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生态文化

湿地生态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但新球 著
图书标签:
  • 湿地
  • 生态学
  • 文化
  • 环境保护
  • 生物多样性
  • 自然地理
  • 人文学科
  • 可持续发展
  • 湿地保护
  • 生态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73416
版次:1
商品编码:11406777
包装:平装
开本:18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湿地生态文化》主要内容包括:湿地:水;生命与文化;湿地文化的系统、结构与组成;湿地文化的主要特征;历史时期的湿地文化;湿地:人类生存和发展;水文化涵义;水性格与城市发展;企业所得税水利文化;傣族的湿地水文化等内容。系统性强,内容新颖。

作者简介

  但新球,1963年出生与湖南省沅江市。1983年毕业于中南林学院。现为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三级)。
  主要从事森林与湿地资源监测,生态文化与城市森林建设研究,森林与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建设,现代林业发展规划、城市森林建设的规划、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园林与景观设计等工作。
  获林业部优秀勘察设计二等奖1次;林业系统优秀工程设计成果一等奖1次;全国优秀勘察设计工程奖铜奖1次;全国林业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2次、二等奖3次、三等奖1次;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二等奖1次。
  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2篇,主要个人著作有:《森林文化与森林景观审美》《原始生态及民族风情旅游》《湿地公园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岩溶石漠化:现状、成因与防治》参加编写的编写的著作有:《中国森林旅游学》《广西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广西大明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哈纳斯科学考察》。

目录


第1章 湿地文化的概念与类型
1 湿地文化的概念
2 按湿地类型划分湿地文化
3 按湿地结构划分湿地文化
4 湿地文化的其他类型划分
5 结论与探讨

第2章 湿地物质文化
1 湿地物质文化的形成过程
2 人与湿地基本关系与湿地物质文化形态
3 探讨

第3章 湿地精神文化
1 湿地精神文化结构
2 湿地精神文化层次
3 探讨

第4章 湿地制度文化
1 湿地文化的层次结构分析
2 湿地生态机构组织体系
3 生态法律
4 生态守则
5 湿地红线
6 探讨

第5章 湿地文化的主要特征
1 湿地历史文化特征分析
2 湿地物质文化特征分析
3 湿地精神文化特征分析
4 结论与探讨

第6章 湿地水文化
1 水道——水文化本质
2 水知——水文化应用
3 水德——水文化核心
4 水艺——一水文化符号
5 水利——水文明与水文化遗产
6 结论与探讨

第7章 湿地动物文化——以鱼文化为例
1 我国湿地鱼资源与鱼文化形成
2 鱼认知文化
3 鱼生产文化
4 鱼利用文化
5 鱼的人文生物文化
6 鱼艺术文化
7 民族与国外鱼文化
8 鱼节文化
9 渔业文化
10 鱼文化设计元素
11 中华渔文化辞典——鱼

第8章 湿地植物文化——以荷文化为例
1 荷花的历史
2 荷花的生物学特征
3 荷花文化发展历史
4 荷花文化符号与文化表现
5 荷花食文化
6 莲藕有药理作用与文化
7 荷花观赏价值与园林文化
8 荷花与名人文化
9 荷花与宗教文化
10 荷花民俗文化
11 招堤绿海国家湿地公园荷花文化设计

第9章 原始——上古时期的湿地文化
1 原始社会的湿地文化
2 原始时期的湿地文化元素
3 上古典籍与生态

第10章 农耕时期的湿地文化
1 湿地利用文化
2 湿地保护与治理文化
3 湿地制度与技术文化
4 不同朝代的湿地生态观与生态思想

第11章 近现代的湿地文化
1 湿地生态认知文化
2 湿地生态响应文化
3 探讨

第12章 江苏太湖一蠡湖区域的湿地文化——江苏蠡湖国家湿地公园
1 湿地物质文化
2 湿地精神与制度文化
3 蠡湖湿地与历史文化资源利用

第13章 鄱阳湖湿地文化
1 湿地物质文化——一湖与水的形态体现
2 湿地制度文化——湖与水的科学认知
3 湿地精神文明——对湖与水的崇拜和艺术表现

第14章 洞庭湖湿地文化——湖南南洲、书院洲、琼湖、大通湖、东湖国家湿地公园
1 洞庭湖水乡物质生产文化
2 水乡生活风俗文化
3 水乡地方名称文化一一隐藏的历史信息

第15章 河流湿地文化——湖南未水国家湿地公园
1 耒水名称的由来
2 历史文献中的耒水
3 现代文明中的未水
4 耒水承载的三大圣人
5 耒水文明——耒水河流周边的历史名人与文化遗产
6 与耒水相关的文学作品
7 关于河流生命、自身价值与权利

第16章 近海湿地文化——山东少海、唐岛湾湿地公园
1 少海湿地物质文化资源
2 物产文化
3 遗产文化
4 少海湿地非物质文化资源
5 结论与建议

第17章 红树林文化——广东九龙山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
1 九龙山文化资源内涵分析
2 九龙山旅游资源文化主题的提炼
3 结论

第18章 喀斯特湿地文化——以广西桂林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
1 湿地文化的概念与形成
2 会仙喀斯特湿地物质文化旅游资源概述
3 会仙喀斯特湿地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概述
4 会仙喀斯特湿地文化旅游开发

第19章 民族湿地文化——以傣族为例
1 傣族的水崇拜
2 水与傣族的居住
3 水与社会生活
4 水与传统农业
5 水资源的保护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林海深处的秘密:探寻北方针叶林生态系统的演变与生物多样性》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地球上最广阔、最古老、同时也是最受气候变化威胁的生态系统之一——北方针叶林(Boreal Forest,或称泰加林)的复杂面貌。它并非简单地罗列物种名录或地理数据,而是将读者带入一个由冷杉、云杉、松树构筑的浩瀚绿色海洋中,揭示其在数万年间如何适应极端气候、塑造独特生物群落,并扮演着全球碳循环关键角色的宏大叙事。 全书结构严谨,分为五大部分,层层递进,从微观的土壤微生物到宏观的全球气候影响,勾勒出针叶林生态的完整图景。 --- 第一部分:冰川遗迹与原始土壤的诞生 本章着重于针叶林生态系统的地质学起源和土壤形成过程。 北方针叶林带的形成,是末次冰期结束后数千年间,冰川退缩留下的广阔地貌上发生的深刻变革。我们首先考察了冰碛物、冰川沉积物(如冰碛粘土和冰碛砂)如何构成了针叶林生长的基础底物。与温带森林的富含有机质的棕壤不同,针叶林地区的土壤主要由贫瘠的灰化土(Podzols)构成。 详细阐述了灰化土的独特剖面结构:富含矿物质的B层,以及由松针分解产生的有机酸淋溶作用形成的明显漂白(E层)。这种土壤结构直接决定了该地区植被的特性——需要耐酸、耐贫瘠的物种。此外,深入探讨了永久冻土层(Permafrost)在亚北极地带的影响,分析了冻融循环如何塑造地貌(如热喀斯特地貌)以及对水文系统的调控作用。本书强调,理解针叶林,必须首先理解这片土地是如何被冰川雕刻和重塑的。 --- 第二部分:优势树种的生存策略与群落结构 第二部分聚焦于针叶林的主导物种及其适应极端环境的生存智慧。 北方针叶林的标志性特征是其由少数几种高耐寒、耐旱的优势树种构成的相对单一的植被结构。我们详细分析了以下核心物种的生物学特性: 1. 白云杉 (White Spruce) 与黑云杉 (Black Spruce): 探讨其深绿色、针状叶片的微观结构如何最大化冬季光合作用效率,以及其窄塔形的树冠结构如何有效减少风阻和雪压。特别关注了它们对火灾的依赖性——许多云杉的球果具有闭锁性(Serotiny),只有在高温作用下才能释放种子,确保火后定居。 2. 欧洲赤松/北美落叶松 (Larch/Tamarack): 作为一个重要的例外,落叶松是针叶林中为数不多的落叶树种。我们解析了落叶机制如何帮助它们度过严酷的冬季,减少水分蒸发损失。 3. 高山松/红松 (Pine Species): 讨论了松树在贫瘠或火烧迹地上的先锋作用,以及它们根系如何与特定的共生真菌(如鹅膏菌)建立紧密的菌根关系,以提高对稀缺营养的吸收能力。 本部分还研究了针叶林内部的垂直结构和林窗动态。由于林下光照稀少,灌木层和地被层(主要是苔藓和地衣)的生物量构成与结构变化,是研究森林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 第三部分:火、风暴与生物多样性的驱动力 本章的核心议题是干扰生态学,即自然灾害如何塑造针叶林的动态平衡,而非阻碍其发展。 在北半球的寒冷环境中,森林火灾被视为一种“生态因子”,而非纯粹的破坏。本书通过对古生态学证据(如树木年轮中火烧伤痕的记录)的分析,重建了不同地区火灾复燃的周期(从几十年到几百年不等)。详细阐述了火灾在营养物质循环中的作用:通过快速焚烧地表厚厚的有机质层,释放被固定的矿物质,为下一代幼苗提供必要的生长起点。 此外,我们讨论了风暴干扰(如强风和冰暴)对森林的破坏模式,以及这些小规模干扰如何产生斑驳的林窗,从而促进物种多样性在局部尺度的维持。 针叶林虽然物种丰富度低,但其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却体现在功能多样性和极端环境适应性上。本章探讨了昆虫群落(如天牛、树皮甲虫)在控制林木健康和促进自然选择中的角色,以及大型哺乳动物(如驼鹿、驯鹿)如何通过啃食和迁徙影响林下植被的结构。 --- 第四部分:水文、碳汇与全球气候反馈 本部分将视角提升至全球尺度,探讨针叶林作为全球气候系统的关键调节器所扮演的角色。 水文循环: 针叶林覆盖着广阔的北方湿地和泥炭地。我们深入分析了泥炭地(Peatlands)的形成机理——在低温和低氧条件下,植被残体分解极其缓慢,形成了巨大的碳储存库。北方森林对水文的调控能力极强,其茂密的植被层和深厚的枯枝落叶层能够有效截留降水,缓慢释放,维持河流流量稳定。 碳循环的巨大作用: 针叶林在全球碳预算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通过复杂的模型分析,本章量化了针叶林生物量和土壤中碳的封存量。着重探讨了全球变暖背景下,该生态系统可能从“碳汇”转变为“碳源”的临界点。例如,火灾频率增加导致碳释放,以及永久冻土融化释放古代碳的风险。 --- 第五部分:人类活动的影响与未来保护挑战 最后一部分审视了人类对北方针叶林的干预,以及未来保护策略的紧迫性。 历史上,伐木业是人类对针叶林最直接的改造力量。本书批判性地评估了不同采伐模式(如皆伐与择伐)对土壤侵蚀、生物栖息地破碎化以及水生生态系统健康的长远影响。 当前最大的威胁是气候变化加速导致的生态系统失衡。讨论了北界向北极苔原的缓慢推进(北方化),以及南缘地区干旱和热浪加剧导致的树木死亡事件(Dieback)。这些变化正在重塑针叶林能够忍受的物种组合。 最终,本书呼吁采取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念的综合管理策略,强调保护大面积、不连续的原始森林,维持火灾和病虫害的自然动态过程,以确保这一地球上最重要的碳储存库和生物基因库的长期稳定。 《林海深处的秘密》是一部献给生态学家、环境科学研究者、资源管理者以及所有对广袤北方荒野心怀敬畏之情的读者的深度专著。它不仅是关于树木和土壤的记录,更是关于时间、气候和生命韧性的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惊叹于作者对湿地生态系统运作规律的深刻洞察,他/她不仅仅是描述了湿地中的生物多样性,更深入地剖析了各种生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共同维持着湿地的平衡。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水循环的部分,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将复杂的科学原理讲得通俗易懂,仿佛我能看到水滴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穿梭,滋养万物。这本书并没有停留在纯粹的科学层面,更重要的是,它将“文化”二字融会贯通。作者探讨了历代以来,人类是如何与湿地共存,如何从湿地汲取资源,又如何形成与之相关的文化习俗。我看到了那些古老的渔歌,那些关于湿地神灵的传说,那些依水而生的生活方式,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湿地文化图景。这让我意识到,湿地不仅仅是自然的宝库,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我们祖先的智慧和情感。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将科学的严谨与人文的关怀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我一直对湿地抱有模糊的好感,觉得它们是神秘而重要的,但总是说不清道不明。而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心中的迷雾。作者在介绍湿地的生态功能时,非常注重数据的引用和科学的解释,但这些内容丝毫不会让人感到枯燥乏味,反而因为作者流畅的叙事和恰到好处的比喻,变得引人入胜。他/她会用“湿地是地球的肾脏”这样的比喻来解释湿地的净化作用,让我们直观地理解其重要性。更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在谈到湿地保护时,不仅仅停留在呼吁口号,而是详细地介绍了各种保护策略,以及这些策略背后的人文考量。他/她讲述了当地居民在湿地保护中的角色,以及如何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种务实而又充满人文情怀的态度,让我对湿地保护事业充满了信心。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那种淡淡的绿色调,配合着一些写意的水草和候鸟剪影,瞬间就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而充满生命力的氛围。翻开第一页,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充斥着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图表,但很快我就被作者的文字所吸引。他/她并没有选择那种高高在上的教导姿态,而是仿佛一位老朋友,娓娓道来。开头部分,作者用非常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自己第一次走进湿地的感受,那种泥土的芬芳,空气中弥漫的水汽,以及耳边此起彼伏的鸟鸣,都仿佛触手可及。接着,他/她开始讲述湿地不仅仅是水和植物的简单集合,而是承载着无数生命的故事。从那些不起眼的微生物,到迁徙而来的珍贵候鸟,每一个生命都在这片土地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一些具体湿地案例的描述,比如某个地区的湿地是如何因为人类活动而遭受破坏,又是如何通过科学的保护措施重新焕发生机。这些故事充满了力量,也让我对湿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从多维度重新认识湿地的书。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湿地生态的科普读物,更是一本关于湿地与人类文明的深度探讨。我之前对湿地的认知,大多停留在“水多草多”的层面,对它复杂的生态系统和重要的生态功能知之甚少。而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系统的方式,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作者在科学阐述湿地生态功能时,旁征博引,从水体净化、气候调节到生物多样性维持,都进行了详尽的论述,让我对湿地的价值有了前所未有的认识。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对“文化”的解读,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并没有将文化视为一种附庸,而是将其置于与生态同等重要的地位,探讨了湿地在人类历史、艺术、宗教以及社会生活中的深远影响。那些关于湿地文化的独特习俗、民俗传说,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生活方式,都让我对湿地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

我很少会因为一本书而产生强烈的共鸣,但这本书做到了。作者的文笔细腻而富有感染力,他/她用充满情感的语言,描绘出湿地那独特而迷人的魅力。我仿佛能感受到书中描写的那些清晨,薄雾笼罩在水面上,芦苇轻轻摇曳,偶尔传来几声鸟鸣,宁静而又生动。书中对不同类型湿地的介绍,也让我大开眼界,从高山湿地到滨海湿地,从沼泽到湖泊,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生态系统和文化内涵。我特别喜欢作者在书中穿插的一些个人经历和感悟,这些真实的分享,让整本书充满了人情味,也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孤身一人在阅读,而是与作者一同踏上了一段探索湿地的旅程。那些关于湿地文化的部分,更是让我重新审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重新找回与自然的和谐之道。

评分

好好好好!!!!!

评分

评分

评分

很好的书,是正版,实用

评分

好好好好!!!!!

评分

很好的书,是正版,实用

评分

单位统一购买,速度很快。

评分

单位统一购买,速度很快。

评分

好好好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