这本书就像一部精彩的纪录片,又像一本引人入胜的小说,它让我觉得学习历史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也让我更加热爱我的祖国悠久灿烂的文明。
评分要说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它在“点”和“面”之间的切换,做得非常到位。作者能够抓住历史上的每一个重要“点”,将其讲述得引人入胜,同时又能将这些“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宏大的历史“面”。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历史人物的“特写”,比如“文天祥的《正气歌》”,作者不仅仅是引用了诗歌,更是详细地描绘了文天祥在狱中的处境,他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他如何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坚定的信念。读到这里,我能感受到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也明白了“民族气节”的真正含义。而当视角切换到“面”时,作者又能以一种宏观的视角,为我们梳理出各个朝代的整体面貌,比如唐朝的开放与繁荣,宋朝的经济与文化成就,明清时期的社会变迁等等。在讲述这些“面”的时候,作者会去探讨当时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文化风貌,以及与其他国家的交往情况。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脉络,以及各个时代之间的联系。我常常在阅读的时候,会惊叹于作者的学识和功力,他能够将如此庞杂的历史信息,梳理得如此清晰、如此有逻辑。这本书,让我明白,学习历史,不仅仅是记住一些事件和人物,更重要的是去理解历史发展背后的逻辑,去把握历史前进的规律。它让我对中华文明的悠久和辉煌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对我们所处的时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全局观”的提升。在阅读之前,我对历史的认识,往往局限于零散的事件和人物,缺乏一个整体的认知框架。《上下五千年》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穿越时空,从宏观的层面,为我梳理出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脉络。作者在讲述历史时,不仅仅是关注某一个朝代或某一个事件,而是能够将它们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去审视。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文化交流”的描写。作者会去探讨,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与融合,是如何推动历史前进的。例如,在描写丝绸之路时,我看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不仅仅是商品的贸易,更是思想、宗教、艺术的传播。这种对文化交流的重视,让我明白,中华文明并非是孤立发展的,而是与世界文明相互影响,共同进步的。同时,这本书也让我看到了中华民族在面对挑战时的智慧和韧性。从古代的抵御外敌,到近代的民族独立,书中的每一个篇章,都充满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作者在讲述这些经历时,并非简单的叙述,而是深入分析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格局,以及民族的应对策略。这种对历史“全局”的把握,让我对我们所处的时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充满了信心。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是一本关于文明、关于民族、关于未来的思想启迪之作,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宏大、更加精彩的世界。
评分在我看来,真正好的历史读物,应该能够将那些“遥远”的过去,拉近到我们触手可及的距离。《上下五千年》这本书,就做到了这一点,而且做得非常出色。作者的叙述角度非常贴近读者,他没有用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像一位亲切的长辈,循循善诱地引导我们走进历史。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明君与昏君”的解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对比和分析,让我们自己去判断。比如,在讲述汉朝的文景之治时,我看到了休养生息带来的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而在提到某些王朝的衰落时,我也能清晰地看到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景象。这种对比,让我深刻理解到,一个王朝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政策、个人的品德息息相关。书中的语言风格也是我非常欣赏的一点,它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活泼生动的色彩。作者擅长运用一些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让那些抽象的历史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我至今还记得,作者在形容古代战争时的惨烈,以及在描述王朝更替时的动荡,那些文字仿佛自带画面感,让我身临其境。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历史的“意义”。它不仅仅是过去的记载,更是对我们现在生活的一种启示。通过了解古代的经验教训,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也能够为我们的未来做出更明智的选择。例如,在读到一些关于民族融合的篇章时,我看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这让我对“家国情怀”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就像一位智慧的导师,用最平易近人的方式,教会我如何去看待历史,如何去学习历史,如何去思考历史。
评分《上下五千年》这本书,最让我感受到的是它那股“人情味”。作者在讲述历史的时候,不仅仅是冷冰冰地陈述事实,更是将丰富的情感融入其中。我常常在读到书中描绘的那些动人的故事时,会为之动容,甚至会落下眼泪。比如,书中对于“昭君出塞”的描述,作者不仅仅交代了事件本身,更重要的是,他去刻画了王昭君内心深处的离愁别绪,以及她为了国家和平所付出的牺牲。这种对人物情感的细腻捕捉,让我能够深刻地体会到历史人物的悲欢离合,也让我对他们有了更深的同情和理解。同时,这本书也展现了中华民族在面对苦难时的坚韧与不屈。从古代的战乱,到近代的屈辱,书中的每一个篇章,都蕴含着中华民族顽强拼搏的精神。作者在讲述这些经历时,并没有刻意去渲染悲情,而是通过史实的呈现,让我们感受到那种深沉的力量。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仁政”和“民生”的讨论。作者通过对历代明君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以民为本”,以及良好的政治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这种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对于我们现在理解社会治理,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历史的知识,更是关于人性的光辉,关于民族的精神,以及关于智慧的传承。它让我明白,历史的意义,在于它能够教会我们如何去爱,如何去担当,如何去生活。
评分刚刚好碰到搞活动,非常实惠满意!买了好多好多书,家里小朋友大人都是爱看书?的,林林总总买了一百多本吧,质量不错,字迹清晰,印刷效果好!尤其是几本图画书,感觉和书店一样的质量,但是价格实惠多了,总之很满意!全民阅读,我们都在阅读!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我们最忠诚的伴侣!
评分白内障看不清,莎普爱思滴眼睛。白内障看不清,莎普爱思滴眼睛。白内障看不清,莎普爱思滴眼睛。白内障看不清,莎普爱思滴眼睛。
评分你我那怕荆棘铺满路
评分快递真的好给力,晚上下单第二天上午就送来了,儿子就开始读了,不错
评分封皮磨损严重,有压痕,总体还不错
评分应该是正版的,每年都在京东买,货全,送货及时,不错。
评分包装不好,放箱子里空荡荡的,导致封底全是划痕。
评分快递真的好给力,晚上下单第二天上午就送来了,儿子就开始读了,不错
评分正是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