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从罗斯福到里根

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从罗斯福到里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宝森 著
图书标签:
  • 美国经济史
  • 政府政策
  • 罗斯福
  • 里根
  • 经济发展
  • 政策分析
  • 历史
  • 政治经济学
  • 20世纪美国
  • 经济改革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48046
版次:1
商品编码:11396417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80
字数:83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从罗斯福到里根》从美国处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一基本点出发,论述了从罗斯福政府到里根政府的半个世纪中美国经济各方面的发展变化,以及它为什么需要国家干预,政府政策对经济起了什么作用,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坏的等;由此探索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中具有规律性的东西,进而加深对美国经济各方面的发展前景及其经验教训的认识。

作者简介

  陈宝森,1924年出生于北京,1946年冬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美国研究所研究员。1946-1949年,作为中共上海地下党员,为阻止国民党抢运物资去台湾和迎接军管,做过有益的工作。1949-1950年,任上海军管会物资接管处副专员。1954~1956年,任财政部华东财政干部学校副教务长;1956-1981年,先后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处长,处长,研究室主任,研究员;1981-1992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经济室主任。1984年受美国密歇根大学中国研究所邀请赴美担任高级研究员,研究美国经济和政府政策;1987年在福特基金的资助下赴美调研美国经济周期;此后还多次带领课题组赴美考察。主要社会职务有中国美国经济学会顾问、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理事,学术研究专长为美国经济。主要著作
  《中国财政》(合著,人民出版社,1982)
  《财政学》(合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4)
  《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从罗斯福到里根》(专著,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美国经济周期研究》(主要作者,商务印书馆,1991)
  《美国总统与经济智囊》(主要作者,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
  《美国在华跨国公司调查》(内部报告,1992)
  《美国制造业复兴的启示》(专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0)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美国作为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决定了研究美国经济的重要性,研究它将为我们理解整个西方经济提供一把钥匙。
  ——陈宝森
  
  这部巨著概括了美国经济发展史上最重要的50年,这50年不仅是美国也是世界经济发生重大转折和变化的时期……为我们研究美国和西方国家经济发展以及政府的经济作用提供了一部最详尽的百科全书。
  ——摘自《美国研究》徐静之书评

目录

第一编 总论
从罗斯福到里根:50年来美国的经济发展与政策变革
第一章 美国经济半个世纪以来的发展变化
第一节 现代美国经济发展变化的鸟瞰
第二节 美国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典型
第二章 新政和里根经济学及其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新政和凯恩斯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其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第二节 滞胀的发生和向里根经济学的过渡
第三节 里根经济学的理论准备和政策准备
第四节 里根经济政策及其运行机制

第二编 美国国民经济的宏观调节
第三章 宏观调节是垄断资本高度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一节 罗斯福时代——从计划调节到杠杆调节
第二节 从战时统制经济到《1946年就业法案》
第三节 50年代——宏观调节上的折中主义
第四节 肯尼迪、约翰逊时代——夭折了的计划思想
第五节 尼克松的计划冲动和反复
第六节 卡特时期宏观调节的失败和“里根革命”
第四章 美国的联邦财政制度和财政政策
第一节 联邦财政制度
第二节 财政杠杆在宏观调节中的理论与实践
第五章 现代美国的金融体制和金融政策
第一节 现代美国的金融制度
第二节 现代美国金融的宏观调节机制
第三节 联邦金融政策的演变

第三编 美国经济结构的变革和政府政策的影响
第六章 美国的农业和农业政策
第一节 美国农业经济半个世纪以来的发展变化
第二节 美国政府对农业的管理与调节
第七章 美国的采矿业和政府政策
第一节 美国的矿物资源和采矿业
第二节 美国政府的矿业政策和能源政策
第八章 美国的制造业和政府政策
第一节 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第二节 50年来美国制造业的变化
第三节 美国政府对制造业的干预
第九章 美国的交通运输业
第一节 美国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
第二节 联邦政府对交通运输业的一般政策
第三节 联邦政府对交通运输业的管理
第四节 关于铁路政策
第五节 联邦汽车运输政策
第六节 联邦资助大众交通系统的复兴
第七节 联邦政府对航空事业的管理与资助
……
第四编 美国的阶级结构、社会矛盾和政府调节
第五编 美国的对外经济关系和政府政策

精彩书摘

  传统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理论还把经济衰退解释为内在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自我调节机能。在繁荣时期,价格和工资的上涨使需求超过物资供应增长的速度。衰退导致需求的降低使价格和工资转上正常轨道,恢复物资的供求平衡。
  衰退也被认为是货币供求失调时所发生的现象。如果货币供应量不能达到充分就业所要求的水平,就会出现经济活动的暂时停滞,迫使物价下降。但是物价的降低将使一定的货币量升值从而保证生产恢复到充分就业的自然状态。
  大危机向资产阶级传统经济学的自我调节理论提出严重挑战。20世纪30年代整个10年平均有18%的劳动力失业,高峰时期达到1/4。直至1936年即大萧条的第七个年头,还有16.9%的劳动力、总计约900万人找不到工作。传统经济学的自我调节理论失灵。自由市场的工资、物价和利率机制能够保证资本主义充分就业的说法在30年代没有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大危机不仅造成经济理论的真空,更实际的问题是它给千百万劳动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失业工人和老年人所受打击最为沉重。残酷的现实发人深省——为什么在这种社会制度下会出现一面生产过剩、一面啼饥号寒的矛盾现象。
  其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对周期性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运行规律已经做了科学解释。它说明,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矛盾在于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产生经济危机的内在机制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是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以此为目的进行的资本主义再生产也就是资本积累和劳动者贫困化的过程。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动力一方面使生产无限扩大,另一方面使广大劳动者的购买力相对缩小,商品的供应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失去平衡,从而导致商品价值的实现的困难。在周期的高涨阶段,由于采用新技术、新设备,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工资的增长和利率的上涨导致利润率下降,因而资本家对投资的热情减退;同时,销售困难造成资金周转不灵,企业倒闭,形成连锁反应,于是危机爆发出来。1929~1933年的大危机不仅符合这个一般规律,而且由于垄断资本加剧了分配上的不平等以及当时已经持续很久的农业危机,加上其他国际、国内因素而变得更加深刻。
  ……

前言/序言


《大萧条的阴影:美国经济的重塑与转型 (1929-1980)》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1929年“黑色星期二”股市崩盘以来,美国经济经历的剧烈震荡、根本性变革及其对全球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聚焦于宏观经济思想的演进、政府干预的边界拓展与收缩,以及普通民众生活水平的起伏,力图描绘一幅从极端危机走向结构性调整的宏大历史画卷。 第一部分:危机的爆发与新政的诞生 (1929-1940) 本部分始于胡佛政府对经济危机的早期应对乏力,着重探讨大萧条如何暴露了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的内在脆弱性。随后,我们将详尽考察富兰克林·D·罗斯福总统及其“新政”所采取的一系列激进措施。这不仅是一场经济救助计划,更是一次对美国经济和社会契约的重构。 我们将细致梳理“百日新政”的立法浪潮,分析《紧急银行法案》如何稳定了金融体系,《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TVA)如何代表了联邦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规划上的突破性尝试。重点讨论《社会保障法》的制定,这项法律标志着美国首次建立起全面的社会安全网络,永久性地改变了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责任关系。同时,我们不会回避新政所面临的巨大争议,包括最高法院的裁决、劳工运动的兴起,以及对“大政府”扩张的保守派批评。本部分旨在揭示,新政是在巨大政治压力下,摸索性地确立了凯恩斯主义早期原则的实践基础。 第二部分:战争经济与战后繁荣的基石 (1941-1960)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美国经济的又一次决定性转折点。本书详述了美国如何迅速转型为“民主的兵工厂”,以及战争动员如何彻底消除了大萧条遗留的失业问题,同时催生了战时价格控制和生产配给制度。这种高度集中的资源调配模式,为战后经济的快速扩张提供了经验和技术储备。 战后初期,美国迎来了史无前例的“黄金时代”。本部分将分析支撑这一繁荣的几个核心要素: 1. 消费主义的崛起: 军工技术的民用转化、郊区化运动(Suburbanization)的兴起,以及《退伍军人权利法案》(GI Bill)对高等教育和住房信贷的巨大推动作用,共同铸造了中产阶级的快速扩大。 2.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构建: 考察美元与黄金挂钩的国际货币体系如何确立了美国经济的全球主导地位,以及美国如何利用这一优势推动全球贸易复苏。 3. 工业结构的演变: 探讨制造业的空前增长、跨国公司的扩张,以及工会力量在确保分配公平方面的作用。 然而,繁荣并非没有阴影。本部分也会触及被边缘化的群体,例如种族隔离对黑人社区财富积累的阻碍,以及早期通货膨胀的萌芽。 第三部分:滞胀的挑战与经济哲学的转向 (1961-1980) 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遭遇的根本性挑战——“滞胀”(Stagflation),即高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并存的局面。这一现象彻底颠覆了战后凯恩斯主义的有效性模型。 我们将剖析约翰逊总统“伟大社会”计划所带来的财政扩张压力,以及越南战争的巨大开支如何加剧了国内的通胀预期。随后,重点分析尼克松政府在1971年单方面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的“尼克松冲击”,这标志着二战后建立的国际金融秩序的终结,并使美国经济直接暴露于全球汇率波动的风险之中。 核心部分将围绕能源危机展开。1973年和1979年的石油禁运,不仅引发了汽油短缺和高昂的能源成本,更深层次地打击了美国以廉价化石燃料为基础的生产模式。本书详细考察了多位经济学家的应对方案,包括对货币主义(弗里德曼)的重新关注,以及供给侧经济学理念的早期酝酿。 我们还将考察福特和卡特政府在试图控制通胀与刺激就业之间的艰难抉择,分析“沃克尔时刻”——保罗·沃克尔担任美联储主席后,为遏制失控的通胀而采取的极其紧缩的货币政策,其代价是严重的经济衰退和失业率的飙升。这为理解后续里根时代的经济政策奠定了必要的历史背景。 结论:一个时代的落幕与新秩序的序曲 本书的结尾将总结从大萧条到“滞胀”终结的这五十年,如何塑造了现代美国政府的经济角色定位:从救助者到管理者,最终又在对效率的追求中受到限制。我们审视了持续至今的结构性问题,包括制造业基础的衰弱、监管哲学的摇摆,以及联邦债务的持续积累。通过对历史教训的细致梳理,本书旨在为理解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政策的根本性转变提供坚实的历史参照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就是它对战后美国经济的深入剖析。那种“黄金时代”的光环背后,隐藏着多少错综复杂的决策和博弈?作者并没有满足于描绘表面上的繁荣,而是层层剥离,展现了新政遗产在战后的持续影响,以及随后几届政府如何在中产阶级崛起、全球贸易格局重塑的大背景下,不断调整和平衡国内外的经济利益。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关于凯恩斯主义的兴衰史的论述,这部分内容真是点睛之笔。它清晰地解释了为什么在一段时间内,政府干预被视为解决经济危机的灵丹妙药,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人们对这种模式的质疑,最终促成了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这种历史的辩证法在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让我对经济周期的理解上升到了新的高度。而且,作者在提及具体政策时,总是能引经据典,无论是经典的经济学理论,还是当时的政治辩论,都有详尽的阐述,这使得整个分析更加扎实,也更具说服力。即使我不是经济学领域的专家,也能从中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研究态度。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回顾,更像是对经济规律的一次深刻探索。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美国近现代史的经济发展脉络很感兴趣,尤其想知道在重大历史转折点,政府的政策是如何被制定和实施的,以及这些政策又如何深刻地影响了整个国家的走向。在阅读《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从罗斯福到里根》之前,我对这段时期政策的连贯性和变化性了解得比较零散,很多时候只能看到孤立的事件和决策。这本书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以一种非常系统和宏观的视角,梳理了从罗斯福新政开始,历经二战后的繁荣,再到70年代的经济滞胀,最终走向里根经济学这样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作者在分析每一阶段的政策时,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出法案和措施,而是深入剖析了其背后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动因。比如,他详细解释了为什么罗斯福会推出那些大胆的社会福利项目,以及这些项目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如何被接受或抵制的。同时,他也清晰地描绘了在不同总统任期内,经济思想的演变,以及这些演变如何最终体现在具体的经济政策上。这本书的叙述非常流畅,即使是像经济学这样相对枯燥的领域,也被写得引人入胜,读起来丝毫不会感到沉闷。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经济数据和理论时,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其呈现出来,让非专业人士也能清晰地理解其中的逻辑。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让我真正理解美国经济发展脉络的书,而《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从罗斯福到里根》无疑满足了我的期待。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从罗斯福时期标志性的“新政”开始,一步步梳理了美国经济政策的演变,直到里根时期标志性的“里根经济学”。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并没有简单地列举事实,而是深入分析了每一项政策的出台背景、实施过程以及最终效果。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政策时所展现出的中立和客观。他不会一边倒地赞美或批判某项政策,而是力求全面展现其利弊,让读者自己去判断。例如,在讨论新政的成就时,他没有回避其效率问题和财政负担;在谈及里根经济学时,他也指出了其可能加剧贫富差距的潜在风险。这种严谨的研究态度,让我对书中的内容深信不疑。而且,书中涉及的案例非常丰富,从大萧条时期的救济措施,到战后福利国家的构建,再到80年代的经济改革,都通过详实的史料和数据进行了阐释,极大地丰富了我的历史认知。

评分

这本《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从罗斯福到里根》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教科书,不如说是一部精彩的纪录片,只不过是以文字的形式呈现。作者巧妙地将历史事件、人物传记和经济理论融为一体,讲述了一个跌宕起伏的美国经济发展故事。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总统经济思想的对比分析。比如,罗斯福的“新政”与里根的“供给侧经济学”,它们在理念上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但又都试图解决当时美国面临的严峻经济挑战。作者通过梳理这些政策的演变轨迹,揭示了美国经济政策的周期性特点,以及不同时期社会思潮对政策制定的影响。我甚至觉得,这本书对于理解当前一些经济政策的出台逻辑,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让我明白,任何一项经济政策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深深植根于当时的社会土壤,并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这种历史的纵深感和政策的联动性,是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

评分

坦白说,刚开始阅读这本书时,我有些担心它会过于学术化,充斥着晦涩难懂的经济术语。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作者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穿梭于美国经济政策的迷宫之中。他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解释了复杂的经济现象,让我这个对经济学一知半解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思路。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大停滞”时期的描绘,那种经济增长乏力、通货膨胀失控的局面,被作者刻画得淋漓尽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当时社会普遍的焦虑和不安。而当他转到里根经济学部分时,那种改革的决心和颠覆性的思路,又让我看到了美国经济浴火重生的希望。书中对减税、放松管制等政策的分析,既揭示了其积极作用,也探讨了其潜在的负面影响,这种客观的视角让我受益匪浅。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经济和政策的书,它更像是一部关于美国如何应对挑战、如何自我调整的史诗,充满了智慧和启示。

评分

dgjkljgfssdhjkkjgffdf

评分

dgjkljgfssdhjkkjgffdf

评分

dgjkljgfssdhjkkjgffdf

评分

dgjkljgfssdhjkkjgffdf

评分

dgjkljgfssdhjkkjgffdf

评分

dgjkljgfssdhjkkjgffdf

评分

dgjkljgfssdhjkkjgffdf

评分

dgjkljgfssdhjkkjgffdf

评分

dgjkljgfssdhjkkjgffdf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