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心灵四书:红处方》是一部灵魂救赎小说。书写了人类和生理上心理上的毒品相博的激烈过程。人类的灵魂和意志,究竟是不是毒品的对手?《毕淑敏心灵四书:红处方》给出了答案。
《毕淑敏心灵四书:红处方》是国内首部从心灵视角深刻揭露吸毒人群罪与罚的长篇佳作。
端庄儒雅的军医简方宁转业后,担任医学泰斗的助手兼戒毒医院院长。在浓厚的人文关怀氛围中,她让许多吸毒者迷途知返。医院声誉渐隆,辛苦求得的中药秘方也开始用于研究和治疗,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简方宁的好友沈若鱼为收集素材,以一个“特殊患者”的身份潜入戒毒医院。形形色色的吸毒病人、光怪陆离的离奇事件,令沈若鱼不得不中途逃离……女吸毒者庄羽暗设机关,使简方宁也染上毒瘾。面对无法摆脱的毒品,简方宁毅然决然地给自己开了一张红处方……
简方宁如何戒除毒瘾?庄羽能否得到灵魂的救赎?书中所揭示的毒品与吸毒者的真相,令人不寒而栗,深受震撼。
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畅销书作家。内科主治医生,心理学家。
1952年生于新疆,在西藏阿里高原当兵十一年,从事医学工作二十年后,开始文学创作。发表中短篇小说《昆仑殇》《阿里》《预约死亡》,长篇小说《红处方》《拯救乳房》《女心理师》《花冠病毒》等四百多万字。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奖,北京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等各种奖项。
作者笔下充满了苦难意识,作者的灵魂救赎是诚挚的、深刻的,深深的叹息之后是深深的思索。
——北京青年报
这是一部灵魂救赎小说,人类的灵魂和意志究竟是不是毒品的对手?他们需要被救赎,但是他们为何拒绝被拯救?小说所揭示的毒品与吸毒者的真相,即便身在阳光下,依然会让人不寒而栗。
——出版人
毕淑敏做了小说,也没有忘记医生治病救人的宗旨,普度众生的宏愿,苦口婆心的耐性,有条不紊的规章和清澈如水的医心。她有一种把对人的关怀、热情和悲悯化为冷静出发的集道德、文学、科学于一体的思维方式、写作方式与行为方式。
——著名作家王蒙
教授陷入深深的回忆。
我知道你是为什么,但我永不会说。
方宁,你在天上微笑着注视我的时候,嘴角是否有森然的冷意?
在大家眼中,你是那样完美。四十岁,正是一个女人最饱满的季节,有一种稍纵即逝的温暖。
责任是有分量的。它对四十岁的人和七十岁的人,感觉不相同。越老的人对责任越是珍惜。你年纪虽轻,心已经老了。因为看到了太多的苦难。
我希望我喜爱的人,我的助手,都是很杰出的人。如果她是女人,我希望她有很多追求者,这同我年轻时的想法不同。
一名医生,如果没有人爱他,体验不到人生悲欢离合的感情,就不能从根本上成为好手。从别人的爱戴中,可以感受到一种神圣的力量,血液一样灌注
胸膛。
原谅我的自私,你是我最好的搭档。我从你那里攫取无尽的临床资料,忘记了你面临的危险。我和你的交往使我年轻。我不知这种作用是否双向——我使你感觉苍老。现在我知道答案了,你的死使我明白了你的负荷已到极限。
你们这一代知识分子比我们这一代要辛苦得多。在该上学的时候,被驱赶进了田野。我始终认为,你们当中一定能出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却无法培育优秀的自然科学家。这不是你们这一代人的悲哀,是历史的一个把戏。
可是你不信这个邪。原谅我打一个粗俗的比喻,你是一个过了裹小脚年龄的女孩,你已经是一个大姑娘了,可你一定要制造出一双惊世骇俗的三寸金莲。你残忍地将自己已经成型的脚骨打断,纳到科学家的模式里去。
我不知道这对不对,或者说值不值。
假如你不是这样一个好强到执拗的女人,我不知道自己还会不会欣赏你。
当然,你不是为了我的欣赏才这样做的,这是你的天性。但我从你的身上,发现了年轻时的我,这使我惊异和欢乐。
每一个人都是高度自恋的,当我们夸奖别人的时候,其实是在赞叹自己。尤其是在一个美丽的同性身上,发现了原是属于自己的某些特质,我们会高兴得不可思议。
当我第一眼看到你的时候,只觉得你是一个不难看的女人。对于一个终生从事严谨科学事业的老人来说,这已经是一个年轻女人可能得到的最好评价了。
你是组织上给我安排的助手,但我拥有一票否决权。在你到来之前,我已经“枪毙”了许多卓有才华的年轻人。
我否决过像刚出炉的面包一样新鲜的洋博士,久经风霜的临床医生也纷纷落马。理由也许很不充分,甚至根本就不成其为理由。比如一个小伙子,只是因为他在浅色西服里面打了一条黑领带。这从服饰配色上当然也是允许的,但
我第一眼看到他的时候,很不舒服,吓了一跳,好像在刷满石灰的半截树桩上,看到一条旧标语。
当然我可以收下他,然后对他说,小伙子,以后上班的时候,别这副打扮。他一定会听我的,这里是科学研究的前哨阵地,想做一番事业的年轻人趋之若鹜。但我忍住了。我知道他转身之后会对别人说,看,这就是老处女的臭毛病,我们不得不服从她。我不愿被人这样议论。最要紧的是我从这条领带里,看出他的协调性和整体观念有问题。这对科学家来说,十分致命。
我让他走了。说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当然与领带无关。这时他们把你送了来。
材料摆在我的写字台上,我想是下面人的一个恶作剧。他们摸不透我的口味,决定在无数美味珍肴之后,上一盘山野菜。
我用一秒钟扫了一眼你的简历,当兵,上学,当医生,刚刚转业回到这座大城市……你们这个年纪应有的洁白如纸清洁如水的历史。我注意了一下你的最终学历——工农兵学员。
我的眉头肯定是皱起来了,虽然我自己没有察觉。
工农兵学员是一批得过小儿麻痹症的孩子,在科学的道路上一直跛行。老知识分子永远以怜悯与淡漠的目光打量他们。
但是,我突然决定见见你。
心血来潮。
可能是卷宗上你的照片打动了我。你幽静典雅,有一种震慑人的优美气质。依我严谨的天性,一般是不会召见一位仅仅因为美丽,其他方面并不合格的候选人的。
我需要一位马上能开展工作的助手,他们怎么把你给派来了?这是你走进我的办公室后,我问你的第一句话。
此话刚一出口,我就感觉不妥。因为这不是你能决定的事,你只不过是一
枚被驱赶的卒子。
你说,我不一定能做好您的助手,但我保证能马上开展工作。
这绵里藏针的回答,使我一时接不上话。一般的人走进我的办公室,都会有短暂的惊愕,为它的富丽堂皇和书籍的众多。我不喜欢把办公室搞得像窝棚一般寒酸,我工作的场所,应该是一流的。当然那些从欧美回来的博士,肯定见过比我这儿更豪华的工作间,但他们也都恭敬地露出了惊奇。我知道这是一种礼貌,他们懂得一个求职的人,应该如何表现。
但是你固执地不把惊奇给我。你从骨子里渗出一种司空见惯的冷静,我不知道这种冷静从何而来,经历似乎没有提供给你这种优势。
你略显憔悴。也许是连日的奔波求职,折损了你的美貌。总而言之,当我一看到你,就进入了正常的工作程序,开始以严格的助手条件衡量,接见初衷已不起任何决定意义。
这也许就是男人和女人,特别是男领导和女领导的不同之处了。
我想简化谈话,就把厚厚的一摞英文资料递给你,说,这是有关我们试验的新戒毒药品说明。你看完后,我们再来谈工作问题。
这可以算是一个刁难,也可以说是一个测验。两者间本没有原则的差异。如果你连这样基本的考察都过不了关,无论你的倩影多么使我有好感,你还是得毫不耽搁地从院长室离开。
所有工农兵学员的英语都不好。即使他们念了研究生,成了硕士、博士,也是工农兵牌的。学问上先天侏儒,英语永远战战兢兢。
可能有些绝对,但我这一生,就是这样走过来,勉强不得。我常常从蛛丝马迹上,承认或是否认一个人。
你走了。好几天没有露面。猜想某一刻,你会眼睛熬红却装作轻松地走进来说,院长,这材料我看完了。
依我对你们这茬人自尊心的了解,你废寝忘食地查词典请教别人,弄通个
把篇文章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我会让你当着我的面,把资料念一下。我猜你一定会像受惊的獐子一样紧张起来……我喜欢看别人在我面前面红耳赤。
你一直没有出现。我想,是打退堂鼓了。
我几乎淡忘的时候,你出现了。眼睛一点也不红,晶莹的眸子,直率地盯着我。
我说,看完了?
你说,看了。
这一问一答里有一个微小的差别,就是我说的是“完了”,你的回答只是“看了”。
我注意到了这一点,假装宽容地说,看起来很困难是不是?里面有许多专业术语。
你说,您想用语言来测验我的水准,其实是很片面的事情。语言太简单了,只要投入时间,就会有收获,不过是个熟练工种。国外任何一个小孩子掌握的词汇,都可以在我们的大学本科生以上。您需要的是助手,不是一个翻译。这些日子,我已将您论文中涉及的所有文献都看了一遍,包括反对您的意见。
说实话,我很有些吃惊。不在于你这番话有多少道理,而在于你直言不讳甚至有些嚣张的气焰。你知道,已经有许多年没有人这样对我说话了。
我所从事的科学很冷僻,别人都是门外汉,他们最擅长的一件事就是恭维。当然我会在国际研究领域遇到真正的内行,但和他们的切磋以至争辩,只会提高我在国内的威望。有时候就是这样,外国人赞同你了,是你的光荣。外国人反对你了,也是你的光荣。
按照预定方针,我说,你把这篇论文念给我听听。
你说,我不念。
我说,为什么?
你说,我念得不好。我不想露丑。
我说,在我面前露丑,总比在外国人面前露丑要好。
你说,在谁面前露丑都不好。只要给我时间,我就可以弥补不足。您不要现在逼我。人生一世,最大的成功不在于掩饰或是改正弱点,人的短处是克服不完的。成功在于发扬长处,您为什么不问我最大的优点是什么呢?我能不能做您的助手,应该是由我的长处决定的。
我看着你,你真的很年轻,洁白的额头上只有几道浅浅的阴影。我知道那是皱纹,但这些皱纹不但无损于你的美貌,反而使你有一种历经沧桑的力量。我说,那么,你说说,你最大的长处,是什么吧?
我最大的长处是实践。在来到您的办公室以前,我做过多年的临床医生和内科主任。我仔细看了您交给我的资料,我觉得它是瘸腿的长跑家,缺少临床证明。您应该迅速把崭新的药物应用于实践,积累大量的实用病例,才能在学术上处于领先地位。
你说完了,紧紧地闭了嘴,剩下的事,就是沉着地等待我的决定。
我真的愣在那里了。
你一下子就命中了我的要害。我是一个一辈子都在书斋里度过的人,我可以在理论上有很精湛的论述,但如何同活生生的病人打交道,在我始终是个谜。
……
代后记
女儿,你是在织布吗?
在我正式写作十年以后,当我四十四岁的时候,完成了生平第一部长篇小说,名为《红处方》。
在这之前.我一直在踌躇,自己要不要写长篇小说?因为它对人的精神和体力,都是一场马拉松。我是个青年时代受过苦的人,对所有长途跋涉的行动,都要三思而后行。我甚至想过是不是一辈子不写长篇小说?因为有好几位我尊敬的作家,写完长篇后撒手人寰,使我在敬佩的同时,惊悸不止。最后还是决定写,因
为我心中的这个故事,像一颗泡过水的黄豆,不断膨胀着,呼唤着我。
写作也像做衣服,先要有材料。鲁迅先生所说,宁可将小说素材压成速写,不可将作速写的材料拉成小说,讲的便是量体裁衣的规则。在我对生活感受的储存里,有许多材料,它们像一些彩色的布头,每当我打开包袱皮,就闪烁着、翻滚着跳到眼前,拼命表现自己,希望早些进入笔下。我总是慢慢地审视着它们,估摸着自己裁剪缝纫的技艺,不敢贸然动手。其中有一堆素色的棉花,坚实地裹成一团,我数次因了它的
滞重而绕过,它又在暗夜的思索中,泾渭分明地浮现。
这就是我在戒毒医院的身感神受。也许不仅仅是那数月间的有限体验,也
是我从医二十余年心灵感触的凝聚与扩散。我又查阅了许多资料,几乎将国内有关戒毒方面的图书读尽,
以一位前医生和一位现作家为职业的我,感觉到了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我是一个视责任为天职的人。
我决定写这部长篇小说。前期准备完成以后,接下来的具体问题就是——在哪里写呢?古话说,大隐隐于市。我不是高人,没法在北京高分贝的声波中定下心来。便向领导告了假,到了我母亲居住的地方。那是北方的一座小城,并不是我父母的故乡,但他们离休后一直住在那里。父亲最后的时光在那里度过,安息在那片土地上。幽静的院落被一种深沉的暮气萦绕,使我的心境浸入一种生命晚期的苍凉。
母亲问我选在家中哪一间房屋写作,按她的意思,是将我安顿在一间大大的朝阳房屋,那是整所住宅中最豁亮的地方。我迟疑着,想象中我未曾落笔的小说,似是一种更为凝重的调子。我最后选定了父亲生前的卧室。自老人仙逝以后,房门紧闭,一种极端的整洁和肃穆凝结在每一立方厘米的空气中。推开门来,是父亲巨大的遗像,关切地俯视着我。正是冬天,母亲说,这屋冷啊。我说,不怕。我希望自己在写作的全
过程中,始终感到微微的寒意,它督我努力,促我警醒。
写作长篇小说,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可怕。在大约三个月的时间里,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像工厂的工人一般准时,以每天大约五千字的匀速推进着。有不少时候,我很想写得更多一些,汹涌的思绪,仿佛要代替我的手指敲击计算机键盘,欲罢不能。但我克制住自己的激情,强行中止写作,去和妈妈聊天。这不但是写作控制力的需要,更因为我既为人子,居在家中,和母亲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大事。母亲从不问我写的是什么,只是偶尔推开我的房门,不发出任何声响地静静看着我,许久许久。我知道这种探望对
她是何等重要,就隐忍了很
长时间,但有一天终于耐不住了,对她说,妈,您不能时不时地这样瞧着我。您对我太重要了,您一推门,我的心思就立刻集中到您身上,事实上停止了写作。我没法锻炼出对您的出现置若罔闻的能力……
从此母亲不再看我,只是与我约定了每日三餐的时间,到了吃饭的钟点,要我自动走出那间紧闭的屋子,坐到饭厅。偶尔我会沉浸在写作的惯性中,忘了时辰,母亲会极轻地敲敲门。我恍然大悟地跑出去,才发现母亲守在餐桌旁,菜已凉,粥已冷,馒头不再冒气,面条凝成一坨……我怪她为什么不自己先吃一点,
她总是说,你爸爸在的时候,我也总是等他一起吃。
于是母女相对无言。以后的日子,我再不敢丝毫耽误吃饭。
打印出的稿纸越积越厚了,母亲有一次对我说,女儿,你是在织布吗?
我说,布是怎样织出来的,我没见过啊。
母亲说,织布女人要想织出上等的好布来,就得钻到一间像地窖样的房子里,每日早早地进屋,晚晚
地才出来,不能叫人打搅,也不跟别人说话。
我说,布难道也像冬储大白菜似的,须遮风蔽雨不见光吗?
母亲说,地窖里土气潮湿,布丝不易断,织出的布才平整。人心绪不一样,手下的劲道也是不同的。气力有大小,布的松紧也就不相同。人若是能坚持一天不说话,心里的那口气是饱满均匀的,绵绵长长地
吐出来,织的布才会像潭水一般光滑。
我凛然一惊。
母亲的话里有许多深刻的道理,可惜我听到它的时候,生平的第一匹长布,已是疙疙瘩瘩地快要织完了。好在我以后还会不断地织下去,穷毕生精力,争取织出一幅好布,以告慰无微不至关怀我的母亲,告
慰父亲九天之上的英灵。
最近看了一本关于“极简主义生活”实践指南,这本书的风格异常简洁有力,几乎没有任何多余的修饰词。它的核心哲学是“生命中一切非必需之物,都是对精力的窃取”。作者用极其理性的笔调,一步步指导读者如何进行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的清理。比如,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对衣橱进行“断舍离”,不仅是扔掉不穿的衣服,而是要分析每一件衣物在你生活中的“功能性权重”;在数字空间,它甚至细致到告诉你如何批量取消订阅邮件列表,以及如何设定手机App的使用时间限制,美其名曰“精力回收计划”。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硬核”,读起来有一种刀刃向内、进行自我严格审查的感觉。它不太谈及深层的情感需求,而是将“幸福感”量化为“自由时间”和“物质负担的减少”。它提供了一种近乎军事化的执行标准,要求读者必须高度自律。我深受触动的一点是,它揭示了消费主义背后隐藏的“信息噪音”,读完后,我甚至减少了刷社交媒体的频率,因为我开始将浏览无用信息视为一种“带宽浪费”。这本书的优点是立竿见影,效果显著,但缺点也十分明显:它对那些天生情感丰富、需要通过收藏和仪式感来获得慰藉的人来说,可能过于冷酷和不近人情,仿佛在要求人变成一台高效运转的机器。
评分手边摊着一本关于“中世纪炼金术与现代心理学原型”的学术性探讨,这本书的语言晦涩,充满了拉丁文和希腊文的引用,阅读起来像是在啃一块无比坚硬的知识骨架。作者试图建立一种隐秘的联系,认为古代炼金术士所追求的“点石成金”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弗洛伊德或荣格所描述的“个体化”过程——即通过面对内心的阴影和原始冲动,将“贱金属”般的无意识转化为“黄金”般的自我实现。这本书的论证过程极其严谨,充满了对符号学和历史典故的穿插引用,每一句话都像是经过层层筛选的哲学命题。它不像现代的自助书籍那样直接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历史的回溯,让你理解“人类一直都在做这件事”。阅读它,更像是参与一场漫长而深入的学术辩论,你必须跟上作者的思维跳跃,从一个晦涩的炼金符号,瞬间转到现代人格结构模型。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深度和广度,它拓宽了我对“心灵探索”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当代心理学的框架,而是看到了人类精神追求的悠久历史。读完后,我不会立刻觉得自己“更快乐”或“更有力量”,但会有一种深沉的敬畏感,明白我们今天所探讨的许多问题,古人早已用他们的方式试图解答,只是使用的语言和意象不同罢了。
评分刚刚翻完手头另一本最近热门的心理成长读物,那本书的书名里带着一股子浓烈的“治愈”气息,封面设计得像一片宁静的湖泊,主打的口号是帮你“重塑内心秩序”。怎么说呢,阅读体验就像是走进了一个非常精心布置的日式禅意空间,每一步都有明确的指引,告诉你如何清理杂念,如何呼吸,如何冥想。作者的文笔非常细腻、极其温柔,像一位资深瑜伽教练在耳边轻声指导。书中大量的篇幅用于拆解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负面触发点”,然后提供一套结构化的应对流程,从情绪捕捉到行为修正,步骤清晰得像一份详尽的年度预算表。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边界感”的论述,它不像很多书那样空泛地谈“爱自己”,而是具体到如何在家庭聚会、职场邮件中,用一种不失礼貌但异常坚定的语气,守护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刚做完一次深度清洁,房间(内心)是整洁了,但总觉得少了点烟火气和人情味。它提供的是一种高度自洽的、完美的“自我”,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和不完美恰恰是常态,这本书似乎希望我们能完全抽离出这些“噪音”,专注于自身的维护。它很有效,但读起来有时候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仿佛只要遵循这些步骤,生活就会自动进入一种高效率、低干扰的完美轨道,这在真实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也许过于理想化了。
评分最近沉迷于一本关于非虚构写作技巧的书籍,这本书的风格异常冷峻,充满了老派记者的实干精神。作者根本不跟你谈“感受”和“心灵鸡汤”,他直接上干货,核心观点是:好的叙事来源于扎实的田野调查和无情的自我审视。整本书像一本工具箱,里面塞满了访谈提纲的范例、如何分辨信源可靠性的图表,甚至还有专门一章讲解如何处理那些“不愿开口的证人”的心理战术。我读得非常过瘾,因为它完全抛弃了情绪化的包裹,直指问题的核心——如何把一个模糊的想法,变成一个有血有肉、经得起推敲的故事。书里强调了“痛苦的真实性”,认为只有真正深入到生活的底层,触摸到那些粗砺的真相,文字才会有重量。与那种鼓励你“向内看”的书籍截然不同,这本书强迫你“向外看”,去观察、去记录、去记录那些你原本想逃避的社会边缘和人性幽暗面。读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自己对“真实”的定义被刷新了。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力量不在于自我安慰的辞藻堆砌,而在于能否客观且勇敢地呈现世界原本的面貌,哪怕这个面貌让你感到不适。当然,这种阅读体验的代价是,它不太适合在需要放松的夜晚阅读,因为它会让你大脑的分析系统全速运转,甚至连看电视新闻时都会不自觉地进行“信源交叉对比”,多少有点“职业病”的倾向。
评分偶然间借到了一本探讨古代哲学中“道家智慧与现代管理学”的译著。这本书的结构非常古典,开篇引用了大量《道德经》和《庄子》中的语句,但紧接着便是大量的案例分析,讲解这些看似玄妙的古老思想如何被运用到现代跨国企业的组织架构调整和领导力培养上。作者的论述逻辑是跳跃式的,从“无为而治”的精髓,很快过渡到“扁平化管理”的优势,再到如何通过“柔弱胜刚强”的原则来化解并购后的文化冲突。这种跨界的融合,对我来说是一种非常新奇的体验。它颠覆了我对“心灵成长”类书籍的固有印象——那些书往往只在心理层面打转,而这本书却能将形而上的概念,硬生生地拉到商业竞争的红海里去实践。我尤其欣赏它对“空”的理解,在组织管理中,“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预留出足够的弹性空间,允许员工在不被过度干预的情况下进行创新。阅读过程需要极高的专注力,因为你需要不断在古代的语境和现代的术语之间建立连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让你意识到,人类面对的许多困境,从古至今,其本质并未发生改变,只是包装和工具发生了变化。读完后,我看待一些职场上的僵局,都有了一种更宏大、更超然的包容感。
评分书挺精致的,质量可以,看了毕淑敏老师的“幸福是什么”讲得很好,这本书还没读完。
评分书挺精致的,质量可以,看了毕淑敏老师的“幸福是什么”讲得很好,这本书还没读完。
评分好评
评分谢谢,闺女老师推荐的!
评分到货快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值得一看 好书 还是要看实体的
评分非常好,值得一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